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结合两个三角的理论对语气副词进行动态的、综合的研究。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研究思路,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在给语气副词分类时,也坚持表里互证。语法单位的范畴化是通过语法形式予以体现的,单凭意义所分得的语法单位常常是交叉的、模糊的,因此意义上的分类必须有形式上的依托和证明。运用义素分析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替换分析法进行分析,对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进行静态描写。运用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的观点,对某些规律予以解释。
本书以“两个三角”为研究视角,运用原型范畴和语法化理论,界定了“语气副词”这一术语,并确定了语气副词的研究范围;对一些边界不清的词进行了归类,并具体阐释了这样归类的原因;以“主观量”作为意义标准,以我们所列的所有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在聚合类的研究上,探讨了“好”、“太”、“多”、“多么”的次类归属及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虚化机制。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1
1.2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2
1.2.1 套用期和模仿期的研究状况(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2
1.2.2 探求期的研究状况●5
1.3 本文的研究重点●7
1.4 本文的研究视角●8
第二章 关于语气副词的名称、定义的探讨 9
2.1 “语气”的研究状况及“语气”的界定●9
2.1.1 “语气”研究综述●9
2.1.2 “语气”和“情态”的区分●17
2.1.3 “语气”的界定●19
2.2 副词研究范围的确定和次类划分的问题●20
2.3 “语气副词”的命名及界定●22
2.3.1 命名为“语气副词”的原因●22
2.3.2 “语气副词”的定义●24
第三章 “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 27
3.1 各家所认定的“语气副词”的范围●27
3.2 划分语气副词典型和边缘范畴的目的及所依据的原则●30
3.2.1 划分语气副词典型和边缘范畴的目的●30
3.2.2 划分语气副词的典型和边缘范畴所依据的原则●30
3.3 语气副词的典型形式特征●33
3.3.1 典型语气副词的句法特征考察●33
3.3.2 判别语气副词的形式标准●35
3.4 语气副词的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42
3.4.1 典型语气副词和边缘语气副词●42
3.4.2 对语气副词归类的一些阐释●43
3.5 不同双音节语气副词功能差异的原因及双音节语气副词的构词●48
3.5.1 不同双音节语气副词功能差异的原因:语法化程度的不同●48
3.5.2 双音节语气副词的构词方式●54
第四章 副词“太”、“多、”“多么”、“好”的次类归属 55
4.1 “太、多、多/z,、好”与“很”、 “的确”的语法功能的比较●57
4.1.1 “太、多、多么、好”与语气副词“的确”的组合能力的差异●57
4.1.2 “X+谓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的差异(“X”为我们所比较的副词●66
4.2 “好”、 “多”、 “多么”、 “太”与“的确”、 “很”的语用信息的差异●70
4.2.1 定指的旧信息与定指的新信息的差异●170
4.2.2 背景信息与凸显信息●172
4.2.3 “太、多、多么、“好”与“很”、“的确”的句类分布●74
4.3 副词“好”、“太”、“多”、“多么”、“怪”的历时考察●77
4.4 余论●81
第五章 语气副词的主观量分类及功现机制 83
5.1 “主观量”的研究状况及本文对“主观量”的定义●84
5.2 语气副词的主观量分类●86
5.2.1 采用主观量进行分类的理论基础●86
5.2.2 语气副词的主观量分类●188
5.3 语气副词连用共现的规律●92
5.3.1 主观惑量类与主观估量类●94
5.3.2 主观估量类与相对主观大量类●96
5.3.3 表相对主观大量类与主观大量类●104
5.3.4 小结●115
5.4 各次类自身的连用共现●116
5.4.1 主观惑量类"11116
5.4.2 主观估量类●116
5.4.3 表相对主观大量类●118
5.4.4 主观大量类●119
5.4.5 小结●122
5.5 各小类所选择的句类122
5.5.1 主观估量类所适用的句类●122
5.5.2 主观估量类所适用的句类●124
5.5.3 表相对主观大量的语气副词所适用的句类●125
5.5.4 主观大量类所适用的句类●128
5.5.5 小结●129
5.6 各小类与旬末语气词的共现●130
5.6.1 主观惑量类●130
5.6.2 主观估量类●132
5.6.3 表相对主观大量类●134
5.6.4 主观大量类●135
5.6.5 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规律及制约机制●136
5.7 语气副词连用共现的制约机制●140
5.7.1 有标记句与无标记句的制约●140
5.7.2 主观化程度高低的限制●144
5.7.3 语用凸显的限制●144
5.7.4 语义搭配的限制●45
5.7.5 句法限制——“句管控”●145
5.8 本章结语●146
第六章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 149
6.1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特征的句法实现机制探讨●150
6.1.1 语气副词能分布在短语中●150
6.1.2 “小句中枢说”、X-阶标理论与语气副词的功能●151
6.1.3 语气副词参与语段推导可以出现在短语中●154
6.1.4 语用因素是否一定出现在句子的外层●156
6.2 语气副词作为高谓语的限制性●158
6.3 语气副词的表述功能●160
6.4 语气副词的信息功能●166
6.4.1 语气副词与命题算子●166
6.4.2 语气副词与焦点及焦点敏感算子●170
6.4.3 语气副词的元语增量功能和预设触发功能●178
6.4.4 语气副词的元语增量功能是其篇章功能实现的条件●181
6.4.5 语气副词与言谈功能●183
第七章 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研究185
7. 1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法化历程●185
7.1.1 反诘语气副词“可1”的产生●187
7.1.2 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2”的产生●90
7.1.3 表是非问的语气副词“可3”的产生●193
7.1.4 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可4”的产生●194
7.1.5 “可”的转折语气的来源●196
7.1.6 “可”语法化的路径及动因●1204
7.1.7 余论●207
7.2 “都”、“还”、“也”虚化为语气副词的动因●207
7.3 副词“才”、“就”的语气副词用法及其虚化机制●212
7.3.1 “就”的语法化机制再探讨●212
7.3.2 “才”的语法化机制的认知阐释●223
7.3.3 “才”、“就”对立的认知机制比较●228
7.4 否定、反问语境与语气副词“并”和“又”的形成●1229
7.4.1 语气副词“并”的形成●229
7.4.2 语气副词“又”的虚化机制●232
7.5 本章小结●234
第八章 结语 235
8.1 本书在语气副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235
8.2 本书研究的不足●241
参考文献 243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