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出发点,划分为天文地理、动物界、植物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人类社会、体育运动七个部分,每部分条目的选择注重全面性和经典性的有机结合,力图在有限篇幅内反映“世界之最”的全貌。另外,对于人们关注程度高的重要条目特辟专页,增加背景资料介绍和图片数量,拓宽其知识面并深度挖掘其内涵。
版式设计上注重现代设计手段的运用,将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和谐地组合,以文带图,以图释文,达到形象直观的阅读效果。图片种类丰富,既有卫星拍摄的天文图片、科技发明的实物图片、珍贵的动植照片、又有人物肖像、建筑图片和社会历史图片等,以带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当中感受到世界的奇妙瑰玮。
《世界之最》自从被辑录成书以来,因其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身而一直深受读者喜爱,被世界各国视为开启心智、扩大视野的经典读物。《世界之最》分为天文地理、动物界、植物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人类社会、体育运动七个部分,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大千世界中引人入胜的世界之最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早在13世纪就有关于“起火”的记载。当时,有人竟然使用47枚大火箭作推进座椅飞行前进的试验。因此,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为“第一个企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或称“第一个企图使用火箭作运输工具的人”。一种火箭只在箭身上绑一个厚纸做成的火药筒,将引火线点燃后,火药在药筒里燃烧,从尾部喷射出火焰(燃烧气体)向后喷就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绑着箭的药筒向前运动,这是古代最简单的火箭。
中国最早的火箭就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明初出现了多发火箭,如“火龙神机柜”、“一窝蜂”等。“飞空砂筒”用两个“起火”一正一倒导向装置,一个引燃后作为飞去的动力,爆炸后,另一个引燃作为飞回的动力。还有一种“神火飞鸦”以四支大“起火”作推动力。
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
宋代李方等编著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曾引用了三国时钟会的《刍荛论》中的一段话:“稗早像稻身,俞石像金子。”俞石在中国古时用于称呼黄铜,由此可见,中国至少在公元3世纪已具备了炼制黄铜的技术。因此,中国不仅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青铜的国家,也是最早冶炼、使用黄铜的国家。
冶炼黄铜的规模在唐代已大得让人吃惊。根据《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候,全国有炼铜炉99座,每座炉子每年使用2.12万斤黄铜,铸钱3300串。
对于冶炼黄铜的方法,唐以后的著作有不少记载。如宋人崔方在他的《外丹本草》一书中记载:“用铜一斤,炉甘石(即菱锌矿)一斤,炼之即成俞石一斤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炉甘石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也。”最为详尽地阐述冶炼黄铜方法的著作是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中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在采矿、冶炼中,逐渐认识了磁石。到战国时期,磁石就被人们用来做成器具以判定方向。当时人们常叫“司南”的就是在一个无沿的方向盘上放置一只磁石,形似水勺状,水勺的柄端指向南。到11世纪的北宋后期,中国人民创造了人工磁铁,此后“指南鱼”又诞生了,所谓的“指南鱼”就是把用磁钢片制成的“鱼”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又用细小的磁钢针代替磁钢片,并使它的尖端成为磁北极,末端成为磁南极,这就成了指南针。
对于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作了许多科学的说明和分析。到了14世纪初,指南针开始由中国传向世界。
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
中国的算盘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的,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所谓“筹算”是指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筹算乘除法在唐代末年开始有了改进,到宋代筹算的除法歌诀产生了。在元代中叶和元末的文学、戏剧作品中都谈到过算盘。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记载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约在明代末年,算盘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出现了专门论述算盘的著作,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是流行最广的珠算。由于珠算口诀很容易记忆,运算又简易又方便,因而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印度、朝鲜、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很受欢迎。算盘的出现可以视为人类历史上计算机器的重大改革。现在,中国财贸、工农及各种企业中仍在使用算盘的人有数千万。
1981年,一种电子算盘又被中国人研制出来,这种电子算盘的下半部是算盘,上半部用微型集成电路,它利用加减算盘快、乘除电子计算机优越的特点,加减用下半部,乘除用上半部,从而使珠算速度大大提高。这种革新综合了古老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成果,证明珠算在更新换代后,完全可以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充分发挥它的计算功能。P96-97
你知道吗,最小的狗还没有人的手掌大,最大的花朵和吃饭的圆桌一样人,最长的汽车里可以设置一个带跳板的游泳池……这样的的“世界之最”妙趣横生;最亮的恒星比太阳要亮得多,最硬的树子弹也打不穿,生命力最强的昆虫可以在开水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世界之最”蕴含着大自然的神奇奥秘;最早的火箭出现在哪个国家?第一封电报拍发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是谁……这样的“世界之最”富含饶有兴味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起人们探索术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每一个“世界之最”或标示出大自然的一个极限,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或留下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人们常谈小衰的话题。《世界之最》自从被辑录成书以来,一直深受喜爱,被一代又一代读者视为开扁心智、扩人视野的经典读物。
我们在编纂这部图文版《世界之最》时,在体例编排、版式设计和图文互释等方面都力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这本经典读物在新世纪里再放异彩。
全书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出发点,划分为天文地理、动物界、植物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人类社会、体育运动七个部分,每部分条目的选择注重全面性和经典性的有机结合,力图在有限篇幅内反映“世界之最”的全貌。另外,对于人们关注程度高的重要条目特辟专页,增加背景资料介绍和图片数量,拓宽其知识面并深度挖掘其内涵。
版式设计上注重现代设计手段的运用,将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和谐地组合,以文带图,以图释文,达到形象直观的阅读效果。图片种类丰富,既有卫星拍摄的天文图片、科技发明的实物图片、珍贵的动植照片、又有人物肖像、建筑图片和社会历史图片等,以带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当中感受到世界的奇妙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