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踪的哥哥/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叶至善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科学文艺的百花园里,科学童话、科幻故事等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科学世界,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内容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一套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幻故事精品丛书。作品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巧妙的艺术构思,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了基础科学知识和新科学技术知识。

目录

总序

失踪的哥哥

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

张衡

竖鸡蛋

史前探险记

割掉鼻子的大象

梦魇

夕照

诀别

祈求

权利

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公安局来的电话

“喂!喂!是东山路16号张家吗?”

“是呀!你找谁?”

“你是谁?”

“我是张春华。”

“好极了。这是公安局。你们家里走失了小孩儿吗?”

“小孩儿?没有的事!你们是公安局,就应该知道我还没有结婚。”

“真是这样吗?请你想一想:有没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张建华的?”

“张建华?是我的哥哥呀!你们找到他啦?”

“好极了,那就对了!”

“不对,你们一定搞错了。我今年22啦,哥哥还比我大3岁哩!”

“这,这,……不过,这小孩儿的确叫张建华。”

“是他自己说的?”

“不,不是他说的。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件可靠的证据。”

“为什么不问问他自己?”

“这有什么办法呢?他不能说话啦!”

“难道说,你们找到的是我哥哥的尸体?”

“现在还不能这样说。”

“什么?连死的还是活的,你们都没搞清楚?”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张春华同志,你不忙着急。请你马上到我们局里来,我先陪你到现场去认一认,看这个小孩儿到底是不是你们家的。”

张春华再要问,只听得“卡答”一声,对方已经把电话挂断了。

15年

张春华的确有个哥哥叫张建华,失踪已经15年了。这件不幸的事发生的时候,张春华还不满7岁;他哥哥也只有10岁,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一个初夏的黄昏,晚饭已经摆在桌子上了。张春华坐在桌子旁边等哥哥回来。屋子里静悄悄地,使他困得连眼皮也抬不起来了。爸爸跟平日一样,坐在大藤椅上看报。

“当,当,当……”时钟突然敲了,惊醒了张春华,也惊动了他的爸爸。爸爸推开报纸,站起来说:

“都7点啦!小春,你哥哥怎么还不回来?”

哥哥为什么还不回来,张春华怎么会知道呢?他睁大了眼睛望着爸爸。爸爸也明自从他那里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有打电话去问学校。学校里管门的回答说:今天是5点钟放的学;5点半,所有的学生都离开学校了。并且他亲眼看见张建华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去的。

“唉,这孩子,不知又晃荡到哪儿去了!”爸爸叹了口气,对张春华说:“小春,你先吃吧,我找你哥哥去。吃完了饭就上床睡觉,不用等我们。”

爸爸披上外套,戴上帽子,匆匆忙忙出门去了。

饭凉了,菜也凉了。张春华故意慢吞吞地吃,一碗饭足足扒了一个钟头,可是爸爸还没回来。屋子里更静得可怕,只有“滴答滴答”的时钟的声音。睡吧,不,他还要等。他把大藤椅搬到窗子跟前,爬在椅子上向窗外探望。路灯亮得刺眼睛,大街上空荡荡的,连个人影儿也没有。望着,望着,他不知不觉脸贴在玻璃窗上睡着了。

惊醒张春华的,是推门的声音。他睁开眼睛,只看见爸爸独自一个人站在他面前,头发蓬蓬松松,帽子提在手里。

“哥哥呢?”张春华问。

“还没找着。”爸爸有气无力地回答。

爸爸在外面已经跑了一夜,几乎走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他只怕在电话里没说清楚,先到学校去问;又想可能谁家把这位小客人留住了,敲了许多人家的大门,惊醒了熟睡的亲戚和朋友;最后,他只有去问公安局了。公安局还没得到有人捡到小孩儿的报告,他们答应尽一切可能,派人分头寻找。

一直盼到中午,公安局才来电话说有了线索:有人在6号渔业码头上捡着一个书包,书包里的课本上有张建华的名字。是游泳淹死在海里了吗?爸爸忘记了疲倦,立刻赶到码头上去。可是除了书包,连一只鞋子也没找着。难道这孩子连鞋子也不脱,就跳进海里去了?决不会的。爸爸茫茫然地望着波涛滚滚的海面,只见那水天相连的远方,飘着几缕纱一样的青烟,一队渔轮正趁着退潮驶出港口。对了,这孩子一定偷偷地爬上渔轮,到海洋上去过他那一心向往的“冒险生活”了。爸爸又连忙赶到渔业公司,请求他们打无线电报询问出海的渔轮。各条渔轮的回电傍晚就到齐了,都说船上没有小孩儿的踪迹。

1个月,2个月;1年,2年;张春华的哥哥仍旧没有消息。希望看来已经断了,爸爸不愿意这样想。他常常沉默地陷入深思,有时候又似乎自言自语地说:“小春,你哥哥不知这时候在做什么?”无法摆脱的忧伤使他头上的白发一年比一年增多了。直到今年临死的时候,他还梦想大门突然“呀”的一声推开了,一个漂亮的陌生小伙子突然扑到他怀里来:“爸爸,你不认识了吗?我就是你的失踪了15年的小建呀!”

推理和证据

张春华放下电话,急忙拉开抽屉,取出一本相片簿,从里面揭下一张旧相片来,塞在口袋里。然后跑出大门,骑上自行车。他一面蹬一面想:

“哥哥比我大3岁,假设现在还活着,应该是25岁。但是公安局找到的张建华,是一个小孩儿。”

“假设这个小孩儿的确是我的哥哥,那么只可能是我哥哥的尸体。同时也证明了,我的哥哥的确在15年前死去了。”

“假设这个小孩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那就一定不是我的哥哥。因为哥哥如果活着,应该是25岁,绝不可能仍旧是一个小孩儿。”

“同名同姓是常有的事。可是我宁愿这个张建华不是我的哥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了:他们找到的小孩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张春华念的是数学系,他习惯于运用数学的推理形式来思考问题。死的还是活的,的确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判断的事实。可是最叫人不能理解的是公安局,愈是问题的关键,他们愈是说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嘟!嘟!”一辆汽车在前面的横路上疾驰而过。张春华本能地捏紧刹车,抬头一看,已经到了公安局门口。

传达室的同志把张春华引进办公室:

“陈科长,张春华同志来了!”

“来啦?好极了。”坐在写字桌后面的一个中年人站起来说。“你是张同志?请坐吧!”

“我是张春华。陈科长,我……”

“方才我们又打电话到你家里去了,铃儿响半天也没有人接。”

“我一接到电话就赶来了,家里没有旁的人。”

“好极了!”陈科长颇有点得意似的说。“我打第二个电话是为了要告诉你,我们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个小孩儿的确是你的哥哥。”

“证实了?”张春华不由得冷了半截。“你们又找到了新的证据?”

“证据仍旧是这一件,从你哥哥身上找到的一本学生证。你想,还有什么证据比这本学生证更加可靠呢?”

陈科长拿起桌上的一本硬面小册子,打开来,兴致勃勃地念道:

“‘第四中心小学学生证。姓名:张建华。年龄:10岁。班次:三年乙班。’我们于是打电话到第四中心小学去问,他们回答说,三年级乙班没有这么个学生。亏得上面还有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们又马上给你打电话。可是你的回答,把我们完全给搞糊涂了……”

“你们的回答,才把我完全搞糊涂了。”

“应该说,把咱们搞糊涂的,是这个案件的本身。可是我们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看,”陈科长把学生证送到张春华面前。“‘填写日期:19××年2月。’这一大滴墨水渍,恰好把‘19’后面这两个数目字盖住了。我们综合分析了案情和两个电话的记录,考虑到关键可能就隐藏在这滴墨水渍下面。我们把它送到光学侦查室去拍了一张红外光照相。果然,在照相底片上,墨水渍下面的字完全显露出来了,原来不是‘75’,而是‘60’。这本学生证还是15年前的。再翻出1960年的档案来一查,丝毫不差:东山路16号张家,在那年5月里走失了一个男小孩儿,名字叫张建华。想不到无意之中倒了结了这一件15年没作结论的悬案。”

“那么你们已经肯定,这小孩儿一定是我的哥哥?”

“不会错了。学生证,案卷,还有你提供的材料,三方面对证,完全一致。”

张春华用颤抖的手,摸出口袋里的相片。他几乎恳求地说:“是这个小孩儿吗?请你再认一认。”

“好极了,你真是个精细人,把相片也带来了。是15年前的吗?让我看,完全对,就是这个小孩儿。连身上穿的,也就是这一件蓝柳条的翻领衬衫。”

“这样说起来,我的哥哥早就死了!”张春华完全绝望了。

“非常抱歉,我只能说老实话。当初我的确是这样肯定的。可是那位陆工程师硬要跟我争,说你的哥哥还有活的希望。……”

“还有活的希望?”张春华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你说的哪一位陆工程师?”

“第一冷藏厂的陆工程师。我想,如果他知道了案情的新的发展——已经15年了,他一定会改变当初的看法。张同志,你也不用难过,不幸固然是不幸,已经过去15年了,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咱们到现场去看一看吧!陆工程师还在等候咱们哩!”

人不是鱼

“6号渔业码头,第一冷藏厂。”陈科长吩咐了司机一声。汽车开出了公安局的大门,直向海滨驶去。

张春华有点迷惘,他近乎自言自语地说:“还有活的希望,陆工程师真是这么说的吗?……”

“就是这么说的。”陈科长用手指头弹了弹放在膝盖上的皮包。“两个钟头以前,我接到他的电话,说他们厂里发现了一个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小孩儿——他认为是冻得失去了知觉,并没有冻死——要我们立刻派人去。我赶去一看,只见你哥哥躺在速冻车间的一个角落里,身上盖满了雪白的霜……”

“速冻车间?”

“是呀,‘迅速’的‘速’,‘冰冻’的‘冻’,就是这么个古里怪气的名词。我隔着手套,摸了摸你哥哥的额角,哎呀,简直比冰还冷,冻得我指头都发木了。但是奇怪,他的身子还是软的,脸色也还红润。也许就凭这些表面现象,陆工程师以为他才冻僵不久,还有活过来的希望。他哪里会想到,你哥哥已经冻僵了15年了呢?15年,请原谅我说老实话,一个尸体能保存这么久,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还要他活过来,我看……”

陈科长说到这儿就打住了,他瞥了张春华一眼。张春华皱紧了眉头,不断地咬着嘴唇。虽然陈科长没有把话说下去,张春华也知道结论已经明摆着了。但是除了这个一般性的结论,会不会有特殊的例外呢?特殊的例外,得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探讨。想到这儿,他抬起头来问:

“陆工程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呢:一个人冻僵了十天半个月,后来又活过来了?”

“我敢肯定,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第一冷藏厂是以冻活鱼、冻活虾出名的,想来你也知道。可是他们从来不曾冻过小孩儿呀。鱼虾冻了一年半载能活过来,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陆工程师凭他冻鱼冻虾的老经验,说人冻僵了也有……”

“活过来的可能?”

“是呀,他就是这么说的。他还不让我们把你的哥哥搬出来,说一搬出来就没有希望了,除非预先做好使你哥哥活过来的准备。当然,我也希望你的哥哥能活过来。但是人不是鱼,何况又冻僵了15年了。”

张春华又沉默起来。他想起有一年冬天,金鱼缸里结了冰,把金鱼都给冻住了。他把鱼缸搬到火炉旁边烤了一会儿,等到冰化了,金鱼又慢慢地游动起来。但是,陈科长说得对,人不是鱼……

汽车停下了,停在码头旁边一座没有窗子的白色大楼前面。

P1-9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17日一早我收到朋友从北京发来的一条短信:今晨从广播中获悉,你父叶老获“中国十位优秀科技传播人物”称号。分享你的骄傲和喜悦,可以吗?

这条喜讯真让我感到意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这个活动是由谁组织的?这个称号是由谁授予的?既然是“十位优秀人物”,另外九位又是谁呢?我迫不及待地接通朋友的电话问个究竟,她告诉我消息来源于中国科协。于是我打开了电脑,从网上查询得到的信息是:为了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在今年年初首次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五个十”评选活动。在全国评选“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10本公众喜欢的科普作品”。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几百万热心群众参加了这次评选活动。11月中旬,中国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大媒体公布了评选结果。

从网上我还得知,“十位优秀传播科技人物”共有30位候选人,其中还有我十分敬佩而没能入选的科学家高士其,吴文俊等。评上的十位人物名单按照选票的多少来公布,他们分别是: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叶至善、邓稼先、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王选。群众的眼光真是厉害,这十个人物论学问、论贡献、论人品,个个都是我敬佩的大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各自领域里的杰出的工作者,还都是向大众介绍他们所在领域科学的传播者。让科学变得能为大众接受和应用,这样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真是功不可没,他们的确无愧于“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这个光荣的称号。我还注意到,在这十位人物中,我的爸爸叶至善与其他九位不同。其他九位都是卓有功绩的科学家,有几位还是兼职的科普作家,而我的爸爸只是一位少儿科普编辑和少儿科普作家。一个为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者,怎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信任和爱戴,这让我不能不回过头去再来看看我的爸爸。

爸爸二十二岁开始和爷爷学做编辑,1945年成了开明书店的员工,和爷爷一起编辑《开明少年》杂志。《开明少年》中向青少年介绍科学知识的栏目大都由爸爸组稿和撰稿,他也从此走上了普及科学这条路。那时候抗战还没有胜利,在民不聊生的艰苦岁月,《开明少年》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们谈民主谈科学,爸爸根据孩子的需要,时政的变化,世间的新闻,用各种形式向孩子念绍科学知识:天、地、生、数、理、化无所不包,《望望世界》、《任何人的科学》、《时间前进吧》、《人是怎样变成巨人的》……这些栏目在当时一定是先进的,足以吸引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向往和爱好。

建国后爸爸一直编辑《中学生》杂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到向“科学进军”口号的鼓舞,爸爸想方设法使刊物能激发起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热情,因此谈科学知识的文章在杂志中占的篇幅最多。1956年爸爸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向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依然被他看成是出版社非常重要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社里热心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还非常注重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文学形式。科学童话、科学幻想、科学探险、科学家传记、科学小说、科学诗,甚至儿歌、快板、相声、魔术这些形式爸爸都亲自尝试过,都被他动员起来为宣传科普服务,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文革期间一切出版事业都停止了,十年动乱之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爸爸和同事们热情高涨,一起为孩子们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少年百科丛书》,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少儿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杂志。

爸爸一生做编辑,科普编辑只是他编辑工作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重要的一部分。在他做编辑的这六十多年里,审阅了多少稿件,编发了多少作品,数也数不清。许多几乎不成样子,但还有些想法的稿子经他修改被挽救。不少差点被枪毙,很有特点的文艺形式被他肯定获得新生。他和许多科学家交朋友,跟他们聊天,请他们为孩子们写科普。他真诚对待每个迈入这个门槛的初学者,热情地鼓励他们,帮他们改稿,教他们入门。他不善于演讲,却从不推辞在为科普编辑举办的讲座上讲课,认真地准备每一次讲稿。他还多次写文章和同道们谈心,坦诚地讲述自己在科普创作上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希望大家能从他的经历中有所借鉴和帮助……所有这一切大都不会被广大的读者所知,他从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本分,这是责任,这是他应该和必须做的。不仅如此,他以为自己从中得到了数不清的乐趣和益处,做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他说过: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各种工作都需要做,都值得花力气去做。爸爸的真诚和热心,好像真的感动了很多人,影响过很多人,在科普界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被业内同道尊称为著名科普作家的爸爸,真正的科普作品并不是很多,远远比不上他的许多同行和他的一些作者。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科学知识,爸爸写过几本小册子,我知道的有《太阳、月亮。星》等。为了编杂志,爸爸又编又写,写过的科普小品不下千余篇,在他的自选集《竖鸡蛋和别的故事》里,他挑挑拣拣的只选了四十几篇。为了提倡科幻,爸爸写过几个科幻短篇和中篇,其中被大家提到最多的是《失踪的哥哥》。爸爸曾经计划要用短篇小说的形式介绍科学家,至少写个四五十位,可是又因为“时间实在太紧张,心思又不能专一,,’只写了五篇就罢手了。这本抓住科学家的一个特定时间,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的短篇小说集起名《梦魇》,出版后颇受好评,还得到了几个奖项。不仅如此,在1987年3月6日出版的《青年参考》报上有消息说:“据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短篇小说集《梦魇》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好书。小说在联合国获此荣誉,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对于这条消息,无论是出版界还是爸爸自己,似乎都并不在意。凭我的记忆,爸爸的科普作品大概就是这些了。但是为了能让孩子爱看、看得明白,爸爸在每篇作品上面下的功夫可不小,因此他写的东西读起来就是有趣,就是易懂,就是顺畅,就是亲切,像是在和孩子们说话、讲故事,我想孩子们会喜欢。

看爸爸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好像真的没有那些可以令人震撼,可以令人瞠目,他的功绩似乎也没有办法和另外九位科学家相提并论,但是他的一生确确实实是在为“传播科技”默默地工作着。他的努力究竟对传播科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大的影响,实在没有办法得到答案,如今群众的这几百万张选票却好像给出了最好的评价。爸爸生前也曾获得过一些奖项,如:宋庆龄基金会的“樟树奖”、新闻出版界的最高奖“韬奋终身荣誉奖”等等,但是唯有这个由群众投票选出来的“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称号让我为他激动不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以为爸爸一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媒体也没有像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过他,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记得他怀念他呢?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和了解他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卖告诉我的是,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很多人表达出了他们对爸爸的信任和热爱,为他投出了这郑重的一票。我又想,其实这不止是投给爸爸的,也是投给所有像爸爸一样平凡,在勤恳踏实地为孩子们做着科普工作的人的一票,是对他们这一群人的肯定和认同,爸爸只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代表。想到这一层,我禁不住要对所有的投票人深深地鞠上一躬,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爸爸在两年多前就去世了,和其他已经作古的七位科学家一样,他无法知道这迟到的喜讯。我想:如果今天爸爸还在,如果他听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也会为自己的名字能和那些他尊敬的科学家写在一起感到意外,他或许会说:“这是真的吗?这么说我要更加努力才行啊!”脸上露出的是我熟悉的孩子般顽皮的笑。

爸爸,你不在了,就让我们来分享你的骄傲和喜悦。  叶小沫

2008年11月28日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编辑,这个在常人眼里看来极其平凡的职业,却是老叶一生最为自豪、引以为荣的称呼。老叶不仅是优秀的编辑,还是多才多艺的作家、科普作家。他知识渊博,写作面很广。有人说,搞儿童文学的作家永远是年轻的。老叶爱生活,爱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为中国的孩子而写,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普作品,他心里装的都是小读者。

——著名科普作家 金涛

科普创作贵在创新,从结构到形式都突破陈旧的模式。叶先生在科普创作活动中很注意创新,“变着法儿要让读者喜欢看”。是他最先把相声、小说、戏剧等形式移植到科普创作中来,写成科学相声、科学小说、科学戏剧……

——著名科普作家 陈天昌

叶至善怎么会写起科幻小说来呢?他说:“我当编辑有个主张,要编哪方面哪种形式的东西,最好自己先写一写,试一试,尤其在搞什么新点子的时候,自己写过了,试过了,多少可以知道这个新点子搞得成搞不成,好处在哪儿,以后跟作者打交道就不至于瞎出主意。”科幻小说在当时属于“新点子,”《中学生》杂志要刊登科幻小说,作为主编的叶至善便想亲自“先写一写,试一试”。

——著名作家 叶永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