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个中国考古未解之谜,涉及政治、军事、艺术、文学、地理、风俗、建筑等诸多领域,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谜题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力争给读者提供最丰富、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
300多幅图片,包括极富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出土文物、珍贵的现场挖掘图片、与考古相关的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像和旧照、颇具人文特色的自然风光及文化遗迹等,信息量大,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充分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为读者全力打造一个舒适、愉悦的阅读空间。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古代遗址的不解之谜、消逝的璀璨文明、墓葬的神秘王国、文物的奥秘世界等4个方面入手,对60多个中国考古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玄机。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半坡遗址之谜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众多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半坡遗址就是在她身边的村落,这个遗址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又留下不少谜团。半坡遗址是l953年被考古队发现的,随后几年中,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发掘,渐渐揭开了这沉睡了6000多年的原始村落的面目,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当时林木繁茂,自然环境异常优美。发掘中考古工作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原始村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具体如何,人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有待于发掘材料的证明。
半坡村落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呈椭圆形,南部为居住区,北部为公共墓地。东北角有烧陶窑址。居住区、墓地与烧陶窑址之间有一条大壕沟相隔。这条壕沟长70多米,宽深各约5~6米,向两边延伸,起防护的作用,被壕沟围绕的是居住区。居住区内,最显著的是中间有一座大房子,其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半地穴式的。所谓半地穴式,是指建造时先挖出一个平整的坑,然后再搭建房屋,以使房子一半处在地坑中,这种方法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易于使房屋稳定。大房子门向东开,中间为火塘,其作用应是村落成员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如商量大事,接待外族重要来客,可以称为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北边有许多小房屋,小房子的房门都朝向大房屋,形成不甚规则的半圆形房屋群。
中小房子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式两种,从外表来看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墙壁是用草和泥抹成的,房屋中心都有一个灶坑,是村民们做饭的地方。从房屋中灶炕附近的灰烬中发现有烧残的兽骨,没吃完成堆的螺蛳,可以看出半坡村人早已脱离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过上了比较殷实且安定的日子。
半坡人已知道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石头、兽骨和陶片制造的工具。石器以磨制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有些磨制石器也只是在打制的基础上,仅对刃部稍加磨制。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对人类来说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遗址中发现生产工具达600多件,有斧、铲、锄头。先民们就用这些工具焚树造田、种植粟等农作物,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在一座房子下面还发现了一陶罐保存完好的粟,粟虽已碳化,但皮壳却清晰可辨。这是半坡人过上了农业生活的有力证明。
当然,渔猎还是村民们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从遗址中发现许多的渔猎工具和残留的大量兽骨可以推测出来。打猎使用的工具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弓箭,有不同的样式,仅箭头就有柳叶式、三棱形、扁平三角形、圆柱尖头式等。弓箭的使用,让人们的捕猎能力提升了一个台阶,可以更安全、快速地捕到猎物。
陶器也是村民生活中重要的物品,有各种形状的盆、罐用于储藏、煮食物,盛水等。村中有一个公有的制陶作坊,制陶技法已很发达。早期的制法以捏制法为主,到了中晚期开始出现用转速很慢的转轮加以修整的制法。彩陶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陶器,彩陶花纹是在制作陶坯过程中绘上去的,然后入窑烧制,这样彩绘可以经久不脱。彩绘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题材多样,色彩对比强烈。内容除了人物形象外,还有反映动植物、天文等各个方面的写实图案。其中尤其以鱼形纹居多,最具代表性。这些彩绘早已超出实用的范畴,而是先民们创作的文化艺术了。在一些陶器的彩绘上发现了较多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早期的文字。也有人认为只是随意留下的,并没有什么意义,也无法识读。究竟是不是文字,仅从这些符号是不能确定的,如果哪一天也能像甲骨文一样发现众多材料,说不定汉字史又要向前推了。
在居住区附近有氏族的公共墓地,排列有序,位于居住区之北。这里已发掘出成人墓170多座,各墓排列纵横有序,成人墓多为一人一墓,合葬的较少。随葬品为日常生活用的陶具诸如罐和壶之类。半坡人对成人和小孩是用不同方式埋葬的。小孩墓地发现有70多座,绝大部分就是葬在屋旁,用瓮装着,不入公共墓地。可能是夭折不祥不能入氏族墓地,也可能是由于灵魂观念及“亲子之情”,把幼儿留在身边。
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半坡村民的生活状态逐渐明了。整个村落,居住区是中心,四周有防护沟,沟北为墓地,东边为窑场,从这种统一规划可看出,人们过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生活。房屋的大小相近,随葬品数量及质量上相似,所以人们之间并无贫富差别。总之,他们过的是一种集体而平等的原始村落生活。P2-4
卷帙浩繁的史料典籍同人类历史的全貌相比,无异于沧海一粟。事实上,人类的过去仅有约1%能通过文字记载的史料得知,其他则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题。考古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为人类找到一条回归遥远过去尘封了的历史的途径。现代人通过科学、系统的发掘,把人类活动的场所真实再现,一处处古代遗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与文字资料相辉相映,把残缺、破碎、消失的文明与历史重新连接、再次统一。
20世纪初,考古被引入中国,不久,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对中国的历史研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北京人的发现,让世界看到了人类演进的清晰进程;殷墟的考古,把传说中的商王朝变成了信史;三星堆的发掘,惊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古国;曾侯乙墓的揭秘,让我们见识到战国时代绚烂的音乐王国……然而,在精彩而辉煌的中国考古进程中,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无数难以索解的考古奇谜。诸如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红山文化女神像的身份、秦始皇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楼兰古城的遗弃、尼雅城的消亡、马王堆女尸的千年不腐、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等。这些考古疑案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不仅有石破天惊的伟大发现,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改写着中国的历史。它们所散发的巨大魅力以及隐含的种种历史玄机,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人们探究其真相的强烈兴趣。破译和解析这种种考古谜题,不仅能传承和普及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有关知识,而且还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也可以得到愉快的精神体验。
本书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各个考古未解之谜,参考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择取中国考古史上影响最大、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考古未解之谜,通过科学而严谨的分析论证,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从古代遗址的不解之谜、消逝的璀璨文明、墓葬的神秘王国、文物的奥秘世界等四个方面透析中国考古,时间上贯穿远古人类直到清朝末期;内容上涵盖宗教、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建筑、地理等诸多领域。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精确生动,以生动流畅的语言叙写这些重大发现过程中曲折惊险、耐人寻味的故事,将考古的真相娓娓道来,把曾经失落的古代文明的秘密层层揭开,让读者随考古学家一铲一铲地挖掘,与他们一起感受那激动人心的辉煌时刻或接受一次无奈的失落。时空的阻隔使我们对被尘封已久的古代文明感到陌生,单纯依靠文字再现活生生的古代社会是极为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特选配近300余幅精美的图片,其中有久历沧桑的古代遗址、有考古发掘的现场实景、有精美绝伦的文物照片,还有电脑制作的复原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史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利用这些图片,通过简洁舒朗的版式设计和文字的有机融合,达到具象、直观的阅读效果,营造一个逼真的场景,引领读者来到考古的现场,零距离感受中国文明,全方位观察古人创造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成就,触摸真实而生动的中国古代社会,为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本书对中国考古未解之谜的探索,史料与实物证据并举,使众多富有神秘色彩的考古未解之谜掀开神秘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不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考古活动的丰富与变幻,同时还折射出人类对文明兴衰的追怀与感悟、对历史发展的深思、反省及对人类自身终极命运的追问和关怀,让读者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不足之处,请学界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