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艾略特·阿伦森新近合作推出的一部作品。本书首先是写给如你我一样会犯错误的普通大众的,作者寓社会心理学原理于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和实验研究,启发人们关注人类自我所固有的一种心理误区——尽一切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合理化。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陷入危险的自我欺骗之中,走向偏执乃至残忍,其结果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甚至导致不断升级的杀戮与战争。自我辩护会让那些负有较大责任的社会决策者,例如政治家、学术权威、医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偏离自己的职业准则和客观价值,对公众的利益带来威胁,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推卸责任?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公众人物在事情搞砸时不能坦然面对?为什么难以计数的夫妻总是为孰是孰非争来争去?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难道说我们都是骗子吗?或者说,我们都对自己所说出的话信以为真吗?
在这本极具洞察力和吸引力的著作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深入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的。每当犯下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我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令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谁会认错?》对自我欺骗给予了精彩绝伦的解释,它告诉读者——自我欺骗是如何对人们起作用的,它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危害,人们如何克服。打开本书,你就会发现:自己将永远也无法如此随意地回避责任了。
导言 骗子、傻瓜、歹徒和伪君子:这些人是如何容忍自身行为的?
第一章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原动力
第二章 傲慢与偏见……以及其他盲点
第三章 记忆,进行自我辩护的历史学家
第四章 良好的愿望与糟糕的实践:临床诊断的闭合怪圈
第五章 法律与失调
第六章 爱情杀手:婚姻中的自我辩护
第七章 创伤、分歧与战争
第八章 置之不理,还是爽快承认
注释
后记
译者后记
第四章 良好的愿望与糟糕的实践:临床诊断的闭合怪圈
无论推测本身有多么高明,也无论推测者多么聪明,或者多么有名气,如果科学检验的结果不能证实这个推测,那么它就是错误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
假如霍莉·雷蒙娜认为是心理治疗师们为自己“植入”了错误的记忆,并因此而不再相信他们,你能设想她的心理治疗师们会如何回答吗?他们难道会说:“噢,霍莉,对于治疗你的抑郁和饮食失调过程中所犯下的致命错误,我们感到非常抱歉。我们应重返学校,再去学点有关记忆的知识?”可能另外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答更具典型性。一个女性患者,我们姑且称她为格拉斯(Grace),因恐慌性攻击而接受治疗。她不能同自己的男同事很好相处,于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身处一种难以自我掌控的环境之中。但是心理治疗师并没有针对她的恐慌性攻击或者工作困境进行治疗,而是认为格拉斯的症状意味着她在幼年时遭受过父亲的性侵犯。最初,格拉斯接受了心理治疗师的这种解释,毕竟他们是这类问题的专家。就像霍莉一样,一段时间以后,格拉斯相信父亲侵犯过自己,并很快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并暂时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然而她几乎从未感到自己的记忆是正确的,因为这些记忆同她与自己父亲一直维系的亲密友好关系相矛盾。终于有一天,她告诉这位心理治疗师,她不再相信父亲曾侵犯过自己。
或许,格拉斯的心理治疗师可以接受她所讲的一切,并寻求对问题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或许,这位心理治疗师可以研读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认为精神分析只是治疗恐慌性攻击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或许,她可以与自己的同事就这个案例进行讨论,以便发现自己在治疗时是否忽略了一些事情。然而,格拉斯的治疗师却什么都没有做,当格拉斯在为自己恢复了的记忆是否正确而犹豫不定时,这位治疗师的回答是:“你现在的回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靠不住。”’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儿童和妇女性侵犯新证据的出现引发了两场意想不到的歇斯底里的流行风潮。首先是“恢复记忆”治疗现象:一些成人在接受了“记忆恢复技术”治疗后,相信自己遭受过父母性侵犯或者宗教仪式下的虐待(有些甚至持续多年),当时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而且也没有得到自己的姊妹、朋友或者医生的证实。她们称,在催眠状态下,她们的治疗师帮助她们回忆起那些在摇篮里、在蹒跚学步时或者先前的生活中所遭遇的恐怖经历。一位女士回忆,她的母亲曾经将蜘蛛放进了她的阴道里。另外一位则声称,自己从5岁到23岁一直受到父亲的性侵犯,甚至在结婚的前几天父亲还强奸了她——这些记忆在治疗之前一直受到压抑。有些人说自己曾被烧伤过,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疤痕;有些入说自己曾被迫怀孕并流产,但是她们的身体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她们将那些作恶的嫌疑人告上法庭,并邀请那些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作为专家证人,来为她们所恢复记忆的有效性作证。。
第二股重要的流行风潮是幼儿园儿童遭受性侵犯的恐慌。加利福尼亚州曼哈顿海岸麦克马丁幼儿园的教师遭到控告,他们被指控对儿童做出了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例如,将孩子关进秘密地下室里进行折磨,当着孩子的面杀死可爱的小兔子,强迫他们做出各种性动作。一些孩子说老师曾带他们坐飞机。虽然,法庭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没有受到虐待和伤害,但这个案件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对幼儿园教师控告的潮流,例如,北卡莱罗州的调皮鬼幼儿园案件,新泽西州的凯莉·迈克(Kelly Michael)案件,马塞诸塞州的阿梅洛特(Amirault)案件,圣迭哥的戴尔·艾克可(Dale Akiki)案件,还有明尼苏达约旦、华盛顿温纳特、密歇根尼罗、佛罗里达迈阿密以及其他几十个发生这类案件的地区。各地的孩子们都在讲述那些奇异的经历和故事:一些人说他们受到机器人的攻击,受到小丑和渔夫的折磨,被迫吃青蛙。一个男孩说他被脱光了衣服绑在树上,校园里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同学从他面前经过,但路人并没有看到他,也没有孩子说这样的事情发生过。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应邀对这个孩子讲的故事进行评估并对他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揭露所发生的事情。后来,在法庭上,专家基于临床判断,认定那些幼儿园的老师确实犯了罪。。
这些流行风潮将在何时消失在哪里?后来现身脱口秀节目的专家们是如何揭示自己在儿童期受到折磨的经历?有虐待儿童倾向的幼儿园是否都已关闭?多数老师在上诉后获得了自由,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和家长依然待在监狱,或者被软禁,或者被贴上性侵犯的标签而失去原有的生活。“记忆恢复”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却使得许多生命陨灭,无数家庭不能团圆。而且,许多类似的案件还偶尔会在法庭、报纸、电影和大众读物中出现,例如,玛撒·贝克(Martha Beck)的作品《远离圣徒》——作者声称小的时候遭受过信仰摩门教父亲的性侵害,但却没有告诉读者她遭受性侵犯的记忆是在接受了催眠治疗后才出现的。
虽然“流行风潮”已然平息,但它所引发的假设却依然深植于大众心中,即: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多次受到创伤,他很可能压抑这些记忆;虽然他压抑了这些记忆,但催眠能将其恢复;如果他完全相信这些记忆,那么它们就是真的;如果他记不起来而只是怀疑自己遭受过性侵害,那么很可能真有其事;如果一个人头脑中偶尔闪现或梦到性侵犯,也许真的就有那么一段经历;儿童对于性方面的经历几乎从不说谎;做噩梦,尿床,开着夜灯睡觉,或者手淫,这些都表明孩子曾经遭到过猥亵。
这些观点并不像雨后春笋那样从文化的土壤里突然冒了出来,而是源于心理保健师在会议、临床杂志、媒体和畅销书中的阐述——他们把自己标榜为诊断儿童是否受到过性侵犯和判断所恢复的记忆是否真实的专家。而且,他们在此过程中也的确使自己成为专家。他们的观点多来自弗洛伊德流派(和伪弗洛伊德流派),例如压抑、记忆、性创伤和梦的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相信自己的临床判断力和洞察力。心理治疗师的这些观点已经得到了科学的研究。验证的结果是它们都是错误的。
P74-77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艾略特·阿伦森新近合作推出的一部作品。本书首先是写给如你我一样会犯错误的普通大众的,作者寓社会心理学原理于生活之中,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和实验研究,启发人们关注人类自我所固有的一种心理误区——尽一切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合理化。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陷入危险的自我欺骗之中,走向偏执乃至残忍,其结果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甚至导致不断升级的杀戮与战争。自我辩护会让那些负有较大责任的社会决策者,例如政治家、学术权威、医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偏离自己的职业准则和客观价值,对公众的利益带来威胁,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由此看来,本书对于处在社会关键位置上的决策者,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治疗价值。而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作为一个普通大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正义,无疑应当承担起监督决策者出现此类错误的责任。在作者看来,引导人们(包括社会决策者和普通大众)走出误区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个体乃至人类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成长的,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会感受到其价值已经远远地超越了社会心理学领域。需要交代的是,对于英文Self-justification这个术语,国内一般将它译作“自我辩解”。在翻译阿伦森的另一部巨著《社会性动物(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时,译者将该术语译作自我辩护。尽管这一译法至今还没有受到质疑,但译者仍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中英对照词典给出的中文译法二者兼而有之。好在作者在本书导言中对自我辩护和自我辩解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表明对该术语的翻译矫正还是有些必要的,而这种区分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则似乎并非可有可无。本书翻译分工如下:导言、第一章、第二章、后记:邢占军;第三章:王丽萍、黄立清;第四章:张燕;第五章:曲夏夏、孟凡菊;第六章:孟凡菊;第七章:张天、邢占军;第八章:张倩妹。我本人又对全书进行了审校。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误译、漏译在所难免,真诚地期盼来自读者的批评指正!
邢占军
2008年9月于泉城济南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而又赏心悦目的著作,但是睿智是其主要特点。塔夫里斯和阿伦森解释了政治家、学术权威、医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疗师(以及余下的如你我一样的人)是如何逐渐相信自己是正确而又有道理的……以及人们为什么在面对截然相反的证据时仍然维持那种危险的自我欺骗。”
《撞上快乐》作者 丹尼尔·吉尔伯特
“人不仅会犯错误,而且会将所犯错误合理化。《谁会认错?》并不会将我们变成天使,但很难想象还会有更好的(或更具可读性的)东西来引导我们发现头脑中最为糟糕的策略。”
《作弊的文化》作者 大卫·卡拉汉
“让人赶快替总统和他的内阁购买这本书。在国会讨论期间大声朗读此书。假如此书不能改变我们错误的思考方式,我们便注定会一起毁灭。”
《为付么人们相信怪诞的事情》作者 迈克尔·舍默
“最大程度地将学术同散文的清新诙谐结合在一起,塔夫里斯和阿伦森揭示了许多人类行为的奥秘。读起来轻松自如,我们在每一章节都会有惊人的发现。”
《证人证词》作者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并不能让任何人摆脱困境,但是他们的确教给人们如何避免一次又一次地落人陷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需求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领导者该做什么》作者 沃伦·本尼斯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将他们杰出的才能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富有社会洞察力并极具科学性的熠熠生辉的模型。假如你不想犯错误,就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影响力》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