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国语与中国新文学(代序)
引言 缘起、背景与视角
上编
第一章 白话入诗:从潜流到激流(1916—1925)
第一节 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产生
第二节 正统以立:“白话”与“新诗”
第三节 打油诗、白话诗与“胡适之体”
第四节 乐山方言与《女神》
第二章 从白话入诗到土白人诗(1926—1937)
第一节 扇形与球面:转轨深化中的多元拓展
第二节 刘半农:举灯者的足迹
第三节 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
第四节 “化土”:在“化古”与“化欧”之间——以卞之琳为例
第三章 转折与嬗变: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1937—1949)
第一节 驱赶与停留:战争语境下新诗的地域置换及空间性
第二节 上海方言与马凡陀的山歌
第三节 自我突围与方言自觉:论沙鸥的四川方言诗创作
第四节 叩问经典:陕北方言和《王贵与李香香》
下编
第四章 作为背景的歌谣与方言文学
第一节 歌谣:新诗的语言资源与精神资源
第二节 方言文学视野下的方言诗
第三节 口语:现代白话新诗的一个关键词
第五章 声音的诗学及诗歌史意义
第一节 土音入韵的现代轨辙与嬗变
第二节 “读诗会”及其诗学价值
第三节 “新诗中的新诗”:论朗诵诗及其运动
第六章 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
第一节 新诗集版本变迁中的方言因素
第二节 新诗方言化写作与普通话写作及其消长
第三节 方言入诗的合法性辩难与认同焦虑
余论 困惑与诱惑
附录 方言语境下的现代诗人地域分布概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本书主要从方言这一语言学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新诗,可概述为对方言入诗的诗学考察,重点在于论述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复杂关系。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按历时性维度梳理方言入诗现象与史实,主要以新诗语言为纲,以新诗流派、诗潮、个案为骨架,呈现了白话新诗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被遮蔽的历史细节,突出了方言入诗在白话新诗不同时期的特色、作用、意义,以及方言进入新诗的途径、效果等相关内容。20世纪前半叶整个国家都处于国语发展不甚理想与不均衡状态,受此深刻影响的诗人话语特征呈现出方言化色彩,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关系由此错综多变。下编则以方言入诗的社会、文化与语言背景,方言入诗与声音的诗学,方言入诗与新诗去方言化之间张力形成及其实质渊源等命题为主。主要观点如方言入诗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潜流;方言入诗与新诗的发生密切相关;母语方言化影响新诗创作的思维与话语方式,新诗的白话化与方言化有同构性;“化土”与“化古”、“化欧”三足鼎立是新诗语言发展衍变的常态;方言入诗存在“正名”问题;方言入诗具有未完成性等,都是论著阐述较为深入之处。
本书主要从方言这一语言学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新诗,可概述为对方言入诗的诗学考察,重点在于论述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复杂关系。方言入诗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诗学现象,它一直在一个不断出场与入场、提倡与质疑、诱惑与困惑相互纠缠的语境下艰难浮现。论文主要内容是从一直被遮蔽的方言角度,来重审现代白话诗的发生、转轨乃至演化的全过程;考察方言在这一过程中演变的线索、扮演的角色与担当的历史使命;同时分析它因自身优劣所导致不断论争的各种现象及其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