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的沉浮进退之思索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是如何来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他们的沉浮进退究竟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焱兰//史荣昕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臣的沉浮进退之思索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是如何来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他们的沉浮进退究竟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 内容推荐 本书选出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结集成书,映照历史。这些名臣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让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更能让人体会到中国历史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目录 序言:名臣的沉浮进退之思索 一、黑白常颠倒 身死名不灭--被冤杀的名臣 晁错——皇帝老儿的“替罪羊” 伍子胥——好心遭恶报的活“标本” 脱脱——寊陷害致死的元朝贤相 売颜希尹——酒后惹祸的女真奇人 二、宦海风涛恶 人命薄如纸--被排挤而死的名臣 苏秦——最会说话的六国宰相 李斯——明哲保身反丧命的“软骨头” 李德裕——大唐帝国最闪亮的一颗流星 杨炎——害人终害己的“小心眼儿”宰相 三、野心谋帝位 事败遭天诛--造反被杀的名臣 安禄山——善于装傻的“野心家” 宇文化及——过把瘾就死的“造反派” 杨玄感——后院点火的“末路英雄” 王敬则——被逼叛乱的“大老粗” 四、时穷节乃见 美名垂丹青——宁死不屈被害的名臣 文天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烈士” 史可法——独撑危局的“夜明珠” 杨业——不吃契丹饭的忠烈名臣 孙承宗——死不降清的明朝忠烈 五、热血洒疆场 丹心昭日月--死在战场上的名臣 关天培——血溅炮台的超级“战神” 陈化成——一身抵得百万兵的“廉将” 周德威——保主而亡的黑脸猛将 卢象升——清“风”吹折的明末“栋梁” 六、多行不义事 青史留恶名--遭报应而死的名臣 杨国忠——以妹发迹的流氓宰相 贾似道——沐猴而冠的市井无赖 各珅——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 刘瑾——被千刀万剐的专权太监 七、权大敢欺主 失势下场悲——失势暴死的名臣 赵高——玩皇帝于股掌之上的逞凶宦官 梁冀——东汉政治黑暗的一个活载体 董卓——窃国戕民的混世魔王 魏忠贤——祸国殃民的阄党魁首 八、但遭君王弃 叶落难归根--被贬死的名臣 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三闾大夫” 长孙无忌——他乡暴死的“国舅” 裴寂——猝死他乡的开国重臣 寇准——客死雷州的北宋“脊梁” 试读章节 封建体制下屡屡发生名臣被冤杀的事情,有的因正直而遭诬陷,有的因改革而受攻击,有的因才高而遭妒忌……他们的冤情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人生际遇却体现了那个时代官场的实况。 晁错——皇帝老儿的“替罪羊” 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学什么像什么。他父亲看他是块材料,就让他去学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之学。这老晁头当时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学谁不好,偏要学他们,不说申不害,就那个商鞅,最后死得多惨呀!结果,晁错的命运也没比商鞅强多少。当然了,他父亲当时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后来当他看出儿子要惹祸上身时,说什么都没用了,只好先自杀了,眼不见心不烦啊!也许他觉得是自己引错了路,要不就是给儿子的名字起得不好”叫什么晁错啊,跟错主子了吧! 晁错聪明好学,那时候主要体现在写文章上,他的文章写得棒极了,总是得满分,那些教书先生还总点着脑袋发出“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胜于蓝”之类的感叹。成年之后,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晁错先是做了一个小芝麻官。 由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随后又是多年战乱,导致原来的许多学说都失传了。汉文帝得天下的时候,想找一个精通《尚书》的人,来帮助其治理天下,但普天之下,能人难寻。后来终于寻访到齐国的伏生,他是原秦国的博士。据说,他对《尚书》很有研究,可惜已经90多岁了,走路扶着墙不说,撒尿还总尿鞋上。汉文帝咬着手指头想了半天,总觉得让这样的人出来辅佐他,太丢大汉朝的脸了。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决定派一个人去向伏生学习《尚书》。 晁错很荣幸地被汉文帝选中。不久,伏生那点儿学问就都让晁错学会了。他回来向汉文帝汇报学习成绩,汉文帝虽然有很多地方听不明白,但还是装作很内行地说:“很好,人才难得,前程远大!”晁错听了这话心里这个乐啊。从那以后晁错真就官运亨通了,先后担任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等职务。 在任博士官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名为《言太子宜知术数疏》的作文,这时候的晁错已经是个有身份的人了,他写的文章不应当再叫作文了。可晁错谦虚呀,他坚持要叫作文,遇着谁还很客气地让人家帮助改改什么的。当然了,他心里清楚,没有人能改得了他的文章。 他在《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这篇文章中指出:君主作为天下之主要想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也就是通晓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领导艺术,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汇报,不要被一些假话、套话、空话给“忽悠”了;懂得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兜里总有银子,那样天下才会长治久安,社会风气才会好,钱包掉地下都没人捡;懂得怎样臣下、子女尽忠尽孝,讲文明懂礼貌,那样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缺德的人就少了,老奶奶过马路就有人扶了。 晁错认为朝臣中关于“皇太子不必研究国家大事”的说法是一种谬论,以前的君主治理不好国家而被臣子杀害,是由于不懂得治国的“术数”。现在太子书读得不少,但如果只知死背书本,不知如何治理国家,那也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他建议文帝不仅要选择切实可用的“圣人之术”让皇太子学习,而且要经常让太子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汉文帝看了晁错的文章,又听了晁错说得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拜他为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主管太子府内庶务的官员,相当于太子府的总管)。由于晁错口才好,“点子”又多,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在任太子家令的时候,晁错经常上书给汉文帝,提出一些抗御匈奴的建议。汉文帝很重视,大部分都采纳了。文帝十五年(前165年),皇帝下令全国上下推举贤良文学士为国所用,晁错也成为被推荐之一。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参加策问的100多人中,晁错的回答是最好的,被判定为第一名。晁错写的《举贤良对策》一文成为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在回答“通于人事终始”的问题时,晁错以历史上三王的处事原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三王时代,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很融洽,他们共同研究国家大事,决定天下安定的大计,都以人的本能为根据。人的本能都是想长寿、富裕、安定、闲逸,只有保护、扶持、爱惜民众的利益,做合乎民情的事,保障了人的本能,天下才能安定。三王制定各种法令,并坚持要求别人像要求自己一样,宽恕别人像宽恕自己一样。入之本能所憎恶的,不要强加于人,人之本能所向往的,不要强令禁止。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姓和睦相亲,国家太平安宁,君王地位巩固。这是领导者都应效仿的! 在回答“直言极谏”的问题时,晁错以五伯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五伯坐天下时,深知自己才学浅薄,所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大臣去处理。辅佐五伯的大臣们,经常检点自己而不敢欺骗君主,制定法令,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为目的,而不“苦民伤众”。一切按法令办事而不徇私情,克服困难不怕牺牲,见有才能的人而不压制,不让没有能力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实行奖赏,表彰忠君孝亲的人,而不是把老百姓的财物随便给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施行刑罚,禁戒那些不忠不孝而危害国家的人,定罪量刑得当,犯了罪的人对自己受到的刑罚也会从内心里感到服气。如此法治,可以说是平正之吏了。法令不合理,提请君主更正,不使老百姓受到伤害;对君主的暴虐行为,不应顺从,而要帮助纠正,不使国家受到损害。纠正和补救君主的过失,宏扬君主的功德,使君主内无邪恶的行为,外无污浊的坏名声。这样来辅佐君主,就可以说是直言极谏之士。 P4-6 序言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是如何来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他们的沉浮进退究竟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为此,《宦海悲歌》选出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结集成书,映照历史。这些名臣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让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更能让人体会到中国历史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个人的命运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时代特征。 在这些名臣中,有忠臣和奸臣之别。忠臣们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为辅佐君王、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的善行不见得有好报,往往命运多舛;奸臣们或是狐假虎威,或是助纣为虐,干尽了荼毒天下的坏事,从而落得个骂名千载。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好人遭殃,坏人当道的现象屡有发生,暴露了中国封建体制的极大弊端。 正因为中国封建体制的极大弊端,历朝历代的名臣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权。他们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稍有不甚就可能有杀头的危险,真的是高处不胜寒;君与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君权在握的时候,是如上光景,臣子们命薄如纸,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过来,如果君权旁落,手握重权的权臣往往玩君王于股掌之中,臣子杀掉君主的事也屡有发生。 但总的来说,臣子毕竟是君王治理天下的活“工具”,他们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朝代的兴亡,都跟当时的名臣息息相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推动或阻碍着封建社会的向前发展。他们的命运往往同封建王朝血肉相连,他们的人生悲剧其实也注定了封建王朝的悲剧结局。 读史可以明智,这些历史上的明臣,他们演绎的一幕幕人生活剧,在今天看来,对我们有很深的启示作用。虽然时空变幻,那些久远的事情蒙上了太多历史的烟尘,但人性之善恶,人情之冷暖,人欲之膨胀,今人比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历史这面镜子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像,而在现实的滚滚红尘中,我们又何尝感受不到一些历史的影像!说到底,今天是过去的延伸,我们关注历史,其实也是在关注现实。茶余饭后,捧起此书,你会感受到古代的名臣们就在你的身边,他们其实并没有走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