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海拾贝/大家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秦牧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1962年12月面世至今,《艺海拾贝》可以说从未在读者中被轻易遗忘,它还不时让人想起。《艺海拾贝》是秦牧的一部名作,是他的一本文艺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用一种轻松风趣,活泼生动的笔调,寓世术道理于谈天谈地之中。

内容推荐

《艺海拾贝》是秦牧发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部名作,迄今已发行逾百万册,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是秦牧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文笔优美活泼,形象生动鲜明,介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艺术各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赢得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

目录

一本书的奇异经历

“历尽艰辛我与君”

艺海拾贝

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菊花与金鱼

“果王”的美号

鹦鹉与蝴蝶鸟

并蒂莲的美感

惠能和尚的偈语

鲜荔枝和干荔枝

虾趣

《最后的晚餐》

茅台、花雕瓶子

河汊错综

细节

数字与诗

画蛋·练功

秘诀

哲人·小孩

象和蚁的童话

奇特的文学梦境

知识之网

两代人

蜜蜂的赞美

欧亚两画师

鲁班的妙手

南国盆景

巨日

蒙古马的雕塑

高高翘起的象鼻子

幻想的彩翼

北京花房

《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

一幅古画的风味

英雄手中的花束

镜子

毒物和药

广州城徽

“邯郸学步”

独创一格

变形

酷 肖

巧匠和竹

在词汇的海洋中

民族语言的热爱

譬喻之花

叠句的魅力

车窗文学欣赏

核心

鹩哥的一语

神速的剪影

京剧译名

“一字师”

“狼吞虎咽”

放纵和控制

粗犷与细腻

眼睛的奥妙

小羊的刺激

两只青蛙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上味”

笑的力量

太阳光下的一滴滴水珠

杜甫爬树和鲁迅驰马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

爱友·诤友

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附录 秦牧自传

后记 作家的性命和作品的生命

试读章节

菊花与金鱼

菊花与金鱼,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两种绝妙的东西。我想,把它们称做艺术品也无不可,它们一种是植物性艺术品,一种是动物性艺术品,都是经过历代巧匠的苦心培育才繁衍成现在这样丰富的品种的。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各有各的艺术天才。世界文明是各大洲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你提供这样,他提供那样,才使得这个本来相当乏味的地球变成了个光华璀璨的大千世界。在培植奇花异卉和人工选择有趣的小生物方面,世界各国的人民,有的驯养了金丝雀,有的培植了品种纷繁的兰花,有的养了鸽子,有的养了长尾鸡……而历史悠久的中国,则特别端出了菊花和金鱼。中国人种植菊花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把鲫鱼变成金鱼,也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我国邮局曾经发行过一套菊花邮票和一套金鱼邮票,这两套小彩画都是令人看了爱不释手的。它使我们想起历代许多艺菊和养鱼的能手,无数“功参造化”的能工巧匠,以至于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每年秋天,许多城市的公园都在举办菊花展览,至于金鱼,更是不分季节,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每次观赏菊花和金鱼展览的时候,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丰富”的含义。那场面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仪态万千了!

古代荒郊里寒伧的野菊,一经过人类的加意选种培育,历时数千年,终于大放异彩。光说一样花瓣,菊花就有平瓣、管瓣、匙瓣、管舌瓣等等之分,还有些瓣端呈钩状或者卷成球形的。谈到颜色,它们又有红、紫、黄、白以至于绿(绿荷)和黑(墨菊)等等之别;至于花型,样式更是多到不胜枚举。有一种“标本菊”,一株只有一两朵,而花型大如牡丹;有一种“大立菊”,一株可以开花千朵以上。它们有的端雅大方,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瑰丽如彩虹,有的洁白赛霜雪;有的像火焰那么热烈,有的像羽毛那样轻柔……这难道只是一类花么,它简直令人想起群芳竞妍的江南的“花朝”节了!

金鱼也是这样,它们像是活在水里的能够游动的花朵。什么“珍珠鳞”、“狮头”、“鹤顶红”、“扯悝”、“水泡眼”、“朝天眼”……品种多得令人吃惊。每一种都各有它的妙处。你说“珍珠鳞”才好看么,但是有些人一看到“水泡眼”,才高兴呢,那些眼睛上面长着两个大水泡的金鱼,简直像是鱼类中的丑角,有时竞使人们笑得直不起腰,甚至流出眼泪来。

菊花和金鱼的品种现在已经够纷繁了,试想光是菊花,叫得出名字的就有两千多个品种,这还不够瞧么?但是人们欣赏的兴趣是无穷无尽的,群众仍在欢迎新的品种。而那些栽培菊花和养殖金鱼的老行尊,不但要满足群众的这种心愿,自己也充满了劳动创造的豪情胜概。结果,几乎年年都有新的品种被创造出来。每当人们围观着新出现的品种,投以激赏的眼光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一个赞美的声音:“多行呀!人类又给大自然增添新的花样了。”

我们不妨把菊花和金鱼看做一种活的艺术品。在花盆、鱼缸间徜徉,我不禁有这样的感触:

第一,“人工”是多么可贵呵!人类的劳动真是“功参造化”、“巧夺天工”,如果不是人为的选择作用,菊花还不是一种野外平平常常、貌不惊人的小花?金鱼还不是一种平平常常、只配被人作为普通肴馔的鲫鱼?但是一经人们长期把劳动贯注到它们身上,奇迹就出现了。在艺术创造上,也让我们赞美人为的加工的作用,放弃那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观点吧!

第二,从菊花、金鱼的品种繁多,人们仍然没有感到满足,还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品种这样的事情上面,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多样性的重要吧。那种飘逸洒脱、雅致大方的“嫦娥牡丹”、“十丈珠帘”之类的名菊固然是异常珍贵和令人喜爱的,但是“满天星”、“万寿菊”之类的普通菊花,也仍然不失为菊花中的一些值得重视的品种。如果没有各式各样的菊花,而仅有几盆名菊的话,“菊花之海”就不可能出现了,菊花展览也不可能吸引这样广大的群众了。金鱼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有”珍珠鳞”、“鹤顶红”之类的品种,而没有“朝天眼”、“水泡眼”之类充满了丑角情趣的金鱼,也许在小孩子们,甚至包括一部分成年人看来就不会感到那么够味了。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一个人可以有自己艺术上的偏爱,但切忌“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袁枚语)。你只爱“十丈珠帘”这么一种菊花,你只爱“珍珠鳞”这么一种金鱼,自然悉听尊便。但决不应该因为你自己有这样的偏爱,就把其他所有的菊花、所有的金鱼都说得一文不值!正像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喜爱长篇小说,就去贬低其他的文学样式;或者自己喜爱朴素的风格,就认为华丽的、纤巧的东西都没有美的价值一样。在政治方向上,革命者需要一致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必须大力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在艺术风格上,任何时候都应该提倡多样化,那种在艺术风格上扬此抑彼甚至主张定于一尊的论调,是最妨碍“百花齐放”的。即使从观赏菊花、观赏金鱼时所领略的情趣中,我们稍加思索,也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点道理。

第三,从菊花和金鱼的多姿多彩,也使我想到“风格”是大胆发扬特点之后才能够形成的。我们不妨说,菊花中“朱砂牡丹”、“芙蓉托桂”等等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不是瓣内瓣外都那么红,“朱砂牡丹”就失掉它的风格了;如果不是有一个巨大的花心,“芙蓉托桂”也失掉它的特色了。“水泡眼”金鱼如果去掉那两个“水泡”,也就没有独特风格可言了。不敢大胆发扬特点,就谈不上风格。不仅菊花和金鱼这样,一切艺术创造的道理,恐怕也都是这样的吧。

在广大群众喜爱的菊花和金鱼身上,也许就藏着这么一些艺术的道理。P4-6

序言

一本书的奇异经历

《艺海拾贝》,从初版至今,将有20年的时间了。关于本书写作的动机和经过,1962年,我在原稿付印之前写的跋文中,已经作了说明,本来不需要再讲什么了,但是,由于这书20年间的曲折经历,在1981年新版出书的时候,我不但作了新的校订,再度润色了文字,修改了差错,并且抽掉1978年版的《新版前记》,重写了这篇《前记》。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往事回首,作为执笔者的我.,也感到本书的经历和命运相当奇异。它的坎坷和幸遇,一切都出乎作者意料。

这么一本不够20万字的文艺随笔集,放在书店的柜台里,并不怎样惹眼。但是它出版以后所遭遇的风暴雷霆和承受的阳光雨露,却完全超越常情,以致在20年后的今天,新版出书之际,我禁不住想把这些奇遇扼要告诉读者。

20年前,我经常收到读者们的来信,询问:“你们的写作经验是怎样的?”“文学创作有什么门道吗?”一封封信都答复,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我就有了一个念头,把我所知道的若干艺术表现手法写出来,作为回答。经过《上海文学》杂志编辑部的鼓励,就一篇篇地写下去了。当时,一般的文艺理论书籍,印行数大抵只有一两万册以至数万册。我颇有意用一种轻松风趣、活泼生动的笔调,寓艺术道理于谈天说地之中,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记录,使本书销行10万册。

50年代后期,“左”的错误已经日渐抬头,许多无辜的人遭到各种不幸,特别是大批的人被错划为“右派”,造成了相当的历史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文艺界有一种讳言艺术技巧的风气,仿佛谁谈论这方面的事物,谁就是想脱离政治,就是不走正路而走歪门邪道。书店的架子上,探索艺术本领的书籍寥若晨星,似乎只要“突出”一下政治,一切艺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略为有点趣味的东西被目为“趣味主义”,谈论技巧则被目为‘‘技巧主义”。但由于60年代初,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万事待理,一个空前规模的政治风暴,还没有酝酿成熟,即后来的“十年浩劫”还没有来临。所以表面上还没有什么风浪。尽管如此,好些朋友已经纷纷向我提出警告:“你为什么写这种东西?”“谈论艺术技巧是最危险的,将来你就知道了。”但是,我自问无它,“把一些艺术表现手法的道理告诉年轻读者,帮助他们掌握文学手段,有什么错误呢?”实际上,我是始终拥护广泛的革命功利主义的,我一直认为文艺应该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起推进的作用才对。但是,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范围是广泛的,而不是狭隘的。我反对狭隘的,开口闭口“斗争”,而完全不涉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连提高一般读者文化水平也不放在眼里的“理论”。因为觉得自己朝着这条途径写点文艺理论并无错误,于是一个劲儿写下去,并且把稿子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刊行了。

《艺海拾贝》出版后受到读者相当程度的欢迎,数年之间,印刷了好几次,除上海外,新疆也印了一版。总计起来,销行了约莫十万册,和我原来预期的状况差不多。还有好些大、中学校,把它作为学生补充的教材。

不久,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开始了。“左”得离奇怪诞的“横扫一切”的浊流汹涌,《艺海拾贝》在华南首当其冲,被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全面地、系统地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报纸这样一声讨,数日之间,有几千人冲进我的住宅,捶破了门,踩烂了床,并搬走了我大批的书籍。报纸用大字标题称呼我为“艺海里的一条响尾蛇”。我对这一切“批评”,煞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感到莫名其妙。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到处都在焚书,这本书当然也在被焚毁之列。但是在我整个丧失自由的日子里,我对本书,只承认有欠缺,从不承认是什么“大毒草”。事后,我才知道因阅读和藏有这本书而受到各种程度“冲击”的人是相当广泛的。

在这个时期,大陆上的“禁书”,有不少在香港被书商们乘机翻印牟利了。《艺海拾贝》也被翻印了好几版(这是若干年后书业界的朋友告诉我的)。由于这样的缘故,本书又被辗转销行到海外好些地方。一些海外读者因此熟悉了我,以至于后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文报纸还登了关于我的访问记。

粉碎万恶的“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我国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在历经“十年浩劫”,创巨痛深之余,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渐恢复,文艺界也日益出现了繁荣景象。《艺海拾贝》和许多曾经被禁的书一样,增订再版出书了。它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印刷了两次,一共40万册;浙江租了纸型,也印行了3万册。它们都迅速售罄。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20年间前后合计约莫有两千封,发信人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书信,有的表示欢迎,有的热情鼓励,有的是商榷某一观点或者指出某些瑕疵,而最大量的,则是夹了钱币(这当然是不合邮局规定的,但由此可见他们求书心切)或邮票,委托作者代他们购买。对这最后一点,我只能满足边远省区很小一部分读者的要求,其他的都把钱退回去了。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决定在1981年再印行10万册,如果连同从前海内外印刷的一起统计在内,那么,它的总印数就将近是70万册了。

我自己觉得:《艺海拾贝》在读者中间是产生了相当影响的。就是在它被查禁期间,也有些读者冒着风险,把它换了封面,悄悄保存下来,更有好些读者,独力或几个人手抄成本,在各个范围内暗自流行。两年前,有个读者买到了新出的书,就把手抄本亲自在北京赠送给我了。因为它在读者中间产生了相当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扼要地对本书作了介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好几次广播了其中的约莫30篇。一本文艺随笔集被电台作了系统广播,这大概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了。

我写下这些,既不是诉说不幸,以期博取人家的同情。也不是“卖花赞花香,卖酒赞酒辣”。我只是把前前后后的事情综合起来谈一谈,以说明《艺海拾贝》一书的奇异经历。近十多年间,有这样奇异经历的文艺作品大概并不很少,这实际上正是当代中国曲折历史的一个投影。事实上,《艺海拾贝》并不是我付出精力最多的一部书,它的系统性也并不很强,虽说好些篇章写得稍为生动活泼和饶有风趣,但也并不是所有篇章都如此。这本书历经风暴而没有摧折,20年间能够不断重版,在文艺理论书的印数上创造了一个比较高的记录,它说明为读者所实际需要的东西是压不死的;而以饶有风趣、通俗生动的文笔来介绍文学理论知识,确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实际上本书所阐释的道理,并没有多少深奥之处。这种状况说明,以较为活泼的文笔,通过形象和故事,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艺术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都着实大有可为。我想:在生动活泼的文风能够日益发扬的情形下,更好的文艺理论书籍必将大量涌现,那时,我这样的书就可以“消亡”了。我个人希望:这本书将来能够销行到100万册,然后“寿终正寝”。在这种情形下,本书出版生命的结束,我将感到顺理成章,十分高兴。

1978年,经过“十年浩劫”之后,《艺海拾贝》重版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新版前记。那个时候,对于“十年浩劫”的结论,党中央还没有完全下定,我对好些事情的措辞仍然煞费苦心。另一方面,经过十年的封锁,长期搁笔,一个人也有点像蚕茧里的蛹似的,蛹虽然能够活动,却不大活泼。因此,旧前记中有些措辞是存在一些不够恰当的地方的。在这一版中,我接受好些读者的意见,把它抽去了,另写了这一篇新的前记。这对于原来并不知道本书曾经有过一段曲折经历的年轻读者,可能会有些参考价值。

读者们如果想要知道本书的写作经过,就请看看原来的跋文吧!这里,我顺便向各方热情给我来信鼓励的读者们致意,请你们原谅我未能一一复信吧,我是感谢你们的。

秦牧

1981年2月广州

后记

作家的性命和作品的生命

2008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不久,窗前的桃花还在开放,案上的水仙也仍然在吐着淡淡的幽香……这时候,传来一个消息:秦牧先生的名著《艺海拾贝》又将以新的面目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初版于1962年,距今差不多半个世纪了。8年前,我曾为此书的一再重印,写过一篇题“历尽艰辛我与君”的小文。现在,在这里再写下一点感想。

回忆常常给人带来悲哀与痛苦,但有时也可能是兴奋或欣慰,更多的则是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十年浩劫”之后,深受读者喜爱而又饱经腥风血雨的《艺海拾贝》每一次重版,都使我心潮起落,感慨万千,特别是在它的作者匆匆远行之后,我肩上承担着的这副感情担子就更加沉重了。

那是20世纪的60年代之初,秦牧经常收到各地读者、作者一封封的来信。有询问他写作经验的,有请教他创作门道的,有的把整捆的稿子寄来求教,有的冒昧登门来访……如果要一一回信答复,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因为解放后几十年来他长期担任着繁重的编辑或行政工作(只当过短短3年的专业作家),每天忙于上班下班,平时只有在凌晨或午夜才能见缝插针地写上一点儿,更不要说“文革”中的被污蔑、受迫害,“五省声讨”、十年搁笔了。他大量作品的产生是由于牺牲了节日和假期,放弃了休息和娱乐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去”。可是对于无法满足读者殷切的要求和期望,他又总是戚然于心。虽然也曾恳切辞谢客人来访,也曾印发过措词委婉的退稿信,仍然未能释然于怀。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他逐渐产生一个念头,就是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掌握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尽可能用轻松活泼、生动风趣的笔调写出来,陆续发表在报刊上,作为一封总的回信。

秦牧一向认为作家对社会应有使命感,对人民应有责任感。他说:“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对社会没有使命感,对人民没有责任感,是断然写不出任何优秀的作品,对他所处的时代,也是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的。”他还指斥:“那些炮制色情文艺、宣传颓废虚无思想和公然抵制为人民服务观点的人,就大有可能和那些人类的渣滓抱在一起,沉到了污水潭中去。”构思和写作《艺海拾贝》一书,可以说也是他这种思想的一个实践例子。至于它出版之后遭遇到的雷霆骤雨,承受到的和风丽日,那是始料不及的。幸而那一度“真理睡眠、妖魔出现”的混乱局面过去了,历史终于回复了它的真面目。记得有一次我和秦牧开玩笑,问他:“你写了这么多东西,有哪一本可能是传世之作呢?”他谦虚地笑着摇头摆手说:“一本也没有!”可是沉吟半晌之后,又说:“说不定《艺海拾贝》会流传得长久一些。”这本几乎让他丢了性命的小书,在他看来还是有生命力的。也许正因为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而执笔,出自于对人民的责任感,因而也受到人民的爱护吧。

秦牧从事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小说、戏剧、儿童文学、诗歌、文学理论,甚至科普作品都取得一定的成果。自然写得最多的还是散文。大量显示卓越成就和焕发奇光异彩的抒情散文和文艺随笔是普遍受到欢迎的。也因此被称为“散文大师”,被誉为“著作等身”。可是,除此之外,那些“冷静如铁”、“锐利如刀”,带着“含笑的幽默”或“含泪的幽默”的杂文,对解放前的旧社会、反动统治者起过“投枪”、“匕首”的作用,强烈地鼓励了革命群众的斗志豪情,也更为当年广大读者所激赏。这些作品大部分收入《秦牧杂文》(1947年,上海开明书店)。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庆祝开明书店(即青年出版社的前身)成立70周年,选择一些在该书店出版过而有影响的书再版。《秦牧杂文》被易名为《火种集》再版,是为该书的第5版。

1994年9月,在秦牧辞世两周年的前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次性出齐了包括61本集子的《秦牧全集》10卷本。从集稿到编辑出版,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这种速度在出版史上是罕见的。而在这段时间的前后,他的著作也一直在海内外不停顿地出版和重版着。初步统计,从1993年到2005年,出版和重版的有25种38卷。其中,《秦牧儿童文学全集》(1995年,广州新世纪出版社初版,2002年再版)曾获得第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大奖。他的散篇佳作更是广泛地被选入各种文集、选集、精读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迄今有50多篇被选为大中小学教材教辅,还有些被选人香港地区及国外作为教材。

根据《秦牧全集》编委、秦牧作品研究者、热心读者的要求,1995年年底,广东成立了秦牧创作研究会,开展对其作品的系统研究,1997年出版了秦牧作品评论集《为儿童文学鼓与呼》,1998年编成《寻梦者的塑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编成《拾贝者的足音》,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秦牧全集补遗卷》则是在《秦牧全集》出版后的10年间,通过不断发现、找寻和收到海内外热心人士寄来的秦牧佚文和资料所编成的。此书于2004年仍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包括《秦牧全集补遗卷》在内的《秦牧全集》增订版12卷本,则于今年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是秦牧诞生的88周年,8月19日是他的生日,在这个时刻再一次出版他一生呕心沥血、辛勤劳动的创作成果,除了对于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学创作繁荣起着积极作用之外,也是对于这位劳累终生,历尽折磨而著作等身,忠诚正直的散文大师的诚挚纪念。这个消息相信会为广大的《艺海拾贝》读者所喜闻乐道的吧。

写于2007年3月8日

修正于11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