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郭良蕙以亲身经历来诉说人生的悲欢离合。林海音认为郭谈古董文章传达出对人事的体会:“良蕙写一篇古董文章,就得上下古今纵横谈,这样的体验,使得良蕙对人生领悟也更多。”而这无疑是另一番对人性的探究。
本书作为《郭良蕙文物散文集》之一,辑自郭良蕙女士历年来的著作,收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游历寻宝的经验及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宝归何处(上下郭良蕙文物散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良蕙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中的郭良蕙以亲身经历来诉说人生的悲欢离合。林海音认为郭谈古董文章传达出对人事的体会:“良蕙写一篇古董文章,就得上下古今纵横谈,这样的体验,使得良蕙对人生领悟也更多。”而这无疑是另一番对人性的探究。 本书作为《郭良蕙文物散文集》之一,辑自郭良蕙女士历年来的著作,收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游历寻宝的经验及感悟。 内容推荐 《郭良蕙文物散文集》共有三部图书:《青花青》——收纳了有关陶瓷鉴赏的文章;《世间多绝色》——是陶瓷以外其他文物鉴赏的散文汇集;《宝归何处》——主要介绍郭老师在世界各地游历过程中访寻文物、邂逅故人的感怀。 那些情境凝聚了诗人一般的意趣,那些情境展现了小说家一般的构思;那些情境表达了睿智的思考,或充满了理性与感情的纠结;通常在文章结束之际,那几笔油然而生的感慨,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读后如有神会。 目录 上册 1980~1989年 在伦敦看拍卖 宝归何处 物何价 小立体和大平面 深秋伦敦 他山之石 再谈物何价 外国的中国 五月市场 天球瓶的故事 大会堂的大展 此岸到彼岸 一九七六年此时此忆 画外话 出版前的沉思 纽约擂台下 人在伦敦 伦敦·文物市场传奇 伦敦人物传奇 画非画 一座桥梁 ——记一本杂志的诞生 文物和市场 作客鲁易斯湖上 缘来缘去 一○五○的故事 新春观动向 从金玫瑰谈起 相逢曾相识 澳门一日 晨间的访客 画中话 纽约的国际拍卖 下册 上品·下品 古月堂的成吉思汗 秀才经商记 世间窄桥 看古董去 不是迷信 黑使者 冬季的国际市场 调包记 在国外看文物市场 过程 且看道行 拍卖·香港·元月·一九八七 真假官窑 老爷车·珍惜 ——胡侗清氏周年纪往 谈拍卖 加州之风 美和市场 林间木屋 今晚有拍卖 无·有·有·无 从华府到常府 1990~1999年 光绪扬眉记 拾荒乐 国宝精神科 肯特之行 感触·感慨 举世瞩目的焦点——香港 “古月轩”的故事 史大哥的故事 名人名物 ——熊式一氏晚年 终·钟·衷 ——记鸿禧美术馆创始人张添根氏 2000年~ 玫瑰三愿 台北·北京 帕沙底那的王府式建筑 ——亚太博物馆 两岸相同多 跟着爱好走 三·三一 再出发 就柿论事 古玩城 桑榆之收 汴梁城——开封 开封——汴梁城 多彩世界少安宁 红帽女郎 半傻立功记 都市的隐者 景物和人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从金玫瑰谈起 我站在一家珠宝店的玻璃柜前,俯视里面的一朵金玫瑰…… 这是一○五○商场内的一家珠宝店,犹太人开的。商场一楼有好几家犹太人开的珠宝店。爱珠宝是女人的天性,珠宝对我的价值观只是搭配衣着用的,但是自从我专心陶瓷文物以来,已经没有心情财力涉及珠宝了,而我选择衣着也变得毫无闲暇和心情,总觉得挑选服装太费时间,但又宁可为一件器物翻书翻到夜半。 尽管我已不十分留心珠宝,那只金玫瑰别针仍然吸引住我的注意力。那确实像一朵即将盛开的真玫瑰,并且由两片尖叶相护相随,18K750金打毛,光亮柔和含蓄,只有老式手工才能做得这么细巧。一切机器化的今天,很多干修百炼的人工技术已经逐渐失传了。况且现代的人也不会笨到铸制一个沉甸甸的别针,因为别针本身已不再流行。光头的店主在生意清淡之季,把我当做一个扑捉入网的对象,小心翼翼地将金玫瑰取出来。我用手估计了一下重量,和店主道出的数字不相上下。 就因为太重,才更不适用,如果将这样重的金玫瑰别在衣服上,当然连衣料也会被拖坠得垮下来一块。何况“流行”的权威之大,可以将怪异化为悦目,相反的也可将悦目化为怪异。像这朵金玫瑰,实在已毫无用途可言,我却对它另外有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我不能在此多费笔墨,否则在大篇叙述下,也许容不了老谭登场了。 正在店主认真地使用计算机折合金价对18K金的价格时,旁边多了一个身影,我侧过脸去,发现是楼下的老谭。 老谭不在店内,暂时除掉喃喃而言全是垃圾式的那种无奈神态,看起来仍然不太开朗。我忽然悟到中国相术中气色的道理,人在欢愉的境遇里,自然脸会发光,否则阴云满布,非灰即土。以往,卸任官职后的叶公超大使一直面色如土,郁郁而终。我欠下不少悼念文章,如叶大使,诗人周弃子,还有别人,却都还没有动笔。记得有一次公超大使公开比喻自己如同地板油漆工匠,最后把自己髹到墙角,无法走出来。当我见到他时,就此题目问起,为什么从外向里而不从里向外髹漆?公超大使对我瞠目未答,也许认为我少不更事,不能体会他的比喻。今天,我仍然会问出同样的问题,不过我已能了解,甚至连我个人也从外向里,经常将自己逼到角落无法脱身。 老谭自然也如此,为了“孝子”——孝顺儿子的新解,而在香港一九七四年股票造成的经济大风暴中破产,不得不逃到纽约,在这商场中栖枝,开了间多半是今董的古董店。 老谭向我展示一丝难见的笑容。 “买首饰呀?” “随便看看。”我说。我继续在想内心的金玫瑰故事。 老谭和犹太店主认识,自动帮腔: “请你,特别,优待这位,女士,她和我,是,老朋友。” 老谭的英文对白逗点很多,而且带着江北口音。字句虽然简短,但是我发觉老谭是个热心人。 犹太人的人情味有时和中国人很相近,经他一说,果然减掉1/3价格。 银货两讫以后,我不觉跟随老谭步下圆形的楼梯。 “我在李教授的灵前,就放了像这样一朵金玫瑰。” 我不知道老谭听懂没有,以前李教授便常责怪我总是只说半句话,没头没脑的令人十分费解。另外半句话由于我已在思索中,以为别人也会明白而省略掉了。 “走了倒也清静!”老谭径自感叹他的。由自由身引起的感叹:“像我,这把年纪还活着受罪,造孽!” “你不是很好吗?” “很好?还比不得街上的黑衣(指乞丐)呢!”老谭一面向我让座,取饮料,一面皱着眉头说:“你知道香港街上的黑衣,都有自己的地盘,警察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而且做黑衣简单不过,一人吃饱一家不饿,不用受儿女的拖累。” 虽然我知道老谭指的是受小谭狂炒股票的拖累而流落“番邦”的处境,但是我不得不装糊涂: “你真会说笑,香港街上的黑衣,个个披头散发,脏兮兮的,自言自语,神经都不正常。” “那是我们的看法,他们还觉得我们不正常呢。”老谭为把我也牵连进去了,因失礼而尴尬地道歉:“对不起,我这才是在说笑。” “李教授以前就说过你最会说笑。” “现在连哭都哭不出来了,哪里还有心情说笑?”老谭的脸皱得像苦瓜,在日光灯下,脸色也像泛青的苦瓜。 人家说,年岁日长以后,头发秃而不白,或白而不秃。不幸老谭额顶既秃,存留的毛发又灰白,而且黯淡无光。有时真难从一个老迈者的相貌,想象出也曾经青春年少过。尤其女性。 有两个洋人走过来,询问排在门口的木雕兽价格。老谭用自己特有的英文,三几句话便将他们打发走。 “别耽误你做生意。”我略略不安。 “没有,那些人都只看看,问问价,不会真买的。”老谭皱着眉,不以为然地翻翻眼白,凭他多年的经验,一眼便能认出谁是买主。接着他又叹怨道:“纽约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好东西都送去拍卖了。” “谭先生也常去看拍卖吗?” “不去!”他急忙摇手:“我才不去呢!香港来很多熟人,躲还躲不及呢!看看人家,自己混到这种地步,有什么面子?” “其实也无所谓,谁能保证谁一生没有风浪?” “是呀!可能是我的风浪太大了,打得我七零八落。想当年我天字轩神气的时候,像太上斋的黄金吉,六如坊的柴荣,那几个现在发了财的大老板,还在给人当学徒,倒痰盂呢!” “听说谭先生是古董界的前辈,出道很早。” “没有用,长江后浪推前浪,岁月不饶人哪!”老谭唏嘘的感慨着,残缺未补的前齿直漏风:“和我同辈的人,作古的作古,闹病的闹病,退休的退休,就数我,人穷命贱,这把老骨头反倒硬硬朗朗的苦撑着。” 此话不假,老谭的气色虽然差,但是健康情形看来不差,至少店里店外很多大件器物需要亲自移动,久之也许产生了陶侃搬砖的功效。倘若他未经大变,一直在香港养尊处优,可能患上什么富贵病也说不定。上苍对人永远是非常公平的,从这边失去了,从那边又会觅得的。 “泰伦汪,你听说过没有?去年心脏病逝世的,是我的大师兄。” “仇焱之,你也熟了?” “当然,那时候我们都在上海,还有老常,常秋,你一定也知道。” 常秋堂,尖沙咀一家驰名的古董店。常秋,高高胖胖的,倒像燕赵之士。只是一开口却苏侬软语,和外形不甚调和。 “常秋堂,以前李艾琛教授和我去过一次。” “艾琛还理老常?不容易了。”老谭的瘦脸上微微荡起一丝笑意:“你知道他们之间那段过节吗?” “什么?”我下意识地反问,也许我想证明老谭确实是个能言善道的人物。 “这一说有十多年了,我算算,”老谭皱眉凝目,接着点点头:“嗯,是一九七一年,艾琛从伦敦回香港,带了个碧绿碧绿的翡翠镯子,那只镯子真是又绿又透,人见人爱,可惜有两道裂纹,破了相。他拿给我看过,我不做珠宝,镯子的价钱又高,好像是5万港币,当时的5万等于1万美金有多,很起作用。你知道艾琛是性情中人,他很爱那只镯子,根本也不打算出手。这事给老常听见了,他说他有个客户要找好翠镯,等艾琛拿去给他看的时候,他说东西是不错,不过那两道裂纹是致命伤,穷嫌富不要,完全不能做生意,至多自己留着玩玩罢了。他知道艾琛喜欢瓷器,取出一个“大明宣德年制”绘花果的青花果盘,保证真宣德,愿意用青花盘换翠镯。以后如果不喜欢或者年代有问题,随时可以把翠镯换回去。” P179-183 后记 郭良蕙女士是台湾著名作家。年过耄耋,仍然不辍笔耕。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郭老师开始接触文物,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瑰宝结下了不解之缘。收藏、鉴赏,陶醉其中。仿佛自幼年以来所积累的情趣和追寻的梦想,都在文物世界的徜徉中得到释放和归宿。 《郭良蕙文物散文集》出版的缘起,来自于著名出版人吴兴文先生的斡旋。吴先生将郭老师在台湾陆续出版的文物散文集《青花青》《世间多绝色》《文物市场传奇》《郭良蕙看文物》四部大作,以及三四十年来在各种出版物上刊载的关于文物鉴赏的文章,荐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王亚民先生,最终促成这些精美智慧的散文以简体中文的形式出版。 我们将这些文物鉴赏的文章分门别类,归于三部图书:《青花青》——收纳了有关陶瓷鉴赏的文章;《世间多绝色》——是陶瓷以外其他文物鉴赏的散文汇集;《宝归何处》——主要介绍郭老师在世界各地游历过程中访寻文物、邂逅故人的感怀。 我们希望这三册图书的内部框架划分有一个统一的体例,最终确定各册以创作时间先后为序,并以十年为一个版块排列。 作为这些文章的读者,我被郭老师的文笔带人一个个情境——那些情境凝聚了诗人一般的意趣,那些情境展现了小说家一般的构思;那些情境表达了睿智的思考,或充满了理性与感情的纠结;通常在文章结束之际,那几笔油然而生的感慨,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读后如有神会。而所有这些情境,终是妙趣天成,并不露一丝雕琢的痕迹!我觉得这是作者宏富的经历与勤思敏求性格的精华所在。而她也不吝赐教给了所有的读者。能够拜读和体会是吾侪的幸运。 由于这些美丽文章的写作纵贯四十个年头,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演化,在行文中留下了蛛丝马迹。在编辑制作过程中,我们对其做了技术处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第一,英文的处理。为了尽量保持原文的翻译习惯,又不致产生歧义,我们在一些人名、地名之后,保留了原文中的英文,统一处理为每处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第二,译文的处理。多保持了原文的译法。如:梵高、滑铁庐、荷里活、印地安那等。第三,字词的处理。为展示作者语言风格,尽量保留文字原貌,有些词汇可能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搭配的通常用法,但自有其义,很有情趣,予以保留。如:御防、盲然、繁嚣、走投无门、事过境迁、默守等。第四,一些文物类的专业词汇保留了原文的用法。如:隐青、法华、豆彩等。第五,数字的处理。由于本系列图书内容均为散文,表示时间的数字一般处理为汉字。 冯印淙 二○一○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