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
——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
这是一只令人心碎的小手:伤痕累累的手中,紧攥着一支笔。孩子的躯体被无情的砖石掩埋。
这是万人揪心的一刻:废墟上的一座闹钟,已经损毁。留下的,是那个永远定格的时间——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大地震,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释放。霎时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
汶川、北川、茂县、理县……一栋栋房屋倒下,一座座桥梁坍塌,一个个生命消失。
8.0级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让中华民族进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展开。
托起生命的希望——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人民安危牵动着中南海。
灾情传来,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赶赴地震灾区。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紧急部署——
地震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全面负责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5月14日,灾后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
5月22日,灾后第十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又一次专题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强调要继续搜救被困群众,切实把搜救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乡村,特别是要抓紧彻底排查边远乡村,努力做到无一疏漏。
面对千头万绪的救灾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精髓。灾难面前,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为了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决不放弃……所有这一切,成为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辉煌升华和深刻拓展。
中南海的灯光彻夜长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心与灾区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乘飞机赶赴四川省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5月22日,了解到灾区安置受灾群众急需大批帐篷,胡锦涛立即赶赴浙江省湖州市,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
——5月25日,胡锦涛又专程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实地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当天赶赴灾区之后,于5月22日再赴灾区。他走上废墟,走进野战医院,走进帐篷小学,走进灾民临时安置点……
同样心系灾区的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或到救灾第一线指挥救援,或主持会议部署救灾工作……
抢救生命、抗震救灾,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迅速行动起来。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紧张忙碌。汇集灾情、下达指示、调兵遣将……在救灾的不同阶段,总指挥部成了流动指挥部,先后在北京、在灾区帐篷里、在行进的火车上,召开13次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及时作出具体部署。
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省份也迅速动员、紧急行动。
一队队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官兵,一支支医疗队和专业救援队、一家家新闻媒体记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与此同时,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在全国展开。
世界关注着中国的抗震救灾。《新西兰先驱报》发表社论称,中国政府正以高效率、体恤民众和公开透明的态度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在距奥运会开幕不到3个月时发生的这场大地震证明:中国能够经受住突如其来的考验。
以人为本,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以人为本,中华民族的力量紧紧凝聚。一个大写的“人”字在山崩地裂中巍然挺立!
托起生命的希望——11万子弟兵上演“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都江堰告急,什邡告急,绵阳告急……汶川、北川、茂县、理县音讯全无。无数生命在呼唤,人民子弟兵紧急集结。
地震发生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
地震发生后2小时07分,成都军区2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
同一时间,驻灾区的9100名官兵紧急出征,南北并进开赴救灾一线。空军各个机场、各个飞行部队,按照打仗标准,完成起飞前的准备……
距地震发生不到10小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有1.2万名官兵进入四川灾区展开救援。在陇南和陕南,兰州军区3000多名官兵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
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13日7时45分起,23架军用运输机和12架民用客机,不间断飞行78架次,将在洛阳、武汉、开封等地集结的10891名官兵及救灾装备运抵成都地区4个机场。
空中运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向灾区全力挺进。短短几天,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现役部队总兵力达到11万人,涉及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专业兵种包括地震救援、防化、工程、医疗防疫、侦察、通信等20余个……
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自5月12日14时28分起,震中汶川没有了消息,10万百姓生死不明。
2个小时过去,4个小时过去,10个小时过去……汶川怎么样了?
党中央在关注,全国人民在关注。
“由党员和班长骨干就地组成200人的突击队,携带干粮、水和抢险工具,徒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汶川。”13日凌晨1时12分,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果断下令。几分钟前,王毅和他所率领的救援部队经摩托化行军抵达古尔沟。此时,前进的道路已被巨大的山体塌方堵塞。
“快!快!快!到汶川、上一线、救群众!”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踏上了挺进汶川的征程。
山还在摇,地还在颤……人民子弟兵,这支曾创下世界军史上急行军奇迹的部队,再次依靠双腿与恶劣的天气和地理较量。13日23时15分,武警部队作战指挥部接到了来自汶川的声音——挺进小分队用双脚征服90公里艰难险阻进入汶川县城,成为到达这里的第一支救援部队。
13日20时15分,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率领的救援小分队突进汶川映秀镇;14日凌晨,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带领的300人救援分队赶到汶川县城……
与世隔绝30多个小时后,汶川盼来了穿迷彩服的救援队伍。
就在救灾部队突进汶川的第二天,另一场惊心动魄的突破战在空中打响。
这是个间歇性的降雨天。没有准确气象资料,没有地面引导;地形复杂,高原缺氧……但是,茂县的灾情不容空降兵循常规、细掂量。P3-9
胡锦涛强调 大力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代前言 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上篇
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
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
——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了崇高使命
——献给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上)
为了人民利益
——献给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下)
警徽闪耀铸忠诚
——公安民警抗震救灾纪事
不负生命的重托
——记抗震救灾中的医务工作者
大爱铸师魂
——献给大震灾中的人民教师
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
——记抗震救灾中的新闻工作者
“灾难面前,有我们!”
——记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
骨肉情深血浓于水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倾力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纪实
少年强则中国强
——抗震救灾中的50位少年英雄
在困境中不屈奋起
——地震灾区人民顽强拼搏抗击灾害纪事
挺起不屈的脊梁
——四川抗击特大地震灾难纪实
决战陇原
——甘肃省党政军民抗震救灾纪实
我们共同坚强面对
——陕西党政军民抗震救灾纪实
用双手托起希望
——四川灾区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纪实(上)
在废墟上创造明天
——四川灾区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纪实(下)
兄弟携手重建家园
——全国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纪实(上)
给灾区群众一个温馨的家
——全国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纪实(下)
下篇
英模报告:一次感天动地的诉说
师生共铸爱的丰碑
四川省北川中学校长 刘亚春
为灾区人民架起空中生命通道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委 张晓峰
汶川向世界报道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泉灵
31小时生死挺进震中汶川
武警某师参谋长 王 毅
白衣战士托起生命的希望
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 刁冬梅
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四川省成都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 孙国利
震不垮的战斗堡垒
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 罗鸿亮
再难再险,也要把群众救出来
空降兵某师师长 杨 杰
绝不放弃一个可能的幸存者
济南军区某步兵旅旅长 唐岩峰
抢险攻坚鏖战陇南
兰州军区某步兵团团长 叶大斌
只有一个念头:救人,救人
成都军区某步兵师师长 王 凯
架起群众生命的通道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党支部书记 龙德强
紧急大投送天路救亲人
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 刘文力
我给灾区孩子当妈妈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公安局民警 蒋晓娟
大悲无泪写忠诚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局长 王洪发
誓死捍卫“生命线”
甘肃省公路局局长 赵彦龙
经历磨难我长大了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磁峰镇中心中学学生 雷楚年
用铁的意志打硬仗
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师长 杨 剑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经大忠
抢通第一条生命线的三天三夜
四川省阿坝州公路局刷经寺分局装载机驾驶员 义德阳
我也是一个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嘉陵镇人武部部长 田 宇
“老师,老师”
陕西省宁强县黄坝驿九年制学校教师 王 敏
把生命高高举过头顶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人民医院护士 郝 文
唐山农民和灾区人民心连心
河北省唐山市抗震救灾农民志愿者 李国华
一个都不能少
四川省彭州市红岩小学教师 周汝兰
人民群众就是我的亲人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武部部长 郑 强
师爱,定格在生死瞬间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小学教师 董雪峰
危难时刻,我们与北川人民同在
武警四川省北川县中队副指导员 贾达国
面对灾难,我选择坚强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公安局民警 蒋 敏
抢通宝成线豁出命也值
西安铁路局略阳工务段马蹄湾桥路车间副主任 柴桦林
灾区伤员就是我的亲人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黄 琼
难忘三江救援的日日夜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巡(特)
警支队长 刘亚民
在灾难中挺起脊梁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副局长 李跃进
不惜一切救治生命
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 高福锁
八千里路救灾情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泽郎格西
豁出命干也心甘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木鱼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赵忠兴
勇当破障攻坚兵
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政委 黄金坡
附录
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 同舟共济
——专家学者谈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伟大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升华
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
——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一)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2008年初夏的中国,会看到什么?
他们会看到,大地的裂痕尚未弥合,汶川、北川、青川……伤痛依然沉重,残垣断壁前,撕裂的伤口让五千年中华为之神伤。
然而,生活已经重新开始。
他们看到,废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排排活动板房拔地而起,朗朗书声重又回荡;
他们看到,震后的巴蜀大地,黄澄澄的麦子已经归仓,绿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长;
他们看到,痛失家园的人们艰难地从悲痛中走出,13亿中国人擦干泪水,期待那个百年梦圆的时刻……
大灾大恸,大爱大义,大智大勇;“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国加油!”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
(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
历史将见证:13亿中国人挺起的铮铮脊梁,铸成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一瞬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间”。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整个国家迅速进入紧急状态。
这是13亿中国人必将共同铭记的一段日子。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8级地震的生死考验,几十天救援的举国动员,展现了一个国家历经劫难而不屈的坚强意志,拓展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疆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人们看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惨烈的天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再次让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进发、凝聚升华。它震醒了中国人思想深处的高尚情怀和共同信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度以为它被“现代化的激烈竞争、市场化的锱铢必较”遮盖掩埋。
那一瞬间,世界触摸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现了这个国家一次次濒临绝境而不倒的秘密,感受到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
它让人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显露,但在紧急关头、重大事件中,更容易瞬间爆发。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可以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逐步成长,但更能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熔炉中显现本色。一个民族的精神取向,可以从英雄人物、典型代表那里找到答案,但更应在广大人民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
大地震震出了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山摇地动,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生死较量,危难中铸就坚强的意志。“5·12”以来的日日夜夜,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塌地陷时的人间大爱,定格了山河破碎后的美丽瞬间。抗震救灾伟大实践就像一部特殊的“精神探测仪”,测出我们民族蕴藏的大真大善大美。
外国媒体评价: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写下的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五)多少年后。回望2008年初夏,人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
爱国主义深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千锤百炼,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最广大成员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沃土。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生死瞬间,老师们以血肉之躯护卫学生;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声音。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温暖印证温暖,古老中国结成坚强紧密的生命共同体。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结合,进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增添着爱国主义的厚度。
这种深切认同,再一次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六)多少年后,回望2008年初夏,人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截至7月3日,中央财政拨款497.48亿元,过渡安置房建成逾40万套,灾区群众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抗震救灾体现的人文关怀,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汶川大地震,让人领受了自然的威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当通信中断,“风云”、“资源”、“北斗”、“遥感”等15颗卫星,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眼”;当道路阻隔,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马”……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在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才有了“与时间死神赛跑”的勇气,才有了“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底气,才有了被困群众的转危为安、堰塞湖的化险为夷、灾后重建的科学谋划。严峻考验中,尊重科学成为民族进步的标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创造,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七)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却无法撼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其中,有年轻一代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的乐章。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给了社会一个惊喜。5000米高空跳伞的,是他们;徒步急行军挺进的,是他们;呈现无私奉献志愿精神的,是他们。让人感佩的,还有大难当头无私无畏的少年英雄。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共和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少年强则国强。当中国站在民族复兴的又一个关口,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激情呼喊,不期然间听到一代人热烈而整齐的应答。在抗震救灾的洗礼中,中国年轻的一代,血管里奔涌着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载体。
(八)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行之不远。历史上有的国家因灾难而倾覆,有的文明因灾难而消亡。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长河中也曾经历太多的苦难,但文明血脉一直未绝,民族历史一直绵延,正是在与每一次灾难的碰撞中,我们的民族不断激发出新的精神资源。
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血火锻造,30年改革开放时代大潮韵荡涤洗礼,丰富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迈人新世纪新阶段,从抗击非典到迎战冰雪,每一次考验,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体现。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交融激荡,激励着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未来。
(九)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总会与艰难曲折相伴随,这不是历史的宿命。而是历史对国家民族的大考。
正如外国媒体所说:中国以高分通过了汶川大地震这场意外的大考,在灾难中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千多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也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道路并不平坦。面对曲折与艰辛,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对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最好的弘扬。
(十)2008年仲夏的中国,汶川地震的余波尚未平复。北京奥运的脚步清晰可闻。
88岁的萨马兰奇在发给中国媒体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中国人民在地震发生后,所展现的与灾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你们的坚强意志和挑战极限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最好诠释。”
一个多月之后,中国大地上第一场奥林匹克盛会将如期开幕;
三个多月之后,中国宇航员将走出神舟七号飞船,开始第一次太空行走。
一个迈上复兴之路的国家,一个历经劫难的民族,在严峻考验中顽强前行。四川德阳汉旺广场上那座著名的时钟,永远定格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但时间没有停留,我们的脚步没有停留。
2008年,不仅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作者任仲平,据2008年7月4日《人民日报》)
2008年5月12日,北纬31度、东经103.4度,8.0级大地震!霎时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汶川、北川、茂县、理县……一栋栋房屋倒下,一座座桥梁坍塌,一个个生命消失。在孩子伤痕累累的手中,紧攥着一支笔,孩子的躯体被无情的砖石掩埋。废墟上的一座闹钟,已经损毁。留下的,是那个永远定格的时间——14时28分。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让中华民族进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托起生命的希望——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展开。2008年,中国人民不仅将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