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
分类
作者 梁归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通行的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那么,曹雪芹本来设想的八十回后的《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红楼梦》人物的结局究竟如何?这是红学史上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广大读者喜欢谈论的话题。红楼人物结局如何安排,更让《红楼梦》电视剧、电影摄制者们煞费苦心。

红学名家梁归智是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学者。在本书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大俗大雅的语言,对《红楼梦》八十回后佚稿研究的奥秘进行了全面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为方便读者深入阅读,书尾还附有《〈红楼梦〉家族简谱》、《曹雪芹家世简谱》、《探佚著作、论文辑录》。可以说,本书既洋溢着轻松的阅读趣味,也是一本资料全面,有实用价值的红学著作。

内容推荐

红学名家梁归智以生动活泼之笔解读《红楼梦》八十回后佚稿研究的奥秘。

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全面的资料,大俗大雅的语言……

红学贾宝玉当了更夫?王熙凤进了监狱?林黛玉沉水自杀?薛宝钗嫁了贾雨村?……孰是孰非?何根何据?

目录

楔子

基础篇

两种版本系统,两种《红楼梦》

曹学——小说有“原型”吗?

脂批——亲友小圈子参与的痕迹

“草蛇灰线”之一:同音字里有奥妙

“草蛇灰线”之二:小预言和大预言

“草蛇灰线”之三:对影成三人

“草蛇灰线”之四:文章也有“导游”

“草蛇灰线”之五:典故如花,成语如叶

追踪蹑迹——写实!写实!

真事隐,假语存——是障眼法,也是艺术

大旨谈情——是真主题,也是打掩护

用写诗的法子写小说

陌生化——让你换一双眼

“完”和“残”——小说写完了吗?

探佚篇

“探佚学”的年龄和身世

“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

老太太的态度

黛玉之死和贾家选媳妇

黛玉逝于何因何时何地

宝、黛为什么被迫分离

薛宝钗扮演的角色

贾元春之死和贾府事败

“虎兔相逢大梦归”

“两个皇帝”夺玉玺

“铁网山”和“作强梁”

“抄没”的导火线

“狱神庙”传奇

“贾府遭火”辨

凤辣子的“聪明累”

巧姐的遭难和遇救

史湘云嫁给谁

“玫瑰花”当王妃

“二木头”和四丫头

大嫂子和兰小子

妙玉如何“遭泥陷”

神秘的秦可卿之死

薛宝琴和怀古诗

红楼丫头

通灵玉?贾宝玉?甄宝玉

情榜——《红楼梦》的石碣天书

探佚学与电视剧

附录

探佚著作、论文辑录

《红楼梦》家族简谱

曹雪芹家世简谱

后记

试读章节

陌生化——让你换一双眼

“陌生化”是现当代的文艺理论术语,用老话说,其实就是要有创新意识,要“出人意表”,就是打破一些习以为常的写作模式和套路,避免低级的胡编乱造,要让读者读了上文猜不着下文,总是保持一种对新鲜活泼的创造性艺术的阅读期待心理。

前面各章节介绍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些独特的方法和原则,可以总括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学中的精粹,力求艺术上的创新。这就是小说第一回所标举的:“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所谓“换新眼目”,就是让你换一双审美眼,要对曹雪芹的“陌生化”审美有所会心。

作探佚研究,把握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时刻记住,任何以传统小说中“熟套”的模式推测佚稿故事的思路都必然要误入歧途,引出错误的结论。

就拿后四十回续书中的“钗、黛争婚”的故事构成说,不正是过去才子佳人小说的又一次翻版吗?那些赞赏这一故事的人,实际上正是没有摆脱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通俗文学的套路,对曹雪芹“令世人换新眼目”的创新思想领会不深。旧的东西总有它的习惯势力,新创造总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人理解和接受。八十回后的原稿偏偏又“迷失”(脂批),没有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摆在那儿,仅凭前八十回让人们去感受体会,这就更困难了,也难怪有不少人会囿于老旧的传统,对后四十回完全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悖谬缺少感觉了。

另一方面,曹雪芹的“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立足于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之上,也就是俞平伯早就说过的《红楼梦》的“传统性”和“独创性”的辩证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别扬弃传统中那些“熟套”糟粕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文化和美学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摸清和掌握曹雪芹的创作“秘密”,而有助于对佚稿的探索。

比如俞平伯曾说:“再说《水浒》。这两书的关联表面上虽不大看得出,但如第二十四回记倪二醉遇贾芸,脂砚斋评云:‘这一节对《水浒》记杨志卖刀遇没毛大虫一回看,觉好看得多矣。’这可以想见作者心目中以《水浒》为范本……《红楼梦》的古代渊源非常深厚且广,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它的真面目。”(《红楼心解》)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曹雪芹在写作中就予以艺术的点化,把这些节日巧妙地用作小说故事情节的“大过节、大关键”(脂批),特别以元宵节和中秋节作为贾府“盛衰”的象征,形成小说“春秋两扇面”的隐喻结构。这种写法确实借鉴了某些传统戏曲、小说的传统写法而加以创新,真有点铁成金之妙。比如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写女主人公杜丽娘伤春生病,到中秋夜亡故,而在八十回后的佚稿中写林黛玉之“眼泪还债”而死时,是巧妙地借鉴和化用了这一写法的,当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有变化。

再谈一谈《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和探佚的关系。因为小说的结构特点是“网状”、“立体交叉”,或者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建章宫千门万户法”,所以在探佚时不应该仅仅循一个个单线索进行,而要考虑到横向关系。为了分析问题和写作的方便,探佚文章大多是集中在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问题上“单打独斗”的,但我们却应该想到,曹雪芹写小说时是将众多的人物故事“网状”地“立体交叉”地写,绝不同于其他旧小说里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我们还可以温习一下前辈学者李辰冬对《红楼梦》结构特点的精彩描述:“我们读《红楼梦》的人,因其结构的周密,与其错综的繁杂,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涌,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使我们兴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又好像入海潮正盛时的海水浴一般,每次波浪,都给了我们抚慰与快感;而此浪未复,他浪继起,使我们欲罢不能,非至筋疲力倦不已。”(李辰冬《(红楼梦)研究》)

这其实也就是“网状结构”、“立体交叉”之另一种更生动的表述。后四十回续书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结构,变成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问婚姻纠葛的单线索结构,其他重要角色不是成了淡淡的影子,就成了陪绑的,变得可有可无。写到“抄家”等故事时,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故事基本上互不相干,再不是“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的立体结构,而是几张皮松松散散地勉强粘合在一块。因此,我们探索佚稿故事时,必须通过对前八十回结构章法的研究把握曹雪芹原著全局的“结构主义”,而这种“结构主义”是融继承传统和陌生化创新为一体的,在这种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再把探佚成果中一个个“单项”综合起来从整体考虑,才能够比较真实地想像佚稿中故事构成的大体情况。

上面几个章节都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大旨”,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笔法”,都和探佚息息相关。因此也可见那种认为探佚是“红外学”、“不研究《红楼梦》本身”的说法是隔靴搔痒,似是而非。关键问题是要深入曹雪芹的原文本、真文本,排除经后四十回作者改写过的后文本、伪文本,探佚正是因为真正深入了文本,才有了那么多突破性的发现。

P76-79

序言

1981年,我写过一本书,名叫《石头记探佚》。这一年7月24日,著名红学家周玉言(汝昌)先生给我这本书写了一篇序,在序言中首次发明了“探佚学”的学术概念。周先生在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成如是谬奖:“我认为,这是一件大事情,值得大书特书。在红学史上会发生深远影响。”

它真的发生了“深远影响”吗?

且看历史的轨迹:

《石头记探佚》经过了一年多从出版社到印刷厂的“妊娠期”,其间虽然曾遭遇胎死腹中的危险虚惊,却蒙曹雪芹在天之灵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终于在1983年5月从山西人民出版社呱呱坠地,“问世传奇”。

  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有“《石头记探佚》”辞条,其中说此书的出版“兴起了一个红学分支——‘探佚学’”。

1992年,《石头记探佚》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了增订版,从原来的17.3万字增加到48.4万字。2005年,第三次修订新版再由山西古籍出版社推出,变成50万字。

《石头记探佚》行世后,其所开创的探佚学日新月异,引起各方面的争相参与。到2006年初为止,社会上以探佚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发表了近百篇,探佚的专门著作也出版了上十种。

更有两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大事发生:

198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三十六集电视剧《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基本上是依据探佚学勾出的轮廓“新编”的。由探佚导向的“新编”引起了长期而广泛的争论,但此片也被重播了无数次,并出了录影带和VCD在市场销售,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影视文化经典。

2004年和2005年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先后推出“《红楼》六家谈”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两个系列节目。前一个节目有我讲的两集“《红楼梦》的断臂之美”和“曹雪芹的超前之思”,其实就是“《红楼梦》探佚”,播出后影响良好且持久,被不少教育单位作为电化教育的重要教材反复使用;后一个系列更引起方方面面尖锐激烈的争论,成了当年一桩轰动的社会文化事件。

那些对探佚不“感冒”的人,酸酸地称探佚学为“超级红学”,虽然意在反讽,却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了探佚学大行其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红楼梦》探佚学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历二十余年而不衰,怎么会越来越红火热闹,越来越有后劲,越遭遇批评越引起关注和受到欢迎呢?

探佚学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何在?

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则是高鹗和程伟元两个人续写的。红学界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后四十回续书另有作者,高、程二人只是修订加工者。不管续书人是张鹗李鹗,王伟元赵伟元,总之不是曹雪芹所作。既然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人手笔,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后四十回续书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来的构思?二是曹学芹原著八十回后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人物命运如何演变?

红学界的回答是:曹雪芹原著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或一百一十回),八十回后的“后三十回”已经基本写完,只是由于一种复杂的原因没有流传行世,而终于“佚”——遗失了。要解答以上两个问题,就必须“探佚”——探讨八十回后原著佚稿的内容。这就是红学的一个分支“探佚学”的任务。换一种说法,就是说在《红楼梦》这个天地中,还潜伏着一个“被迷失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探索,需要我们去拨开迷雾,让那神奇的海市蜃楼呈现出来,固定下来,变成一个现实的世界。也可以说,在《红楼梦》里也有一个“真假西天”的问题。现在的后四十回续书是一个以假混真的“小西天”,我们只有窥测到真正的“极乐世界”,才能不被“小西天”的“一派妖气”所迷惑,而识别出它的真相。自然,这是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双孙大圣的火眼金睛。

这本小书将分两大部分介绍探佚学的故事。

第一部分是和“探佚”有关的基础知识:探佚的根据是什么?或者说怎样进行探佚?这必将涉及《红楼梦》的版本知识,脂砚斋的批语,《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曹家的家世背景,《红楼梦》的写作宗旨和创作方法等等。这一部分尽可能简略些,只介绍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介绍探佚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这涉及八十回后佚稿主要故事情节的进展,主要人物命运的结局,以及如此进展和结局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学上的意义。这一部分则尽可能详尽一些。哪些问题红学界已基本上达到意见的一致,哪些问题还存在分歧?有几种分歧意见?它们各自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笔者的判断意见等等。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尝试打破“体系化”的写作模式,写成活泼随意的“论笔”——随笔其形而有论文其实,也是“让古典走向流行”的一种努力吧。

楔子,楔子,要短小精悍。就此打住,言归正传。

后记

这本小书是在笔者1984年旧稿《被迷失的世界——红楼梦佚话》基础上加工重写的。我当年的写作角度,是通俗性地全面评述红学探佚学的概况,有意和专著《石头记探佚》有所区别,即前者是对各家观点的介绍述评,也可以说就是“红学探佚学述评”,而后者是一家之言的专著。在写作方法上,《佚话》注意方便大众阅读的通俗性,《探佚》则具有“论文体”的学术性。

从1984年到2006年,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红学探佚学不仅没有过气过时,反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了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真是耐人寻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演变,红学研究者们不断贡献,薪尽火传,探佚研究当然也增添了不少新气象,许多新内容,需要进一步整合总结,这本新书就是适应这一新的社会需要。它当然与时俱进,内容更加充实,写法也更加注意可读性,涉及红学的某些争论,不回避,不人云亦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除了追求智慧和学术,不顾及不考虑别的东西,藐视学术的“身外之物”。说一句不自谦的话,这本书大概既有学术含量,也有一定的市场效应吧。希望大家喜欢。

于鹏先生对版本部分的介绍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谨致谢意。

2006年1月20日于大连箫剑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