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呼唤亲情的书。全书的写法是以第一人称、夹叙夹议,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个个片断呈现给读者。书中真实的切身经历,由CJ博士娓娓道来,像极一幅幅素描画,巧妙地将过去贫穷却又十分美丽的家乡,以及自己童年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
读这本书,那是夜阑人静的时光,那也许是喧闹消失的安宁时刻。
读这本书,章章点出人生哲学,那更是避免青少年迷失方向的灯塔。
读这本书,句句是为人父母的罗盘针,也是为人子女感恩的动力,那更是亲情声声的呼唤。
读这本书,勾画了那时代南台湾乡村的交响曲,更反映了当代大陆的协奏曲。
读这本书,可能是潺潺泪水的觉悟,也可能是勇往迈进的转折点,更可能是寻求智慧与机运的结合。
读这本书,一位博士从科学领域投出诗一般的抒情,更是一位平凡电脑教授千古回响的心声。
本书以真实流畅、感人至深的语言,描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台湾南部乡村生活,文字清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个长期旅居海外、事业辉煌的华人教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和他心中的故乡,为我们了解台湾、了解美国、了解华人在海外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本书看似一本描绘母子、父子之间亲情的叙事抒情作品,实则是作者用心和泪对生活、对亲情的感悟。
原谅我曾经让您忧虑流泪
我曾经在阴冷的夜晚故意失踪。在我故意失踪的那个晚上,我曾让我阿娘、阿爸感受到恐惧和无助。
我的阿娘经常在傍晚站在家门口,面对着邻居及菜市场,以最委婉、细长的叫声,呼喊着我回家洗脚、吃饭。她每次的呼唤连续不停有两至三分钟,整个呼唤声有高有低,如同数学里的正弦曲线,上下连贯。她是这样呼唤着我的:“雄……仔……啊……”,每次听到那呼叫声,我觉得那是何等温暖!
那是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假日,我如同往常,一早就到街上观看乡下路边的小摊子表演武术、技巧、歌唱及说故事。从一个摊子看过一个摊子(那时没有电视),到了一个摊位时,有一个小女孩在唱山歌,一位老人在弹农村的胡琴。我突然看到对面有两位同班的小美女阿芬和阿惠。她们是有钱人家的女儿,两人穿着很漂亮的衣服,边听歌边吃李子糖——那是把李子插进火热的糖精里拿出来冷却之后的糖果。她们两人在听众群的对面吃糖,还对着我微笑。我全身是脏的,也没有东西吃。
我快步回家,心想如果我阿娘及阿爸能给我三角钱,我也能在人群中吃李子糖。他们正忙着做生意。我开始蹲在角落哭,哭声不高不低但无泪,我习惯性地边哭边说要三角钱。
我阿爸被我无赖的哭声惹火了,拿着竹棍向我的腿一抽,我痛得拔腿就跑,我怕得往外逃,逃得又快又远,阿爸也和往常一样只追我到门口。那时候大部分乡下台湾人,当父母的都是这样教训孩子的。比起别人的爸爸,我阿爸对孩子还是很慈祥的。有些小孩甚至是被父亲吊着打的。你一定无法了解那时候的社会竟容许且鼓励此种体罚。
那天要不到三角钱,实在很失望。在以往,我会在天黑时,悄悄回家吃饭。那天我赌气不回家,但也不晓得要流浪到哪里。我的生活圈子就只有那个乡下,我徘徊在村子里的几个角落,最后,我决定躲在猪肉摊的小坑。我心想我今天不回家了,即使肚子饿也不要回家吃饭,看看阿爸会不会担心这个聪明三儿子的失踪。
儿子啊!你还记得我幼年的家的前面有一个菜市场吧。乡下的菜市场在早上挤得水泄不通,不但菜市场满满的人,连菜市场旁边的所有路上,也充满了各种摊子及人潮,叫卖声此起彼落,喧嚷杂乱的情况是你们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无法想象的。菜市场里,一到中午,所有买卖就很快的开始消失。菜市场里有三排的菜肉摊子,旁边两排是卖蔬菜的摊子,每排大概有十家,每个菜摊子有三层水泥及砖砌成如阶梯的台子,菜摊底前后两边是空通的,人是不能在底下睡或住的。中间那排的猪肉摊子的结构不一样,而且很特殊。
每一个肉摊子大概有七英尺长,三英尺高,三英尺半宽,也是砖及水泥砌成的,靠肉贩的这一边是空的,其他三边是砖墙,而形成一个像狗屋的空室;肉贩也可把各种切肉及称肉的工具放在这个空室。摊子上还竖了些钩子用来吊肉,肉贩及菜摊子在下午一点就收拾干净了,那时,乡下很穷,乞丐从外乡镇来我们乡里讨钱、要饭的很多,我阿娘经常给乞丐们大碗大碗的白饭,这些乞丐有的带着小孩,晚上就是躲在肉摊子下面的小空屋睡觉;有时他们会吊一块布,把空的这面遮起来。天亮时,他们就离开肉摊子出去讨食,黄昏时再回来睡觉。
我挨打的那天傍晚,我到处找地方歇脚,看到肉摊子底下的小窝,还有一间是空的,我想这是我今晚躲藏的地方。我爬进去,靠着角落就睡着了。有人走过时,一定以为我是个小乞丐。
在睡梦中,我又听到我阿娘又长又温暖的呼唤:“雄……仔……啊……!”睁开眼睛,那已是黑暗的晚上,我想阿娘一定开始担心我的失踪,我通常会在天黑前回家洗脚、吃饭及读书的。阿娘的每一呼唤持续两三分钟,她断断续续地呼唤了大概十多次。我觉得很温暖,但是我心想,今天我不想回家了。我怕阿爸还会打我,我也真希望能像小乞丐一样,到处流浪,让阿爸晓得有一天我会失踪的。阿娘的呼叫声停了,过了一二十分钟,两位哥哥、阿娘及阿姨全部出动,阿娘往香蕉园的方向走,她的呼唤声还是那么长而温暖,阿姨往庙的方向呼唤。二哥沿着菜市场旁边的道路找,大哥进了菜市场呼叫,我偷看着他检查每个菜摊子,最后才检查肉摊子的这排。
从阿娘站在家门口开始呼唤我,一直到我被找到时,大约有两三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段时间,我有非常复杂的想法。一方面,我希望她们永远找不到我,让我到处流浪,也让阿爸后悔,他不该用竹棍子打我嘛。可是我又冷又饿,饥寒交迫,明天学校里又有功课要交,而且我能流浪到哪里去呢?缠脚的外祖母家离这里有五英里,我至少也要走三到四小时,我怎敢半夜走那么远,我真希望大哥赶快找到我。
大哥找完了菜摊子,大概放弃了,回去跟阿娘谈了一会儿,又回来找肉摊子,很庆幸,他终于找到了躲在肉摊下小窝里的“小乞丐”。他一边拉我出来,一边大声叫阿娘说:“雄仔在这里。”我当然无泪却哭着说:“我不要回家!”阿娘来了,她牵着我的手说:“回家洗脚、吃饭,阿爸不会打你了。”我看到阿娘脸上挂着两三点泪水。
我在肉摊下的那个下午及晚上,我相信我阿娘心中是充满焦急及祈祷的,她一定是这样说的:“妈祖啊!我可以什么都没有,我只要我的阿雄平安回家。”也许是受封建教育的关系,我阿爸总不会表示对孩子的疼惜,但我深深相信,他内心也一定在祈祷我那天晚上不会失踪。也许因为我要千万次地向我阿娘说声“阿娘,原谅我曾经让您忧伤流泪”,这千万声的歉疚竟让我经常在梦中呼唤着阿娘。
阿娘温暖的呼唤声,永远在空中及孩子心中飘荡。阿娘忧伤的泪水滋润了儿子孩提时的心房。
草于加州尔湾镇
P18-24
书中娓娓道来,像一幅幅素描画
北京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资深教授 吴文虎
我认识CJ博士十年了。他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朴素无华、对事业执著,加上非常有责任感,特别是和我们大陆的人有一种亲和感。当我们在ACM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时,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与欣喜若狂的快乐直教我感动。直到看了这本《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我才找到了答案,也更拉近了我和CJ博士的距离。
这是一本呼唤亲情的书。全书的写法是以第一人称、夹叙夹议,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个个片断呈现给读者。书中真实的切身经历,由CJ博士娓娓道来,像极一幅幅素描画,巧妙地将过去贫穷却又十分美丽的家乡,以及自己童年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对于住在海峡另一岸的我们而言,不但觉得清新亲切,也不陌生。像我这样年龄的人,童年时家境的贫寒与坎坷,与CJ博士十分相像。家乡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以及称谓等等都有相近之处。想到从大的方面说是同祖同宗使然,这就让我又多了一层感动。
童年为生活所迫而在乡下卖香蕉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当今美国知名大学教授,且在顶级世界科技大赛中,领导全亚洲赛区叱吒风云的人物。究竟,他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读了CJ博士的内心独自《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相信大家不仅会掩卷遐思、热泪盈眶……,还会在他身上,感受到一股身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精神:对父母哺育呵护的感恩与尽责,和这种精神对子女的传承。只是因为在阿娘弥留之际,自己远在万里之外,未能守候身边,成为终身憾事。十多年了,让CJ博士每思至此,便会泪流不止,他才从心底呼喊出“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