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狂育出好孩子》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图书市场雄踞家庭教育类图书榜首,印数已超过300000册。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既有学术深度,又通俗易懂,让人读后深受启发。作者吉本雷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富有实战经验:她有三个儿女,五个孙子和两个曾孙。书中描写的很多案例都取自作者家里的真人真事。《不抓狂育出好孩子》第二部分——“关于一个‘问题少年’的通信”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女儿的信,而信中那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就是她的外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 |
分类 | |
作者 | (俄)吉本雷特 |
出版社 | 求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图书市场雄踞家庭教育类图书榜首,印数已超过300000册。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既有学术深度,又通俗易懂,让人读后深受启发。作者吉本雷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富有实战经验:她有三个儿女,五个孙子和两个曾孙。书中描写的很多案例都取自作者家里的真人真事。《不抓狂育出好孩子》第二部分——“关于一个‘问题少年’的通信”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女儿的信,而信中那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就是她的外孙。 内容推荐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是作者吉本雷特多年研究及实践工作的结晶,它向读者传授与孩子沟通的秘诀: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倾听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如何帮孩子立规矩、守规矩,如何解决冲突等等。每课后面都有思考题,并附有家长提问和解答。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不仅列举了鲜活的生活实例,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详细阐释了“何至于此”以及“为何要这样解决”的问题。家长阅毕此书,就会领悟其中的道理,掌握其中的技巧,从而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慢慢变得心平气和,和蔼可亲,“不抓狂”养育出幸福、健康、向上的好孩子。 目录 第五版前言/1 第二版前言/2 能否有所纠正?如何纠正?(第一版前言) /4 第一部分 与孩子的沟通课/1 第1课 无条件地接纳/3 什么是“无条件地接纳”? /4 孩子需要归属感/5 不接纳孩子的后果/7 问题出在哪里 /9 家庭作业 /10 第2课 帮助孩子,要谨慎! /13 不要强求孩子/14 巧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16 不随意插手/18 家庭作业/18 第3课 我们一起来! /19 如果孩子觉得困难,一定要帮他/20 最近发展区规律/22 有效帮助孩子的方法/24 学骑两轮自行车/27 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28 家庭作业/29 家长提问,解答/30 第4课 如果孩子不想做怎么办/31 孩子能做而不做/32 平等相待,善用外部手段/35 是谁坐火车? /37 逆水行舟/41 顺水行舟/43 该放手时就放手/46 让孩子肩负起责任/46 允许孩子犯错/47 家庭作业 /48 家长提问,解答/50 第5课 如何倾听孩子/51 什么是“积极倾听”? /52 积极倾听的补充原则 /55 积极倾听的三个成果/58 另外两个可喜变化 /62 家庭作业/64 家长提问,解答/66 第6课 为什么无法倾听孩子/69 家长下意识的反应/70 12种反应类型/70 学会倾听的技巧,一劳永逸/85 家庭作业/91 家长提问,解答/95 第7课 如何处理家长的感受/97 家长火冒三丈/98 说出自己的感受 /99 使用第一人称表述/100 改变条件/107 改变预期 /109 委婉表达对孩子的担心/112 家庭作业/113 家长提问,解答/116 第8课 如何解决冲突/119 最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冲突/120 产生冲突的原因 /120 “单赢”不是好办法/122 “双赢”皆大欢喜/124 解决冲突的五个步骤/125 家长提问,解答/132 第9课 立规矩与守规矩/139 为什么现在才讲到规矩? /140 孩子需要规则 /140 关于规矩的原则 /142 中庸之道和四个色区 /143 惩罚 /153 不听话的自然后果和人为后果/155 惩罚最好从“正数”到“零” /156 “管不了”的孩子 /158 顽固不听话的四个原因 /159 查清原因其实很容易 /162 四种不同策略/163 路漫漫其修远兮/166 第10课 情绪“罐子” /167 恶劣情绪的产生原因 /169 “痛苦”是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171 孩子期待大人的认可/172 父母决定孩子的自我评价/176 融会贯通/180 十大育儿法则 /183 第二部分 关于一个“问题少年”的通信/185 作者的话/220 简短的后记/223 试读章节 4.出主意,提出现成的解决方法:“你直截了当地跟他说……”“你为什么不试试……”“我看应该去道歉”,“如果我是你我会反击。” 通常我们很喜欢提出诸如此类的建议,不仅如此,我们还觉得给孩子提这些建议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经常现身说法。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但是孩子们并不喜欢听我们的建议。有时候他们会公开叫板:“你那么想,我不那么想。”“你说得容易!”“不用你说我也知道!” 孩子这种逆反心理的背后是什么?是独立自主的愿望。其实就是我们成年人也并不总是愿意听别人的建议。而孩子要比我们敏感得多。我们每次给孩子出主意的时候,就好像告诉他,他还小,没有经验,我们比他聪明,什么事都未卜先知。 父母的这种观点——“居高临下”的观点——让孩子很恼火,更重要的是,这使他们不愿意更多地谈自己的问题。 在下面的对话中父亲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星期六的傍晚儿子在家里转来转去,显然情绪低落。 父亲:你怎么闷闷不乐的? 儿子:不知道。什么都不想干。 父亲:出去玩玩吧,天气多好。 儿子:不想转。 父亲:那就给米沙打个电话,去跟他下棋。 儿子:我对下棋厌烦了。再说米沙今天有事。 父亲:实在不行你就看看书也好! 儿子:得了,爸,你真烦。你不知道我的事(走到另一个房间,关上门)。 当父亲想起积极倾听的方法以后,谈话就是另一个样子了。过了一会儿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坐在他身边。 父亲(把手搭在孩子肩膀上):情绪还是不好。 儿子:对,不好。 父亲(沉默片刻):什么都不想做。 儿子:嗯。还有这个报告。 父亲:老师留了作业,让写报告。 儿子:是啊,星期一交,是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可是没有书,我拿什么写呢? 父亲:你在想从哪儿可以找到材料。 儿子:没错,没地儿找……(停顿)不错,有个办法。科里亚家里有百科全书。 父亲:说不定上面有这方面的内容。 儿子(已经比较和气了):我这就给他打电话。 接着他打电话借书,还说:“过一会儿我们一起出去玩儿。” 孩子们经常自己找到我们此前想建议他们采取的办法。但他们需要自己作出决定——这是他们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给孩子这样的机会是很重要的,虽然这要比直接出主意困难。 5.论证、逻辑推理、训诫、“教训”:“该知道饭前要洗手了”,“你总是走神儿,所以会出错”,“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听——只能怨你自己”。 孩子们对此的回答也是“得了吧”,“真烦人”,“别说了”等等。至少是不再听我们的,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思维障碍”或“充耳不闻”的现象。 爸爸和5岁的薇拉走在街上,正是春天,雪化了,人行道上有很多水洼,薇拉对水洼和积雪产生了很大兴趣。 爸爸:“薇拉,如果你踩水,你就会把脚弄湿。如果你把脚弄湿,你的身体就会着凉。如果你的身体着凉,你就很容易得传染病。你该知道,春天城市里到处都是细菌。” 薇拉(继续踩下一个水洼):“爸,刚走过去的那个伯伯鼻子为什么那么红?” 6.批评、训斥、谴责:“太不像话了!”“你又全都没有做好!”“全都因为你!”“我白对你抱希望了!”“总是你!” 这些话没有任何教育作用,对此您大概没有任何异议。它们或是引起孩子的顽强自卫、反击、否认、发怒,或是使孩子沮丧、消沉,对自己及与父母的关系感到绝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形成很低的自我评价,慢慢地会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好,意志薄弱,没有希望,是一个失败者。而自我评价低会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 某些家长真是太相信批评的教育作用,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一些家长与孩子主要的沟通形式就是提意见加下命令。 我们来听听孩子一天中会听到的东西:“起床!”“你还要耗到什么时候?”“看看你的衬衣是怎么塞到裤腰里的?”“晚上又没收拾书包?”“别摔门,小宝宝睡觉呢!”“为什么又没有遛狗(喂猫)?自己养的动物就得自己管!”“屋子里又乱得一塌糊涂!”“你肯定没做功课!”“跟你说多少次了,吃完饭要把自己的餐具洗了!”“我都懒得提醒你去买面包了!”“没有做完……就不许出去玩儿!”“你煲电话粥要煲到什么时候?”“你到底能不能按时睡觉啊!?”…… 请乘以孩子听这些话的天数、星期、年,天长日久,就会汇成一大堆负面的自我评价,而且还是来自最亲的亲人的。为了多少平衡这个重压,他必须向自己和家长证明,他是有些价值的。而首先想到的最容易的方法(其实这是家长说话的风格暗示的)就是直接针对父母的要求予以反驳。 如果家庭中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该如何挽救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办法是尽量少关注孩子行为中负面的东西,而多关注正面的东西。不要担心对他的表扬会把他惯坏。这种看法对你们的关系最有害。先在孩子一天的行为中找到几个可以表扬他的理由,对他说: “谢谢你去幼儿园接妹妹(弟弟)了”,“你按时回家很好”,“我喜欢和你一起做饭”。 有时父母会以为,孩子本来就知道他们爱他,因此不一定向他表示正面的感情。这是完全不对的。 下面是一个11岁女孩儿伤心的自白:“我妈妈不爱我,我知道就是这样。我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比如说,前几天奥列格(哥哥)送花给她,她对他笑了。昨天我也给她买了花儿带回家,很仔细地观察她的表情:她没有微笑。所以现在我确确实实地知道:她爱奥列格,不爱我。” 我们是否想到,孩子是这样直接地解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我们是否总能顾及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黑白分明的,要么是绝对的肯定,要么是绝对的否定?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不断地受到最亲的人的批评,会好受吗?我们是否也会期待他们说些好听的话,是否会渴望听到这样的话呢? P77-80 序言 本次出版的内容与前面几版相同,没有改变。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家长一直在努力改善与子女的关系。经常有读者要求我“多写一些”或“再写点什么”。这让我深受鼓舞,促使我考虑将本书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化和扩展。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我想补充一点,您在本书中找到的所有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答案,都不只适用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每位家庭成员都应该学会真正地倾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平和地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人格。如果家庭内没有充满关爱的整体环境,就不可能与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一位好朋友经常对我说:“你在书里写上,丈夫也和孩子一样。”我认识的女士们则补充说:“妻子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她们是对的,因而人性化的交往原则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如果您还没有结婚或您还没有孩子,更不用说如果已经有了孩子,那么,现在正是应该开始互相关怀和建立和谐关系的时候,这可以为孩子,同时为您自己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非常希望本书能在这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吉本雷特 2006年8月 后记 亲爱的读者,我要祝贺您,您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已经鼓足勇气准备付出认真的努力。 我希望您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您需要的知识、帮助和支持。 我还要感谢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完全不著名的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我们也不会忘记“书信”的作者及其出色的盟友——男孩费加),感谢他们通过努力的探索,利用聪明和才智不断地作出新发现,帮助我们找到通往家庭生活和谐美满的可靠途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