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部第三批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通过对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煤炭矿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集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系统分析和评价相关规划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构筑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体系,指导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并最终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工业型城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实践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李巍//刘艳菊//李天威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部第三批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通过对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煤炭矿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集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系统分析和评价相关规划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构筑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体系,指导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并最终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工业型城市。 内容推荐 本书在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城市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承载力增值”和“环境空间利用率”等重要评价概念及其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的“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完善了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配方法,重点说明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评价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环境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规划编制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其特征 1.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1.1.2 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概况 1.3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3.1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1.3.2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第2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应用 2.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概况 2.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与实践 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3.1 规划环评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2.3.2 规划环评有利于协调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3.3 规划环评有利于资源型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2.3.4 规划环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合理开发和健康发展 2.3.5 规划环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民主决策 第3章 规划环境影响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主要方法 3.1.1 规划环评的技术程序 3.1.2 规划环评的主要技术方法 3.2 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原理与特征 3.2.1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环境资源制约因素 3.2.2 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3.3 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应用概念与指标体系 3.3.1 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应用概念及分析方法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4章 鄂尔多斯市概况及其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4.1 鄂尔多斯市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发展概况 4.2 鄂尔多斯市及其周边发展现状 4.2.1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现状 4.2.2 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现状 4.2.3 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4.2.4 鄂尔多斯市能源利用现状 4.2.5 鄂尔多斯市环境治理现状 4.2.6 周边重点地区概况及其发展规划 4.3 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概要 4.3.1 规划名称与范围 4.3.2 发展战略与目标 4.3.3 规划发展规模、结构与布局 第5章 评价总则与规划协调性分析 5.1 评价总则 5.1.1 评价对象与目的 5.1.2 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 5.1.3 评价依据 5.1.4 评价范围与时段 5.1.5 评价重点与方法 5.1.6 环境保护目标 5.1.7 评价情景水平设置 5.2 评价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5.2.1 评价总体思路 5.2.2 评价技术路线 5.3 规划协调性分析 5.3.1 规划外部协调性分析 5.3.2 规划内部协调性分析 5.3.3 存在的潜在冲突 第6章 城市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质量 6.1 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6.1.1 水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 6.1.2 矿产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 6.1.3 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6.2 生态环境质量 6.2.1 空气环境质量及主要问题 6.2.2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 6.2.3 固体废物排放现状及主要问题 6.2.4 生态质量现状 第7章 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演变回顾性分析 7.1 城市发展 7.1.1 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回顾 7.1.2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回顾 7.1.3 工业能源利用情况回顾 7.2 生态系统演变回顾性分析 7.2.1 基础信息源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7.2.2 土地利用/覆盖(LUCC)变化分析 7.2.3 生态环境状况回顾性分析 第8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8.1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8.1.1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8.1.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8.2.1 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8.2.2 鄂尔多斯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第9章 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9.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9.1.1 可利用水资源 9.1.2 需水量预测 9.1.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9.1.4 重点区域供需平衡分析 9.1.5 水权转换论证 9.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9.2.1 土地污染负荷分析 9.2.2 土地经济效益分析 9.2.3 耕地承载力分析 9.3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9.3.1 总量控制目标与大气环境容量 9.3.2 各旗区总量指标分配 9.3.3 全市及各旗区总量利用现状 第10章 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10.1 分析方法 10.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10.1.2 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 10.1.3 评价因子图层叠加 10.2 分析结果 第11章 中观层次规划影响分析与评价 11.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1.1.1 规划方案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11.1.2 近期污染物总量控制 11.1.3 中远期能源利用与大气环境承载力动态关系 11.1.4 规划方案对重点保护对象的影响 11.2 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1.2.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1.2.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2.3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11.3 固体废物排放预测与分析 11.3.1 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与分析 11.3.2 固体废物排放量预测与分析 11.4 重点区域资源环境限制因子分析 11.4.1 资源特征及其发展定位分析 11.4.2 资源环境限制因子分析 11.4.3 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第12章 宏观层次规划影响分析与评价 12.1 累积生态影响分析与评价 12.1.1 工业占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12.1.2 地下水开采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分析 12.1.3 煤炭开采的生态影响分析 12.1.4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2.1.5 土地沙化影响分析 12.1.6 对保护区影响分析 12.1.7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趋势分析 12.1.8 生态防治对策 12.2 对宜居城市和创模的影响分析 12.2.1 创模背景 12.2.2 影响分析 12.3 对其他产业规划和发展的影响分析 12.3.1 社会影响分析 12.3.2 经济影响分析 12.3.3 产业优化调整建议 12.4 与周边重点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12.4.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2.4.2 水资源利用的相互影响分析 第13章 规划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 13.1 产业链与产业关联度分析 13.1.1 产业关联度分析 13.1.2 主导产业链分析 13.2 生态效率分析 13.2.1 鄂尔多斯市工业生态效率分析 13.2.2 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生态效率分析 13.3 废物资源化评估 13.3.1 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分析 13.3.2 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 第14章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14.1 目标与定位合理性分析 14.2 规划规模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14.3 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14.4 规划结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14.5 综合分析 14.5.1 承载力增值分析 14.5.2 环境空间占用率分析 14.5.3 规划方案能源利用分析 14.5.4 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15章 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 15.1 落后产能淘汰方案 15.2 节能减排行动方案 15.2.1 节能与大气污染物减排行动方案 15.2.2 水污染物减排行动方案 15.3 规划主导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其构建方案 15.3.1 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 15.3.2 三个层面典型带动 15.4 分门类重点规划项目环保准入标准 15.4.1 煤炭产业环保准入标准 15.4.2 电力产业环保准入标准 15.4.3 煤化工产业环保准入标准 15.5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对策 15.5.1 生态保护重点区域 15.5.2 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5.6 重大环境风险防控策略 15.6.1 避免风险 15.6.2 控制风险 第16章 评价结论及建议 16.1 评价结论 16.2 评价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