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楼等的《保山桥话》并非为写桥而写桥,而是把桥与路结合起来,一同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上,从保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出发,把保山这个通向南亚的桥头堡诠释为本身就是一座行走在路上的桥,一座变化发展的桥。并力图用文字介绍保山桥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情况,用图片为人们留下各种桥梁的倩影。既有时空上的追溯和跨越,又能感受到桥梁技甫的进步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既有桥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又有民间桥风桥俗的调查;既介绍了造桥从古人讲究风水、天人台一到现代注重桥梁景观与环境的协调有异曲同工之处,又从美学的角度对桥梁进行艺术鉴赏;既从人文的角度探索桥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所达到的币斗技水平,又从桥梁文化中看到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边地特色和历史价值。
《保山桥话》共分七篇。第一篇“奇山异水保山桥”,从保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论及保山桥梁的产生是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分不开的。又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论及桥梁的性质、作用,点明桥是路的一部分,是路的延伸。同时介绍了溜索桥和藤桥这两种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桥梁,是桥梁的起源。第二篇“木桥是乡村的风景”、第三篇“石桥是人文的凉亭”、第四篇“铁索桥是历史记忆”到第六篇“现代桥梁,通向未来之梦”,分别介绍了桥梁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不同的用材和建造技术,代表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及维修经过,相当于一部“桥谱”。对于里程碑式的桥梁还从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的世俗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重点介绍。“滇西抗日战争与保山桥”独立成篇,意在凸现保山铁索桥在滇西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其中的惠通桥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第七篇“人物故事与传说”,以人物为主,记载历史上传闻的有关桥的各种故事、轶闻和佳话。以此说明桥梁不但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人生哲学的精神意义。
《保山桥话》由王琨楼等编著。
序
前言
第一篇 奇山异水保山桥
奇山异水保山桥
溜索过江比船快
藤桥是标梁的活化石
三权河藤桥
保山民间桥俗
第二篇 木桥是乡村的风景
市桥是乡市寸的风景
梅花古渡“北津桥
龙陵和施甸的房桥
帕掌河桥
朝阳大桥
施甸官市河花桥
曲石九市寸市拱廊桥
顺河市寸通济桥
箐桥市寸野猪箐桥
水箐市拱桥
保山桥梁之美
第三篇 石桥是人文的凉亭
石桥是人文的凉亭
易罗池九曲玉带桥
沲旬七部桥
腾冲太极桥
和顺洗衣桥
右旬达丙桥
湾旬大花桥
辉家寨石拱桥
昌宁枯市可桥
高黎贡山深处永定桥
漭水小高桥
江东七孔石拱桥
柒树河石拱桥建造记
桥梁装饰及附属设施的功用及文化寓意
第四篇 铁索桥是历史的记忆
铁索桥是历史的记忆
中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
最美丽的铁索桥——双虹桥
形如古堡的铁索桥——惠人桥
乾坤今古一澜沧——安澜桥
归神管领的桥——遂通桥
腾径成空——永安吊桥
铁索凌空飞百尺一一龙江吊桥
桥梁是怎样命名的
第五篇 滇西抗日战争与保山桥
滇西抗日战争与保山桥
血雨腥风滇缅路
功勋卓著的铁索桥一一惠通桥
炸不断的铁索桥——功景桥
贝雷式钢鬻加劲钢索吊桥一一继成桥
昙花一现的浮桥
日市帝国主义轰炸保山铁索桥情况统计
第六篇 现代桥梁——通向未来之梦
代的发展时期
通向南亚公路桥
保山第一座双曲拱桥一一渡人桥
云南独一座下承式吊杆混泥土肋拱桥——永保桥
沧江峡谷昌宁桥
中国第一座最大跨径无支架施工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红旗桥
云南第一座斜拉大桥——东风桥
云南第一座最大跨径、最高塔身斜拉大桥——怒江曼海桥
云南跨江第一长桥——怒江大轿
桥梁选址与风水
第七篇 人物故事与传说
人物故事与传说
吴汉赶山的传说
“五跪桥”的来历
“公桥”与“私桥”之争
“桥痴”陈宗海
架金山与惠通桥
三乡造桥一场空
龚继成与继成桥
徐以枋与功景桥
段体才与霁虹善德桥
附录:
历代吟桥诗辑录
重要桥梁概览
后记
追溯历史,藤桥是最古老的桥梁。保山的先民用原始森林中的藤条或是竹子扭成的藤篾索做成悬桥,以渡溪流,称为缰桥。桥梁专家认为“中国大约在3000年前就已开始建造索桥”,主要发源地在云南滇西。美国史密斯所著的《世界大桥》一书中,对保山境内怒江、龙川江上的藤桥作了介绍。如今,这样的藤桥依然有少量保存着,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三江中就有怒江和澜沧江从保山穿境而过,《永昌府志》对此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沧江怒水为襟带于东西,九隆三崇作屏藩于左右,据八关二堡之形势,扼三宣六慰之咽喉。”简而言之就是山雄水险,风光秀丽a并说龙川江上的藤桥“一在瓦甸,一在曲石。水流湍急,以藤系于两岸树上,行者攀援以渡。”《腾越厅志》里也说,“一在龙川,一在甸尾,一在曲石。皆跨龙川江。”龙川江上的藤桥当然不止这几座。
藤桥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或更早些的原始社会,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还没有能在江河之中筑墩建桥的能力。然而,人类一旦产生了需要,就有了创造的动力,不管什么办法总能想得出来。以竹索、藤条作缆索建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人们能够想出来的最佳办法了。腾冲以西的中缅边境猴桥,北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古代通往缅甸、印度的重要通道。横跨在槟榔江上的猴桥,就是用藤索悬垂两岸之间,还有两条手扶藤索,再以细藤缠绕,过桥时手足并用如猴攀援,加之栖息在森林中的猴子也常到此觅食,便取名猴子桥。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其先祖原居怒江上游,清乾隆年间迁到古永胆扎定居。他们守着纵横交错的江水,自然就学会了造桥。几根藤蔓,一块木板,几权树枝,三下两下搭起一座桥,这桥就成了傈傈族人走向外面世界的通道。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记中记录了保山龙川江上的一座藤桥,“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悬于两崖,以树权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此藤桥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岔河藤桥极为相似,是不是就是三权河藤桥呢,这有待考证。
藤桥修建工艺,已成为桥梁技术的活化石。笔者因拍记录片的需要,有幸目睹了一座藤桥翻修建造的全过程。上河村是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他们的田都在江的对面,孩子们要到江对面的学校读书,村民要到江对面的地里干活,进城的公路也在江的对面,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就是村前的藤桥。藤桥很古老,村上的老人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就有了这座桥,但每两到三年都要翻修一次。
修桥历来是件大事,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通行,也关系着修桥人的安全。修桥开始,村民们郑重其事的用“三牲”祭山神、河神,燃放鞭炮驱逐邪气。当要到江对岸去上学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全部走过藤桥后,拆桥开始了,一天内要是修不好,孩子们放学后就无法回家。
藤桥由两根钢缆悬挂在水面上,在没有发明钢铁的年代,吊起藤桥的绳索就是粗大的篾索或是藤子。村民们在桥头拆去旧龙门上的木桩,用三根粗大的圆木架起了四米多高的新龙门,这个龙门就是用来支撑缆绳的。然后将钢缆通过龙门拉到对岸并锚定在两岸的岩石上。修桥要用的藤子在10天前就派人上山去砍了,修桥的这一天背了回来。砍晚了,当天背不回来,赶不着修桥用,桥也就无法修了。砍早了会干燥变脆,无法使用。砍藤子回来的人稍事休息后,就在河边烧起了篝火,用来烤藤子,边烤边用劲扭动藤子,直到松软能用为止。藤桥的龙门就靠这些藤子固定在岸边的树上,才不会伤到树身。因为三年后还要在这里架桥,还得靠着这树。
与三权河藤桥不同的是,这座藤桥用四根长20多米的标杆箭直的圆木做大梁,两两一对地架设在两岸的龙门上,一头深埋在岸边的土里,再压上巨大的石块,另一头和对岸的梁相接,目的是稳住整座藤桥不致摇晃。新大梁和新龙门的尺寸都是严格按照旧桥的长度裁量好的,只要安装到位,新的藤桥就不会变形走样。接下来就是要把四根大梁的顶端两两相接,这是架设藤桥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道工序叫“压梁”。实际上就是靠人的力量将梁压弯到合适的位置。人少重量轻梁压不下来,人多了又有可能使大梁经不住重压而断裂。要在压梁时百分之百地保证成功是很难做到的。压梁时,用藤子将大梁固定在钢缆上。钢缆是把藤桥吊起来的绳索,没有大梁固定,藤桥就会大幅度晃动,桥身也不能保持水平。大梁在被压弯后会自然向上反弹,吊起藤桥。两边大梁产生的弹力要一致,否则两根钢缆就会一高一低,藤桥就会倾斜。所以,压梁的松紧、力度决定着藤桥的质量和寿命,而掌握这个力度要靠丰富的经验,这经验是从祖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说是造桥技术的活化石,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天近黄昏,藤桥也修好了。一天翻修一座桥,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的以为是天方夜谭。读书的孩子们早上走过破旧的藤桥,放学回来他们踏上了崭新的藤桥。P14-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世界历史证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对外交流的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繁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把握潮流,在振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发展上狠下功夫。
保山古为衷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置不韦县,东汉永平十二年设永昌郡,帛乾德三年改设永昌府,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蜀-身毒道”经保山通往南亚、东南亚,保山也因此一直以来就是中缅贸易的集散地。商道,也是文化通道。加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命的顽强与绚烂,人类思想的深邃与绵延,演化成了保山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哀牢文化、以汉文化为特征的移民文化、以翡翠为代表的玉石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以自然风光为基础的旅游文化。更有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民族服饰、日久弥新的腾)中皮影、大气磅礴的永昌钹舞、古老神奇的保山傩戏、质市h率真的农民绘画。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保山文化因而是一种开放型和复合型的地域文化,其文脉始为哀牢文化,续为永昌文化,今为保山文化,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注入不同的文化溪流,化而为文,汇而成川。以其鲜明的边地特色,在中国文化这个精神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保山作为文化名邦,孕育了蜀汉时期云南郡太守吕凯、清代人称“永半朝”的户部尚书王宏祚、民问教育家杨象山、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华侨巨子梁金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先贤圣哲。在保山,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息的文化承续与延递,从来就没有湮灭或消沉过。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丰富,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保山。作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我们,如何更好地使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这一文化瑰宝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
保山文化是立怖的、多维的,具有鲜活的色彩和生命,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它们为保山各民族所独创,带有深刻的传统审美情趣和历史记忆的烙印。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缘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识、发掘。重视发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加强对保山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把保山打造成为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策划出版《保山文化丛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保山传统文化的韵味,忠实记录保山文化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人认识保山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保山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保山、绚烂多姿的保山、美轮美焕的保山。
是为序!
保山桥梁是保山人的生息之桥,贯穿在保山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之中。现存的古桥,为今天我们回眸保山悠远、灿烂的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物证,却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让人感到万分的焦虑与无奈。特别是霁虹桥摩崖石刻永远被淹没在水底,无不令人扼腕叹息。新建的大桥又如雨后春笋,技术含量高了,似乎又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忽视了应有的文化品位。难怪人们在凭吊被炸毁的永保桥时,都认为新桥没有老桥漂亮。好在还有横空穿越潞江坝的怒江大桥,给予了人们稍许的安慰。
于是,企图通过对保山桥梁的类型、分布和历朝历代桥梁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挖掘出深藏在桥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展示现代化大桥的伟岸雄姿。再于是,有了《保山桥话》。
《保山桥话》从编写到出版费时四年多,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
四年的时间,感觉就是太累。只要能走到的桥梁定要“亲眼目睹”,是身累。每一座桥梁的资料反复核实,文字反复推敲,是心累。好在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蔺斯鹰女士的支持,为本书在篇目设置上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要求将在滇西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桥梁独立成篇,这就是第五篇“滇西抗日战争与保山桥”,并在出版上给予了全力支持。云南本土作家潘灵非常关心本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为本书拟定了书名。又有何吴文女士,逐字逐句审读稿件,好友张金辉提供了大量资料,唐人俊、王华沙老师,摄友毛新安、范南丹、杜晓红、黄之瑜、刁丽俊、罗文昌提供图片,没有他们,就没有本书的出版。
《保山桥话》共分七篇。第一篇“奇山异水保山桥”,从保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论及保山桥梁的产生是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分不开的。又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论及桥梁的性质、作用,点明桥是路的一部分,是路的延伸。同时介绍了溜索桥和藤桥这两种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桥梁,是桥梁的起源。第二篇“木桥是乡村的风景”、第三篇“石桥是人文的凉亭”、第四篇“铁索桥是历史记忆”到第六篇“现代桥梁,通向未来之梦”,分别介绍了桥梁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不同的用材和建造技术,代表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及维修经过,相当于一部“桥谱”。对于里程碑式的桥梁还从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的世俗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重点介绍。
“滇西抗日战争与保山桥”独立成篇,意在凸现保山铁索桥在滇西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其中的惠通桥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第七篇“人物故事与传说”,以人物为主,记载历史上传闻的有关桥的各种故事、轶闻和佳话。以此说明桥梁不但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人生哲学的精神意义。
本书除了为桥立传之外,更着重于蕴藏在桥梁之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审美、文学艺术、桥风桥俗等文化意义。其中的“保山民间桥俗”、“桥梁装饰及附属设施的功用及文化寓意”、“桥梁是怎样命名的”、“桥梁选址与风水”、“桥梁之美”等文,本来是要自成一篇的,后来考虑还是分散在各篇之中为好。“附录”从保山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桥的诗词作品中选录了一部分,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对历朝历代关于桥梁的碑文没有选录。
本书虽几易其稿,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加之笔者只是桥梁钟情者而非专业人士,外行之处也是难免。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阅了《永昌府文征》和《保山地区交通志》,少数图片来源于资料,因无法查找和联系到作者,敬请见谅并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