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翼(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林耀华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了解4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那个年代的乡村生活,那个年代的经济、文化,甚至地方政治?更有多少人还记得起当时生活的一些小故事呢?

本书作者将其亲身经历、家乡以及家族的历史融于写作当中,用小说体的形式描绘那个年代发生在两个家族之间的事件,甚至细枝末节,让你身临其境地重感当时农村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质、经济……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目录

出版者序言

新版序言

著者序

英文版前言

英文版导言

第一章 东林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摆脱贫困

第三章 打官司

第四章 张家新居

第五章 早期教育

第六章 村里的节日

第七章 农业系统

第八章 大米交易

第九章 商店的生意

第十章 芬洲的命运

第十一章 求学雄心

第十二章 分裂

第十三章 店铺分家

第十四章 土匪

第十五章 兄弟争吵

第十六章 店铺的扩展

第十七章 趋向两极的张黄两家

第十八章 地方政治

第十九章 水路交通

第二十章 僵局

第二十一章 把种子埋入土里

附录 《金翼》中张、黄两家系谱表

试读章节

两天以后,东林和三哥也到家了。黄太太和祖母潘氏很高兴。三哥把从福州带来的风味点心分给家里人,东林给每个16岁以下的孩子一些钱,称为“压岁钱”。

除夕,金翼之家开始了真正的庆祝。太阳落山后晚饭前,大厅里挂上了红帘和红灯笼,祖先的圣龛放在大厅中靠墙的桌子上,圣龛前摆着献祭食品,点着红蜡。东林让三哥在圣龛前烧香、鞠躬。三哥此时已经成了基督徒,发誓再也不拜祖先,听到父亲的命令后他向四哥递了个眼色,四哥马上心领神会,走上前去烧香。四哥把香插到香炉上,东林看到有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感到很满意,也就没有去询问是哪个儿子做的。

这时,有人把一个平底大锅放在大厅地上,锅里有一个竹木片堆成的塔。在塔底点着火时,撤上一些盐粒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算作“烧爆竹”。这个风俗起源于明朝(17世纪)福建沿海遭倭寇掠夺的时期。海盗是残酷成性的人,他们烧、杀、掠夺人们的财产、抢夺妇女。他们占了这片土地后,每家都被迫养一个海盗。后来人们秘密决定在除夕杀掉所有海盗,以燃篝火为号。这个举动十分成功,人们杀死了所有海盗,为了纪念这个辉煌的事件,人们传留下了“烧爆竹”的习惯。

在金翼之家,木头放在大厅的锅中燃烧。在小哥带领下,孩子们戴上纸面具,围着火跳舞唱歌,直至木片烧尽后才许摘下面具,这会使他们去除疾病,尤其是天花。合家男女老幼都聚在一起,围在火旁,尽情欢乐。在他们中间不时传出笑声,温暖、幸福的气氛充满了房间。一家之主东林从烧完的火中取出三块炭,然后放到厨房的灶里,仪式便告终。

此后,祖先圣龛前的食物被移到厨房中做熟,全家共享刚才供祖先的食品。盛宴后他们再做一些祭品给风神、雨神、天神、地神上供。这些仪式都在大厅里举行。

黄家在灯笼和烛光的辉映下,从老奶奶到小孙子都守夜到很晚很晚。他们谈论愉快的事情,表现出循规蹈矩的作为,保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特别告诫孩子们不说脏话和不吉利之词。如果这样做,大人就要用手纸擦擦他们的嘴,以弥补失误。

午夜到来之前人们支起一张桌子,供“春节米”,桌上放一盒米、一对带花的瓷瓶、放在烛台上的蜡烛、一只香炉、酒壶和酒杯。桌子放在大厅中央,这些东西之中米盒是最重要的,纸盒是特制的,呈圆形,有15英寸高,染成金色和红色,蒸熟的米饭装满半个盒子,米饭上面中央处放一个大柑橘,周围放“五子”,盒子里面有十双漆筷插在米饭里,饭里还插上两个松柏枝,枝上有彩花、纸钱、纸元宝、花穗、小年历等吉祥物。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东林作为一家之长拿起一个酒壶往酒杯里倒了三次,五哥点着爆竹,四哥点燃纸钱,全家一个接一个地从后面的桌子旁叩头,直到院子外面。只有三哥因为有新的宗教信仰而没有履行这一礼仪。小哥虽然也受了洗礼,可是他仍像往常一样向家神和天神行礼。

黎明时分,南明这个金翼之家的佣人放了三枪,大家被枪声唤醒后互相祝愿新春好。孩子们穿上漂亮的新衣,兜里装满了花生和蚕豆,开始庆祝新年。

早饭后,一群村民拥进屋里,要看看新娘,二嫂一个多月前才嫁到这家,仍算是新娘。这是村里的传统,每年的新娘都应在新年欢迎来访者。二嫂打扮得很美,她来到大厅,手里拿着一个漆盘,盘子里有茶杯、“五子”、蚕豆和糖果。她把盘子端给客人们,害羞得不敢看人,每个客人都客气地从盘子里拿些吃的,并对她表示感谢。一些人夸耀她健壮、高大的身材、漂亮的衣服和可爱的禀性。

下午,东林请求祖母潘氏穿上华美的衣服,接受子孙们的敬意,因为她现在已经70岁了。中国人总是习惯从春节计算年龄,而不是从实际的生日计算。祖母潘氏穿上了一件精心制作的、拖至踝部的绣花长袍,坐在铺着红毯、放在大厅中央的宽大扶手椅上。前面地上也铺着一块红毯。伯母林氏首先跪在布上向她婆婆叩头三次。依照世代和年龄顺序,东林和家里的其他人也跟着行礼,最后一个是小少台,这是大哥的儿子,第四代的第一个成员。

同时,有一些客人来敲大门,在举行这个礼仪时大门是关闭的。来访者是张太太和她的丈夫芬洲、儿子茂衡、茂德。他们在吉祥的时刻到来,加入向祖母潘氏行礼的行列,潘氏微笑地迎接他们。尔后,人们用水果、糖、酒和茶招待他们。

可以想像,经过40多年茹苦含辛、守寡至今的老母亲,如今能骄傲地坐在大厅中,脸上带着满意的表情,会有何等的高兴。太阳照进大厅,给红毯、绣花衣、新对联和新纸做的装饰物增添了明亮的光彩。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喜悦,幸福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家宅。今天不做买卖、不上学、不劳动、不做家务,这是享受、休息、谈天说地、欢愉的一天。东林经历了自童年以来最幸福的时刻。P63-65

序言

《金翼》是我在40年前写成的一部研究社会学的著作。

1940年,我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嗣后曾留校担任助教。其间,我利用工作余暇,对30年代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着手写这本书,并于翌年脱稿。

在美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腊斯克(B.Lasker)教授的推荐下,《金翼》得以于1944年在纽约印行,当时所用副标题是“一部家族的编年史”(A Family Chronicle)。该书面世后,美国、英国曾有多篇书评。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在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代理系主任,太平洋关系研究所的何兰德(W.L.Holland)先生曾来华与我会晤,请我修订此书。英文修订本以“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为副题,较原稿增加了最后一章的理论阐述,并请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弗斯教授(R.Firth)为之作导论。1947年正式出版于伦敦。

这部书的出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国内学者十分重视,我的老师吴文藻先生曾向日本学术界举荐;英、美、日等国素享权威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做出了积极的、广泛的评论、研讨和介绍,评价较高。时至今日,海外一些大学的人类学系还把此书选为研究中国社会的主要参考书。前几年,我曾先后去日本东京、京都、大阪等处,并到美国加州、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等大学访问,足迹所至,主人们总是提到《金翼》,读了这本书,似乎觉得往昔中国古老、神秘的一切,变得比较逼真、切实了。对于作者而言,这已经是很大的满足了。

《金翼》一书,是用小说体裁写成的。数十年来,不少读者、不少朋友在问:这部著作,究竟是虚构的故事,还是科学的研究?

我想说,《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部书包含着我的亲身经验、我的家乡、我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部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需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

这部书中所叙述的故事及其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自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国之间的30年;活动的场景是中国南方闽江中游的农村,从村落到乡镇乃至都市;活动的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文化乃至地方政治。而这正是我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的一切,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本书所描绘的每个事件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作为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社会的成员之一,对其多年中沿习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质,我无不谙悉。

然而,绝不仅此。实地观察和分析,是社会人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1934年至1937年间,我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取得硕士学位前后,曾两次返回家乡,利用一年半时间,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系统全面地进行社会调查,其后便赴美深造。这部书中使用的资料,相当一部分是在那时搜集并整理出来的。我本人出于这同一社会,以其参与者的身份,“自观”地对其进行研究(这里可以借用当代文化人类学中的术语“emic”),也就是说,既有直接的、从该社会内部进行的观察,又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我希望,这样做,能够得出更为客观、中肯,更加深刻,更切实际的结论。

总之,这本书所记述的,从纵向讲,有其历史的连续性,横向则具有延伸的广阔性。我试图在其中真实地再现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科学地认识这一自然经济社会的剖断面。真实性、历史性、理论性的结合,是本书追求的宗旨。为了使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事实不至于桎梏在刻板艰涩的论著形式之中,我采用了小说体裁,把全部材料重新加以组织,有机地融化在故事情节内。也许,单纯作为注重情节变化的文学作品来读,《金翼》是不大适宜的。

《金翼》描写的时代已经远逝了。但是,我们今天对于国内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还十分薄弱,对于汉族文化生活,对于汉族社会具体的调查研究及其系统化的科学成果也还为数不多,尚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本书虽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作品,或许还能作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参考读物。这就是我承三联书店之邀,愿意把这部书贡献给广大读者的原因。

《金翼》原来是用英文写成并发表的。1977年,中译本(宋和译)曾首次于台湾出版。1983年,书店应读者要求,决定重译出版。承庄孔韶、林宗成二同志通力合作,把这部书译成了中文。遗憾的是,透译完毕已近三秋,仍未能见书。幸编辑先生鼎力疏通出版印刷诸关节才使此书有了着落。愿能尽早面世,使中国人在半个世纪后看到自己的故事。目下,译者林宗成已远在海外就读博士学位,庄孔韶在我的指导下成为解放后第一位民族学专业博士。近日,他荣获香港霍英东青年研究基金,这笔钱是用来完成他对福建汉族的田野工作、研究访问和撰写的一揽子计划,这一计划的直接结果便是本书《金翼》的续篇《银翅》以及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这前后两部书和同一地点拍摄的专业录像将会构成一个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系列,相信会引起海内外同行的新的兴趣。

诚挚地向海内外读者致意!

林耀华

1988年9月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