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是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各史以为人立传为主,记载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二十五史》是乾隆皇帝钦定的“正史”,毛泽东一生研读此书,批注最多。
本书记载的历史,长达1800多年,是一部记载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十国、宋、辽、明、清等十九个朝代历史的史书。它涵盖面广,记载全,史料详细,包含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与权谋奸诈,平民百姓的智慧与善良,以及红粉佳人的忧愁与哀怨。是一部“历史与人性”的绝唱。本书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编撰而成,能使读者轻松地阅尽上下四千多年的人间沧桑,并从中汲取源源不尽的睿见卓识,使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
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把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连贯起来,可说是中国完整的历史总集。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史为镜,探询社会发展、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本书甄选中国最重要的25部史上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按照史书的时间顺序分成25个章节,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传说中的君王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贤王,传说中他们都是天下的主人,而且个个非常贤明,都是圣人。
相传第一个君王是黄帝,他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是一个天才。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后人将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称之一。当时统治天下的是神农氏,但权威已经衰落下去了。各地诸侯缺少约束,纷纷自相残杀,虐待百姓,而神农氏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黄帝就训练军队,打造武器,去征讨那些暴虐的诸侯,很多诸侯归附了黄帝。只有蚩尤部族最残暴,但由于他们兵力强大,所以暂时没有征讨他们。神农氏的炎帝见自己失势,就想用武力打回来,但当时的诸侯们大多心归黄帝,不听炎帝号令了。黄帝率领各种猛兽和诸侯在阪泉和炎帝展开大战,一连打了3个大仗,把炎帝杀得大败。炎帝见打不过黄帝,于是和他握手言和。黄帝征服炎帝后,把矛头对准了蚩尤,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黄帝大胜,活捉了蚩尤,将其斩首。诸侯们纷纷奉黄帝为天子,让他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当时天下还有很多诸侯不服从黄帝的统治,黄帝就一个接一个地征讨,一直都没有休息过。
黄帝去了很多地方,到各地宣传教化,并任命官吏帮助自己治理天下。黄帝和炎帝两人后来关系变得很好,他们俩一起把中国治理得非常好。后来的中国人自认为是他们的后代,所以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死后,他的曾孙高阳继承了王位,被称为颛顼。颛顼也是个很聪明的君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疆土又扩大了不少。颛顼死后,他的堂兄弟高辛继承了天子之位。高辛也是个伟大的君王。
高辛有两个儿子,他死后立了挚,但挚并不是个好天子。他死后由弟弟放勋继承了王位,放勋就是尧帝。
尧简直是神的化身了,他的仁德可以和天相比,和神仙一样博学多才。当时的百姓在他的统治下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诸侯们对他很忠心。据说尧制定了一年的天数,还规定了东西南北的方向等等,为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尧逐渐老了,他问大臣们:“我死后谁能继承我的位置呢?”一个叫放齐的人说:“您的儿子丹朱是个合适的人选。”尧说:“丹朱这个人又顽劣又凶恶,不行的。”他继续问谁能继承,灌兜说:“共工很聪明,应该不错。”尧说:“共工这个人能言善辩,但做事情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他表面上很恭谨,但骨子里却是另外一套。这种人不能继承天子之位。”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过了几年,天下突然发起了大水,这次洪水来势迅猛,很多百姓都流离失所。尧看到百姓们遭殃,心里非常难过,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问道:“你们觉得谁适合去治水呢?”大家一致推荐鲧。尧觉得鲧不太适合这个职务,不想让他去。四岳说:“没有比鲧更好的人了,让他试试也没有什么关系。”尧就命令鲧去治水,但9年过去了,洪水还是老样子。
尧叹息道:“我当了70年天子了,四岳啊,你们能不能继位呢?”四岳说:“我们的品德当不了天子。”尧说:“那大家推举合适人选吧。”大家都推荐一个叫舜的人。尧说:“不错。这个人的名字我也听说过。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四岳回答道:“他父亲是个瞎子,又是个顽固的老头。听说他现在的母亲是继母,对他很不好,弟弟是继母生的,一向高傲。舜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孝顺父亲,维护家庭的团结,可见是个贤人。”尧说:“让我先观察一下吧。”于是他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看看舜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贤明。舜娶了尧的女儿后还是和以前一样谦恭行善,尧很满意,就委派他制定典礼。舜把尧交给他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尧觉得他是个很合适的继承人,没过几年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当年尧拒绝让共工继位,结果共工果然就表现出种种恶行,最后被流放。尧去世后,天下人都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尧知道儿子丹朱不是好人,所以没有把王位传给他,尧说过:“我不会为了让我儿子一个人得好处而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他死后,舜想把王位让给丹朱,但天下诸侯都不肯承认丹朱是天子,还是跑来朝见舜。舜认为这是天意,最后终于接受了天子的宝座。
孝顺谦让的舜
舜名叫重华,是黄帝的后裔。他父亲名叫瞽叟,舜的母亲早年去世,瞽叟另娶了个女子,生了个叫象的儿子。瞽叟是个老糊涂,喜欢后妻和象,在他们的挑拨下甚至还起过杀害舜的念头。舜不敢反抗,父亲要杀他时就躲起来,等父亲心情好了再出来认错。舜有了小过失就自觉接受父亲的惩罚,从来不敢违抗和隐瞒。舜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可他还能恭谨地侍奉父亲、继母和弟弟,从来不敢有任何懈怠。
舜才20岁的时候就以孝顺而闻名天下了,他30岁那年,尧向大臣们询问合适的继承人,四岳都推荐了舜。尧为了考验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想看看他在家里是不是真的那么孝顺。还派了9个儿子去服侍他,想知道他的行为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舜娶了尧的女儿后地位大大提高,但他从来不以自己的身份去欺压别人,反而比以前更加恭谨了。尧的女儿也不敢以自己高贵的身份去对待舜的亲戚们,很守妇道,尧的儿子们也受舜的影响,变得很贤明。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人在他的影响下都不敢互相争吵,雷泽地方的人纷纷把土地让给舜耕种。舜的仁义吸引了很多追随他的人,所以他在一个地方待一年,那个地方就能聚集很多人,待两年那个地方就成为小城市,待三年的话,那个地方就变成大城市了。尧为了奖励舜的贡献,赐给他很多东西。
象对舜的好运羡慕得不得了,他更羡慕舜能够娶到尧的两个漂亮女儿,于是起了坏心。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让瞽叟重新下了杀舜的决心。他们把舜找来,让他去修理屋顶。舜就爬上了房顶,老老实实地干起活来。瞽叟等人见舜上了房,赶紧把梯子抽掉,放火烧房子。舜一看势头不对,梯子也没了,很着急。他突然想起身上带了两个斗笠,于是抓起斗笠从房子上跳了下来。由于斗笠很大,起了翅膀的作用,舜居然像鸟儿一样飘到了地上,丝毫没有摔伤。他一下来就跑掉了,只剩下瞽叟几个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
瞽叟等人一次失败还不甘心,又策划了一条毒计。他们让舜打井,舜同意了。但他知道父亲他们没安好心,打到一定时候就在旁边挖了一个通道出来,以防不测。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刚打好通道,父亲等人就在上面扔石头土块,一直把井填满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心想就算砸不死舜,也该闷死他了。舜躲在旁边的通道里面,等外面没什么动静了再挖了出去。瞽叟和象回到家后非常高兴,象说:“这都是我的好主意啊!”全家人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瓜分舜的财产,象迫不及待地说:“我只要舜的两个老婆和他的琴,他的其他财产都给父亲和母亲!”象倒是聪明,他很清楚父母一死,那些财产还是他的。可漂亮的老婆他才等不了那么久呢。象兴冲冲地赶到舜家中,舜的妻子们早就躲了起来。象没有找到她们,不过他认为嫂嫂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得意地坐下来弹起了舜的琴。正当他弹得高兴的时候,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见到舜后非常尴尬,只能干笑着说:“哥哥啊,我正在想你呢!”舜回答道:“是啊,我也想你啊。”从此以后舜侍奉他们更加恭谨了。尧听说舜的行为后就让他制定典礼之法,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舜的仁德让尧觉得他有资格接受天子之位,就让他代理天子。尧去世后,舜想把王位让给丹朱,但人们都跑来归顺舜。当时天下有很多贤人,但他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造成很大浪费。舜上台后任命他们做擅长的事,很快就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境界。 当时高阳氏有8个才子,被称为“八恺”,高辛氏也有8个才子,被称为“八元”。这16个人在尧统治时期没有得到重用,而舜却重用了他们,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当时还有4个大坏蛋,尧也没有能够及时处罚他们。舜掌握权力后就把他们流放了,社会治安好了很多。
舜在尧死后当了42年的天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去南方巡游,死在了苍梧。舜当了天子后,在瞽叟面前还是行儿子的礼节,他不计旧嫌,把象封为诸侯。和尧一样,舜的儿子也不是好人,所以他把王位传给了有治水之功的禹。
P2-5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鲁迅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历史研究不仅涉及历史人物、王朝政治的功过是非,而且事关国运兴衰,学习历史,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可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从《史记》开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加上《清史稿》,这25部史书如沧海明珠独放异彩。作为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连贯起来,可说是中国完整的历史总集。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
这25部史书大多采用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我国从远古至清朝末年数千年的历史流传,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轨迹,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艺术、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然而这些史学巨著文字浩繁,加上古文艰深,普通读者穷一生精力也很难读完,鉴此,我们推出了这部《二十五史故事》。
在本书中,我们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现中华文明的史学巨著。全书按照史书顺序,共分25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为了帮助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和拓展知识面,我们在书中设立了相关知识链接和大事年表、关键词提示,简要地介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
此外,本书还精选了80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力求精确、经典。精确是指对文物、遗迹、人像等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经典指各个故事都选取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图片。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史学巨著。
800多幅精美的图片,与文字互为补充与解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
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