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对于社会冲突和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承担的课题,更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为了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枫桥经验”作为社区一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模式,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时代洗礼,从维护社会治安到促进社会和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这一模式,枫桥镇保证了绝大多数的各种社区纠纷和冲突能在最基层得到圆满解决,各地对这一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枫桥经验:中国农村治理样板》一书,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实践和理论多个层面研究和总结了“枫桥经验”,不仅归纳了该模式中基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丰富实践经验,也针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本书将浙江“枫桥经验”定位为转型中国社会的一种基层“维稳器”,以“枫桥经验”与国家基本治理战略相嫁接为基本线索,梳理了“枫桥经验”45年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基本内容包括“枫桥经验的起源”、“新时期的枫桥经验:挑战与创新”、“枫桥经验:和谐社会的中国式边界”三大部分。
在作者看来。发展到今天的“枫桥经验”实际上已经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遇到的边界:政府作用的边界、经济中心的边界、法律的边界等等。本书的前瞻性在于,已经相对成形的“维稳器”形态,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中国摆脱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焦虑和压力?
作者用鲜活的笔调,通过大量的故事和细节,让一个严肃的话题不至于太枯燥。这既是一本了解浙江“枫桥经验”的基本读物,也是一本有力度的思考型著作。
前言 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枫桥经验”的位置
第一部 “枫桥经验”的起源
第一章 毛泽东发现枫桥
第一节 初识枫桥
第二节 时代锤炼
第三节 过激声中的一丝温和之音
第四节 “枫桥经验”在60年代的推广
第二章 诞生前夜
第一节 运动治“官”
第二节 为什么变了?
第三节 基于枫桥历史的现实
第四节 “四类分子”的大环境
第五节 温和的细微源头
第三章 “枫桥经验”的原始形态
第一节 文斗,不武斗
第二节 给出路
第三节 “地主”、“反革命”变成正式社员
第四节 干部“上楼去洗手洗澡”
第五节 初步秩序重建的探索
第四章 颠覆与重生
第一节 经历危难
第二节 “摘帽”试点,突破禁忌
第三节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部
第二部 新时期的“枫桥经验”:挑战与创新
第五章 35周年的转折点
第一节 书记的忧虑和现实的挑战
第二节 周年的辉煌
第三节 制度保障
第四节 动员各种力量
第三节 法庭劝导
第七章 综治格局向基层延伸
第一节 一次高规格会议
第二节 从联村干部制到“三包”责任制
第三节 站所复制
第四节 考核和预测机制
第五节 枫桥式平安乡镇(街道)
第八章 公安,扎根于人民之中
第一节 主力军
第二节 基于现代社会管理的枫桥公安现状
第三节 警力下沉的案例与结果
第四节 新生——从社区矫正开始
第五节 公安战线的旗帜
第三部 “枫桥经验”:和谐社会的中国式边界
第九章 改革攻坚期的社会治理旗帜
第一节 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枫桥经验”新路径
第二节 南浔的司法所核心和临海的“四理”机制
第三节 普陀,海上枫桥
第四节 中国式维稳
第五节 “枫桥经验”在新时期的困惑与发展
第十章 以人为本的“枫桥经验”内涵
第一节 以人为本时期的“枫桥经验”
第二节 书香之地枫桥镇
第三节 善待外来工
第四节 调解成长出“以人为本”
第五节 农村社区建设
第十一章 枫桥式息讼
第一节 边界
第二节 切合点的出现
第三节 调适
第四节 静态和动态
第十二章 浙江经济奇迹里的“枫桥经验”和来自中南海的肯定
第一节 浙江,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枫桥经验”
第三节 无为与有为之间
第四节 政府——企业家的培育器?
第五节 来自中南海的肯定
结束语 站在30周年与45周年的交汇处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