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太空科技的领先者,非常重视在太空获取军事优势,其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本书分9章,介绍了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并结合作者多年空间战略研究成果,重点探究美国在新世纪新一轮航天博弈中的战略布局,以此揭示航天领域的争夺和奥秘,普及航天知识。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军事爱好者和部队官兵阅读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争霸太空--美国新世纪太空战略揭密/21世纪太空逐鹿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靳敬纯//崔淑霞//郭荣伟//曹延华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太空科技的领先者,非常重视在太空获取军事优势,其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本书分9章,介绍了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并结合作者多年空间战略研究成果,重点探究美国在新世纪新一轮航天博弈中的战略布局,以此揭示航天领域的争夺和奥秘,普及航天知识。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军事爱好者和部队官兵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从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来看,太空已由一片净土成为军事争夺的新领域,反卫星、反导弹系统的研制,预示着21世纪的太空军事争夺,将向以太空为“主要战场”的方向发展,可能进入“以太空为基地的空间对抗”阶段。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太空科技的领先者,非常重视在太空获取军事优势,其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本书分9章,介绍了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并结合作者多年空间战略研究成果,重点探究美国在新世纪新一轮航天博弈中的战略布局,以此揭示航天领域的争夺和奥秘,普及航天知识。 本书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身,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军事爱好者和部队官兵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乍起波澜 冷战引发的挑战 意外的收获 卫星幕后人 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天眼”破解骗局 第二章 太空热战 载人升空的竞赛 卫星在冷战时期的表演 “高边疆”战略与“星球大战”计划 第三章 锋芒所向 第一场空间战争 “锁定”科索沃 新世纪首场太空战 伊拉克头上的太空风云 第四章 “天”潮涌动 美国:重启“星球大战”计划 俄罗斯:抗争到底 欧盟:合时而动 日本:调整加速 印度:雄心壮志 中小国家:抢占份额 第五章 新“星球大战”计划 有备而出 勾画太空蓝图 计划剖析 影响面面观 第六章 NMD系统倡议 NMD系统的诱惑 美国政治家梦想的“天罗地网” NMD系统的进程 福耶祸耶? 第七章 打造太空军力 组建航空航天部队 研制太空作战武器 开发太空作战平台 发展太空保障系统 第八章 “施里弗"太空军演 经略太空战 “施里弗”-1太空战演习 “施里弗”-2太空战演习 “施里弗”-3太空战演习 演习意欲何为?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冷战初期,美国与苏联都反对在政治与技术竞争的幕后进行太空竞赛的准备。1944年-1945年,两个国家就曾争夺德国V2火箭的技术诀窍和设计火箭的科学家。甚至在这场游戏的初期,双方就展开了建设弹道导弹与核弹头武器库的竞赛。1953年-1954年,焦点集中在谁将成为第一个研制出能打到敌方领土的洲际导弹的国家。这也是研制运载火箭、展示航天地位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当轨道发射成为可能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开始考虑卫星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且开始了一些基础研究。 由于苏联和美国都建立了各自的核武器库,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1951年在罗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1日)期间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只有苏联和美国接受了这项挑战。 1955年5月26日,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了一项卫星工程,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宣布美国将发射卫星的决定。实际上在6个月前,即1月,莫斯科广播电台就已宣布过类似的决定。 所以,在1955年,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空间竞赛才真正展开。同年8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苏联代表团发言人、苏联科学院行星际研究委员会主席列·谢多夫简洁地向世界宣布,“苏联将最先发射一颗卫星,而且一定比美国的大”。由于美国计划于1957年12月用“先锋”号火箭发射卫星,人们猜测苏联将于同年秋天将卫星发射上天。1957年6月,在人造地球卫星1号发射的4个月前,美国开始产生战胜对手的明确想法。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阿·杜勒斯宣布:“美国情报机构的观点是,出于心理威慑的原因,苏联将竭尽全力成为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很可能是在1957年。” 在1955年的哥本哈根宇航大会上,一个美国代表曾询问谢多夫:“第一个进人太空的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谢多夫微笑着回答道:“两者皆不是,第一个航天员将会是一条狗,当然是苏联的狗!” 第一颗卫星升空 在苏联,由于一批科学家和火箭专家,包括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在内的热情鼓动,人造卫星计划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1956年1月30日,苏联政府正式做出在1957年一1958年内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2月开始制定卫星的技术要求。苏联政府的这一行动和来自美国的发展计划,极大地加快了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速度。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包括4个组成部分: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和星上科学仪器;建立地面测控网。为了发射人造卫星和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要求,对R~7洲际导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取消了战斗部有效载荷。这枚运载火箭是由科罗廖夫主持设计和研制的,定名“卫星”号运载火箭。它的总起飞推力为498吨,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运载火箭。苏联首座航天发射场定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丘拉塔姆地区。它是离拜科努尔不远的沙漠地,位于东经63度20秒、北纬46度,1955年1月开始建设,定名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场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30千米。发射场由发射区、保障区和监控站等组成。 人造卫星本体和星上设备是以吉洪拉沃夫为主设计的。科罗廖夫建议把原定在1957年一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计划提前,改为先发射两颗简易卫星,只携带最简单的仪器。这颗卫星的外形是一个铝合金的密封球体,直径为0.58米,重83.62千克。卫星周围对称安装4根弹簧鞭状天线,倾斜伸向后方,其中一对长2.4米,另一对长2.9米,卫星内部充以0.12兆帕(1.3标准大气压)的干燥氮气。下半球壳表面是热控制系统的辐射表面;上半球壳外部装有隔热层。主要科学探测项目:测量200千米~500千米高度的大气速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卫星上还携带试验动物,用以考察动物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此卫星本体内安装了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及其他探测仪器。电池组由3个银锌电池构成,电池组中央矩形槽内安装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工作频率分别为20.005兆赫和40.002兆赫。 苏美两国在发展人造卫星上展开了一场争夺战。1957年8月,R-7洲际导弹首次试验成功。于此同时,改装运载火箭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957年10月4日晚,卫星号运载火箭携带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成功。它先进入近地点215千米,远地点947千米,轨道倾角65度,周期96.2分的椭圆形轨道。它共在轨道上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并于1958年1月4日再人大气层时烧毁。这颗人造卫星在技术上进行了星内温度压力试验、地上大气密度测量和电离层研究,并用卫星探测出几百千米高空的空气阻力。但与其科学研究成果相比,它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 1957年10月4日午夜,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苏联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已成功发射进入轨道的消息。塔斯社宣称:“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不久,世界各地都能通过无线电接受到这颗卫星从天空发射出来的“的……的”声响。在政治上,它表明苏美太空竞赛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者是苏联,由于苏联广泛而成功的宣传,以至于在世人的眼中,苏联在科学上占据了领导地位。对全人类来说,它标志着航天时代真正到来了。 苏联人的胜利 1957年,苏联在太空竞赛的第一仗完胜美国,他们于8月21日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又于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行者”。 苏联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了压倒西方的优势。它给世界尤其是美国一个极大的意外:没有人预料到苏联能这么快就发射一颗卫星。40年后,美国人当时的忧虑看起来就有些多余了,不过苏联当时确实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例如,美国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主席约·卡普兰博士曾说过:“如果苏联能够发射一颗83千克的卫星,就说明他们还有能力发射一颗比这重得多的。”美国科学家还在猜测苏联是否已经用自己开发的洲际导弹发射了卫星。纽约的赫·特里本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美国的一个重大失败”,美国国防部部长查·威尔逊对苏联的洲际导弹做了讽刺性的评论,而他的接班人麦克尔罗伊先生宣布说,“现在我们要严肃对待苏联了”。 虽然如此,许多美国人真的把这一事件当成了笑话。五角大楼的一个官员甚至把苏联的卫星看成“任何人都能发射的一堆废铁”。但是,苏联发射卫星代表着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观念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有人忧虑,苏联的一颗氢弹打在纽约或是华盛顿将使美国人只有15分钟还击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就是世界的主宰,但这至少说明苏联已经能够和美国并驾齐驱,在空间竞赛中,苏联在技术方面还要领先于美国。 此时冷战已经全速运转,苏联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外交上的优势。当时的外交部长A.葛罗米柯在卫星发射后仅一小时就要求会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见的3小时中,葛罗米柯以报告式的口吻对杜勒斯说:“国务卿先生,您的情报机构可能已经向您汇报,苏联科学家已于今天下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P2-4 序言 新世纪伊始,当人类社会还沉浸在跨入新千年的喜悦,并期盼着由此迈入一个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新世纪之时,美国却突然宣布取消克林顿政府制定的“和平利用太空”政策,准备在太空部署防御性和进攻性武器,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如芒刺在背的冷战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火中催生出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的宝座,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近乎疯狂的军备竞赛。为了取得对对方的军事优势,它们不惜耗费巨资,投入空前庞大的人力、物力,在陆、海、空展开互不相让的军事竞赛的同时,开始借助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将霸主的权力之争打上了浩渺无垠的太空。 这样激烈的竞赛是为了什么呢?对此,肯尼迪在当时的讲话中就泄露了天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而先为德国、后为美国服务的冯·布劳恩在“阿波罗”登月成功之后说得更明白,“太空中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在地上的领导权!” 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夺取制天权以赢得制地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中展开了史无前例的争夺战,并带动其他一些国家加入战阵。一时间,各种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纷纷杀向太空,把曾是寂静无声的外层空间搅得沸沸扬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各类卫星已达5000多颗,其中绝大多数为美国、俄罗斯两国所有。而到2010年前,全世界至少还要将1500颗新卫星送上太空。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发现,往往会被首先运用于军事领域。因而,当空间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将人类活动的足迹印到太空,并显现出巨大的军事效用后,围绕着制天权的争夺便被深深地烙上了军事的痕迹。也就是说,20世纪中叶后,人类军事活动的步履已从陆、海、空拓广到外层空间。“天战”,或称“空间战”、“太空战”,这一崭新作战样式的雏型开始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 冷战结束后,美军航天司令部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作战力量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000年5月,美国空军部长和空军参谋长联合签发了《航空航天:保卫21世纪的美国》白皮书。这是美军第一次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确定建立本国“天军”的计划。现在,美国建立“天军”的技术基本成熟,下一步空军将着手“天军”人员操作航空航天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当“天军”的意识。为了加速向“天军”发展,美国空军又推出了名为《全球参与:21世纪空军构想》的文件。该构想勾画出美国空军将由目前较为单纯的“航空”部队,转变为“天军”的蓝图。 未来太空逐鹿已为时不远。 2004年5月18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Ⅲ》在全球同步上映,同一天,白宫表示,五角大楼正在制定新的太空政策,以“保护卫星免遭攻击”。一旦美国将其太空攻击能力转化为实际部署,一家独霸太空,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会在战略上处于十分脆弱的地位,不仅依赖太空技术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会受到严重制约和破坏,战略威慑体系失效,就是一般的生产、生活中对太空技术的应用,如手机通信、电视转播、导航定位等,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加快国家的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强盛之林,我们必须要关注太空安全,研究太空环境,研究未来的太空作战和太空战争问题,并以此牵动国家建设和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从而使国家建设在21世纪继续高速发展,使国防力量足够强大,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 作者 2008年10月 后记 “纵观人类历史,那些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转入另一个领域的国家,总能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进入新世纪,太空军事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纷纷加快太空武器装备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进程,以夺取军事上的“制天权”。近年来,俄罗斯、欧盟、印度、日本甚至包括伊朗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太空力量,以争夺一席之地。美国已明显感觉到其在航天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当前,美国军事力量已在陆、海、空称霸,未来能否控制全球的关键就在于太空,因此,大力推进太空计划,是美国当前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可以预见,太空争夺将愈演愈烈。 按照条约的相关规定,任何主权国家都拥有对太空的开发权,可以自由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占领或其他手段将太空据为己有。而且,条约明文禁止所有国家在外太空发展军事或者从事“太空武器化”的活动。然而,又有谁能阻挡住美国垄断太空的野心呢?美国空军部副部长兼国家侦察办公室主管彼得·蒂茨公开宣称:“我相信武器一定会走向太空,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一定要捷足先登。”为此,本书以史实为资料,更多地参考了各国政府、媒体以及专家们的一些见解,力求全面描述美国挺进太空的前前后后,便于读者认清当前太空形势。虽然国际空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存,但争霸太空这一大的趋势不会变。 由于我们对美国当前的太空政策、太空计划了解仍不够全面、详尽,所掌握及拥有的资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加上我们自身对这一问题研究、探讨还较为肤浅,书中一定会有些内容或观点仍待推敲和商榷,难免有纰漏。但我们还是愿意抛砖引玉,以期求得精于此道的专家和学者指点明示,以利于我们更清醒地看清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在谋求太空霸权道路上的踪迹,为我国和平发展利用太空提供借鉴。 作者 2008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