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小说,取材于世人知之不多的金箔行业。是一个与“金子、金钱、金光”这些耀眼之词相关的故事。
小说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大背景,全方位触及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观念和社会机制的重大转折。描写了一个简陋的小企业,从手工业作坊式经营直至成长为一个现代工业集团这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发展过程,传递出民间强烈的改革呼声和改革诉求,勾勒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要有金子般的心,才能让金子在所有的地方发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金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宝全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部小说,取材于世人知之不多的金箔行业。是一个与“金子、金钱、金光”这些耀眼之词相关的故事。 小说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大背景,全方位触及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观念和社会机制的重大转折。描写了一个简陋的小企业,从手工业作坊式经营直至成长为一个现代工业集团这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发展过程,传递出民间强烈的改革呼声和改革诉求,勾勒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要有金子般的心,才能让金子在所有的地方发光。 内容推荐 人人都想拥有一座金山,或者,有朝一日拣到一座金矿,或者,家中藏有祖辈们留下来的若干箱金元宝! 《上金山》讲的就是主人公何大福一夜之间拥有一座宝山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江南省金陵市金泰县委、县政府,硬要将一座金山交给他,让他开发。挖掘、享有。于是,他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攀登这座金山。谁知,这座金山步步艰难峻险,悬崖陡壁,到处洞穴密布,荆棘环绕。当何大福真的攀登至这座金山之颠时,他已经遍体鳞伤,精疲力尽了…… 小说直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纵横捭阖、笔力雄健,情节跌宕,人物鲜活,深刻描绘出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城乡社会、基层企业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曩艮辛历程。贯穿其间改革家的锐意避取,企业家的生存智慧,创新理念更是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令人叫绝。 《上金山》是一位来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知名企业家集三十年改革实践呕心沥血之作。 《上金山》是一部反映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变迁发展全过程的新时期创业史。 目录 第一章 逼上梁山/2 1.找一个人医死马/2 2.不是传说的传说/4 3.主人公曲线登场/6 4.讨饭路上的情怀/10 5.名“左”实“右”:“政治考验”过关/15 6.亲眼看见了美女蛇/17 7.令人羡慕的“以工代干”/19 8.胳膊拧大腿/22 9.闻鼙鼓而思良将/25 10.党叫干啥只能干啥/29 第二章 新官上任/33 1.画外烟火/33 2.风雪交加的早晨/37 3.鬼斧神工/41 4.“集体上操”/45 5.我让你们吃个屁/49 6.降龙伏虎记/52 7.无缘成“眷属”/56 8.一封信八分钱/60 9.突然听到“嘟!嘟”声/65 10.20万救命钱/70 第三章 苦中作乐/75 1.破釜沉舟断后路/75 2.今天胃不好的联想/80 3.智化“送礼纠纷”/85 4.一把钥匙上的“阶级斗争”/89 5.微服书记和“渡边”西服/92 6.笑声对抗赛/97 7.裤裆里品赏“气味全席”/100 8.“荤”话的力量/104 9.“广交会进不去?混进去!”/106 10.对酒解闷/110 第四章 梁山聚义/114 1.金箔梁山聚好汉/114 2.是人才不受限制,是关系严格控制/118 3.小不忍则乱大谋/121 4.金箔厂最新消息:民主选领导/126 5.修改“判决书”/130 6.提拔那一年,他是当地有名的小混混/134 7.搞技术的,也可以穿喇叭裤/139 8.“你是劳改释放人员?照收!”/145 9.“干出成绩是你们的,干出问题是我的!”/148 10.“是你们请我来讲的!”/152 第五章 登高远望/158 1.他也搞“两个凡是”/158 2.好厉害的浙江人/162 3.他想承包昆仑山/166 4.因为他是个农民/170 5.拜访孔子老家/172 6.“南风”熏得游人醉/175 7.初入“水深火热”之中/179 8.大中华与小日本/184 9.置身自由天堂/189 10.参拜理论“殿堂”/194 第六章 伤筋动骨/198 1.机构大调整/198 2.“党群口全部有组织无机构”/201 3.“一票否决制”:取消省劳模/203 4.政府应当与企业共唱卡拉0K/208 5.篮球场理论:5号下6号上/213 6.跟政府部门“争权夺利”/218 7.废除“八级工资制”/222 8.让企业家“■”起来/224 9.一篇传世的论分配“檄文”/228 10.“乌纱帽抓在手上干”/232 第七章 惹“事”生非/239 1.法庭受训记/239 2.扫兴的“土特产”/242 3.权大压死人/246 4.倒霉的“蜜蜂计划”/250 5.兰妈妈的“绯闻”/256 6.惊动中央的“防伪金线”/262 7.有了小姨子别忘大老婆/267 8.讲坛上的风波/272 9.亦文亦侠两肋插刀/278 10.“狗咬耗子”/286 第八章 你死我活/293 1.略施小计:嫁祸于人/293 2.徐晓凤: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297 3.在海丰出了事/303 4.买人做内线:暗渡陈仓/309 5.东营栽了跟斗/313 6.“哥们”警告:大家抬着混混/316 7.小里庄的血案/321 8.嘉年华新来的“三陪女”/328 9.林三爱一郎教授,333 10.东北车祸/337 第九章 大路朝天/345 1.不再吃“皇粮”了/345 2.钱字的右边干戈相叠/351 3.功高欺主,357 4.乐极思淫/366 5.一山容不得二虎/371 6.多行不义必自毙/376 7.“他妈的没想到”/385 8.培养出的儿子打老子/391 9.为了下一代/396 10.新时期农夫与蛇/402 第十章 泪洒金山/488 1.问号改成感叹号/408 2.二十年河西/414 3.爷爷与孙子/423 4.迟来的爱/429 5.金箔城里的梦幻/437 6.快要回到原来的地方/444 7.香港回归十周年/450 8.屁股一调另搞一套/459 9.金箔新村的麻将声,466 10.全民都搞房地产/476 后记/484 试读章节 苦难的经历使何大福养成了坚韧自强的性格。几十年来,周围没人听他说过“困难”两个字! 就在何大福妈妈死去的前几天,他的小妹妹就被妈妈“安排”断了气。 1960年初,何大福的小妹妹六虚岁。她长得小巧玲珑,雪白干净,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乡亲们都说,开明家(指何大福父亲何开明)三个子女真是养着了,男有男样,女有女样。可是到了这年春节,家中连续几个月没有一粒粮食,个个饿得皮包骨。小妹妹更是饿得瘦脱了形,在何大福的记忆中,她当时的脸形比最瘦的猴子还难看。 过年的前几天,妈妈将何大福拖到身边:“小伢子呀,这个年我们家怕是过不去了。家里一点吃的都没有了,外面野草都挖尽了,观音土(一种能“吃”的土)也找不到了,榆树皮也剥光了,看来只有等死了。可是,你这个何家一条根要尽量保住。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小妹妹水也不要再喝了……”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眼角泪水绵绵而下,何大福和大妹妹没有眼泪,那个时候,占据他们全部思维的,只有饥饿,麻木的意识里已经没有了悲哀。 这是妈妈做出的“舍卒保车”的重大决定。从这天起,饿得躺在床上爬不起来的小妹妹连野菜、开水也断掉了。何大福听大人说过,一个人什么都不吃,光喝水也能活一个星期。可是,在那个艰难的时刻,可怜的小妹妹竟然连水都喝不上了!至今想起来,何大福都觉得心疼如绞。 在那个最难熬的冬季,妈妈不准他晚上睡下来,只能用破棉花胎裹着坐在凳子上,怕他一睡下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他晚上裹着棉胎,趴在桌子上打盹,白天出去乱窜,挖野菜,在田埂边挖青蛙,然后回来用盐开水充饥。开始,小妹妹靠盐开水加一些野菜之类充饥,还能勉强活着。当妈妈决定水也不给她喝时,她就死到临头了。 “哥,给我吃一点吧”!头一顿“饭”,小妹妹还能用微弱的声音轻轻喊着,一双小手轻轻摇动,渴求地望望妈妈,妈妈神情木然地望着她。何大福动也没动。 “哥,哥,给我喝一点吧”。第二顿,小妹妹的喊声几乎听不见了。 “哥……”第三顿,小妹妹再也喊不出,只见她嘴唇喃喃地蠕动着,眼睛直愣愣无神地望着他。 “妈!妈!妈!”面对小妹妹那可怕的求生眼光,何大福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怜悯之心。“妹妹不能死,我们还是给她喝口水吧!”他央求妈妈。 妈妈什么也没说,也没有一滴眼泪,她的眼泪已经哭干了!妈妈同意了,他急忙端着一碗盐开水,用汤勺舀了一匙送到小妹妹嘴边。可是小妹妹的嘴唇已经动不起来了。何大福急忙用手掰开她的嘴,可是她的牙齿咬得死死的,怎么也掰不开。他找来一支筷子,想用筷子撬,可是筷子也撬不开。他只得掰开小妹妹的嘴唇,用汤匙将盐水硬往小妹妹的口里倒,可惜为时已晚,倒下去的水顺着嘴角流到了脸上,流到了床上。 “哇”地一声,何大福哭了,“小妹啊,小妹!你不能死!”他忍不住大喊起来。这悲惨的一幕,直到四五十年之后的今天,在已经成为中国著名企业家的何大福心中,还是一种沉痛的记忆。 何大福那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停止了呼吸。临死时,她的双眼还是睁着。妈妈用手慢慢抚摸着,不断向她赔罪:“妈无能!妈无能!养不活你们,来世再报答吧!”小妹妹的眼睛这才闭上。 小妹死了,妈又死了。那个时候,各家都是“泥菩萨过河一自身难保”,村上人死了无数,许多人家死得一个不剩!不久,与他相依为命的大妹又死了。何大福无依无靠,整天东游西逛找能吃的东西。一天,隔壁称为姨妈的重安妈妈将何大福叫住:“伢子啊,你还是听姨妈话,出去要饭吧。我们对不起你死去的爸爸妈妈啊!现在你们全家只剩下你了,你又是何家唯一的香火,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千万不能等死啊!万一你死了,你何家这门香火就断了!” 姨妈声泪俱下好言相劝,何大福开了窍。他拿着姨妈给他找的一根小竹棍,一只破碗,穿上一件爸爸在世时给他做的、过年才穿的苏联大花布对襟褂子。临走,姨妈又反复咛嘱:“要饭时不要站在人家门当中,只能靠在人家门槛外的墙角边,看到岁数大的要喊爷爷奶奶,中年的要喊伯伯大妈,比自己大的要喊哥哥姐姐,比自己小的也要喊小哥哥小姐姐,要饭时不能嘻皮笑脸……要作出一脸苦像……” 何大福开始了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要饭经历。当年唐僧取经是往西走的,今天出去要饭也从东往西走。为了不让熟人认出他,他走过了四五个村子,才开始从最东头那个村子要起饭来。那个村子叫什么名,他一直都不知道,但那个村子给他受的“气”,他一生都忘不掉。记得进入村子第一家,他见这家烟囱正在冒烟,心想兴许能要到一点吃的,便按照姨妈讲的样子,倚在人家的门口墙角上,结结巴巴地喊着“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大哥大姐,给我一点吃的吧!”喊着,脸却红到耳根。弄不清这家有些什么人,只顾一个劲地穷喊。可是喊了半天,这家也不肯给。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怜悯地对他说:“小伢子呀,这年头,你还跟我们要饭呀,我们一家年还没法过呢,要也要到城里去呀”。他只好到了第二家,还没等他倚在墙上,一个比他大一点的孩子就将门关上了,任他千喊万叫,门也没开。只好又跑一家,要了半天,出来一个老大妈,疑疑惑惑地对他看了好长时间说:“啊呀,你这个伢子怎么要饭?穿得比我家伢子还好呢!”何大福一看她家的两个小男孩,确实衣衫褴褛还不如他。只好悻悻地离开这家,又到了另外一家。可是这家却更“恶劣”,出来一个狠腔腔的男人,用歧视的目光盯着他,劈头就说:“滚!滚!只晓得要饭,跟鬼要去吧!”何大福差点被他吓哭了。看看太阳西下了,什么东西也没要到,只得往自己家中走。一想到家中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伤心得哭了,泪水淌湿了那件苏联大花布的对襟衫。 生活似苦海,并没完全淹没何大福少年时期该有的美好东西。那天,他讨饭回家,一步一挪地进村的时候,正好碰到青梅竹马的女同学周绪英。 “你过来!”周绪英含着泪,期期艾艾地看着他。何大福转过脸,冷漠地看着她,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周绪英从口袋里摸出几颗糖果递过来,桃花般的面容上挂着两行清泪,显得十分凄楚。 何大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迟疑着接过糖果,勉强挤出一个苦笑,自我感觉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在无奈接受富家子弟的赏赐,心里好一阵难过。他已经讨了一天饭,直讨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直走得双腿发软眼冒金星。饥饿,成为他全部意识的主题,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使他激动得浑身战栗。在野菜树皮观音土都已经吃不到的时候,那攥在手里的几粒糖果简直成了他生命的福音!他恨不得赶快找个没人的地方,品尝这久违的、做梦都不敢想的美味!他无暇顾及周绪英的痛苦表情,一言不发,转身就走。 “你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周绪英哭丧着脸。 “……”何大福转过身来停住脚步,呆呆地望着她。 “我要嫁人了!要跟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周绪英哽咽着对他说。 那时的周绪英已经十六虚岁,饥荒年代,虽然面部憔悴,但已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姑娘了。因为遇到饥荒,父母怕她待在家里饿死,便想方设法将她嫁出去。正好,本村有一位叫孙贤木的男儿,在海南岛当兵,虽然比周绪英大不少岁,但人好心好,父母就将周绪英“把”给那个当兵的了,对方等不得周绪英初中毕业,立马就提出要带她上海南岛,到那“天涯海角”的地方去。看到婷婷玉立的儿时同伴就要远走高飞,成为别人的新娘,再想想自己父母双亡,四处飘泊,何大福不由得自惭形秽,感到如今的周绪英和他何大福,犹如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从此再也不配来往了,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丝惆怅。他神情木然地转过脸去,眼前瞬间浮现一幕幕与周绪英儿时一起玩耍的情景。 他记得一次自己和周绪英相依骑在后院的桃树杆上,她拉着何大福的手,轻声说:“长大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是永远不分离就好了!”情景如昨,言犹在耳,然而这一切都将失去,他们还没长大,就要分离了。 “有人带你走,就不会饿死了。也许你以后回来,我已经饿死了,你再也见不到我了……”何大福哽咽得说不下去了。周绪英也早已是珠泪纷纷,梨花带雨。她木然地伫立在那儿,突然扯下脖子上的桃符,递到何大福手上:“桃符能避邪,你留着,做个纪念。”桃符!这是我们友谊的信物啊!何大福紧紧地攥着那枚桃符,转身含泪离去。 P10-13 序言 为小说序,向非易事;为《上金山》序,更是颇费踌躇。该书洋洋近50万言。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其中春秋笔意,微言宏旨,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难得个中三昧。 都说历史是人创造的。然而,换一种思路,也可以发问:历史又怎样创造了“人”——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奉献者。 《上金山》,这部小说,取材于世人知之不多的金箔行业。是一个与“金子、金钱、金光”这些耀眼之词相关的故事。 金沙在脚下,何人能够淘铸?金山在前方,何人能够攀登?世上黄金有价,何物重于黄金?通往金山之路,充满神秘的魅惑。这条看似金光灿灿却又崎岖坎坷的道路,何人能步步生金、为自己也为世人带来金色的阳光? 小说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大背景,全方位触及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观念和社会机制的重大转折。小说描写一个简陋的小企业,从手工业作坊式经营直至成长为一个现代工业集团这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发展过程,传递出民间强烈的改革呼声和改革诉求,勾勒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要有金子般的心,才能让金子在所有的地方发光。 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企业家成长的过程。小说以生动的细节、流畅的语言,刻画了何大福这一鲜明鲜活、富有个性的企业家形象。何大福生长于红旗下,其人生经历与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历程息息相关,他的创业经历更是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形随影合。这个幼年险些被饿死的孤儿,顽强地活下来,顽强地成长,又顽强地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再生和辉煌。顽强与智慧,是他身上最抢眼的特征。宛似长坂坡上赵子龙单枪匹马闯敌阵。那份骁勇和豪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与思考。何大福创造了历史最终也成为历史。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开放时代的新人物志。 整部小说由一个又一个连贯而又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一个有关金箔的故事,都有足色的“含金量”,如金沙点点嵌于其中,而不是贴上去的“金箔”。在旧观念和旧道德的桎梏下,在旧体制和机制束缚下运行一个企业,使之脱离旧的轨道,走上全新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也是一个智慧博弈的过程。特殊的行业、特殊的人物经历,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在文学逐渐凋敝寂寞的今天,本书作者江宝全,工作之余,却在痴迷而又执著地追求他的文学梦想。江宝全经历坎坷、经验丰富,无论是当工人、做企业的干部还是做董事长,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属于最早被改革的春风鼓荡起青春热血的一代人,锐意改革之余,在险滩乱石中挺立潮头之余,寄浓情于文字,遣豪兴于笔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终于商务繁冗的余暇中写出这样一部大书。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写这部书自然注入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意识、议政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于全书,使这部书始终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激情,作者自身就是一位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三十年风霜雪雨、三十年生聚教训,凝聚在这部书中,形成一种巨大的感情的冲击力。令人掩卷而殊堪感佩。 是为序。 张抗抗 2008年11月 后记 伟大的时代,方能出现伟大的文艺作品。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时代,必然会出现许多伟大的作品。 《上金山》的故事产生于这个时代,尽管文墨拙劣、技法生涩,但它肯定是用心血写成的,是在滚滚“硝烟战场”上记录整理的,无疑也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现实主义大书,希望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小的时候,听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讲革命战争故事,我们这些听的人觉得在听神话,似懂非懂,像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讲的人谈笑风声、津津乐道,像在说儿戏。但是,那些故事却是在讴歌一个时代,描述一部改朝换代的英雄史诗! 如今,我们这些人也成了当年的“老革命”,我们的后面也站着下一代、再下代的“后辈们”,他们听我们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也如我们当年听老英雄讲“革命”故事一样,似懂非懂,像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但是,我们所讲的这些故事也是在讴歌一个时代,描述一部“改朝换代”的英雄史诗!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的中国,就没有伟大的新时代!同样,没有一大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企业家们左冲右突、横冲直撞,与保守的观念斗,与保守的势力斗,与落后的体制斗,与落后的机制斗,怎么可能会有中国改革开放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新时代的企业家,而企业家又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滚滚向前的主力军。每当回首这三十年走过的一幕幕精彩历程,我都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如果按照“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古训,本人也认为没有必要再提已经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陈年旧事”了。因为我这个已是六十有三的老人在人间还有什么再争较的呢?但无奈这些“陈年往事”却像影子一样时时萦绕在脑海之中,怎么抹也抹不去。金色的时代、金色的事业、金色的产品、金色的人生,假如不把它讴歌出来,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留给后人,估计我是“死不会瞑目”的。今天,当这部有四十多万字的《上金山》终于借助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机公开面世的时候,我仿佛感到有无限的快慰! 有人会说,现在企业家们有钱了,总想多花些钱请一些刀笔手,搞点“文化产品”沽名钓誉。本人却舍不得花钱做这些让人看不起的事。《上金山》完全是自己亲笔手书,小说从构思、策划、故事整理,全部由本人直接动手。从四月份决定创作《上金山》,到十月底完稿脱手,仅用半年多时间。本人给自己定下了硬任务:每天必须写一章中的一节,即使出差在外,也须在宾馆完成。由于本人还在企业任现职,繁杂、繁重、烦神的商务、事务、政务活动已经使我的“精力、体力”难以支撑了,特别是身体还患有多种高危病症,要完成这四十多万字的“硬任务”谈何容易?常常是夜里十二点动笔。早晨四五点搁笔。长期伏案,两只胳膊肘已磨出了一层厚厚的黑色老趼了。我不懂电脑,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节一章,全靠手写,这其中的寂寞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好就好在每当夜阑人静,寂寂无声时,我一旦拿起笔来,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去,在那么多人物的陪伴下,我不仅不觉得寂寞清冷,相反,那些早已凝滞的青春热血仿佛一下子被这些人物故事激活,如岩浆进发,急疾速奔涌。 我下定决心撰写《上金山》完全是为了一种信念。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某种坚定信念,拥有了强烈的意识,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长篇小说《上金山》的问世,本身就是故事。 记得在80年代末期,我曾为当地一个信鸽协会成立而写过一篇杂文,题目叫《信鸽、信仰、信心、信念》。文章说: 我有幸结识一位养鸽爱好者。这位养鸽迷是我们企业一名地道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工程师职称,可他却对养鸽如醉如痴。他与爱人结婚十多年,对方因为嫌他养鸽太脏而争吵了十多年,有时到了大动干戈的地步,可他说什么也不愿伤害对鸽子的感情。夫妻俩带两个小孩,还有老人要赡养,工资又不高,生活也颇拮据,可他宁愿全家省吃俭用,也从来没有忘记买鸽子饲料。他们夫妻都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分房时,按理可以分个好楼层,可是别人害怕鸽屎乱落而畏惧住其楼下。对此,他宁愿住最低层,也不愿不养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位养鸽爱好者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地一直在工作之余养他的鸽。他们工作干得很好,鸽子也养得很好。有几只鸽子还曾在市级信鸽比赛中得过名次……我原来以为,我认识的这位养鸽迷可能是稀有之人,谁知,我县成立信鸽协会的消息刚传出,报名处竞门庭若市,一百八十多名入会者,养着一万多只信鸽,类似我认识的信鸽迷竞然比比皆是。在县职工信鸽协会成立会上,我看到好几位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业余养了二三十年鸽子的“专业户”,真是几十年如一日。 人人都可能会有一点业余爱好,唯独这养鸽子的爱好不可思议。这些养鸽迷们,顶住家庭不睦、生活拮据、又脏又臭的各种困难,硬是死守着一群鸽子,究竟为哪般?我翻开为信鸽协会建立而制定的章程,有一节写到奖惩:最高奖励是一袋鸽子食;最严厉处分是撤销会员资格。我想他们绝不是为金钱而养鸽的。回想我认识的几位养鸽迷们的所作所为,我突然悟出一个道理:这信鸽爱好者们,是与信仰、信念、信心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心目中,养鸽就是一种信仰,你信仰这个那个,我就信仰养鸽。既然我已信仰养鸽,那就千难万难不能动摇,这就是信念。养鸽能增添生活乐趣,陶冶情操,只要坚定不移,就一定获得成功,这就是信心。据养鸽爱好者们介绍,凡是对养鸽发生兴趣入迷的人,改变爱好、放弃养鸽者为数极少。 信鸽是友谊的天使,和平的象征。养鸽人是具有信仰、信念、信心的人,从养鸽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多少有益的启示啊! 那么,我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呢?我从小就立志,长大了要当一名工人作家,像当年胡万春一样,为新中国、新社会、新时代写点东西。《上金山》的问世,实际上也是我将数十年的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搞改革开放,为我创作《改革开放实践论》提供了机遇。 感谢伟人邓小平,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我创作《上金山》提供了大量素材。 感谢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百忙中为我的作品《上金山》题了书名。 感谢中国作家出版社,能够独具慧眼,破格、破例、破俗为《上金山》的出版提供了一切方便。 感谢中国著名作家张抗抗,能够放下身份,不顾非议,为我的作品《上金山》作了序。 感谢中国作家出版社的编审唐晓渡,主任编辑唐杰秀,润笔吴金良,以及江苏省作家协会贺景文、陆拂明、孙观懋、马龙,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裴显生,江宁文联主席蔡宁等,为我的《上金山》一书出版提供了各种帮助。 感谢本企业的耿胜、曹丽华、顾萍等,为《上金山》的创作、写作付出了大量的辛苦汗水和勤劳智慧。尤其是耿胜先生,担当了我写作过程中的第一助手,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在此,要特别致谢。 如果此书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话,那所有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以上感谢的人与单位。 《上金山》小说汲取了许多现实题材,难免会有作者周围的人事身影,但它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许多故事都因创作需要进行了编改,因此恳请读者切勿对号入座。 由于是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笔墨生涩、遗憾多多,难免有错误疏漏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敬请读者体谅、宽容。 但愿这本《上金山》能够成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艺作品中的一本让读者难忘的书。 是为后记! 江宝全于2008年10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