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荆其诚//傅小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心理学史的书,一改我国惯常心理学史书籍“从主义到主义,从批判到批判”的编写模式,以心理学科学研究史实为基础,以每位大家的心理学研究历程为线索,展现心理学科学性的一面。书中不仅表达了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清晰的科学观点,还折射出作者的智慧。每篇文章又加入了若干专栏,供读者了解相关的信息;对于需要解释的术语、典章、地名,统一采用了页下注方式提供注释或参考文献,也使文章内容更畅达易懂。

内容推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们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或在文学艺术上流芳百世,或在学科阵地上开拓创新,以其卓越贡献为世人书写下不朽篇章,成为后继者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的标杆。

本书介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家,叙说心理学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贡献,阐述他们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学术理论观点,旨在展示心理学大家的风范,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本书试图从这些大家的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思想历程,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生故事,供读者去观赏和评说。

目录

威廉·冯特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约翰·华生

John Broadus Watson

郭任远

Zing Yang Kuo

B.F.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西瑞尔·伯特

Cyril Lodowic Burt

陈立

Chen Li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lexander Simon

试读章节

一、生平经历

1832年8月16日,威廉·冯特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市郊内卡拉巴登(Badeen,Necka rau,Mannheim)。他的双亲的家族均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且人才辈出,既有科学家、教授、医生,也有政府官员,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牧师。冯特小学时与牧师兼辅导老师弗里德里希·米勒(Fried rich Meller)同住,关系甚好。他13岁进入寄宿学校,19岁进入图宾根大学,第二年转入海德堡大学,在那里仅学习了三年半就完成了学业,并在1855年的全国医学会考中获得了第一名,但冯特并没有因此走上医学的道路,而是更热哀于学习理科课程。1856年春天,冯特赴柏林大学跟随约翰内斯·缪勒(Johannes Muller,1801—1855》学习生理学,同年他返回海德堡大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857年,冯特成为、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1858年,著名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在海德堡大学建立了生理学研究院,冯特担当他的实验室助手,帮助训练学生做有关肌肉痉挛及神经>中动传导的实验。这项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冯特对生理心理学的兴趣。

在海德堡期间,冯特主要完成了三部心理学著作。1858至1862年,他的《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Beit rage zur Theorje der Sinrleswahmehmung)问世。1863年,他完成了《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Vorlesungen obet die Mensctlenund Thierseele)。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心理学著作,于1892年出版了修订版,截至1911年共再版6次,每次再版均有修订(以第二版的修订量最大),冯特去世后该书还在重印发行。这本著作也被称做“生理学家的朴素心理学”,它记录了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以及他从哲学向心理学的思想演变历程。该书囊括了实验心理学多年来讨论的诸多重要问题,例如,人差方程式和反应时实验、空间知觉以及当时问世不久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等,书中甚至还提到了19世纪后半叶才兴起的催眠术和暗示研究。事实上,书中的许多内容还成为他后来著述《生理心理学原理》的素材。1864年,冯特被提升为副教授,开始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并花了很长的时间撰写《生理心理学原理》(Grundzege der PhysiologischenPsychologie)。该书于1873至1874年出版发行。冯特曾毫不含蓄地说:“本人在此奉献给公众的作品,是想划出一门科学的界线。”也正是因为出版了这部著作,1874年他提升为苏黎世大学的哲学教授。

专栏

催眠术和暗示

催眠的征候可以根据条件达到的阶段以及被试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根据催眠状态与正常睡眠的相似性似性,区分出三种程度的催眠状态,即瞌睡、浅睡眠和深睡眠。然而,这种相似性受限于外部特征,尤其是从被试的外表和行为中获得的特征,即在允许对他发生明确的影响并假设对他的知觉和意志进行控制之前所获得的特征。正如我们称呼的那样,确实把它区分成了两种状态。甚至在浅睡眠中——来自外部的观念和意志影响——开始发挥部分作用。接受催眠的被试不能主动地睁开眼睛,不能从事任何主动的运动,然而,尽管通过催眠师的一个指令词向他暗示此刻他已经恢复了这种力量。皮肤处于麻木状态,而在睡眠状态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所以,皮肤对针刺也是根本感觉不到的,或者如果针刺能被皮肤感觉到,也仅仅是像来自钝点,的压力。我们发现与麻木状态结合在一起的是“对命令自动反应”的各种现象。被试执行暗示给他的运动,把他的四肢放在最不舒服的位置上,并且保持这种状态,直到有另外一个命令暗示他放松为止。在很多人中,一种僵硬的或强直的肌肉状态甚至在没有暗示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在清醒时,催眠可以通过一个催眠操作者发出的一个指令而迅速消失——被试一般保留了对他在睡眠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的模糊回忆。  (摘自:冯特(2003)。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叶浩生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875年冯特来到莱比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莱比锡开始了他最漫长也是最重要的45年学术生涯。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1年他创办了《哲学研究》(PhiIosophische Studien)杂志,这是新实验室和新学科的正式刊物。后来,这个刊物改名为《心理学研究》(Psycho—Iogische Studien)。1883年,冯特首次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课程;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的校长。

冯特一向沉默古板,生活十分有规律。他上午撰写书稿,阅读论文,审阅杂志稿件;下午通常给学生授课,他习惯于在下午4点钟开始上课;而晚上的时间、则用来欣赏音乐和阅读。冯特在菜比锡大学教授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颇受关注。铁钦纳曾这样描述冯特的上课风格:

冯特准时走进讲堂(严守时间是他的原则之一),一席黑衣,带着笔记和讲义。他以一种笨拙的脚步“噔噔噔”地从旁边的走廊走上讲台,……开始时他的声音低弱,然后则变得铿锵有力。……他的头和身体比较刻板,只是手来回舞动。他几乎不看他的笔记。……只要下课铃一响,他便停止讲课,略弯一下腰,又像进来时那样‘噔噔噔,地出去。(Miller & Buckout,1973,29)P4-6

序言

本书介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家,叙说心理学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贡献,阐述他们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学术理论观点,旨在展示心理学大家的风范,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时代造就人物,人物改变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们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或在文学艺术上流芳百世,或在学科阵地上开拓创新,以其卓越贡献为世人书写下不朽篇章,成为后继者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的标杆。在心理学历史上也有一批这样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心理学大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但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闪亮坐标。一旦我们认识了这些心理学大家,也就粗略地领会了心理学发展的进程。

历史像面镜子,可兹后人借鉴。心理学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勇于克服现实环境中的障碍,攀登上了科学高峰,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本书试图通过述说这些心理学大家的生平,向读者展示其名家风范。书中不仅会论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挫折、发明和贡献,也会论及他们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恩恩怨怨,使心理学历史成为可感知体验的真实故事。这些心理学大家曾身处不同的境遇,或家境贫寒,或身体欠佳,或饱受争议,等等。阅读本书,读者或许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其他人成长的身影。

历史是门艺术,可供后人鉴赏。这些心理学大家为什么从事心理学研究?答案迥然各异,既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也可能是为了在同行之间弄清问题的是与非。本书试图从这些大家的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思想历程,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生故事,供读者去观赏和评说。

一门科学的进步既有赖于科学实验研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理论上的创新。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睢有尊崇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认为,科学的最终权威是经验观察,科学研究要建立在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是真知的基础。20世纪,卡儿·波普尔(Karl Popper)又提出,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先入为主的理论,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科学家必定有一定的想法、提出了某种假设,这样才知道要去观察什么、证明什么。区分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的标准是“可证伪”原则,即科学理论必须是可反驳的、能够被检验的。现在看来,无论培根还是波普尔都是对的,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检验科学真理。科学研究就是从某一学术观点出发,进行科学实验,取得重要发现,并提出科学理论的过程。读者通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大家的这种科学实践,能更全面地感受心理学研究的意义,领悟心理科学的真谛。

当然,我们都十分清楚,虽然这些心理学大家在心理学历史上功不可没,但与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是在经济的、社会的、科学的各类历史事件交融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科学发现、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都直接影响着世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影响着心理学研究者的热情,影响着心理学概念框架和方法论原则的形成,由此决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形式和内容,推进或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因此,本书力图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来展示心理学家的个人发展历程。

我们相信,科学家的多面形象能给读者以真实的启迪。科学家是活生生的人,有立场和观点,有成功和失败,甚至有不轨行为的记录。科学家在政治上、科研上、生活上犯些小错误也许在所难免,但一旦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后果就很严重,难以挽回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那些不懂历史的人很可能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本书力求客观地介绍心理学大家的事迹,避免有意拔高一些人的长处,或掩盖某些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是留其功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本书编者精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以其个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较为详细地讲述他们的学术经历及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在这本书中先介绍8位心理学大家。对冯特和弗洛伊德等国内读者早已熟知的心理学大家,本书的介绍力求详尽系统。华生和斯金纳是两位国际著名的行为主义大师,但对他们的事迹进行系统介绍的文章国内并不多见,本书进行了重点介绍。西蒙是国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但国外心理学界对他在中国的交往与研究也知之甚少,本书首次披露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的生平事迹,还在国内首次介绍了激进行为主义者郭任远,后者曾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但不无缺点和问题。伯特是首位被英王封爵的心理学家,在去世后其成果被质疑,对他的评价今天在国际上仍备受关注,而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本书是集体创作。我们编者制定出详细的写作计划,明确写作宗旨,物色各章作者,并协助作者多方收集资料,对框架结构和文字表达都严格要求。各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编者进行了反复沟通与交流,作者之间也相互借鉴。作者精心收集心理学大家的第一手资料,着力描写出其独具特色的个人世界。本书的叙述力求平妥准确,不仅科学性较强,而且资料新颖有趣,文字生动流畅。每篇文章插入了专栏,供读者了解相关的内容。对于需要解释的术语、典章、地名,则统一采用了页下注方式提供注释或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解,也使文章内容更畅达易懂。本书的确是一本可读性高的心理学史读物,但本书编者和作者的观点难免有某些偏颇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本书的出版,我们十分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是陈小红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她对每章都提出具体意见,与编者和作者磋商交流。在本书版式设计、书稿审阅、图片选择等各个方面,陈小红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荆其诚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08年5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书的编著者以朴实无华且风趣盎然的文笔,详细介绍了在心理学历史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位大家各自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学术思想,全面真实地刻画出他们精彩的学术生涯,给后来者以重要的启迪。读后既能感受到他们在学术上不固守成规、勇于钻研、深入探索的大家风范,也能体会在科学研究上必须崇尚观察、坚持实验、提出理论.进行科学实践的艰辛历程。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心·坐标》堪称是国内第一本对当代心理学大家生平进行全面介绍的书籍。可以说,这些心理学大家都是心理学长河的源头,处在21世纪初的我们从事的心理学研究、教学以及应用无一不渗透着来自源头的清泉!凡是人物,必有过人之处;凡是大人物,必有大过人之处。读《心·坐标》这本传记一定会使你终生受益。

——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前系主任

面读这本书是了解心理学发展的最佳途经。通过心理学大家们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人生历程,读者可以更加切实地看到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每一位学者的内心独白。当代所有关心人类和自己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本书,一定能从这本书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智慧。

——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