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有着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本书所涉及的时限只有五十年,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然而,就在这弹指之间,中国社会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这种变化,最为直观地表现在审美文化领域。
本书分别从服饰、建筑、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网络和广告等审美文化的角度,以此来把握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风尚、审美趣味的嬗变,并分析其变化原因、发展脉络,总结其利弊得失、经验教训,预示其未来前景、历史走向。
本书以史为序,分别梳理了服饰、建筑、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网络和广告等审美文化具体门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发展历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剖析深刻、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视野宽阔,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有创见的学术命题,尤其是有关“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的相关论述深化了人们对审美文化之性质、功能的认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本书具有鲜明的建设意图,始终立足于审美文化发展实际,对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正视商品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想与现实等对立范畴之间探寻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绪论审美文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定义:原有概念的疏漏
分析:人类的三种能力
古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体力
现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智力
后现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审美判断力
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调整
区别: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的不同
变化:从技术的附加值到艺术的附加值
递增:从精神产品的物质化到物质产品的精神化
潜能:“智商”之外的“情商”
第二节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人类的“进化”与“异化”
终极关怀的必然出现: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求
作为“物理学之后”的本体论研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探索:为有限的生命寻找无限的寄托
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本体论的困境
作为“爱神祗”的宗教:不是将宇宙的本体抽象化,而是将世界的主宰人格化
宗教的本质:人类本质力量的“异化”
神学的方法:不同于机械论的目的论
科学的挑战:宗教的危机
上帝死后遗留的问题:终极关怀的缺失
艺术的真正功能:认识与伦理之外的目的
艺术价值的递进:从“初级关怀”到“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实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衔接处
用艺术来实现终极关怀:“以美育代宗教”的深刻含义
第三节 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文化: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
研究:马克斯韦伯的成果
实践:“亚洲四小龙”的启示
探索:中国文化的富矿
比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文化
类型:体育与科学之间的艺术
自觉:文化策略的选择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服饰
第三章 建筑
第四章 文学
第五章 美术
第六章 音乐
第七章 舞蹈
第八章 戏剧
第九章 电影
第十章 电视
第十一章 网络
第十二章 广告
第十三章 理论
第十四章 前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