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分为4个分册,分别是《社会卷》、《文化卷》、《自然卷》和《科学卷》。其内容既涵盖少年儿童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其词条选择和内容安排全面而精当,既保留了基础学科中孩子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又遴选了当代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新的内容。全书图文配合,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为了使孩子尽量缩短查阅时间,我们提供了内容检索和音序检索两种方式供孩子在不同场合使用。总之,这是一部适合孩子检索和阅读、富于儿童精神、对孩子充满人性关怀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工具类图书,是孩子通往知识殿堂的良师益友。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一套供少年儿童阅读学习的全新百科全书,它就像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涵盖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在的各种知识。拥有了这套百科全书,就等于拥有了巨额知识财富,终身受用无穷。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使用方便,翻开每一卷的目录,你会发现这里聚集着不同的知识门类,如“神秘的宇宙”、“神奇的地球”等,每一知识门类又包含若干知识主题,如“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令人神往的星座神话”等,然后是各种有趣的知识条目。你可以在目录中寻找你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翻到该页尽情阅读。在阅读本书之前,请先详细阅读本页以熟悉本书的特色和阅读方法。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莎士比亚从小就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后成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部叙事长诗和其他诗歌。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待巩固,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亨利三世》等,均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喜剧如《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则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文主张;这时期写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色彩。
中期(1601—1607年):这时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代表作《哈姆雷特》,充分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奥赛罗》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描写的是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过程。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色彩。
晚期(1608—1612年):这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于是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歌德
歌德(1749—1832)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诗人、戏剧家、散文家之一。1749年8月28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从小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很早就学习了多种语言。他获取法学博士学位后,一方面做律师,一方面开始了文学创作。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对当时德国的进步青年影响很大,成为当时德国文坛上一个新潮流“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导人物。歌德写有大量抒隋诗,并被广为传颂,有的被谱上曲,成为著名歌曲。这些诗作一反无病呻吟、公式化的倾向,真挚、自然、活泼,充满智慧与火热的感情,具有民间诗歌丰富多彩的特点,成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开端。
最早而且长期使歌德享有国际声誉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的是出身于市民阶层、才华横溢并具有远大抱负的青年维特,热爱自然,热爱儿童和淳朴的农民,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但他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而感到极大痛苦。为了逃避这个由虚伪的贵族和眼光狭小的商人市民组成的社会,维特出走到偏僻的外地,企图从艺术创作中寻求慰藉。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个名叫夏绿蒂的年轻姑娘,但是夏绿蒂已经许配他人。维特的个人遭遇和社会悲剧迫使他走上自杀的道路。这部小说真实有力地描绘了时代的风貌,充满优美的抒隋格调,深刻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感情和感受。
长篇诗剧《浮士德》的创作从1773年至1831年,历时近60年才完成,倾注了歌德毕生精力,代表了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巨著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诗剧中浮士德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外出时遇到魔鬼,并以生命与魔鬼打赌,在魔鬼的帮助下返老还童,开始了奇特的游历。他不满足个人的幸福,不断追求丰富的知识,美好的事物和理想。诗剧通过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探索人生和理想社会的全部历程。在形式上,作品包容了欧洲所有的诗体,结构庞大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奇幻,概括了歌德的全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被郭沫若称为“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具有广泛的社会历史意义。这部作品是启蒙运动最杰出的艺术珍品,也是欧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文化发展的生动的缩影。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在西方研究《浮士德》同研究《圣经》、《神曲》一样成了专门学问。
歌德晚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仅次于《浮士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它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典型作品,它幻想以教育为中心,用道德的完善代替社会的变革。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巨大声誉。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学家郭沫若把《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成中文,在中国青年中产生过强烈反响。以后郭沫若又把《浮士德》等作品译成了中文。
巴尔扎克
“他从根部来描绘一棵树。描绘草木互相残杀的生死斗争。”人们用雨果这句话来评价巴尔扎克是再确切不过了。
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图尔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在寄宿学校长大。后来到巴黎大学攻读法律,但巴尔扎克始终热衷于文学,大学毕业时他同时获得法学、文学学士学位。巴尔扎克不愿意当律师,顶着来自父母的经济压力,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决心用笔杆完成拿破仑“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
巴尔扎克生活与创作于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大动荡时代。拿破仑帝国的衰亡,波旁王朝的复辟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845年《人间喜剧总目》问世,计划写作长、中、短篇小说137部。到巴尔扎克逝世之日为止,他已完成了91部小说。《人间喜剧》采用分类编目的办法,把众多篇章和2000多个人物联成一个整体。全部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类,其中“风俗研究”是小说总集的主干,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等六个场景,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了加强小说总内容与人物的联系,巴尔扎克还采用“人物再现法”,使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重复出现,当某一人物没有出场时,其他人物也时常提起他们,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在91部小说中,成就突出的有《高布赛克》、《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农民》等。作品中的人物,如吝啬鬼老葛朗台,为使女儿们攀附上流社会而贫病死去的高老头,冷酷无情追名逐利的拉斯蒂涅,以及曾被判处苦役的刑事犯和冒险家伏脱冷等,成了世界文坛上的典型形象。
巴尔扎克创作极为勤奋,有时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常常每天工作14~18小时,有时点着六根蜡烛,通宵达旦地写作,写得入神时竟呼唤着书中人物的名字。长年累月的艰苦写作,严重地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他于1850年8月18日因心脏病在巴黎去世。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人间喜剧》,说他自己从这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P84-86(文化卷)
历史前进的脚步总是超出人们思想的苑囿,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处身于一个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时时刻刻通过各种媒体朝我们扑来。面对这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又该怎么办?
首先让我们驾乘时光快车回到从前,追寻人类知识积累和传播的历程。
让我们回到公元元年,耶稣就在这时诞生在伯利恒的马槽里,这一年也就因此成了西方历史的分水岭。西方的历史既在这里背靠远古的蛮荒,又在这里眺望遥远的未来。这一年是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在这一年成了“安汉公”,他的崛起昭示着西汉的衰落、灭亡和“新”朝的到来。如果历史停留在这个时候,我们能了解世界多少?我们能获得的知识又能有多少呢?
虽然当时张骞早已打通“丝绸之路”,但是普通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仅仅是香料和丝绸之地,普通东方人心目中的西方也不过是蛮夷之域。信息传播的不易使东西方对对方的认识充满了主观臆断。当时人们得到的信息和知识很少,行吟诗人荷马哼唱的那些古老歌谣和我们祖宗汗牛充栋的竹片,在今人看来,无论如何也塞不满一片小小的光盘。如果我们生于那个时代,我们又能得到多少知识和信息?
如果我们生活在公元1000年,这一年是北宋咸平三年。当时的文人失去了朝廷的恩宠,或躲进乡间书院,或沉溺于瓦肆勾栏;这时的西方人也不过是聚集在教堂里热烈地争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这时,科学还是个尚未睡醒的孩子,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人们连电是什么都还不知道!驿递传书是当时传递信息的最快方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然而,人类的文明确实前进了很多,当时中国人就雕了130000块模板,印了一大套《大藏经》。自然,这时的孩子要学的东西比1000年前就多多了,别的不说,光史书就多了一大堆。
当我们回到历史再过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每年有十几万种新书摆上书店的橱窗与柜台;大大小小的报纸和杂志厚得你连标题都看不过来;打开电视机,马上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上百套电视节目涌八屏幕;如果你再去上上网,你就会发现那里的信息多得使你无所适从。让我们用google搜索一下“知识”这个词,很快我们就能得到3850000个相关网页。如果你每天能读10篇,光这个词条就得读到公元3059年。
在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向孩子提供知识和信息?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信息?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毋庸置疑,一套好的百科全书肯定是孩子寻求知识的最佳捷径,它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重要、最准确的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引导孩子遨游知识的海洋。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我们深知,编写一套好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首先需要先进的指导思想,它必须满足孩子的需求,适合孩子的阅读情趣,反映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同时编写一套好的百科全书,还需要行之有效的编辑方法,它必须使全书内容全面精当、读者使用时检索方便。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分为4个分册,分别是《社会卷》、《文化卷》、《自然卷》和《科学卷》。其内容既涵盖少年儿童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其词条选择和内容安排全面而精当,既保留了基础学科中孩子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又遴选了当代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新的内容。全书图文配合,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所有图片均附有详细说明。全书版式设计新颖灵活,美观大方。为了使孩子尽量缩短查阅时间,我们提供了内容检索和音序检索两种方式供孩子在不同场合使用。总之,这是一部适合孩子检索和阅读、富于儿童精神、对孩子充满人性关怀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工具类图书,是孩子通往知识殿堂的良师益友。
能够参与编写《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这一浩大工程,我们深感荣幸。在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我们却又深感惴惴不安,因为我们的工作与读者的要求肯定尚有距离。在此,我们切望各位读者的不吝指正,以便在再版时做进一步的修订。
此外,我们还要向所有为本书付出过辛勤劳动的诸位同志致以最真诚的谢意,是他们不吝付出才使这一凝聚众人智慧的鸿篇巨制得以顺利问世。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编委会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