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10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采访手记、评论、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既展现了地震发生时的紧张、震撼,也全方位反映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政府,一个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守望相助、爱心涌动的国家,也让读者看到“新华精神”的薪火相传与不断弘扬,感受到“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的分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华社记者抗震救灾亲历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新华社总编室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10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采访手记、评论、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既展现了地震发生时的紧张、震撼,也全方位反映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政府,一个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守望相助、爱心涌动的国家,也让读者看到“新华精神”的薪火相传与不断弘扬,感受到“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的分量。 内容推荐 本书约47万字,通过“第一时间,突进”“黄金时间,救援”“废墟上,生命的坚守”“无边大爱,人性的光辉”“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新华社记者,你的名字叫勇敢”等6个部分的近百篇文章,让读者看到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政府,一个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守望相助、爱心涌动的国家,也让读者看到“新华精神”的薪火相传与不断弘扬,感受到“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的分量。 打开这本书,第一节就是“第一时间,突进”,《向前采访,没有退路》《我们是一支“敢死队”》等让读者看到新华社记者的奋不顾身、义无反顾。随后,“黄金时间,救援”中的《追记在灾区的七天七夜》《灾难,刻骨铭心的人生课堂》等充分展示了新华社记者对灾区人民的情与爱。而阅读了“废墟上,生命的坚守”一节中的文章后,读者将充满对生命的感悟。 张开双臂用躯体呵护学生的教师谭千秋、用乳汁拯救脱险婴儿的女民警蒋晓娟……在“无边大爱,人性的光辉”部分,《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在废墟上创造希望》等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品格的崇高、精神的伟大。 《含着泪的笑》《天灾无情,大爱无疆》等,这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一节中的文章,在这里,记者始终把笔、镜头和话筒对准广大人民群众。 大灾,也是一次大考。这本书的最后一节“新华社记者,你的名字叫勇敢”向读者说明,考验面前,新华社记者交出的是一张合格答卷。 目录 序 第一时间,突进 难忘的瞬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掠影 温总理地震灾区照片背后的故事 四随总理赴灾区 向世界发出震后汶川的第一组照片 战斗在最前线的那些日子 向前采访,没有退路 “5·12”大地震:我们是记者我们在一线 地震后的二十四小时:夜闯北川 谎言、眼泪和抉择 在颤抖的大地上履行职责 映秀在哪里? 职业本能驱使我奔向灾区 “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灾区荡涤灵魂 感伤·坚强·责任 “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 我们是一支“敢死队” 大难之初的新华社记者 用生命和忠诚换来的感动 黄金时间,救援 国务院四川前指采访见闻录 敬畏生命 灾区南坝,留给我人生经历中最深刻的记忆 勇者无惧,川人不屈 生与死的人生洗礼 一个新闻女兵在地震报道中的熔炼 追记在灾区的七天七夜 震区八记 见证废墟上的大爱与坚韧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经受巨大洗礼 灾难,刻骨铭心的人生课堂 难忘汶川 难忘震区采访“最长的一天” 我的震后二十四小时 119小时的深刻记忆 大爱无国界 生命的悲歌与奇迹 废墟上,生命的坚守 用真情传播真相 奔赴阿坝 灾区十三日,难忘的人难忘的事 搜救生命与寻找英雄 在峥嵘岁月中感受悲壮与浪漫 我们别无选择 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与失事直升机搜救 狭路相逢勇者胜 重新领会生命的意义 鏖战唐家山堰塞湖的日子 亲历震区19座堰塞湖抢险全过程 见证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奇迹 “范跑跑”跑了,“伍冲冲”们来了 敬礼,向着天空 亲历失事直升机搜救 一次超越生死极限的“战地”采访 难忘映秀的二十三小时 无边大爱,人性的光辉 川人何其不幸!川人何其不屈!! 每一天,都在感受坚强、认知英雄! 我所亲历的记忆的“黑匣子” 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把这里的坚强和爱告诉世界 在废墟上创造希望 不作秀,要悲悯 像蝴蝶般,去寻找美丽 身处地震灾区的十七个日夜 废墟·爱 废墟上的希望 “拨云见日”的感动 生存的意志 记录苦难,感受温情 灾难,是一所好的大学 在震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忘不了那些可爱、可敬、心疼的人 震撼,因为人的坚韧 废墟哨所上不变的坚守 发现灯塔的旅程 三度入川见证人间大爱 每一天,心都被感动着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一次不同寻常的相会 经历感动履行责任见证希望 灾区,HOPE,RISES! 震区二三事 生命的坚守与坚忍 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 天灾无情,大爱无疆 生命的希望,在这里喷薄而出 我在汶川映秀的二十四小时 地震一月后的记忆 我的北川情结 含着泪的笑 新华社记者,你的名字叫勇敢 从抢险一线发回通讯社电视新闻 ——新华社抗震救灾视频报道回顾 5·13—5·23:前指的十一个日日夜夜 ——汶川大地震新华社前方报道指挥部工作手记 新华社记者,你的名字叫勇敢 心,贴着汶川跳动 ——抗震日记 我是记者我向前! 震撼下的思考忙碌中的探索 在灾难中,坚守我们的阵地 从一线到“前指”履行职责如 新华社抗震前指的电话记录 ——新华社第三阶段抗震救灾报道的点滴见闻 震灾中的新华人,我为你骄傲!为你加油! 试读章节 第一时间动身前往灾区 我想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对唐山大地震会有所记忆。我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当我被父亲从被窝里拖到门外时,睡眼蒙咙的我看到满院的大人们都在议论地震,一直到天大亮。随后的几个月是我比较快乐的日子,我们可以在地震棚里折腾,可以和小朋友在地震棚内捉迷藏。可以说地震在成年人心中留下的大多是阴影,但在我们不懂事的孩子身上留下的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但自己成年后经历的这场四川汶川大地震,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多的是震撼、惆怅和感动。 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突感自己有点头晕,紧接着就发现大楼在晃动,然后听到门窗和墙之间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第一反应就是地震。我猜想北京附近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一几分钟后,我们和国家地震局取得联系后得知,四川发生了7.6级的大地震时,我心头一惊,离首都2000公里的四川发生地震,北京有如此强烈的震感,说明四川灾情严重。这些年养成的职业本能暗示我要提早准备、做好动身前往灾区的准备。 部领导通知我动身时,我早已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我立即跑到停车场从我的车上取回摄影包、拿了几盒烟,向同事借了一个28—300毫米的镜头和充电器(自己的镜头在采访家乐福抗议活动时被摔坏),带好其他电池、卡、小手电和笔记本电脑等,轻装冲向交通处,和同事何俊昌直奔首都国际机场。地震当天下午4点之前,我们两人就到达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但由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地震后封闭,我们只能在机场苦苦等候消息,在国航特殊柜台前随时打探消息。在此期间,我和同事何俊昌也都没有闲着,一人紧盯柜台,注意前往成都航班的任何消息,另一人忙前忙后采访准备前往成都的乘客的反应等,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前往成都的乘客问询、退票、拿行李”等图片新闻。 我们从新华社出发前,就已知道震中是汶川,虽然以前去九寨沟、黄龙时路经此地,但当时对这里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只知道离成都不算远。 在得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当天将完全封闭的消息后,我们立即决定转道重庆,从重庆再想方设法去成都、去灾区。如果不是国航工作人员早知我们是新华社记者、将要去成都采访地震,不是他们主动为我们出主意并“走后门”带领我们去购买机票、办理乘机手续,我们很有可能当天无法赶到灾区。 我们准备乘坐的是国航晚上8点多从北京飞往重庆的航班,但登机口没有一点即将检票起飞的消息,地面服务人员只是让我们耐心地等待。利用这段时间,我开始寻找电源,最终在吸烟室发现还有可用的插头,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将电脑和手机的电充足。在吸烟室碰到好多同乘一架飞机的烟友,他们当中也有好多是回成都的,其中一位四川当地领导模样的人是下午刚从成都飞到北京,还没出机场,一听说四川发生地震,立刻改变行程,决定返回成都。在聊天中,我从他们口中了解了许多有关汶川的情况。 从吸烟室出来后,发现机场的警察开着电瓶车护送一个手提大包小包、身着特警服、并携带天线等通讯设备的高个警察也准备乘坐同一航班前往重庆。经打听才知道,他是由于无法赶到南苑机场后才不得不乘坐这架飞机,准备在都江堰和温总理的队伍会合。当得知重庆警方会接他直奔都江堰时,我眼睛一亮,这是一个及时到达灾区的好机会。在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威武但又有些腼腆的警察在公安部工作,负责保障通讯联络,并在北京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期间,就和我们的摄影记者在媒体车上厮混好久,和我们的摄影记者一起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并能随口说出一起工作过的我们几个摄影记者的名字。我一看有门,就表示我们可以帮他拿行李,他也答应我们,如果接他的车有空座就让我们一同和他前往灾区。但这样的承诺还是让我不放心,我又开始为第二个方案忙碌起来。我开始和与重庆有关的朋友联系。当一个在北京的重庆朋友听说我需要越野车去成都时,正在和朋友在外赴宴的他,立即退出饭局,帮我联系,着实让我非常感动。当时重庆的通讯状况也是很糟,只有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可以使用。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终于帮我联系好车。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了地。我想一个合格的记者在这种状况下首先需要的是头脑清晰,随机应变、灵活机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去做。 我的第一个救人画面 当我们折腾到10点多、辗转了好几个登机口将要乘机时,我突然接到在重庆分社工作、同是摄影记者的杨磊的一个电话,说已和重庆分社的领导打过招呼,有一辆分社的车到时会在机场接我们。 我们13日零时抵达重庆,连夜驱车从重庆赶赴德阳。14日清晨抵达绵竹汉旺镇。临近汉旺镇时,天已大亮,但看到路旁建筑损坏的程度并不大,开始还没有太在意,但随着不断接近重灾区,完全倒塌的房屋开始在眼前掠过。下车后看到了受伤群众在路边等候救援,看到人们用手推车往外运送尸体,我此时才开始认识到灾难的严重性,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当赶到汉旺镇时,满眼望去到处都是成片倒塌的废墟。路过武都小学时,看到不少预备役民兵和消防人员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上利用简单的工具和器械救助被掩埋的学生。此时,救援主要还是当地人自救,没有专业的救援队,没有军队在场,更谈不上有媒体同人在场。因为只有新华社记者在场采访,这就给我们摄影记者提供了没有任何限制的采访条件。新华社此次反应极快,特别是摄影记者,当天发生地震后就有多路人马赶赴灾区。我们的摄影报道不仅早,而且质量高,几乎垄断了地震最初几天的国内外新闻市场。 我和同事何俊昌大概在此采访了两个多小时。小雨在不停地下,人们静静地围在倒塌的教学楼周围等候救援成功的消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具具小学生和老师的尸体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就是没有生还者的下落。听救援人员说,里面还有活着的学生。我决定等下去,一定要拍到救援成功的照片。大约在9点24分左右,一个活着的小学生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但其下半身还被埋在碎石瓦砾中,眼神呆滞又夹杂着渴望求生的眼神,让我心灵震撼。这是我在灾区看到的第一个即将被救出的学生。此时,我有些焦急不安,手开始有点颤抖,但职业本能也促使我开始慢慢镇定下来,开始目不转睛地拍摄救人的每一个环节。由于我是在一个两段倒塌的墙上搭着的一个预制板上拍摄,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性,不断被救援人员劝说退下。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不安全因素,但又没有发现有可以顶替的摄影位置,为了采访也就将其他置于脑后了。我基本的判断是,万一有何闪失,我肯定死不了,大不了自己断一条胳膊或一条腿。我不停地上上下下、不停地抓拍救人场面。虽然来灾区之前,好多人告诫我,千万注意安全,不要为了一张照片献出自己的小命。但此时此刻,职业的本能让我不停地和救援人员周旋,你让我下,我就老老实实下去,不给施救人员添麻烦,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我又溜回去干我的工作。因为只有这个角度我才能看清当时两个地点同时进行的施救现场,才能从高角度拍摄到理想的照片。职业本能超越了生存本能,成为第一本能。这也是自己从业20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为了拍到好照片,可以暂时忘却一切。 拍摄了大约10分钟后,被埋的学生被成功救出。事后我们了解到该名女学生为武都小学四年级学生,她被掩埋的地方是一个楼梯,周围满是已没有呼吸的同学和老师。下半身还埋在瓦砾中的该名学生在被救出之前,目睹了多具同学尸体从其眼前抬出的过程。当救援人员意识到目睹这些惨状将会对她心理产生极大的伤害后,用一顶安全帽将她的双眼挡住。这些孩子身高大小就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实在是不敢再联想下去,我的心在流血。在过后的半个多小时内,救援人员先后救出一个失去意识的男孩和一名意识非常清醒的女学生。对这名意识清醒的女孩,我印象非常深刻。事后我们才了解到她叫唐建华,13岁。她的手中一直握着钱,曾向救援人员哀求道:“叔叔,我这里有两块钱,给我买瓶水好吗?”但医护人员害怕她有内伤,只是用矿泉水的瓶盖装一点水润润她的嘴唇。事后我们了解到,其实救援人员可以更早地将唐建华救出,但由于其裤子被课桌的腿穿透并死死压住,想救出这名小女孩就需要将其裤子脱掉,已成少女的女孩由于害羞,不让救援人员脱掉她的裤子。最后,救援人员不得不稍费时间,撕掉她的部分裤子将其救出。何俊昌拍摄的该名女学生伸手待救和我拍摄的救援人员握住该女孩手的画面成为第二天众多报纸的头版或主打照片,甚至在国外媒体上都成为头版主打照片。我的那张握手的照片,事后看统计,全国有240多家报纸采用,被网民列为十大感人照片,一直在电视台不停地滚动播出。 在这场地震中武都小学共有114名学生、9名教师遇难。据被救的学生讲,老师为了救学生将学生紧紧地抱在怀里,孩子得救了,但老师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唐建华目前在上海一家医院治疗,她的双腿已被截肢。在唐建华被救出之前的两个学生,男孩叫李科,六年级学生,救出时虽然已失去知觉,但是我亲眼看到的被救出的3个学生中目前状况最好的学生,腿部已有知觉,没被截肢。而被埋在废墟中10岁的四年级女孩现在不知下落,我曾听说她在昆明和苏州的医院治疗,但多方打听后发现,都不是其本人。此时此刻,我真想看看这位长着一对大眼、面目清秀的小女孩,希望她不像大多数从废墟中被解救的人那样被截肢,现在还能欢跃地在室外玩耍。但我也知道这只是我的良好愿望,她的腿很有可能保不住。 我们探明陆路从西线可达汶川 14日,我们返回成都后,接受前指的安排,与四川分社文字记者肖林、总社二编室崔峰、重庆分社女记者茆琛和重庆分社司机王师傅一同踏上探察西线能否抵达汶川的冒险之旅。开始,前指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挺进汶川,最终到达茂县,一路采访。向外界发布这些灾区的灾情。因为当时,只有汶川、茂县、理县杳无音信,人们还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灾情到底有多严重,人们焦急地想知道这些地方的状况。一开始接受任务,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条极为艰险的路程。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有多次机会到四川出差,对四川山区的道路还有一些感性认识。四川山路路况极差,有时车速只能开到20一30公里。接受此项任务需要至少两天一夜的路程。而对摄影记者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将拍摄最好的时机断送在路上。 我们一行5人14日早上出发,整整奔波两天一夜,行程700公里,途经雅安、泸定、康定、丹巴、马尔康,最终抵达理县,成为首批抵达理县的中央媒体的记者。抵达理县境内后,我们用快讯播发了小分队抵达理县的消息,并在当夜播发了从西线至汶川公路全线贯通的消息。这条消息播发后,在全国特别是在灾区引起很大反响,救援车队开始陆续沿着这条被誉为“救援生命线”的线路源源不断地开往汶川。为此,一开始我们还为自己的努力最终有所收获而兴奋,为探明一条救命路而自豪。当我们准备动身前往汶川时,随后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继续停留在理县。 5月16日下午,理县附近发生了一起5.9级的余震,通往汶川的道路再次受堵。余震发生时,我在理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整理上午拍摄的照片,准备发稿,其余3名记者在理县招待所。当时在办公室除我之外,还有理县宣传部余部长和司机王师傅。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余震不断,我们早已习惯轰隆隆一声过后大地开始摇晃的余震。但这次余震,开始让我知道大余震的厉害,从此后我也开始不敢在灾区房屋内停留很长的时间。 当余震发生时,理县县委的大楼开始摇晃,大楼开始发出咯吱的响声,余部长大喊一声:“跑!”我便随着余部长向楼外冲去。年轻时百米速度曾达到13秒20的我使出全身的力量冲出楼外,紧随余部长之后,再看司机王师傅也跟着从楼内跑出,所有人面色惊恐,不时互相安慰。等余震过后,我又冲进县委宣传部,拿起相机拍摄因余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同一时间,理县小分队的其他文字记者在理县招待所被困。由于该招待所三面是楼,无处逃生,最后他们和当地群众合力将一堵墙推到,逃到安全地带。待他们回到县委,冲进办公室抢出电脑等设备后才发现我没在场,问周围的人也不知道,焦急万分的他们立即发布快讯。 这段时间新华社各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陆续到达汶川,而汶川至茂县的道路又没有打通,遵照前指的命令我们开始在理县驻扎。在此期间,我拍摄了首批外国游客开始撤离灾区、灾区首家银行网点开始对外营业、首支投入到抗震救灾的部队等一些新闻的图片。但这时从各种渠道得来的消息也让我们开始不安起来,每天通往汶川的生命线事故不断,不断有人被送到解放军医疗救助点治疗,死伤惨重,再次使得我们心情沉重。随着灾区雨水不断,四面环山的理县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险在不断加剧。我们为此多次搬家。直到今天,我还在思考,探明通往汶川的生死线有我们的功劳,但死伤惨重的现实也让我们悲伤,成为我们心头的抹不去的阴影。 陈建力,新华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主任记者。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同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曾在新华社国际部、新华社东京分社工作。曾采访过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抗击非典、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宋楚瑜大陆行、冬奥会、残奥会等重大新闻事件,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P75-80 序言 何平 历史的呈现,有时竟如此惨烈。 顷刻之间,天摇地动,山河失色。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仿佛让时间也出现了断裂,如同四川德阳汉旺广场上,那座永远停止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钟表。 一座座美丽的家园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一幕幕人间的悲剧猝然发生。 抗震救灾就是命令,记录历史就是使命。尽管山还在摇,地还在动,道路阻隔,通讯中断,但这,挡不住新华社记者的脚步。 他们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义无反顾。 跨深沟、过断桥、踏泥泞、攀险崖,乘直升机、搭冲锋舟、驾越野车,上百名新华社记者兵分16路,向都江堰,向映秀镇,向茂县,向理县,向汶川,向北川……挺进,挺进,挺进。 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用心、用情、用爱,记录历史,报道灾情,传递爱心,抚慰创痛,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惨烈、悲壮、震撼,一篇篇文字催人泪下,一幅幅图片震撼人心,一段段音视频报道感人至深。 感动来自真实,信任源于透明。透过这些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人们看到了,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政府,一个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守望相助、爱一心涌动的国家。 人们看到了,一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美好情操,一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一种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力量。 人们看到了,生死瞬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人性光辉;大灾之际,一切为了抢救被困群众的生命至高无上的人道情怀;国难当头,一切为了灾区群众而倾力相助、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 我知道,对于我的同事而言,报道灾难,既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也是理智与情感的煎熬。在余震频发的废墟前,在滑坡不断的险途上,在险情危急的悬湖下,他们像不拿枪的战士,勇敢地向死神挑战。 然而,让他们难以面对却又必须面对、无法承受却又必须承受的是:遇难者永远无法睁开的双眼,被困者在废墟下越来越微弱的呻吟,幸存者因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目光……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人类,是万物的灵长。有了生命,阳光才有颜色。没有生命,纵然是阳光普照也如黑夜漫漫。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更加珍视生命的宝贵,更加懂得生命的崇高,更加敬重生命的尊严。 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它是普天下的苍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人民至尊,生命至上——始终鲜明地贯穿于新华社整个抗震救灾报道。为生命的逝去而悲悯,为生命的顽强而震撼,为生命的希望而礼赞。在一篇篇文字作品中,它是最浓重的笔墨;在一幅幅摄影画面上,它是最夺目的亮点—— 张开双臂用躯体呵护学生的教师谭千秋,在第64次飞行中不幸折翅的“蓝天雄鹰”邱光华,用乳汁拯救脱险婴儿的女民警蒋晓娟,在废墟上为等待救援的少年举着输液吊瓶的中学生李阳…… 以生命的名义,用生命关爱生命,用生命救助生命,用生命诠释生命,用生命赞美生命。这一个个感动了整个中国的人物,无不出自新华社记者的率先报道,也无不倾注着他们的无限深情。生命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品格的崇高、精神的伟大,由此永远地定格在亿万人的心中。 大灾,也是一次大考。考验面前,我们的记者交出的是一张合格答卷。 苦难,也是一所学校。磨砺之中,我们的记者和民族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从他们身上,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担当,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新华精神”的薪火相传与不断弘扬,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的分量。 作为同事,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更由衷地为他们而骄傲。 尽管有人把新闻报道视为“易碎品”,但我想,只要我们始终把笔、镜头和话筒对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始终秉持人本的理念,弘扬人文的精神,彰显人性的光辉,坚守人道的情怀,新闻作品同样可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灾难终将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新闻是历史的前奏,历史是新闻的延续。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见证了灾难,也见证了灾难中的历史进步;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将继续记录在灾难中奋起、在奋起中前进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光荣属于新华社记者,属于全中国的新闻工作者! 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作者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