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一节罗霄山脉育英才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
顶灯雪亮,墙壁淡白,椅子、桌子各类家具,连门都是深棕色,给人一种静谧、大气的感觉。这一天,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穿上了最笔挺的军装,挺胸收腹站立_排,面色凝重,等候着毛泽东主席来授军衔。毛主席步履缓慢走到了元帅们的面前,依次为十人授予元帅勋章,握手、军礼,历史在此时定格。这不仅仅是一个庄重的时刻,而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焦点时刻,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十大元帅。随后由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大将军衔,从此中国有了十大将军。同日,中央军委专门发出电报文稿,并通过国务院举行的将官授衔典礼大会,公布授予了102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官以将官军衔的命令。这其中包括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开辟了中国新的军衔制度。
上将55名,个个出生入死,战功累累。这其中有三个特殊身份的人,他们原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但是现在却容光焕发地站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队伍里,他们就是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当上将的军衔挂上左胸的时候,三个人的心里感慨万千,这时候陈明仁做了一个小动作,深吸一口气,骄傲地挺了挺胸膛。正是这个微小的动作,让人捕捉了他内心中的一些感受。从21岁参军,历经百战,英勇起义,他走过的是怎样一条艰辛的道路啊!看着胸前的勋章,想起烽火的过往,他无悔自己的选择,想到这里,他微微地笑了……
一种生生不息的文明往往与它所发源的地域有着深重而密切的关系,并且会像一脉相承的精神脊梁一样,被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深入骨血,孕育出一方人独特的文化性格。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充满秋枫般血色的湖南人眼里,山再高再大也是细浪与泥丸,峰再峻再峭也是湖州与滩头。古人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湖南的山不高,且很难觅见‘神踪仙迹’,但却厚重如核,睿智如电。刚毅、不屈、血性、征服、先行、霸蛮、甚至匪气与狡黠,破坏与颠覆……已深入湖湘山脉的坡腹岩熔。湖南的山是湖南人固态的胆,湖南的山像湖南的人,湖南的山就是湖南的人。湖南山的品格与气质,就是湖南人的品格与气质,浩气长存,气吞万里的湖南人品质。”
邓皓在《湖南人是天下人的胆》的这段论述,可以说是对文明与地域的关系的一个相当生动的明证。恰好他还以罗霄山为例进行了探究:“还有一类湖南人,胆从火中生,路遇不平就像火山一样不可抑制地喷发出深埋在地下的岩浆,熊熊的火焰一泻千里,以此展示自己的杀力和不可抗拒,充满着生活的刺激和发泄的快感。风雨过后回归最初,葱绿如是。这让人想起罗霄山,想起湖南东方与江西毗邻的罗霄山,想起曾有过火山活动征兆的罗霄山,想起出入罗霄山脉的那些人以及关于他们的前天与昨天。”
罗霄山脉便是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川于一体的一处圣地,她作为“楚头吴尾”横亘在华东和中南之间,绵延数百公里,仅在萍乡与醴陵相邻处有一个决口盆地,人物与文化交汇承载,成为佛教禅学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理学文化和心学文化、风水学文化、瓷文化、水稻文化、青铜文化、中医学、丝绸文化、卜卦算命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人们过着鸡犬相闻、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直到近代史开始,一位又一位在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罗霄南端的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燃起了一个民族久违的豪迈、自信、不屈不挠。
陈明仁就是这些从罗霄山脉腹地中走出来的佼佼者中的一员,这种刚毅不屈、如火山爆发的血性和胆气,也同样深深植入了陈明仁的骨髓中。在经历了半生戎马后,他策划和发动了湖南和平解放,确保潇湘大地免受战火萘毒,还三湘人民风雨过后葱绿如翠的巍巍罗霄。
20世纪初年,自古以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稻米之乡湖南,却迎来了一次少见的欠收。陈明仁的出生正赶上了这个时候。
1903年4月7日,在湘东醴陵县洪源乡陈家岭的一户农家小院,一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出生了。很奇怪,这孩子出生后非常安静,未见哭声,只是努力睁开眼睛向四周寻看。接生婆吴氏很奇怪,自言白语:“咦,这孩子真是少见的平静。”她抓起孩子的两腿,在孩子的屁股上轻轻地拍了一下,孩子没有哭,再拍,还是没有哭。最后她用力狠狠地拍了拍孩子的屁股,孩子才哇哇地哭了起来,声音好清脆。吴氏放下心来,开始她还担心这孩子是个哑巴,原来不是,只是这孩子天生倔强而已,少有的倔强。P11-14
后记
人生关键时刻往往只有几步
回眸百年历史风云,民国时代的黄埔军校一期生,绝大多数后来都叱咤风云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虽然近代史上黄埔一期生中将星闪烁,但大都是在北伐之际才崭露头角,而在北伐革命之前就名闻天下的,也就只有陈明仁一人。
陈明仁从小敬佩蔡锷,敬佩朱德,立志爱国强兵。1925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讨伐陈炯明,打响惠州之战,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督阵,陈明仁时任第2师第4团第3连连长,带病争当敢死队长,高擎战旗,一马当先,第一个冲上惠州城头。陈明仁表现之勇猛,大振黄埔革命军之士气,大扬黄埔革命军之军威。惠州之役凯旋之际,蒋介石当即任命他为第3营营长,命令吹军号三遍,全军上下举枪向陈明仁致敬,带头高呼:“向陈明仁看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军界成名甚早的陈明仁显然成了众人的眼中钉,他之后的军旅生涯甚为不平坦,起起又落落,一波还三折。
1933年9月,陈明仁凭借卓著战功升任陆军第80师中将师长,率部参与“围剿”闽赣边区的红军,因对上司蒋鼎文的作战计划持有异议,引起蒋鼎文的忌恨。陈明仁被蒋鼎文借故免去师长之职,又被蒋介石编人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1935年,又派到陆军大学第十三期“深造”。
乱世本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而陈明仁这冷板凳一坐就是5年,到了1938年6月,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实职,出任新组建的预2师师长。预2师原系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战斗素质极差。陈明仁上任后,预2师仅仅军训一个月,战斗力就显著增强。
自古以来,有血性的军人的舞台就在战场,陈明仁主动请缨参与对日作战。1938年7月,预2师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九江防御战,陈明仁鼓舞士气,斗志昂扬:“日本侵略者毁我中华,践踏河山,我们岂能坐视?我们要为党国争气,与九江共存亡!”面对日军的猛攻,鄱阳湖周围几个装备良好的正规师溃不成军,一线阵地纷纷陷落。预2师6千官兵以“誓与庐山共存亡”的决心坚守庐山不撤,顽强抗击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将一支杂牌军打成了王牌军。
人怕出名猪怕壮,预2师本是杂牌军,不入流,被人瞧不起,如今打成了王牌军,也有苦恼。蒋介石决定把预2师并入第44师,任命陈明仁为第44师师长。不料素来与陈明仁不和的陈诚却从中作梗,陈明仁再度被调回军政部坐冷板凳。不久,在何应钦的运作下,陈明仁得以掌控新组建的预2师。
战场方显英雄本色。1940春,陈明仁率预2师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预2师与日军激战七天,率先攻占昆仑关上日军阵地,为国军全歼中村正雄旅团立下第一功。昆仑关之战,预2师伤亡7干有余几近过半之际,仍死战不退,直到上级命令撤退才撤出战场。桂南会战后,参战各路将领大都因作战不力受到处分,唯独陈明仁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1941年冬,预2师奉命开往云南,由于纪律严明,受到国民党中央参谋团和云南行营的嘉许。但是,不善揣摩上意的陈明仁很快又因为无关紧要的“军装事件”丢了预2师的指挥权,改任有名无实的第71军副军长。
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来马革裹尸还。陈明仁被冷冻三年,到了1944年,终于有机会再次率部对日军作战,他以副军长名义指挥第71军从惠通桥、攀枝花渡过怒江,主攻龙陵。经过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激战,最终攻克龙陵,日军松井旅团长战败后剖腹自杀。随后,陈明仁升任第71军军长。
内战爆发后,陈明仁指挥的第71军作为国军王牌的远征军和驻印军被率先送往内战前线东北。争夺东北之际,四平一战,陈明仁撒豆成兵,林彪被迫撤退。在国民党军退之际,四平之战是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国军守城成功典范,一时震动全国。国民政府在沈阳召开祝捷大会,陈明仁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升任第7兵团司令官。
战场是真刀实枪的战场,而官场则是冷枪暗箭的战场。从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陈明仁打了胜仗升了官,却未能得意多久,因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面粉大米工事”事件和“纵兵抢粮”的恶意攻击而被蒋介石撤了职,调任总统府中将参军,有职无权。
陈明仁打了胜仗却被明升暗降,成了光杆司令,而汤恩伯、刘峙、胡宗南等常败将军则步步高升。蒋介石如此做法陈明仁怎么会想得通呢?蒋介石这样对待有功之将陈明仁,自然不得人心,也为陈明仁后来向共产党投诚埋下了伏笔。后来,蒋介石及国民党当局大骂陈明仁忘恩负义,却忘记了陈明仁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未得重用,反而多次被架空,被去职,被冷冻,被暗算。
其实,陈明仁与共产党素无来往,四平之役又与解放军结下血海深仇。可是,陈明仁当了总统府中将参军,去了实职,赋闲在家,有了时间,倒给了“亲共分子”们可乘之机。
造化弄人,历史往往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的集合体。陈明仁心中虽对蒋介石政府很不满,倒也未必真想投共,而蒋介石的一个命令却把他彻底推向了共产党阵营。蒋介石的命令对陈明仁本是一件好事,却发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最终为陈明仁的改弦易辙创造了绝妙的条件和机会。
当时,应桂系军阀白崇禧之邀,陈明仁已赴武汉就任华中“剿总”副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部和第29军军长。蒋介石的命令是成立第1兵团,陈明仁为兵团司令官,下辖第71军和第29军。蒋介石给第一兵团的任务很明确很具体,就是守住湖南。1949年2月,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率第29军、第71军到湖南编训。
保卫家乡可以激励士气。用湖南人来守湖南是蒋介石调兵遣将的得意之作,所以湖南省主席也是湖南人程潜。但是,用湖南人来守湖南,蒋介石的这一着棋却是一招臭棋。保家卫国,在反击日寇是很有用的,在打内战时就大不一样了。
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形势下,陈明仁和程潜,这两个湖南老乡,为了不做破坏家乡的罪魁祸首,不约而同地萌生了脱离蒋介石政权、走和平解放湖南道路的心愿,并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认为,身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也不愿在自己的家乡湖南境内大打出手,这就使得湖南和平解放有了成功的基础。
在蒋介石视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之后,白崇禧率桂系及其他军队入湖南,40多万桂系人马盘踞湖南,一方面对陈明仁和程潜两人的“投共”动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桂系这些广西人想在湖南境内与解放军打一仗,以此保全广西的说法却不胫而走,这就使湖南人普遍对白崇禧的“客军”不满。结果呢,白崇禧前脚刚一迈出长沙,陈明仁和程潜就刻不容缓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湖南。至此,陈明仁终于走出了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汪德春
2013年11月22日
李祎编著的《黄埔名将陈明仁》内容介绍:陈明仁从小敬佩蔡锷和朱德,立志爱国强兵,成为黄埔一期生。东征时,作战勇猛,带病当敢死队长,功克惠州城,大扬黄埔革命军的军威;北伐时,兵贵神速,率部杀进孙传芳部包围圈,解南昌北伐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之围。十年内战时,虽然未亲自参加反革命大屠杀,但盲从蒋介石,追随其走上反人民革命的道路。国共分裂后,追随国民党、蒋介石参加反革命内战。鏖战巨鹿,陈明仁居然以一旅兵力击溃石友三部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石部前敌总指挥以下许多官兵阵前请降。
《黄埔名将陈明仁》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李祎编著的《黄埔名将陈明仁》内容简介:在一个个特定的历史空间里,在那起伏沉淀的岁月里,忠奸、善恶、正邪在同时上演。那些逝去的人与事,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会由于政治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模糊它们本来的样子。如何拨开历史的烟云、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如何去评说那些血泪铸就的悲欢离合,是浓墨重彩地书写还是轻描淡写地点染,这是需要有大智慧的。陈明仁这样一个横刀立马、叱咤疆场的将帅,他究竟如何从湘东某个闭塞山区的放牛娃成长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如何从黄埔名将到共和国上将?如果他的人生是一幅近代中国史上的战事图,我们该如何去燃起那处处烽烟、框出那战线绵延?他戎马倥偬、风云变幻的一生,政治角色的逆转和党派立场的“跨度”,都和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年代一样,让人唏嘘,让人感叹,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太多的传奇和秘密,不如留与一颗澄明的心去慢慢解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