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考察殖民地时期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宗教自由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美国建国之父们的教育理想以及对教育中政教关系的理解;第三章分析《宪法》及其修正案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规定以及法官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歧;第四章讨论宗教在公共学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公共学校的本质;第五章着重分析新教和天主教关于圣经阅读的论争,天主教教区学校的建立以及教区学校寻求公共资金的努力;第六章分析传教团体在黑人和印第安人教育中的作用,美国化的内容以及政府对传教团体的资助。
序
导论
第一章 “政教合一”的社会和教育
第一节 “山颠之城”和“神圣实验”
第二节 “老骗子撒旦法”——教会对教育的关注
第三节 启蒙、大觉醒和宗教自由
第四节 提高学术标准——美国教育协会
第二章 塑造共和国公民
第一节 “实用之学和装饰之学同样重要”——富兰克林
第二节 “共同感是道德的真正基础”——杰斐逊
第三节 “培养共和国的机器”——拉什
第四节 “婴儿从摇篮起发出的第一个词应当是华盛顿”
——威伯斯特
第三章 美国教育中的政教分离——《宪法》及其修正案
第一节 宗教、政府及其关系:《宪法》及其修正案
第二节 确立分句和实践分句的司法解释
第三节 协调还是分离:政教分离原则
第四章 造就公民的教育——公共学校运动
第一节 塑造共同的信仰——公共学校的倡导者
第二节 上帝的王国——西部公共学校的成长
第三节 共同文化的载体——教科书
第五章 圣经之争与天主教学校的建立
第一节 为了上帝的荣耀:纽约和费城圣经暴乱
第二节 学校关注头脑胜于心灵:辛辛那提圣经战
第三节 先建立校舍的时候到了:天主教教区学校体系
第四节 寻求平等对待:分享公共资金
第六章 被遗弃的人们——黑人和印第安人
第一节 禁止、解放和重建:教会、宗教与黑人教育
第二节 融合、迁徙、孤立:宗教、传教士与印第安人的教育
第三节 种族、宗教和公立学校:南方反天主教的对策
结语:国家和教会分离的墙还会牢固吗?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