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孟松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神奇的蒙古高原,雪山峻峰,森林草原,孕育着无数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奇特的地理地貌。沧桑的蒙古高原,粗犷伟岸,高深莫测,饱含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历史景观。当你站在蒙古高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透过袅袅炊烟,拨开层层薄雾,你就会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在晨曦中,永远地灵现着“千年伟人”铁木真·成吉思汗。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从头到尾寻找成吉思汗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历史类的旅游图书,作者先后花费20余年,将《蒙古秘史》上的每一个地名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一一丈量核实,几乎将成吉思汗一生用图片和文字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修正了长期以来的很多错误。

目录

前言

一  额尔古纳河

蒙古祖先圣地

二  乌兰巴托

一个蒙古人的心愿

三  肯特山

呼伦贝尔草原

四  不蛹罕·合勒敦山

折箭训子的故事

五  巴勒谆·阿剌勒

孛端察儿冬营地

六  豁尔豁纳黑川

演绎历史的舞台

七  不山而罕·合勒敦山

抢婚结仇

八  德伦宝立德格山

铁木真的出生地

九  扯克扯仑原野

也速该·把阿秃儿之死

十  斡难河

铁木真苦难的童年

十一 肯特山

铁木真少年故地

十二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

铁木真娶亲之地

十三 不儿吉·额儿吉原野

孛儿帖被抢

十四 不兀剌原野

三军联手救回孛儿帖

十五 豁尔豁纳黑川

铁木真与札木合再结安答

十六 合剌主鲁格山

铁木真称汗

十七 札剌麻山

札木合弟绐察儿之死

十八 达阑巴勒渚惕原野

十三翼之战

十九 浯勒札河

塔塔儿人的恶梦

二十 辉腾湖、辉腾泉

阔亦田战场之地

二十一 考证阔亦田古战场遗址

二十二 达阑·捏木儿格思原野

灭绝塔塔儿人之地

二十三 薛凉格河

王罕失信

二十四 合阑真沙陀

走向坟墓的王罕

二十五 纳忽山

乃蛮部的灭亡

二十六 松根海日汗山

草原枭雄墓地

二十七 斡难河畔

大蒙古帝国的兴起

二十八 德力格尔汗山

术赤征服林中百姓

二十九 野狐岭

围陷金国

三十 贺兰山

西夏灭亡的见证

三十一 六盘山

魂归草原

三十二 不■罕·合勒敦山

历险记

后记

本尊与分身

《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读后感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激动之余,我也常常陷入万般谜团之中,为什么铁木真·成吉思汗和他所统率的蒙古骑兵仅仅在四十余年里,就平息了众多的部落,创建了如此之大的“国家”,给东方给世界造就了强烈的震撼,留下了诸多的“谜团”。仅仅是一个家族,三代人而已,入主中原,横扫欧亚。铁木真·成吉思汗创造了多少个世界“第一”,我不去一一列举,我惊叹的是时隔千年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研究着铁木真·成吉思汗,甚至,至今还未找到铁木真·成吉思汗及蒙元历代皇家墓地,这是为什么?是蒙古先祖刻意寻求后世的清静?还是,原本就是自然之子,本该归于自然?我不得而知。

铁木真·成吉思汗及蒙古历代皇帝的墓地,至今一个也没有找到,这是事实。实际上,现代蒙古人也不愿意让人们寻找到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陵墓。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副校长、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苏和巴特尔教授对我说:“先祖铁木真·成吉思汗就是要在自己百年之后,安安静静地长眠于自己故乡的大地之中,不希望别人打扰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找呢!再说,挖掘先辈的墓葬,也不是一个好习惯。”苏和老师的观点代表着蒙古国相当一部分反对寻找铁木真·成吉思汗陵墓的民众之声。

2007年7月21日,我在额尔古纳市市委牛振声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额尔古纳河与根河交汇处的黑山头镇,《蒙古秘史》称这里是阿兀·纳兀。我们在这里考察时,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在盖马厩挖地槽时,挖出一个铁锅和石块,我们马上过去看,这是蒙元资料中所见的元代铁锅,石器是十三世纪蒙古人用来碾米祛壳和碾压干肉的石碾子。估计这些“文物”是阔亦田战役后,札木合被王罕追击逃跑之时丢下的东西。

牛振声书记说,札木合统率的部落是当时蒙古部落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部落,他的智慧,谋略和性格也造就和锻炼了铁木真·成吉思汗,某种意义上来说,札木合是铁木真·成吉思汗成长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也应在此立碑为证,“这里是札木合的大营”,他也是蒙古民族的英雄。

《蒙古秘史》记载“刊河流入额尔古涅河夹角地带叫做阿兀·纳兀(蒙古语辽阔,宽广的地带)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蒙古札达阑部首领札木合的营地,1202年,札木合在这里被蒙古诸多部落首领推举为全蒙古的“古尔罕”。

 是啊,在额尔古纳河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上,到处都有蒙古先民生活的印记,在额尔古纳河与根河交汇处的东岸,还有合撒儿古城,这是众多蒙古部落的先祖合撒儿的故居啊。

匆回首,我突然感觉到好像熄灭了千年的熊熊大火再一次被点燃,消失了八百年的隆隆铁骑之声再一次响起。我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燃得血脉汹涌。我被这使大地颤抖的铁骑:之声震得心潮澎湃。望周围,燃烧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周围的人。

P20-21

序言

今天,我得到孟松林先生《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的书稿,兴奋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部书稿完整而生动地记录了他自己不畏生死、不辞苦乐,三十佘次闯荡蒙古高原,考察成吉思汗成长及征服世界,在蒙古高原奋斗的过程。这部书稿引人人胜的原因是,它用生动的文字及图片记录了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走过的山山水水,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人文习俗。这种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脚步追慕成吉思汗的一生,带领我们重温当年蒙古族先祖一言一行的虔诚,是根植在今后蒙古学及蒙古秘史学研究中的一枝标杆,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成吉思汗的特殊献祭吧。

《蒙古秘史》山水地名的研究,在清朝末期有位叫丁谦的学者(1843—1919)撰写过《元朝秘史地理考证》十五卷,曾对《蒙古秘史》地名进行过考证。在那以后,1958年,蒙古国学者呼得·普尔赖也撰写过文章,题目为《寻找蒙古秘史的山水地名考》或叫《蒙古秘史地名考》,提出一些寻找到的和未寻找到的地名。直到现在,这些书和资料对我们这些研究《蒙古秘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这都没法跟眼前的这部著作相比,因为,读者有幸读到的孟松林的这部著作,不但有跟《蒙古秘史》两两对照的地名照片和地图,使我们—下子就能置身其内,而且还有作者的亲身考察经历,要知道,他为了能最终写成这部书,先后三十多次深入蒙古国,长达数年,有时仅是为了印证一个他可能感到有些疑惑的地方。

孟松林先生的这部书,给了我们一幅幅可靠的、醒目的、珍贵的实景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们看到了当地的自然地貌。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完成拍摄和地图测绘工作,不是困难的问题。但要完成这样大的考察工作,得到预想的科研成果,实地的图片资料,还得需要各种机缘,并且还得加上一种坚执的愿心以及过人的执著,只有敢于付出巨大辛苦的追求者才能完成这样有价值的探索。盂松林先生,他就是这样的追求者。他的考察生动地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读起来很吸引人,我们不仅只是看到一幅幅极尽天然的绝美照片,而是,他曾很多次置身于大雪封山、被狼群跟踪,断粮绝途的非常险境。只有当他自己把生死置于度外,怀着对成吉思汗的无比崇敬与景仰,才能最终与古人神会,仿佛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保佑着他平安归来。在每拍下一张照片时,孟松林也是带着这种极度的虔诚,他对自己,同时也是对读者说:“这是成吉思汗曾经走过的地方,我似乎看到了他那坚韧而百折不挠的魂魄。”因此,在编辑图片时,当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学术观点,他就把几种说法的实景图片按顺序都排列出来。有自己不懂的和解决不了的,他又与专家商量;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能摆出来留给他人。可以说,他对读者和自己是多么的尊重,当然,这首先是来自于他对成吉思汗精神的追慕。正因如此,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才得以凸显。

他在该书的结尾说,他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越走发现的问题越多,越是激发他探索和考察的欲望。他说,不为生死而动,不辞苦乐而行,他要一直走下去。研究往往就是这样,如果真的钻进去了,他就会发现其中的好多新课题,解决主要的课题之后,再腾出手接着研究其他的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最终达到圆满。是的,我坚信他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正所谓,几回回,梦魂与成吉思汗同。

预祝《蒙古秘史》的研究,就像永不熄灭的神灯,永远灿烂!

感谢孟松林完成这么艰巨的工作,感谢他给我们送来这么珍贵的礼物,我们将永远使用和收藏这本书。

2008年秋日于呼和浩特

后记

当我独自—人漫步在斡难河边松软草地的时候,“风”夹着草香扑面而来,我觉得是那么的香。这几年,就是这个“风”吹晕了我的大脑,吹出了我的幻想,鬼使神差,让我这样一个当过医生,做过官员,与文学、历史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研读起《蒙古秘史》来了,真是笑话。

也许,这正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研读历史,用自己的方法考察历史和用自己的视觉观察世界的机会,我走的是属于自己的路。尽管这个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只要_上网就会查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研读历史,考察古迹,探索地理,如果不是亲自考察,亲身经历,就得不出切合实际的结论,认识和理解就会偏离实际,人云亦云。就像有人描述的那样“也速该·把阿秃儿参加了塔塔儿人在扯克扯仑失剌·客额列原野树林中的欢宴,被饮毒酒致死”,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扯克扯仑失剌·客额列原野平如地毯,方圆200余里连个小丘都没有,更没有任何树木。所以说,研究历史不能想象,必须亲临现场,身临其境,这样复杂的也变得简单了,想象力也丰富了,理解力也增强了,视野也拓宽了,得出的结论也就符合实际了。我—直带着《蒙古秘史》赴蒙古高原考察,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走了别人走不了的路,享受到了别人享受不到的乐趣,获取了别人获取不到的果实。

《蒙古秘史》既是一部文学色彩浓郁的史书,又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既遥远,又陌生的世界。对大多数的人来讲,既不熟悉文化背景,又无从体验生活习俗,常常使人感到束手无策。也有一些人认为,《蒙古秘史》已经被老一辈的专家学者研究和挖掘得差不多了,再研究下去也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有些人一翻开《蒙古秘史》就目瞪口呆,有位朋友对我说过:“别说是研究了,就是人名和地名已经让我糊涂了,甚至重名和辈分也分不清,你说怎么研究?”还有人对我说:“都是800多年前的事,现在找也找不到,查也查不着,无从下手。”甚至更有人望洋兴叹地说:“800年了,相隔这么久远的历史;涉及这样广的地域,恐怕世界上没有人对蒙古那段历史和铁木真·成吉思汗再有更深的研究与探索了”。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这些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在研读《蒙古秘史》时也查阅了诸多的史料书籍,通过查阅我越来越感到困惑,《蒙古秘史》中,同一事件,同一战役地点,注释的都不尽相同。如阔亦田战役的古战场,出现了七个不同的地点。这七个注释的古战场遗址我都去过,有些根本不具备征战的条件,甚至水源都没有。《蒙古秘史》和其他史料书籍又提供不出较为详细的地理考证依据。所以,考察《蒙古秘史》的古迹遗址成为我研讨的主攻方向,几年来,不单单是对《蒙古秘史》的事件脉络,征战的古战场,还有,对成吉思汗的智慧,谋略,能力,魅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惊奇地发现所有这些常人难以具备的能力,又如何疯狂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有这样多的“谜”又如何产生的!

还有一种现象,不论是中国、蒙古、俄罗斯的学者,大都是把在《蒙古秘史》中发生的事件和战场都认定在本国的土地上,因为成吉思汗是世界性的英雄人物,都想把成吉思汗的殊荣归为本国所有,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战场只能有一个。我认为对历史遗址遗迹的认定工作,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需要对实地和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分析那里的环境是否与史书记载的相同,是否在当地寻找到可靠的证据,有无充分的旁证支持,所谓的考察程序,论述依据是否严密周全,最后,这个结论能否得到史学界的公认。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实地与周围环境的考察”。我的考察与探索也是基于此,我越是研读《蒙古秘史》,越是发现问题很多,这样越激发我探索和考证的欲望。坚持“不畏生死而动,不辞苦乐而行”信念,越是走下去,越是故事遍地,走得越多,遗迹遗址的真伪显现得越明,甚至有些地方要反复考察几次。

多少次,当我站在不山而罕·合勒敦山脚下,举目凝望,默默地感受不山而罕·合勒敦山雄伟与神圣的时候,就好像有责任来做这件事。多少次,当我沿着斡难河沿岸毫无目的漫步的时候,我想,我就是在沿着铁木真·成吉思汗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走着,就好像有一种感应在吸引我,好像800年前我就来过这个地方,对这里是那样的熟悉,以至于我的蒙古国向导都感到惊讶。

如今合上《蒙古秘史》,我才真正体验到铁木真·成吉思汗他所创造的奇迹之伟大。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铁木真·成吉思汗那样,终生在马背上驰骋,在蒙古包里生活,身先士卒,亲自率兵围猎、统军、征战。铁木真·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统一毡帐部落,建立大蒙古国,攻金、灭夏、收西辽、征西域,其地域跨度、征战面积、行走距离,真可谓世上无人能比,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词形容铁木真·成吉思汗绝不为过。他用毕生时间和精力消灭敌对部落,扩大国土疆域,统一蒙古部落,对敌人不惜采取屠城,斩尽杀绝,不留后患。我不用当今“政治与文明”的观点去评价铁木真·成吉思汗,也许在那个年代,对那个弱小的乞颜部,面对各个强大的对手,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不战则罢,战则必胜的铁木真·成吉思汗,也许那就是“惟一”的选择,不要太多的责怪古人,历史就是历史,尊重就是了。

真的,这个世界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出来“英雄”,没有创造“奇迹”了。当我沿着铁木真·成吉思汗的足迹,游走在蒙古高原的时候,感受一个国度“聚变”的时候,这种感觉更是强烈。随着太阳的起落,云霞的聚散,从这山到那河,铁木真·成吉思汗的辉煌经常在脑海中出现,《蒙古秘史》里的故事,就像远处蓝色的大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巍然耸立,雄伟壮观。它是大地的脊梁,经纬的坐标,如果爱上它,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让你始终感觉魂牵梦绕无比兴奋。当你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寻到历史的脉络,在拍摄自然风光的美景之时感受到伟人的风采之时,你就会感受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累累硕果。这些曾经遭受的艰辛困苦与经历的人间亲情,它会成为你人生旅途再一次燃烧的希望之火,终生难忘的永久陕乐回忆。特别是离开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在家安度晚年生活之时,它又是你我他与孩子,与家人,与亲朋好友共同享受的宝贵财富。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感谢帮助过我的人们,他们给与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呼伦贝尔市委曹征海书记,他是富有学识的文化人,他的博士学位奠定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他对我说,你做的不仅仅是蒙古历史和成吉思汗征战的地点考察工作,而是,在做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感谢祖孙三代研究《蒙古秘史》的阿尔达扎布老师,他对我给予真诚的指导和鼓励,特为本书写了意味深长的序;台湾著名散文作家,诗人、画家、蒙古学研究者席慕蓉老师—直支持我,鼓励我走遍蒙古高原,写出先祖成吉思汗真实的足迹,在我要求她给我写序时,她谦虚地说:我不能写序,我没有这个分量,找一个研究《蒙古秘史》的顶级专家来写序,我写个读后感吧。著名蒙古词作家克明,为本书写了跋,他说:“我了解你,你像一把火,不但燃烧了自己,而且,还燃烧了周围的人。”

洛娃集体的总裁胡克勤、天顺矿业的总经理马洪祥、天马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金清燕、海晨物业董事长戴守杰、阳关牧场董事长任远国、北京山水名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天铭等朋友们,他们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真的,我并没有把自己看得如何,但是朋友和同事们的激励—直是我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

我的蒙古高原之旅,我的苦行探索之行,会以这本书的出版成为我人生的起点,以后要走的路很长很长,要读的书很多很多。也许,这就是我用自己的感受,欣赏自然,透视人生,启迪灵感,感悟人世间,最终,达到一个“自认为”是人生觉悟的巅峰吧。我再一次感谢很多很多的、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一书。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书稿引人入胜的原因是,它用生动的文字及图片记录了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走过的山山水水,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人文习俗。这种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脚步追慕成吉汗的一生,带领我们重温当年蒙古族先祖一言一行的虔诚,是根植在今后蒙古学及蒙古秘史学研究中的一枝标杆,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成吉思汗的特殊献祭吧。

孟松林先生的这部书,给了我们一幅幅可靠的、醒目的、珍贵的实景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们看到了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的整个历史。

——阿尔达扎布

好像是有种神圣的力量,受孟松林的坚毅、纯真与孺慕之情的感动,便藉着他的文字,向我们展示出一座前人所未见的广阔而又深沉的蒙古高原,作为《蒙古秘史》最真实的注释与见证。

……

孟松林先生所著的《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当然可以放入人类文学成就可以估量、可以累积的“显性文化”里。

——席慕蓉

然而,有一个森林之子……

他沿着山岭起伏的褶皱,穿行在森林、河谷和草原上,用自己的双脚一次次地深入蒙古高原的腹地,从兴安红日起步的地方,一直向西、又向北、再向西;他沿着孛儿帖·赤那的足迹,沿着成吉思汗从降生到统一全蒙古的路径,从公元9世纪起一直走到13世纪,用鄂伦春人的坚韧和心智,踏查了数百个重要标地,埋下注脚,竖起占标,最终勾织成一个阔大无朋的历史坐标系,从而使《蒙古秘史》变得生动,使部落变得清晰,使可汗有了体温,使蒙古民族的精神源头变得汹涌,使蒙古民族的英雄变得真切。

——克明(蒙古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