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6-2007上下)
分类
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2006-2007年全国各主要报刊刊载的比较重要的关于文学及文学理论的代表性文章,对于全面了解2006-2007年中国文坛的实际状况有很高的价值,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详细记录了这一年里中国文坛发生的重大事件。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详细记录了这一年里中国文坛发生的重大事件。全书收录了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我的“巴金阅读史”、我愿小说气势如虹、论短篇小说、王朔为什么令人失望?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论“80后”文字文学等文章。

目录

上册

 创作文学精品 建设和谐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合法化”论争与认同焦虑——以文论“失语症”和新诗“西化”说为个案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略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人文学科回归问题

 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反思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

 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的经验事实和价值规范

 文学批评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

 提倡“唱反调”的文学批评

 价值多元时代的批评——对当代批评状况及走向的一个观察

 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

 开展“新世纪文学”研究

 新世纪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课题

 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从黑夜走向白昼——21世纪初的中国女性诗歌

 重铸诗歌的“历史想像力”

 一九八四——二○○四先锋诗歌整体观

 战争本质的国族叙事与个人体验——中国、西方战争文艺“历史记忆”的差异性

 “革命”与“经典”

 何处是归程——“新乡土小说”论

 我的“巴金阅读史”

 又一种破坏文化的逻辑——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并论近年“崇胡贬鲁”之风

 言情与世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人情小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独立意识的生成

 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

 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应——“新世纪文学”的一个侧面

 审美者与游戏人——关于艺术精神的一种诠释

 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的考察

 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

 “自反性”与“互动性”——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下册

 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远航

 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对文学不是意识 形态“考论”的考论

 文学本质界定与唯物史观

 综合思维与文艺学宏观研究

 重写文学概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

 中西文学理论对话中的概念可对应性问题

 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

 经典的律则

 “‘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一个世纪的背影——中国新诗1977—2000

 老树新花——读《光明日报》近期发表的诗词

 “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未被授权的话语

 我愿小说气势如虹

 小说八条——不谈成绩,只说问题

 短篇小说,或一些问题

 论短篇小说

 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读后

 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王朔为什么令人失望?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

 王充闾散文创作审美心理分析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被动摇的文学基石——新世纪文学随想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论“80后”文字文学

 论“80后”文学的传播分众化特征

 我们的身体就是社会的肉身——论“身体叙事”的文学含义

 手机给文学带来了什么

 关注民生 促进和谐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2007年度报告文学印象

 气象开阔 境界始深——2007年度长篇小说印象

 坚守探索超越——2007年度儿童文学印象

 回归传统与渐趋自然——2007年度散文印象

 精彩纷呈的中国多民族文学——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印象

 在沉潜与反思中前行——2007年度文学批评印象

 生活的质感与虚幻经验——2007年中国新诗综述

 时代光影 中国记忆——2007年度中短篇小说印象

试读章节

《看上去很美》出来之后,有人根本拒绝承认王朔的变化;有人虽然承认,但不看好这种变化,认为王朔媚俗了,被招安了。总之。都是对王朔的失望。

这种失望,恐怕与人们一直以来对王朔的认识有关。王朔原来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一个顽主,一个痞子,一个坏孩子。但是,王朔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主、痞子、坏孩子吗?这要通过他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王朔自己说,我是写言情起家的。所以,首先分析一下他的言情小说。王朔的言情小说里总是有个没心没肺的男主人公,直白点说,就是痞子。他没心没肺得让女孩无可奈何,可那个纯情得一塌糊涂的女孩就是爱他。童话里的爱情模式是王子爱公主,王朔的爱情模式就是玉女爱痞子。正因为大家已经对公主王子这种门当户对的爱情倒了胃口,才会为王朔这种有反差的爱情所吸引。这就是王朔言情小说成功的秘诀。如果这个痞子一痞到底,那也没意思了。他必然是横向上看形痞神不痞,纵向上看最终会良心发现,人格参差错落,行为充满变数,才能把我们抓住。好的言情最终必须是悲剧,这点王朔不会不明白,于是,悲剧出现了,出现在女孩子身上,不管何种形式,总之是被毁了。不见棺材不落泪,这时候一必须到这时候,痞子才意识到自己对女孩的辜负以及真爱,陷入了深深的罪与深深的爱。结局就是:痞子被纯情拉下水了。痞子加纯情,痞子变纯情,有这么一个对比起伏。才能吸引读者。如果一开始就是两个好人相爱,而且爱得一帆风顺,那就没看头了。这样一解套子,好像很简单,但写起来,无论如何还是有优劣之分,这就见出功力的高低了。

王朔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会言情的小说家。不过,这里要分析的是,如果王朔真的是一个痞子,还会写出这么感人的言情小说吗?我一直不认为王朔是一个坏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王朔在一篇文章中说,崇拜女人是他的文学动因。以我的可能有点主观的看法,这样的人从本质上来说,是想坏也坏不了,想痞也痞不了的。言情小说里有王朔的温情,尤其他早期的言情小说,写得非常诚恳,几乎没有后来的那种戏剧化的煽情。比如,他写道,石岜这样的痞子,也会感动甚至流泪:“吃着吃着我产生了恍惚感,好像从前有过这么一天,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安详地吃饭,没有外人。简直无法从那种感觉中自拔,深深地沉溺了。”

只要对爱情哪怕还有一点神圣的感觉,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痞子。王朔之所以要把他们打扮成痞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架构爱情故事的需要,要痞,要没心没肺,人物才会潇洒,故事才会好看。且看他们,痞了一顿,最后还不是不痞了吗?没心没肺—场,最后还不是变得有情有义了吗?过程当中对爱情似乎漫不经心,但最终不还是回归爱情的神圣了吗?所以,王朔言情小说中的痞子从精神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痞子,他只是貌似痞子罢了。

王朔还有一类重要的小说,就是以痞子、顽主、坏孩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有论者称为调侃小说。被称为痞子文学的,主要就是这类小说。王朔被公认为最好的小说《动物凶猛》即属此列,那么,不妨来分析一下《动物凶猛》。

《动物凶猛》里写了一群坏孩子,他们打架斗殴泡女孩,无恶不作,所谓血色青春。他们不仅坏。而且坏得洋洋得意神气活现,正如王朔所写到的,他们在交通指挥台前眉飞色舞地抽着烟,一副“豪踞街头顾盼自雄的倜傥劲儿”,“目光充满冷漠和轻蔑”,令那些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经过这里的“规矩的同龄人很有些自惭和惴惴不安”。但是,有着王朔最多的自我投射的男主人公“我”却并不是他们当中的领袖或典型。虽然他也参与了一些作恶,但根本上,他是游离于边缘的,是从排队经过这里的队伍里“骄傲地加入进去”的,因为那使他在“规矩的同龄人”面前“体会到一种高人一等和不入俗流的优越感”。荒谬的时代和莫名其妙的青春期,一切都扭曲反常。做好孩子在圈子里要被嘲笑,大家比着坏,本来不坏也要装坏,而且要坏得老练,否则就不入流,就要遭唾弃。“我”一面似乎对残酷青春毫无惧色,一面却见到民警摆弄手铐就吓哭了。“我”看起来非常享受作恶,实际上内心非常痛苦。所以,强行占有过米兰之后,“我”毫无得逞之后的快感,而是在游泳池里。“边游边绝望地无声饮泣”。那是为自己无法正常地对待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身不由己而委屈和痛哭。那是出于某种荒谬的强迫性心理,而强暴了自己心中神圣的东西后的痛苦的毁灭感。

一个人坏,却又坏不到底,但却非常清楚自己的坏,这是最痛苦的。“我”就是在善恶之间进退失据,一面被一股不由自主的力量挟制着去作恶,另一面心底又残存着善的反作用力,两股力量的拉锯必然产生或隐或显的痛苦。哪怕是最轻微最隐晦的痛苦,都将证明其主体最终的向善性,“我”是如此。下册P243-2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