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往往,是引发经济学理论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契机。面对挥之不去的全球经济危机,今天的世人要做的不仅仅是政策上的一系列调整,更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论反思。
本书是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危机和美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平等与全球经济危机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美)道格拉斯·多德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往往,是引发经济学理论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契机。面对挥之不去的全球经济危机,今天的世人要做的不仅仅是政策上的一系列调整,更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论反思。 本书是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危机和美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内容推荐 不平等总是伴随和我们左右。但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财富与权力的不平等已经涉足到了新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在早先并不为人所知。 本书用丰富而真实的内容批判了到处肆虐、并把我们带入当前这场经济危机的不平等。多德回顾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扩张、剥削与寡头统治日益盛兴的历程,并揭示了不平等作为当今这场金融灾难之核心的原因。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1.不平等:一个导言 谁的不平等?关于什么?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形成 开发与扩张 寡头统治 不平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不平等的危险性 2.阶级不平等以及政治和社会权力的不平等 不平等和美国资本主义 从资本主义初期到现在 可能性对现实性 财富的分配 收入的分配 不平等和社会权力 权力的集中 3.性别、“种族”、民族主义和宗教导致的不平等 现代种族主义 性别间的不平等 种族间的不平等 无意中造成的后果 4.大型企业与不平等 从小工厂到财富500强 垄断资本主义 被释放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Ⅱ期 腐败 游说者 竞选资助 5.消费主义与媒体使当今的不平等更趋恶化 作为社会病的消费主义 走向自我毁灭 作为麻醉剂的广告 媒体瘟疫 媒体简史 媒体对我们做了什么 拥有自知的产业 6.全球化:意外后果的生产者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现代化的帝国主义 经济上的后果 全球化的政治后果 全球化的文化和社会成本 全球化和环境 全球性的战争 小结 7.金融化:“拉斯维加斯公司” 一个回顾 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 今天和明天 8.军国主义与不平等 冷战 军国主义和“反恐战争” 到了该觉醒的时候 9.不平等给受害者与加害者带来的后果(一):贫困与医疗 贫困 贫困的后果 没有出路吗? 医疗保健 10.不平等给受害与加害者带来的后果(二):教育,住房与无家可归者,营养与饥饿,机会以及尊严 教育 住房与无家可归者 无家可归者 营养与饥饿 机会 尊严、精神状态、自尊和家庭生活 11.不平等与经济、民主和社会准则交互影响的后果 不平等与经济 被浪费的自然资源 效率和浪费 被浪费的人力资源 “让人厌恶的特殊利益集团” 控制全局:统治者的腐败 不平等与社会规则 12.不平等及其治理:美国与西欧的比较 引言 欧洲的贫困 西欧的医疗: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商品 教育 老年人 无家可归者和饥饿 结语 什么地方走错了 我们必须做哪些事?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如今,人们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但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19世纪末,英格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笔下的一个角色这样说道。今天,消费主义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他又该怎么说呢?在第4章,我们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影响作了粗略的探讨;由于它对当今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加深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还将进一步加以分析。 作为社会病的消费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具备了适应于高消费的生产能力: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但消费主义需要另外两大推动因素:强大的购买力,支持性的文化。美国是第一个满足这些条件的国家。 对此,两次世界大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在战争中受到的影响都是负面多于正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繁荣”奠定了的基础,但当时的“繁荣”只对不到25%的人有意义(H.Miller,197l;Soule,1947)。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的购买力才足以让消费主义生根发芽,对欧洲而言则还要再过十年或更久。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家庭负债开始变得十分盛行。 王尔德诙谐的评价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但他还需要再加一点,即人们既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同时也不知道其成本。这个“成本”是多重的,包括从市场上获得产品并销售的单位成本,加上更大的广告与包装成本,以及那些困惑的公众为购买产品所花费的借贷成本,还有今天的浪费型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 一则消息:在193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一项调查中,通用汽车公司承认,一辆定价950美元的雪佛莱实际生产成本仅为150美元;另外800美元则是广告、分销成本和利润。生产成本中,又有1/3用在产品“外观”的改变——这是我们被教唆着去追求的。(FTC,1939) 王尔德若能描述今天的疯狂,则一定会很有趣。汽车生产的浪费还只是其中的一项,消费主义的魔掌已经紧紧抓住了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今天浪费型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把我们带到了环境灾难的边缘。一个本应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曾在二战后不久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但人们却忽视了他(Kapp,1950)。 走向自我毁灭 消费主义最早源于汽车和香烟,这都会威胁到人体健康与大自然。我们正为自己建造一个作为自杀之所的精神病院,而这只是第一步。工业化国家在一战期间就拥有了大生产的技术,但都没有形成足够的社会经济条件来消费那些本可以被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纺织品和食品以外,工业主要都集中在那些生产资料品(“资本品”)上:最重要的是冶金业、机械工业、重型化工以及交通工具制造业。 生产设施在国家间相互复制,并很快地形成了多余产能。接下来是要寻找这些产能的消费者,这只有两种可能:巨大的耐用消费品市场,或军需市场。在那几年当中,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创造战争的理由,并确实发生了战争,但极少有人认真地注意过形成巨大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可能性。福特在1908年开始生产的“T型”车又是如何呢?,最初它是作为农业资本品而生产的,而此后的战争以及持久的收入与储蓄使这个曾经的小“卡车”转变为消费主义初期的重要标志之一(Sward,1948)。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只有美国拥有后来成为“消费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他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冲击,或者还同时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纷争之中。(日本并非“一战”的一部分,它因为自身的原因成为了例外。)撇开那些死伤者及其家庭,一战对美国而言是“天降的甘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如此。 尽管20世纪20年代被看作美国的“爵士乐时代”和“十年繁荣”,但50%的人仍然身处贫困——那些失业者,在战争中致残、转业或退伍的军人,以及那些仅因为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疾病和/或年龄而贫困的人们。消费主义、早期的“金融化”与“1929年大崩盘”也正是在20世纪20年代起源的。(参见第7章和J.K.Galbraith,1955。) 在当时,今天那些人人都会购买的耐用品还是“富人们的玩具”,有的则还刚刚开始生产:轿车、收音机、电话、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等,都是大多数人渴望不可及的。 一则消息:在美国,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间有几百家汽车企业。随着大生产的开始(主要是由战争推动的),其数量迅速减少,到20世纪30年代时只剩下30家。接着,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时候,只剩下3家是“健康的”: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Soule,1947)。时至今日,即便是它们也陷入困境了。 许多小型企业在这场趋向耐用品大生产与大市场的运动中消亡,它们要么经营失败,要么被少数大企业所吞并。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者变得“家喻户晓”:标准石油、德士古(Texaco)和壳牌(Shell);通用电气(GE)、西屋电气(Westinghouse)和梅塔格(Maytag),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飞哥公司(Philco),当然还有汽车业三巨头和后来一同成为“财富500强”的企业们,它们在企业——大企业——主导政治经济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巨型企业才有能力去实施有效的营销,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以及耐用消费品的广告宣传。下面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广告。 作为麻醉剂的广告 20世纪20年代,烟草业发生了现代广告的首次突破:“获取一种幸运,而不是甜美(Reach for a Lucky instead of a Sweet)。”将市场创造技术带向消费主义癫狂之门的,则是通用汽车,第一家完整的现代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的组合。 在1923~1924年,通用汽车意识到新汽车的销售即将触及天花板。为了让这个天花板不断上升,它打响了一场多方面的战役:(1)通过每年变换型号来创造更多的新车销售,这被称为“人为淘汰”;(2)构造大规模的广告声势;(3)建立旧车市场;(4)构建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oration)来形成巨大的贷款方(Soule,1947)。 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有这些技巧都被各类耐用消费品厂商在多样化经营中采用。现在,它们几乎已被应用于所有东西——包括“次级贷款”,这是迈向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大步。(参见第7章) 1948年,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作了后来成为名著的《一九八四》。在这本书中,他展示了一个由“老大哥”所掌控的集权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种种危险。不论在1948年之前还是之后,都有太多关于这类社会的实例——在各个富裕或者贫困,资本主义或者非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中(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希腊、智力、阿根廷和前苏联)。它们的统治者都将军队暴力与威逼利诱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取并享有权力。 现在,这种权力通常已经不需要军队和暴力,也不需要奥威尔的“老大哥”(参见结语)。奥威尔的书十分畅销,但很少会有人记得20年前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对此提出过警告;20世纪80年代,尼尔·普斯特曼(Neil Postman)的忠告也适用于我们当前的消费主义时代。他针对当时的现状将赫胥黎的警告作了修正: 在赫胥黎看来,我们不需要老大哥来剥夺人们的自治、成熟与历史。正如他所说,人们会逐渐喜欢自己所受的压迫,去崇拜那种让他们失去思考能力的技术。在《勇敢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人们受到折磨的原因并不是狂笑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狂笑,为什么会停止思考。(Postman,1985) 奥威尔、赫胥黎和普斯特曼都想说明我们的政治思想是如何疯狂地走向了“消费主义时代”。大多数人都相信,消费主义是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在一些年前,消费“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6%;在本次经济萎缩之前,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在出现危机之前,这看上去都很不错,但问题在于这种消费主义需要所有家庭的巨额借款来支持。美国是罪魁祸首,其家庭负债的月支付额长期超过月收入额至少25%,并且还必须继续增加。在本书写作的2009年初,大规模借贷与购买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参见“金融化和投机”以及第7章关于经济衰退的拓展讨论)。下面是有关当前的实例,摩根士丹利亚洲区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2007年就看到了这一点: 不断增长的购买膨胀是由地产和借贷的泡沫所支持的。然而目前的房价正在下跌,并且很有可能会再持续若干年,次贷危机的余波已经严重破坏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加上虚弱的就业率增长给收入添加的压力,美国消费主义没有尽头的日子很有可能最终被画上句号。到那时,一场衰退将难以避免。(纽约时报,2007年9月26日) 在2006年,美国进口了2.2万亿的商品和劳务;到了2007年,年度贸易赤字即将达到1万亿元。如果美元因为巨额赤字而贬值,进口成本将会增加。那或许意味着别人随着美元的贬值而从我们这儿买走更多的东西,但前提是大家都不因为“次贷”危机而破产(现在我们已经站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场危机使整个金融世界都与美国消费者的借贷、购买联系在了一起。当我在意大利写作本书的时候,危机已向东北蔓延到了挪威、丹麦和冰岛,西南则到了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亚洲。在冰岛,银行已经关闭了信用卡的机器。明天该轮到全世界了吗? 这种联系使得这场危机比“20年代大兴旺”结束时的情形更加严重。同时,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国民经济依赖于那些赌徒和消费者,而他们从未对“应当知道的东西”有过必要的关心。若美国的家庭债务不再增加,同时其他国家所依赖的贸易赤字停止上升,那么当前的消费支出将是无法维持的。这是有过历史教训的:从1929年10月份的崩盘到1933年3月,股票市场取得了从未有过的高额百分比收益;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经济仍一直处于萧条之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0%的失业率一直延续到了1942年。(参见第7章和第11章) 今天的危险既不是“偶然”,也非“早有图谋”。它是由一系列“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共同引起的,并通过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包括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以及今天有权有势且无处不在的媒体集团。 P63-66 序言 以“货币战争”为标志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经济的危机,也是政治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是几乎全面统治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集中体现。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在加速度制造两极分化的同时,也宣告了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理论上的死亡。新自由主义是产生这场危机的理论基础,而用来解救危机的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往日的功效。西方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展开的“印钞奥运会”,不仅创造了向经济体“注水”、“打激素”和“服用兴奋剂”的新纪录,更从根本上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与无能。 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派系,一些新市场国家自以为“主流”的经济学家们,则将这两大派系直接等同于“现代经济学”,是“普世价值”,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展示,是“市场经济”的圣经,故意否认西方其他各派系经济学说的存在。正是在他们的“主导”下,这些国家的经济被纳入美国大资本财团控制的“全球化”,在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轮替折腾之下,体制、结构产生诸多矛盾,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巨大伤害。 然而,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并非美国和西方的全部经济学。作为概括经济利益、矛盾的经济学,因社会的阶级、阶层、集团等的差异,分化出若干学派和学说。美国也有一批经济学家站在中下层民众,即广大劳动者立场的“左翼”经济学家,面对重重矛盾,日益活跃,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制度层次的深刻分析,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代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他们探讨了诸如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贫困与穷人的生存状态、受教育者权利、医疗卫生条件等,剖析了大公司、大集团控制社会经济资源与话语权的问题,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及其构成的“帝国主义”新形势,并将经济问题与美国的对外军事活动和外交策略结合起来。左翼经济学家认为,阶级斗争是必然和必要的,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强化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此外,左翼经济学家还关注资本主导的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破坏问题。 中国经济出版社组织引入的这本《不平等与全球经济危机》,是一部体现美国左翼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新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平等范畴出发,论证了从社会民主到民生的几乎所有内容,包括美国的选举、腐败、歧视、贫困、教育、医疗、住房……等等。作者道格拉斯·多德,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现已90高龄。丰富的阅历和对社会经济的长期研究,使他可以在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和透析问题。 平等是人类的理想,资本主义甚至把平等与自由作为旗帜和号召。然而,正如本书作者说的“不平等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悠久。”(P1)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不仅没有实现平等,反而因财产私有制和所谓“自由竞争”,以及更为严酷的政治和军事统治,致使人类中的个体更加不平等。本书由此而展开,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给美国,并通过美国给全世界制造的各种矛盾。 就本书而言,现实的经济危机既是一个大的背景,又是整个主题的一部分。作者认为,经济不应当是毫无监管完全放任的,因为人类社会包含了太多无法自我调节的内容。本书的主题在于社会经济中十分重要、却被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的内容:平等。其中包括了:食物、收入、教育、医疗、住房、机会……等等。平等的最低要求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新自由主义者强调贫穷、失败与淘汰是自然法则,是个体自身“竞争能力”原因所造成的结果。作者以大量历史和现实的事例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的这一观念,强调并论证了不平等的制度、结构上的原因。全书共12章,从平等与不平等的概念论起,依次论述了阶级不平等和政治的、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性别、种族、民族主义和宗教导致的不平等,大资本财团及其企业与不平等,消费主义和媒体对不平等的恶化,全球化、金融化、军国主义与不平等,不平等的后果,最后从美国与西欧的比较中对不平等的治理提出一些看法。 本书作者反复强调,在医疗、食物、教育等特定方面的社会保障应当根据人的“基本需要”,即“needs”而不是“demand(需求)”。作者在谈到教育问题的时候,尤其提到“需要是一个关键词”。他认为,必须高度尊重作为一个“人”应该获得基本需求满足的权利。要平等地保障人的这些基本权利,必然涉及制度体系的问题。书中对美国的医疗体系与医保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尽管如此,美国人仍被告知,因为我们的健康医疗体系是以私有为主的,所以它是最有效率的……”(p140)近年来,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采购”似乎成为了提高效率的优化选择。本书对此进行了批评。就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这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对美国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崇尚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家与经济学家主导了金融的去规制化,其后果便是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而他们忽视的却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要的平等,即平等地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并且,经济危机的出现暴露了不平等的严重性,严重的不平等又使得经济危机更具破坏性。 作者在阐述其观点的同时,描述了资本主义美国发展到今天的现状和所遇到的问题,资料翔实、来源丰富,甚至还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毕竟,一位年届90高龄的智者,他的学术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有深刻内容的经济学著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不平等与全球经济危机》,无疑可以帮助中国读者全面了解外国经济学发展的总体情况,认知左翼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分析正在延伸的经济危机,进而探讨现代世界经济矛盾,并以此为前提研究和解决中国经济矛盾,都是有益的。为此,写了这篇序。当然,书中观点代表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也有些与事实不尽相符的地方,但作为学术讨论中的一家之言,出版社在组织翻译过程中尽量予以保留,以求展现原书的本意和全貌。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后记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意味着灾难,也带给世人一次重新省思经济政策和经济学思想的机会。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之后总会有崭新的经济思想问世。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经济学家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无畏的探索精神,更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而不是胡乱迷信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断在挫折中寻找前进的新方向。此次推出的这本译作是美国左翼经济学家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反思之作,相信一定对广大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学理论、政策有所帮助。本书翻译由聂无逸同志负责组织,由张昊、聂无逸、卜张燕主译。此外王静、常庆虎、孟庆岗、李强、宋前胜、阴富运、白银秋、白志斋、孟相关、孙老娃、王礼求、郑金生、梁守华、胡焕东、张福勤、张孟刚、白庆淼、邓拥军、万长征、刘江月、郭凡为本书及时推出也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译者 2010冬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道格拉斯·多德的第十本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为读者深入分析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内容可信、思维清晰、富于同情,是让我们理解眼下这场灾难的宝贵指引。 ——玛里琳B.杨,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轰炸平民:一部二十世纪的历史》(2009)合作者 道格拉斯·多德巧妙地把当前的经济危机和长期存在的不平等联系了起来,进而对我们所处的现状作了深刻剖析。书中充满了富于价值且经常令人吃惊的内容。如果要让自己摆脱那些所谓专家的无稽之谈,本书将是最理想的“解毒剂”。 ——霍华德·津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美国人民的历史》(1980)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