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曾是与戴笠齐名的国民党两大特务头子之一,虎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长达15年之久。本书生动详尽地记述了徐恩曾的一生。特别是从1929年冬他被陈果夫、陈立夫引入党务调查科,至1945年春被蒋介石赶出中统局的特工史,淋淳尽致地展现了徐恩曾阴险、狡诈的手腕及矛盾、复杂的性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特工老板徐恩曾/杨者圣民国人物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者圣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恩曾是与戴笠齐名的国民党两大特务头子之一,虎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长达15年之久。本书生动详尽地记述了徐恩曾的一生。特别是从1929年冬他被陈果夫、陈立夫引入党务调查科,至1945年春被蒋介石赶出中统局的特工史,淋淳尽致地展现了徐恩曾阴险、狡诈的手腕及矛盾、复杂的性格。 内容推荐 徐恩曾,与戴笠齐名的国民党两大特工巨头之一。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谍报人员,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高超手腕和血腥手段投机钻营、争权夺利,缔造了臭名昭著的“中统帝国”,又在国民党最高当局和诸多政敌的联合打击下走向没落。本书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记述了徐恩曾复杂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阴险、狡诈的手腕和矛盾、复杂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统的神秘性、特殊性和国民党高层之间的诸多铁幕,堪称一部国民党特工史和黑幕写照。 目录 引子 “这样的人也会当特务?”/001 第一章 走上特工之路/004 奶油小生/001 出掌“中国第一台”/009 脑筋急转弯/013 挤上特工小道/017 第二章 天生此“豺”必有用/024 从“包打听”到“契卡”/024 张冲与钱壮飞/028 特工“新政”/033 第三章 血腥发家/040 逮住了“红色保卫局长”/040 “超级叛徒”顾顺章/044 “顾案”大劫夺/049 妄图捕获周恩来:只差一刻钟/053 从“超级叛徒”到“特务大师”/056 扑朔迷离的顾顺章之死/060 第四章 特工总司令部/066 终于当上了“老板”/066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071 “盗亦有道,娼亦有义”/073 “这笔账很难算清”/077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080 阴险而不蛮横,恶毒而不粗俗/083 特工渗透运动/086 “猪多肉贱”/092 “鬼打架”的故事/095 “共产党问题专家”/098 “总不见得搞不过共产党”/104 第五章 创立“中统帝国”/112 蒋介石的特工“削藩”计划,112 陈立夫:中统“董事长”/115 “高开高走”的中统局/119 精密的特工机器/124 十万“阎罗”与九大“太保”/128 “你们愿意做酒囊饭袋吗?”134 一个孙猴子=一百个猪八戒/138 调统“没有什么不好!”/142 最大难题:生计问题/146 唐家沱的“集体生活”/150 第六章 “一点两面”战略/155 “临死抱佛脚”的潜伏部署/155 叛变之潮/159 “中统克星”李士群,163 “我是流氓我怕谁”/167 “蒋中统”与“汪中统”/172 一次失败的“对共外交”/175 “反共工程师”的得意之笔/180 “政治皖南事变”/184 大本营里的反共“老枪”/188 捣鬼无术的《大汉晚报》/194 “‘老朋友’,我希望你帮点小忙”/197 “饭桶!连谣也不会造”/203 第七章 内外交讧/209 客卿与主官/209 连环妙计:一石三鸟/214 朱、郭倒徐联盟/220 “我请求你自动向总裁辞职”/223 老政客吴铁城的鬼谷子术/228 谋官之道/232 “我们不能专为别人打天下”/235 “猎官”计划/240 党务机关“不得捕人”/244 半路上杀出吴鼎昌/247 道不同,不相为谋/252 “这充分表现了你的腐败无能”/255 第八章 “两统”大血战/260 赵理君杀人案/260 中统局“有撤销可能”/263 “监察之监察”/266 第一目标与第二目标/270 戴笠的“金蝉脱壳”计/273 总裁不敌“总理”/278 倾斜的“特工三角”/284 徐恩曾要“与狼共舞”/288 拍案惊奇之一:偷运假钞案/290 拍案惊奇之二:贩运伪钞案/295 拍案惊奇之三:王书青走私案/300 第九章 永不录用/305 免去本兼各职/305 被六全大会扫出局门/309 特务头子“下海”/312 从“中兴”到末路/317 中统覆亡/322 附: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 梁天明/327 试读章节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徐恩曾生于浙江吴兴(1981年撤销,并入湖州市)水乡双林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徐恩曾的父亲死得很早,和千千万万个这类不幸的家庭一样,徐恩曾兄弟是由他们的母亲艰难地抚养长大,经历了人世间的许许多多辛酸和艰难。徐母早年在原籍生活,徐恩曾发迹后,徐母或住上海,或住杭州,却从未住过徐在南京或重庆的“官邸”。徐母信奉吃长素,于1942年去世。徐有一姊,亦早故。徐有兄弟四人,长兄徐恩源,为北洋军阀时期的一个官僚,势力不大不小,于1932年早亡;他的“杰出”贡献是,作为徐家的主要经济支柱,负责供给徐恩曾等三个弟弟的教育费用。次兄徐恩第,是一个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的工程专家,长期在上海电气公司或公用局做事。四弟徐恩培,抗战前在浙江地方银行担任总经理,马马虎虎够得上一个江浙小财阀的资格,据说,抗战期间在丽水被日机炸死。 在徐恩曾的直系亲属中,并无特殊的政治背景或靠山,但有两位浙籍的徐姓本家,对徐恩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为金融家徐新六,一为大绅士徐青甫。徐新六虽为浙江杭州人,却是徐恩曾的近亲本家,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赴英法留学,回国后到北京政府财政部做官,此后成为中国著名的银行家之一。这样出类拔萃的人,自然成为青年徐恩曾效法的榜样。徐青甫为徐恩曾的同族前辈,抗战前曾当过浙江省政府委员及财政厅长,抗战初期担任浙江省参议会议长。据说徐青甫曾当过蒋介石的塾师l(在毛思诚所撰及蒋介石亲自审定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中并无记载),蒋对之十分尊敬。徐青甫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这一点对徐恩曾有一定影响。徐恩曾出道后,一方面为了利用徐青甫的背景作政治靠山,一方面确是出于对他的恭敬,故经常在私邸宴请,状甚恭顺。 徐恩曾于1913年从双林镇小学毕业,于1917年从省立湖州中学毕业。这一年的夏天,恰好徐新六由北京政府财政部佥事升为财政总长梁启超的秘书。那个时候的秘书不同于今天的概念,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吧,这在当时也就算一个不小的官了,何况还是在大名鼎鼎的“梁总长”手下做事。徐恩曾羡慕之余,决定学着这位徐大本家的样子,走一条“以工科谋官”的终南捷径,于是,考进了声名颇著的上海南洋公学上院电机工程科。其实,这个时候的南洋公学已改名叫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在这之前,该校还先后用过上海商务学堂、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等名称。也许是南洋公学这个名字叫得久了,也许是这个名字叫起来简洁响亮,总之,校名虽然几经变化,在习惯上,人们仍以南洋公学称呼。南洋公学由清末著名买办官僚盛宣怀创办于1 897年,分设四院,即师范院(师范学堂)、外院(小学堂)、中院(中学堂)、上院(大学堂)。后该院与两广大学堂、两湖书院、湖北自强学堂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学府,成为我国当时著名的工科学校。1921年以后则以交通大学闻名于世。 与徐恩曾同时走进南洋公学上院电机工程科的同学中,还有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名震天下的人物,他就是邹恩润(邹韬奋的原名)。说邹恩润,许多人会觉得印象不深,但说到邹韬奋三个字,那就是无人不知了。十几年后,他成了使国民党专制统治发抖的著名新闻记者与政论家、出版家。邹恩润本就是南洋公学的学生,他是这一年从中院升人上院的。这真是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历史巧合。徐恩曾与邹恩润学的都是工科,日后都脱离了老本行,“跳槽”搞起了政治;并且,他们两个人所从事的“政治”完全是服务于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政治制度。邹恩润为了烧毁专制政体犹如普罗米修斯,传递着民主自由的“神火”;徐恩曾恰似放出魔盒的美女潘多拉,为维护专制政体而助纣为虐、凶狠残暴,扼杀民主与自由。对于国民党日后的专制统治来说,他们一个是矛,一个就是盾了。 老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徐恩曾与邹恩润不但在南洋公学“聚头”,而且早年成了一对好朋友。他们正好住在一个寝室,又都是温文尔雅、仪态潇洒的青年学子,气质相近,语言投机,志趣相差也不算太远,一时竞有了相见恨晚之感,在同学中更有“双恩”之称,成为南洋公学上院一对耀眼的“双星”。20多年后,邹韬奋先生在《抗战以来》一书中,依然回忆到他对徐恩曾的印象,以及他们在学校时的情形:“徐先生的仪表和他的担任的职务,似乎完全不配合,他的表面上看来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他无论穿西装或中装,都漂亮整洁,在学校时,他的房间布置得最整洁讲究。” 邹“恩”长徐“恩”三岁,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这两处方言都不太好懂。但是,邹“恩”在1912年即已遵父命考人南洋公学外院(附属小学堂),五年多的沪上生活,已经使他的一口上海话说得十分道地了。徐“恩”虽然生长在天堂福地的苏杭之间,距上海仅咫尺之地,但因乍离故乡故土,从衣着打扮到言行举止,都还是一副土头土脑的样儿。其他方面脱胎换骨的改造也许都不算太难,独一口土腔土调的吴兴话,顽固得很,很难掩饰他那“阿乡”的行状。邹‘嗯”不得不尽朋友之道,“两肋插刀”,帮他纠正乡音。由于他们是一对好朋友,见面又常以“老朋友”三个字戏称对方。然而,最大的问题也就出在“老朋友”三个字上。徐“恩”的吴兴话,总是把“老朋友”念成“老逢友”(徐大概猜到日后的冤家路窄,故以“狭路相逢”寓意),邹“恩”则教他读成鼻音很重的“老崩友”(邹大概猜到了日后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故以“分崩离析”寓意)。徐经过一番苦学苦练,虽然勉强念出了“老崩友”三个字,但总是脱不了奶油小生的娘娘腔,一口吴侬软语的嗲声嗲气的味道十分浓重。从此以后,徐的普通话开始夹带着很重的上海方言。20多年后,为共赴抗战,邹“恩”来到重庆,在张家花园与徐“恩”重逢。这个时候,两个人中一个是名震天下的秘密警察头子,一个是声誉卓著的民主自由之鹰。即使此时,邹“恩”仍不忘抓住机会揶揄徐“恩”几句。邹韬奋笑着说:“可均兄,你也是五尺男儿,怎么讲起话来老是轻声慢语,嗲声嗲气的像个大姑娘一样。”徐“恩”听了,不愠不恼,依然笑笑说:“恩润兄,你怎么几十年前的旧事,到现在还没有忘掉!”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