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耕堂文集/滇西学术文丛
分类
作者 张国儒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近年来,我们的古典文学教学及其研究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人把这种困难说成是古典文学的“生存危机”,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不仅古典文学及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如此,我们整个古代文化,都处在一个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困境。大学中文系上古典文化选修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报考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寥寥无几,以致一些大学招生人数与报考数出现“倒挂”现象;一些古典文学教师改行转业,另谋他路;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少人问津,被尘封书架;讲授古典文学课还不得不掺进一些洋玩意和新玩意,以防止出现学生中途退场和鼾声大作的难堪局面……

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有其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其中有历史的、时代的原因,也有古典文学及其教学自身的原因。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注人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古典文学及其教学一时适应不了这种转变,因而产生困惑、迷茫甚至产生失落感和无出路感,都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热忱地探索,就会很快消除不适应性,走出古文教学与研究的困境和低谷。

不过,近年来也的确存在着全盘否定我们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否定和丑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成了一种时髦,谁骂得凶,骂得绝,谁的知名度就大,谁就是时代的“英雄”。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从事中国文化教学、研究者,要么被鄙夷地晾在一边,要么被说得一无是处。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文学,被西洋文学这么一反衬似乎也暗淡无光。

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还与古代文学及其教学本身的弊病有关。我们所使用的古代文学教学教科书,在编写思想、编写体例、作品取舍标准等方面,都还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甚至还有着较严重的缺陷和局限。比如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书,都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写成的,它基本上是照搬当时苏联教科书的编写模式,或者说苏联模式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尽管其后又进行过许多次反复修改增删,但仍然还有着某些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因素。如往往把今人的政治观点和阶级立场生硬地附会到古代作家及作品上,有的甚至按当前的政治运动人为地给古代作家作品画线结队、评判优劣,严重地模糊、歪曲了古代作家和作品的本来面目。在编排体例上、基本上是“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三大块的机械堆积。很少对他们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作深入分析和探讨。在对古代作家及作品的评述方面,还受着中国史家“述而不论”和解经式的传统框架的影响,要么材料多而分析少,要么离开作家作品而凭空想象、任意发挥,要么牵强附会地生硬解读。一些选本,繁则未能尽其全貌。未能系统展示古文学的本来面目;简则又不能执其佳规,采摘真正具有典范性的珍品。在取舍标准上,还是难以摆脱“非道勿论”的老观念。这样,就使文学选本几乎成为思想道德文选,政治教育读本,而大量的具有很高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明珠,就被排斥在课堂之外。

古典文学教学能否走出困境?其出路何在?下边提出几点看法。

P11-13

后记

边城的秋夜,月色如水,幽深似梦。终于把书稿改完了,然而我的内心依然难以轻松。“文章千古事”,唯恐稍有失。一是书中收录的文稿时间跨度长,有的文章写成年代较早,现在来看已显陈旧难以“人时”;二是某些观点和表述商欠推敲,虽已反复修改仍感不尽如人意。书稿虽只署我的名,但它却是众人支持、帮助的结果。蒋永文校长审阅了全部书稿,并在编写体例、文章取舍、遣词用语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已退休多年的尹家正先生为我搜集资料、打印文章、写序留言,甚至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提供给我参考,对我帮助甚多;孟姣、周伦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帮我完成了全书所有稿件的打印、校对、编排;另外侯新华博士,我校编辑部丁强老师、蔡红燕老师,我的学生和静,还有我的妻子李燕,也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许多帮助;特别是云南大学出版社的徐曼老师和叶枫红老师,她们审阅了全部书稿,指出了许多问题和错误,并提出了许多具体而重要的修改意见。借此我要对上述支持、帮助过本书出版面世的各位领导、同事、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张国儒

2008年8月15日保山三耕堂

目录

古代文学教学

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也谈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

关于《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双基”问题

——从一次古代文学考试谈起

古文评注三题

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

——屈原教育悲剧探微

简论传统蒙学教材的文学价值

简论蒙学养正教育的思想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遐思

古代文学研究

华夏文明历史的第一个春天

——试论《诗经》自我意识的觉醒

语言文学发展变化轨迹的真实记录

——以《论语》《孟子》两则文字为例

庄子漫议

韩愈“文气”观与其“儒道”追求的悖反

楚雨含情皆有托,巧啭岂能无本意

——略论李商隐诗歌中的寄托手法

关于李贺诗歌的“冷艳”特色

惶恐与挣扎的变奏

——冯延巳词悲剧意识初探

运雅人俗、雅俗俱佳的柳永词

宋诗风格的嬗变与苏轼的“以词人诗”

人生之歌的低吟高唱

——读苏东坡的两首词

姜白石咏梅词评析

文采斐然的姜夔词序

由神到人、由圣返俗的时代性回归

——晚明文学世俗化倾向散论

晚明小品文繁盛的文化透视

袁宏道小品文的艺术个性论略

袁中郎的“性灵”说及其小品文创作

试论徐霞客之“奇”及其文化内涵

冷月葬诗魂

——析林黛玉的诗化人生

地方文化研究

杨状元,一个永远活在保山人心中的朝廷逐臣

——从保山民间传说看杨升庵的民本思想

千载有谁评战迹?血桥关树总悠悠

——邓子龙清平洞感怀诗试释

试论徐霞客及其游记对保山文明史的贡献和影响

徐霞客在保山旅游考察探

试论徐霞客《近腾诸彝说略》的治边观

关于张志淳生前死后几个问题的释疑

高黎贡山是早期人类聚居区

腾冲旦家河岩画试解

腾冲“绮罗”应源于浪穹诏主矣罗君之名

腾冲“罗妹城”、“罗哥城”建置年代探

此身疑是梅为骨,不到严寒不肯开

——李学诗腾越辛亥“九六”纪实诗简评

傈僳族酒文化内涵及其演变

后记

序言

取“三耕堂”为本文集之名者,用意大概有二焉:“三耕”乃吾陋室之名,总其吾之平生,甚而至于祖上数辈所历所为者,不外农耕、舌耕及笔耕之事也,此其一;其二,书名虽云“文集”,不过平时零散杂论,并未系统深入、自成一家,因用《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人于室也”之意。

集中选文跨时近三十年,专论三十有八篇,共三十余万言。略分为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教学、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其间虽各有侧重,但也相辅相成、相通相容。窃以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基本的治学原则;作为地方高等学府,理所当然应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并积极参与其建设。从这个意义说,集中所论其题材、主旨都是明确的、统一的。

“古代文学研究”为本书的主干部分,从《试论(诗经)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冷月葬诗魂》共十余篇,涉及先秦至明清文化、文史方面较驳杂的内容。其中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反思,有对中国文学特点和规律之探讨,有就某一作家作品个案之分析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遐思》和《庄子漫议》两文,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保山师专所作两次学术讲座之底稿。前者原名日《我们这个民族》,是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回校不久作的,大略是对当时全国性“文化热”的基本情况、主要观点的一个评介;《庄子漫议》。也具有对文学名著的推介性质,因此对当时学术界有关论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多有吸纳。其余文章,均为本人在长期研究中的理解和体会,力求用新视角、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如对《诗经》的研究,主要侧重从诗经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周民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问题的探讨;对屈原的研究,又主要分析了作为教育家的屈原,其唯美主义教育理想和他倾其毕生心血和热情所进行的教育实践的失败之因;谈论唐五代文学的四篇论文分别探讨了相关作家作品中关于文与气、比兴寄托、艺术个性、悲剧意识等问题。柳永词向以俚俗称,《运雅人俗、雅俗俱佳的柳永词》试图通过分析引起读者对柳词有一个客观、整体的把握。姜白石是南宋格律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姜白石咏梅词评析》、《文采斐然的姜夔词序》却从姜词的另外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明代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是笔者研究中倾力较多的,其中又以《徐霞客游记》中的“保山腾冲游记”和晚明小品文为研究的重点,因此对该部分的作家作品的研究相对要深入一些。

从20世纪80年代初始我一直担任保山师专中文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除了约两年时间脱产进修学习外,我始终耕耘在保山师专的三尺讲台。其间颇多甘苦、颇多得失、颇多感慨,惜多未形诸文字。《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也谈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双基”问题简论》、《简论传统蒙学教材的文学价值》、《简论蒙学养正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借鉴意义》等文章也更多地不是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技法上进行讨论,而主要从宏观教育的层面进行探讨。

“地方文化研究”也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保山乃哀牢古国和著名的永昌郡、府故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富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乃至中外文化形态交汇之地。云南实施“大通道战略”和“走向南亚战略”,保山又得历史和区位之先机。因之对所在地保山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我的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学校即成立了“永昌文化研究室”,后来改名为研究所,汇集了学校一批热心此道、学有专长的老师,本人一直忝为该室(所)负责人。文集中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论文,是在研究室同仁的帮助支持下写成的,家正先生出力尤多。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有的文章从观点命意到篇章结构,从用词表述到注释标点,或未能尽如人意,甚至还可能有明显的“硬伤”,还望方家指正为荷。

戊子年(2008年)五月二十一日于永昌三耕堂

内容推荐

本文集选文跨时近三十年,专论三十有八篇,共三十余万言。略分为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教学、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其间虽各有侧重,但也相辅相成、相通相容。所收文章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及地方文化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30年来有关古代文学及地方文化的教学、研究学术论文集。书中收录作者撰写的论文38篇,其中绝大多数为在全国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少部分是作者学术讲座的讲稿。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学术性、教学性、地方性结合是本书的显著特点。所收文章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及地方文化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学习参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