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菜根谭智慧新解(经典珍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韦明辉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精练明隽、雅俗共采的文字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工作之余,沏一杯清茶,静静地品味《菜根谭》的幽香。可以启发心志,净化心灵。它能让你找到修身养性的捷径、待人处事的准则,笑对人生的豁达……

内容推荐

言简意赅:本书用精辟的语言阐释了精妙的中国式智慧,回味悠远。

涉及面广:本书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行走社会的必读书。

古今通用:这是一本时读时新的伟大著作。从古至今一直光彩夺目。

去伪存真:每一则言辞均经过精心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目录

第一编 磨炼品行

烈火炼金玉 薄冰创事功/002

一错百非 万善无悔/002

登高心旷 临流意远/003

夜坐观心 妄穷真露/004

快意早回头 拂心莫放手/004

淡泊以明志 肥甘多丧节/005

宽可容人 厚可载物/006

路要留一步 味须让三分/007

作人脱俗情 为学除物累/007

宠利毋在前 修为毋减分/008

处世让为高 待人宽是福/009

美名不独任 污名不全推/009

事要留余 业不求满/010

家有真佛 诚心和气/011

攻过勿太严 教善勿太高/01l

洁从秽中生 明从暗里出/012

伏客气则正气伸 杀妄心则真心显/012

事后悔破临事痴 性定而动无不正/013

轩冕志山林 林泉怀廊庙/014

无过便是功 无怨即是德/015

忧勤勿太苦 淡泊勿太枯/015

原事穷初心 观功成末路/016

富贵要宽厚 聪明宜敛藏/016

知退一步之法 加让三分之功/017

不恶对小人 以礼待君子/018

留天地正气 遗乾坤清名/018

世间皆乐 苦从心生/019

万象皆幻 智者须达/019

降魔先降心 驭横先驭气/020

种田须除草 教子严交游/020

勿染欲路 不退理路/021

超越天地外 不入名利中/022

修德宜忘名 读书要深心1022

人性善恶只 在一念1023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024

少事是为福 多心最招祸/025

处世方圆并用 待人宽严互存/025

心地磊落 利器深藏/026

和气致祥 欢喜舒畅/027

真味只是淡 至人只是常/028

第二编 睿智识迷

苦中常有乐 得意便生悲/030

富贵德中来 花木瓶中谢/030

受一时寂寞 抛万古凄凉/031

不立好言行好事 恰似未生一日/031

一味敛清苦 无以育万物/032

真廉无廉名 大巧无巧术/033

心体要光明 念头勿暗昧/033

无名无位乐最真 不饥不寒忧更甚/034

为恶应畏人晓 为善勿急人知/035

逆来宜顺受 居安要思危/035

养喜以招福 去杀以远祸/036

宁默毋躁 宁拙毋巧/037

气冷享亦薄 心暖福亦厚/037

正义则路广 欲情则道狭/038

磨练福就久 参勘知始真/039

地秽多生物 水清常无鱼/040

多病未足羞 无病是吾忧/040

静识天地鸣珮 闲见乾坤文章/041

以不贪为宝 所以度越一世/042

主人惺惺不昧 贼便成为家人/043

保已成之业防 将来之非/043

高而不可疏 淡而不可枯/044

事来心始现 事去心随空/045

君子之德行 行道之中庸/046

贫者虽不艳 因净而风雅/046

未雨就绸缪 有备才无患/047

知悬崖勒马 能起死回生/048

厚德、逸心、亨道 天不能奈我何/048

无心徼福福自来 着意避祸祸终至/049

忘功勿忘过 忘怨勿忘恩/050

心地不干净 不可读诗书/050

读书要见圣 立业思种德/051

扫外物觅本来 才有个真受用/052

种田看收成 做人重晚情/052

种德施惠 勿贪公相/053

念其积累之难 思其倾覆之易/054

真小人不可畏 伪君子最可惧/054

春风可解冻 和气能消冰/055

第三编 达观胸襟

富贵若弄权 如引火自焚/058

人心真金石镂 人伪妄真宰亡/059

文章极处是恰好 人品极处是本然/060

看破认真 可负大任/060

凡事节制欲求 五分便无殃悔/061

以忠恕待人 可养德远害/062

知有生之乐 怀虚生之忧/063

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064

却私而扶公 修身且种德/064

公论不可犯 权门不去涉/065

直躬不惧人忌 无恶不怕人毁/066

从容处亲变 剀切遇友失/066

大处来着眼 小处去着手/067

奇异无远识 独行无恒操/068

立地成佛 改邪归正/069

不偏信自任 不自满妒人/070

不以短攻短 勿以顽济顽/070

对寡言者不置腹 遇高傲者要防口/071

能知提醒 能知放下/072

识是照魔明珠 力是斩魔慧剑/073

横逆困穷 锻炼身心/073

不可有害人心 不可无防人心/074

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075

亲善不预扬 除恶勿先发/076

暗室漏屋培节义 临深履薄出经纶/077

伦常是天性 俱是当如是/078

富贵多炎凉 亲情多妒忌/078

功过宜清明 恩仇不可显/079

阴恶恶为大 阳善善是小/080

可以德御才 勿恃才毁德/081

以一言提醒 有无量功德/082

一时功名 千载气节/083

机藏机变生变 是智巧不能及/084

情急会损招 严厉则恨生/084

作节义文章 以德性陶熔/085

人心圆且宽 天下自会安/086

不变其操履 敛束其锋芒/087

逆境不可忧 顺境不可喜/088

德谨于至微 恩施于不报/089

修身养德 事业之基/090

道随人接引 学随事警惕/090

念厚如春风育物 念刻如冬雪杀生/091

君子勤俭立德 小人勤俭图利/092

第四编 端正节操

德行平凡 和平之基/096

坎坷世道 以耐撑持/096

心体若莹然 本真则不失/097

修身养性 大德后成/098

富要知贫 壮宜念老/099

并包清浊 兼容善恶/099

磨砺如金要百炼 施为似矢不轻发/100

虚圆立业 执拗败事/101

过俭者是吝 过让者就卑/102

名位声乐 切勿贪图/103

量宽福就厚 器小禄自薄/104

用人应不刻 交友不宜滥/105

敬谨事上 宽仁待下/105

处逆境比于下 心怠荒思于上/106

人多弊端 要有警惕/107

吉人梦中有和气 恶人笑语是杀机/108

喜事不如省事为适 多能不如无能全真/108

心静则本性现 水清而月影明/109

天地万物 都是实相/110

观形输观心 神用胜迹用/111

能恬淡适己 则身心两在/112

延促在一念 宽窄系寸心/112

知足则仙凡别 善用则生杀殊/113

勿趋炎附势 应栖恬守逸/114

消弭幻业 增长道心/115

退步则宽平 清淡就悠长/116

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117

进步思退 居安思危/118

贪富是贫 知足就富/119

高明是隐者 省事则平安/120

执著是苦海 解脱是仙境/120

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121

出世在涉世中 了心在尽心内/122

身放闲处 心处静中/123

不希利与禄 不畏权和势/124

烦恼从我起 嗜好由心生/125

人情变化无常 万事必须达观/125

世间无绝对 安乐是寻常/126

生死成败 任其自然/127

猛兽虽易伏 人心实难制/128

心平到处是青山 性善到处是自在/128

第五编 宽展心智

绝迹于尘嚣 涉足于世俗/132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132

福祸苦乐 在于一念/133

水滴石会穿 瓜熟蒂自落/134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135

把握根蒂 卷舒自在/136

为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136

修养心神 临变不乱/137

贫可以节用 瘐可以保身/139

本心即佛 不待观心/139

造化人心 混合无间/140

像从心生 像随心灭/141

损之又损 忘无可忘/142

水将溢未溢 不可加一滴/143

去混心自清 去苦乐自存/144

自省辟善路 尤人浚恶源/145

耳目口鼻皆桎梏 情欲嗜好悉机械/145

识大则量弘 量弘则德厚/146

不形于言 不动于色/147

以俗观则纷纷 以道观就是常/148

思生死万念灰 一性寂超物外/149

雌雄妍丑 一时假象/150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150

以我转物则逍遥 以物役我则缠缚/151

宁静切淡泊 得心之真味/152

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153

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154

生活悠然自适 贵人不若平民/154

和衷以济节义 谦德以承功名/155

处世不偏 行事适宜/156

好利害显而浅 好名患隐而深/157

炎凉趋附 人情之常/158

人是天地缩图 天地是人父母/158

晓窗读《易》 午案谈《经》/159

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160

会得个中趣 破得眼前机/161

得诗家之真趣 悟禅教之玄机/162

心无物欲乾坤静 坐有琴书便是仙/163

万事随缘 随遇而安/164

持身不可轻 用意勿太重/164

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165

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166

若彻见真性 可自达圣境/167

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167

第六编 真诚为人

性天不常枯 机神最易发/170

聪明不可露 才华不宜逞/170

闹中要静察 冷处存热心/172

幻无以求真 雅不可离俗/173

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173

心虚则理明 心实则志坚/174

悲从乐极生 甘由苦尽来/175

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176

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177

心旷万钟如瓦缶 心隘一发似车轮/178

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178

求内心之佛 却心外之法/179

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180

情理际遇 齐顺对治/181

非分之收获 福祸之陷阱/181

急处要站稳 险处须回首/183

有妍有丑 有洁有污/183

不近势利纷华者洁 不知智械机巧者高/184

天全欲淡 虽凡亦仙/185

幽人清事 总在自适/186

饱谙世味 会尽人情/187

花萼徒荣 玉帛无益/188

道不在远 理出于易/188

别念闲生 忙隐真性/189

得休时便休 觅了时无了时/190

智愚是可教 中才则难处/191

信人显己诚 疑人示己诈/192

文华不如间素 读今不如述古/192

真诚为人 圆活处世/193

过宜归己任 功宜让他人/194

若放得心下 便人圣脱凡/195

超越身心嗜欲 得见人生真趣/195

不染世法 体任自然/196

雨过天晴 人之心体/197

动中静非真静 苦中乐是真乐/198

心境如月 空而不着/199

超然物累 处世忘世/200

梦幻空华 自性真如/200

名根未拔堕尘情 客气未融为剩技/201

偏见会害人 聪明是障道/202

静中可见真境 淡中始识本然/203

不忧处患 不惧权豪/204

责人则情平 责己则德进/205

山峻则无木 水湍则无鱼/205

第七编 淡泊处世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208

勿逞己之长 勿恃己所有/208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209

读书读到乐处 观物观入化境/210

卓见之人 洞烛机先/211

应以我转物 不以物役我/212

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212

闻恶不可就恶 闻善不即亲善/213

不昧己有 不自夸耀/214

盛极必衰 剥极必复/215

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216

忧喜取舍之情 都是形气用事/217

谗言自会明 媚阿不觉损/218

宁为小人忌毁 毋为君子包容/218

一言可伤天地和 一事可酿子孙祸/219

爱重反成仇 薄极反成喜/220

谦虚能受益 满盈会招损/221

清净布施 不责人报/221

自然得真机 做作减趣味/222

事起而害生 无事是为福/223

守口要密 防意应严/224

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224

闲时吃紧 忙里悠闲/225

闹中要取静 忙里应偷闲/226

悉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227

莫由放纵而猖狂 勿为敛束而死寂/228

学贵恒久 道在悟真/229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230

舍己毋处疑 施恩不图报/230

三分侠气交友 一点素心做人/231

以闲云为友 用风月为家/232

清贫而不惫 精神而畅裕/233

凡事要随缘 不为念想束缚/234

言者多不顾行 谈者未必真知/235

人为乏天趣 天机是自然/235

勿为欲情系 要与本体合/236

脱俗就是奇 绝俗便是偏/237

第八编 实现自我

彻见自性 得道自然/240

诗之灵感 野趣丰处/240

春为人间幻境 秋见天地真吾/241

自然之真趣 从恬静中得/242

宜冷静观人 应理智处世/243

性躁则无功 平和自邀福/243

心虚而性现 意净则心清/244

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245

处世流水落花 身心自然常静/246

处处是真境 物物皆真机/247

以冷观世事 觉安逸悠长/247

风微知著 守正待时/248

故交应厚待 衰朽可礼遇/249

动静合宜 出入无碍/250

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251

雨后观山色 静夜听钟声/251

物极必反 履盈满戒/252

月到风来 机息心清/253

世间之广狭 皆是由自造/253

无事心昏冥 有事心奔逸/254

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255

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256

浮云富贵不必栖穴 无泉石可溺酒耽诗/256

人生短暂 勿争名利/257

乐贵得真趣 会景不在远/257

幼不陶铸 难以成器/258

浓夭不及淡久 早秀不如晚成/259

盛衰本无常 强弱不可待/259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260

以冷眼观察 如热汤消雪/261

真空不空 在世出世/262

名利有尊卑 贪争无二致/263

念净且境空 可绝虑忘忧/263

律己应严 待人宜宽/264

操守要严明 守正应不阿/265

诚心和气陶暴恶 名义气节激邪曲/265

慈祥致和气 洁白留清名/266

试读章节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待人处事的心胸要宽厚,才能使你身边的人没有不平的感叹;死后留给后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后人永远地思念。

沩山、五峰、云岩站在师父百丈和尚的身边讨教。百丈先问高徒沩山:“抿住咽喉与嘴巴,如何说法?”沩山忙说:“先请老师说一说吧!”如果沩山在百丈提问之前没有悟透的话,是不会如此妙当地应对的。百丈说:“我应该讲给你听的,可是如果我说了,你们就会放松自己,不去穷尽至理,恐怕我就会丧失儿孙。”对百丈的“并却咽喉唇道一句”的提问,五峰是这样回答的:“这么说,老师也得抿住咽喉来说法了。”五峰这样回答跟沩山的机灵回答相似,但是对老师的回击更为猛烈,远不及沩山的“请老师说一说”的回答锋芒不露。百丈则半是肯定、半是点破地对他说:“你禅机甚锐,令修行者不能近前。恐怕他们都会把手挡在额上,从远处观望一下便走开。”对百丈大师的问答,云岩是这样回答的:“老师说法时不正是有时抿住了咽喉唇,有时又不好抿吗?”云岩的回答很钝拙,有点理,但太拘泥于文字,火候还不到。百丈开示说:“云岩,你如果老是这样莫衷一是,修行可怜的禅,恐怕我的法子法孙都会丧失于你手!”三人的回答,都不同,沩山的回答,可以说是函盖乾坤,壁立千仞;五峰的回答,可以说是截断众流,照用同时;云岩的回答,可以说是随波逐浪,自救不了。沩山与五峰都悟过了,差别只在于了悟的程度之分;而云岩还未真悟,心中尚残秽物。云岩随侍百丈二十年后,参得生死大法;而真正的开悟,是在药山座下参禅时得缘而悟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若以言论传人,便是一种学说,不是教外别传的东西。别传之法,是在于自觉的妙悟。如果说靠言语相传,是会绝却禅的后继人的。

路要留一步 味须让三分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些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一部分,让别人吃。这是为人处世最安全快乐的方法。

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赵王封做上卿,官职比廉颇高。廉颇愤愤不平,说:“我是大将军,为国家转战沙场,出生入死;蔺相如出身低贱,只不过是口舌之功,居然爬到我头上来了!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的下边!”并且扬言:“见到了蔺相如,我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话,就避免同廉颇会面。每逢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托病请假,不去跟廉颇争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后。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他就连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开去。

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比廉颇将军厉害的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他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后来,廉颇听说了这话,他觉得很羞愧,便脱衣露体,背着荆条,来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两人誓同生死,成为挚友,赵国出现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P6-7

序言

《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以格言警句的形式,道出了作者在人生许多方面的感悟体认。《菜根谭》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作者并不主张完全抛弃人间事务不管、绝世避世,而是将出世与入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进退无不自在的潇洒。

这部著作是明朝人洪应明所著。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问,是一个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隐士。《菜根谭》之名究竟是何意?作者以作为菜之根基的菜根,喻人生的根本;谭通谈,故《菜根谭》之名意,是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谈。所谓“性定菜根香”,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根深才能叶茂。

此外,洪应明以“菜根”立题,题意之中,还有联系不少人将菜根弃而不食之行为,实则暗喻世间的不少人在做人之时,多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着意在做人的根本上努力之意,进而也就更有思考、谈论和实践为人根本的必要。所以,书名中,实还有一种纠偏扶正之意。计恬在《新刊(菜根谭)序》中说:“先哲云:‘人生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是书命名之意可味也。”孙锵在《校印(菜根谭)序》中认为,菜根者,“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一个咬字,讲究的是慢慢咀嚼,细细地品味,而非囫囵吞枣般地一股脑儿咽下去。如此,才可体会菜的真滋味,世味如菜味,才可领悟人生的真滋味。在此之后,才可做人生的各项大小事业,而且才会做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菜根谭》形式上采用的是散文诗一般的札记体。文笔流畅、节奏轻快,便于记忆,于精微深刻的语言中表现出旷达高远的智识。书中谈修养、谈学习、谈生活、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等等,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修养、做官、治学、创业、休闲娱乐、仪态仪表、交际应酬、对付小人……作者运用充满审美情趣的佛教与道教思维方法,安闲中有跌宕,疏朗中见筋力。此书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事相结合,在简明的句子中传达出深刻的心得,看似随意写就,实则隽永悠长。

《菜根谭》虽不是一部有完备的思想体系的著作,但它却是一部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完备的处世哲学的好书。全书总是以俗见雅、以小见大、以浊见洁、以淡见浓,每一则内容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思想。只要你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就能理解它所说的道理。应该明白的是,同一句话,不同人生经验的人会有不同的领悟。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菜根谭》所警示的人生态度,也是《菜根谭》的宗旨,那就是劝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利禄,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儒家的中庸之道。

《菜根谭》在问世之后不久就被附录于明代的《遵生八笺》之中,得以留传后世。后人给了此书很高的评价,日本人福田雅太郎说它“千锤百炼,斑斓绚丽”,又认为“此书确可算得是修养身心书中之冠了”。  《菜根谭》这部书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据考证,《菜根谭》原文的条目应该在575-600之间,而现在通行的版本上都是360则。本书参考现在流行的版本,又广泛吸收其他版本的精华,去掉了一些充满消极思想的条目,共记录了326则,分为八编。书中对每一则内容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本书还在原文解释之后,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为人处世的哲理进一步加以阐释,力求让读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9: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