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俗言俚语话养生/国学养生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温长路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为您献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秘诀!

本书选取与养生保健密切相关的俗语126条,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知识,通过“俗语释义”、“养生启示(参悟医道)”和“相关链接”三个环节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医药文化丰厚的魅力和简便实用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

内容推荐

《国际漫画杂志》主编、亚洲电影研究会主席、美国坦普尔大学约翰·A·兰特博士是这样评价作者的:“你是我迄今遇到的把疾病描述得最为形象的医生,从你那里让人享受到了中医的艺术美。”

本书选取与养生保健密切相关的俗语126条,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知识,通过“俗语释义”、“养生启示(参悟医道)”和“相关链接”三个环节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医药文化丰厚的魅力和简便实用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使您在获得养生防病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

目录

说医道 言养生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3

 不服药,为中医/4

 药不执方,合宜而用/6

 病笃乱投医/7

 吃药不瞒郎中/9

 宣医纳命,敕葬破家/10

 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12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14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15

 冬无雪,麦不结/17

 穷灶门,富水缸/18

 水能克火/20

 口是心苗/21

 十指连心/23

 耳闻不如目见/24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26

 病无良药,自解自乐/27

 百病可治,相思难医/29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31

 心定自然凉/32

 男大当婚,女大须嫁/34

 四十七八,养个老拉瓜;四十八九,还养一个吹鼓手/36

 娃子不哭奶不胀/38

 三岁至老/39

 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41

 多男多累/43

 吃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44

 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46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47

 渴时一滴如甘露,药到真方病即除/49

 茶是草,箬是宝/50

 冬至大如年/52

 冬至馄饨夏至面/53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55

 金驴一鸣,天下太平/56

 洛鲤伊鲂,贵于牛羊/57

 鲇鱼上竹竿/59

 田夫可坐杀/60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61

 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63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65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爆/66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67

 老不以筋骨为能/69

 人生七十古来稀/70

 

谈防病 论治病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75

 忧能致疾/76

 病从口人,祸自口出/78

 三年不漱口,一张臭嘴/79

 臭肉招苍蝇/81

 九月九,蚊虫叮石臼/83

 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84

 先下米的先吃饭/86

 肚饥思量冷滗粥/88

 大饿不在车饭/89

 贪多嚼不烂/91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92

 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得丑,保你活到九十九/94

 打牙祭/95

 梨百损一益,榊百益一损/97

 舍命吃河豚/98

 烹牛而不盐/100

 头醋不酽彻底薄/101

 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103

 断酒白首,铺糟而朽/105

 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106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108

 急脱急着,胜似服药/109

 多衣多寒,少衣薄薄寒/111

 小儿欲得安,无过饥与寒/112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坐不骑衡/114

 饥梳头,饱洗澡/115

 夏姬得道,鸡皮三少/117

 吃了饭不挺尸,肚里没板脂/118

 先卧心,后卧眼/120

 十胖九虚/121

 掌上观纹/123

 十病九痛/125

 百病从脚起/126

 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128

 以毒攻毒/129

 枇杷黄,医者忙;橘子黄,医者藏/131

 疯痨鼓胀膈,阎王请下客/132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134

 

议药性 话药用

 无梨不成蜜/139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140

 木奴千,无凶年/142

 杨桃无蹙,一岁三熟/143

 槟榔扶留,可以忘忧/145

 十榛九空/146

 韭者,懒人菜/148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噘/150

 花木瓜,空好看/151

 葱三薤四/153

 干姜有枣,越老越好/154

 姜桂之性,到老愈辣/155

 薄荷醉猫/157

 牡丹不带娘家土/158

 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160

 菖蒲花,难见面/161

 巴豆未开花,黄连已结籽/163

 商陆子熟,杜鹃不哭/164

 插柳莫叫春知/166

 天蓬鱼缸石榴树/167

 下有茯苓,上生菟丝/169

 黄芩无假,阿魏无真/170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172

 一椒掠舌,不能立言/173

 葳蕤葵,日干酱/175

 柏花十字裂,菱角两头尖/177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178

 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180

 铁树开花/181

 必欲长生,长服山精/183

 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184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186

 五月不鸣,婴儿多灾/187

 吃了灯草灰,放屁轻巧/189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片地榆,不用明月宝珠/190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192

 捅马蜂窝/193

 蜂虿垂芒,其毒在尾/195

 要死食蛇毒/196

 趣织鸣,懒妇惊/198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199

 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201

试读章节

冬至大如年

俗语释义

一些地区古时把冬至看得很重要,祭祖、探亲访友、街头戏耍等活动都安排在这个节日里。相比之下,春节倒显得冷清一些了。也有“热闹冬至冷淡年”的说法。

养生启示

在一些地区,冬至有给老人送鞋的习俗,是妇女尊长的一种象征性表示。冬至这一天,妇女要给长者献上自己亲手做的鞋,谓之“履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颂》专说此事,诗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名句。尽管冬至给长者送鞋是一种形式,但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敬老风气,而且映射出鞋在冬季里对老人的重要性。足部的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和血液循环较差,是比较不耐冻的。老年人血液循环比年轻人差,足部保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冬天足部保暖最基本的条件是鞋袜,以鞋而论,老年人最好穿柔软布底布帮棉鞋,而不要穿质硬易滑的塑料鞋;青少年虽然好动不怕冷,也要穿薄棉鞋或皮棉鞋,而不宜穿导热快的胶底鞋、球鞋;在野外作业或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要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

相关链接

冬至,亦有“亚岁”的称谓,就是说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西湖游览志余》也有“肥冬瘦年”的记载,可见此俗流行甚广。冬至的“至”,在古汉语里是“极”的意思,就是说冬天已达到了顶峰。从这一天起,进入数九寒天。此时,太阳基本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一天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北移,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的时间就逐渐长了。用民众的话说,就是“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据《唐杂录》记载,冬至饭之后,-皇宫中的宫女们还专门进行针技比赛,以比试较常日增一线之功。伟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冬天孕育着春天气息的景象。我国古时有冬至测日的习俗,冬至鸡鸣时分,太史就注意观察日晷。正午时分,宰相上朝行贺礼,官吏和百姓也都互相祝贺,称为“一阳贺冬”。透过这些习俗,不难发现我国古人对阳气的重视程度,这或许是引起人们对冬至节气重视的真正原因。

冬至馄饨夏至面

俗语释义

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此外,民间亦有“冬馄饨,年傅饪”的说法和吃法。

养生启示

馄饨、面条、傅饪,都是中国的特色食品。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夏食冷面,适宜于炎热季节消暑的需要。冬至、夏至节日里的这种时令性民俗,反映出中国人在饮食上的智慧。同是面食,与西方面包类食品的高温烹食方法截然不同,中国人创造的低温烹食,被世人公认为人类饮食史上的高明之举,也许这正是中国人常吃面食而不会发胖的奥妙所在。面条、馄饨等低温状态下加工成的食品,除保存了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B族和多种微量元素,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外,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较慢,可连续不断地向机体释放能量。常食面条、馄饨类食品,有减肥作用。许多国家把面条作为运动员的食品,以增强他们的体能和耐力。在美国,游泳队员、羽毛球队员的主食中都有面条;在瑞士,知名的沃韦篮球队在比赛开战前队员必须吃两天面条。意大利是欧洲的“面条之乡”,面条的品种就有40多种,并配以各种菜肴,原汁原味,远近闻名。欧美一些原先对面条存有偏见的国家,现在也逐渐兴起了“面条热”,连许多咖啡馆都增加了面条的供应。有的华侨饭店还在当地开办面条制作讲习班,专门讲授并表演中国面条的做法,使不少外国人边吃边喊“OK!”英国敏特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该国的非本土食品市场上,炒面和咖喱饭的份额占到了70%,中国炒面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食品。过去两年中,炒面等中国菜式的销售量增加了37%,与之相匹配的调味酱的销售量也增加了13%。2007年初,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和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在北京以具有中国餐饮特征的“红筷子”为标志,推出“面食文化与营养”科普宣传活动,以宣传和发扬我国饮食传统中重视蔬菜、五谷摄入,低温烹饪等健康饮食习惯,弘扬健康传统饮食文化,促进我国食品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营养意识的提升。

相关链接

面条,源于我国汉代,原称“汤饼”。魏晋时期出现了擀面杖,自此才有了面条的名称。隋唐之际,冷淘非常吃香,皇帝设朝时,经常于中午招待文武官员一餐冷面。宋元以后,不仅有了挂面,而且出现了三鲜面、炒鸡面等。明清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加丰富,北京、苏州、济南等城市还相继有五香面、八珍面、卷鱼面、虾蝶面等特色品种面世。人们还巧妙地把各种营养丰富,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树叶、野菜、家蔬的汁液和入面中,做成具有各种功能的“绿面条”,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健康。这种面条在唐代就有,杜甫《槐叶冷淘》一诗中说的“槐叶冷面”,就是这种绿色面条。除了普通面条的作用外,槐叶具有“除霍乱烦闷,祛肠风痔疾”的功效,自然就更受欢迎了。其他常食的还有菠菜面条、苋菜面条、柳絮面条、西红柿面条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配入寒、热、温、凉不同性质的植物叶片,使其发挥不同的营养保健和治病疗疾作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在吃面条中也有体现,不过在这里叫“辨证施吃”可能更为合适。

P52-54

序言

俗语,也称俗言、俗话,“是汉语的固有语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语义,尚含有民俗的意思。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式” (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引用《牛津英语词典》的作者特伦奇的话说,俗语“得具备三个S,就是shon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吕叔湘《中国俗语大辞典·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俗语具有多重性的特殊作用,“在语言学家看来,俗语是民族语言中特殊的语言材料;在民俗学家看来,俗语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口头语言艺术,它集民间语言材料与民俗文学于一体,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王伟深《俗语的文化渊源》)。

俗语的名称虽然在汉代的文献里才出现,但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就有广泛的应用,说明其起源很早,是人类基本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俗语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文化的繁荣有直接关系,唐宋以后俗语的传播和应用形成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对俗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是文学与民众生活广泛接轨的典型写照。

俗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创造,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传播过程中,俗语又不断得到修改、充实、提高和完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其间,不仅同一俗语出现了许多不尽相同的版本乃至变种,而且还表现出一些俗语在原有意义基础上通过引申、抽象、概括,被植入新含义、赋予新思想的特征,这也正是俗语能与时俱进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奥秘。其中,文人们的功劳不可磨灭,他们不仅运用文字记录、整理并使用了这类语汇,而且对一些俗语进行过加工性的再创造,既加速了俗语的传播,又推进了“俗语雅化”的进程。这种“俗”与“雅”的碰撞、质朴与华丽的交融,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渗透和民族的自尊。“汉语俗语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土壤中,因此,它散发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充斥了汉民族古色古香的各种价值取向。”(史桂湘《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初探》)

以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俗语,自然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与人类生存胶结难分的医学,就更不会不在其中了。听听老百姓的谈话,张口闭口都是医学俗语:“穿金戴银,不如无病清贫”、“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开窗通风,百病灭踪”、“活活动动身体强,懒懒散散面皮黄”……衣食住行,包罗万象;看看有关俗语的书刊,章头句尾都有医学俗语:“冬灭蚊子春灭蝇,夏天秋天得安宁”、“春捂秋冻,少灾少病”、“针灸拔罐儿,病去一半儿”、“甘草桔梗,专治喉咙”……谈防论溆,无所不及。不难看出,在词汇的选择上,俗语“颇具平常心,大多选用朴实无华、平实易懂的词语,这样就使俗语更具民风格,更平易近人”(史桂湘》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初探》)。在语言结构上,俗语特别注意语义的形象性,通过借代、比拟、顶真、摹状、双关、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段,活灵活现地表现事物的个性、挖掘事物的本源。在众多手法中,“比喻又占绝对的优势,因为比喻既通俗易懂,又不失中国人重含蓄、委婉表达的性格特点”(史桂湘《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初探》)。另外,“汉民族喜爱四平八稳,以对称为美,喜欢成双成对,两两照应。表现在俗语的语言形式上,俗语以对偶句的形式出现的也占有很大的篇幅”(史桂湘《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初探》),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俗语的显著特征。

医学俗语长期、反复的传播、创新、完善、发展,使之成为广大民众直接掌握的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法宝之一。医学与社会、民众与健康的这种血肉难分的关系,通过医学俗语这条纽带的焊接,成为再也无法割裂的有机体了。因此,研究俗语与医学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中医学产生、传播、普及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医药卫生的俗语内容很广、范围很大、数量很多,几乎囊括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药物、治则、治法、宜忌等方方面面,涉及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的整条链带体系。不要说世代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医学俗语难以集齐,就是在历代书刊中被引用的那些也难以集齐。本书所收录的126条俗语,只是在后世著作中能够找到流行踪迹的、对中医学的传承仍在发挥作用的、在实际生活中还发生着普遍影响的极小一部分,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在表述中,本书强调的主要是俗语的医学意义,至于俗语的溯源、考证等属于语言、民俗学范围的内容,除了不交代不足以说清其医学意义外,一般不作专门阐释。部分俗语甚至只是作为引子使用的,表现的主题始终与人的健康相关。当然,这里所说的健康是广义的,包括健康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和健康道德观等新理念,也是中医学学科特征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俚语,也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俚语的口头话、方言性等特点更明显,把它单独提出并与俗语并列写入题目,既表达了对它的充分重视,也照顾到丛书书名体例的一致。

俗语的广泛性与作者知识的局限性,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尽管在写作过程中翻阅了上百种相关的资料,参考了众多语言、民俗、医学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讹误仍在所难免。作者之所以敢于把这本粗俗的小品奉献给读者,就是要在实现传播医学保健知识愿望的同时,就教于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同行的贤达之士们,就教于我们的衣食父母——无数的在为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生活而辛苦劳作的民众。

温长路

2009年1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