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本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这是谁家的小孩?你是谁家的孩子?”
“我不知道。”
这时,人们你推我搡,他拉你扯,对我这个盘问来那个盘问去。最后,花白头发的水手终于来了,他抱起我,向大家解释:
“他是从阿斯特拉罕来的,是他自己从船舱里跑出来的……”
他抱着我飞快地跑回船舱,把我朝包袱上一塞,自己转身就走。临走伸出一个手指吓唬我:
“当心我揍你!”
头顶上方的喧哗声渐渐平静下来,轮船已经不再颤抖,也不再发出冲击水波的咚咚声了。船舱的小窗仿佛被一面湿漉漉的墙给堵住了,舱里渐渐变暗起来,而且很闷人。那些包袱也似乎在不断膨胀,拼命挤压着我。总之,一切变得叫人不舒服。莫非就这样把我留下,让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永远待在这空荡荡的船舱里?
于是我来到舱门前。可舱门打不开,铜把手怎么拧也转不动。我便拿来一只盛满牛奶的瓶子,使出全身力气朝铜把手上狠砸。瓶子砸得稀巴烂,牛奶溅得我两腿都是,还灌进我的两只靴子里。
失败使我痛苦极了,我便躺到包袱上,轻声哭了起来,眼泪刷刷直下,后来在哭声中渐渐睡着了。
而当我醒来的时候,轮船又咚咚地响了起来,而且不停地颤抖。船舱的窗户变得通明透亮,仿佛一轮太阳。外婆在我身旁坐着,正在梳理头发。她不时皱着眉头,嘴里叽叽咕咕嘟哝着什么。她的头发多得可怕,浓密的头发盖住了她的两肩、胸脯和膝盖。一直拖到了地板上。乌黑的头发闪着蓝茵茵的光泽。她用一只手轻轻地把长发从地板上托起来,让它们悬在手上,然后用另一只手将一把稀齿的木梳子,吃力地插进又粗又厚的发绺里。她撇着嘴,两只黑眼睛忽闪忽闪的,仿佛在生谁的气。而她那张覆盖在浓密头发里的脸孔,变得特别小,怪可笑的。
今天外婆看起来怒气冲冲的,可是当我问起,她的头发干吗留得这么长,她便用往日那惯常的温柔而亲切的声音告诉我:
“大概,是上帝要惩罚我吧。上帝说,你就精心地梳吧,这该死的头发!年轻的时候,我常常向别人炫耀我这头好头发,像长鬃似的。可如今我老了,我诅咒它们!好好睡你的吧,时间还早着哩,太阳刚刚才起床……”
“我已不想睡了!”
“好,不想睡就别睡了。”外婆立刻便同意了。她在编辫子,一面抬眼向沙发上瞧了瞧,母亲正在沙发上躺着。她仰面朝天,身子绷得像一根弦。“现在你说,昨天你怎么把奶瓶打碎了!小点声!”
外婆讲起话来特别动听,每字每句都像唱歌似的,很容易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很牢固。她的话就像盛开的鲜花:清新,艳妍,水灵灵的。而当她微笑的时候,她那一对黑樱桃似的眼睛,却睁得好大,并且闪烁着无法形容的快乐的光芒。而她满嘴编贝似的牙齿,也因此而充分显露出来,看上去不知多惬意。同时,尽管她那黑黝黝的面颊上皱纹密布,但她的脸整体看来还显得很年轻,且容光焕发。可惜的是,她那只鼻孔很大、鼻尖红红的皮肉松弛的鼻子,损害了这张脸。这是因为,外婆经常从那只乌黑、镶银的鼻烟壶里闻鼻烟的缘故。虽然,整个的她从上到下一身黑,可是,她的内心却晶莹闪亮,透过一双眼睛,时时散发出永不熄灭、快乐而温馨的光芒。她习惯地佝偻着腰,简直像个驼子。她体态龙钟,但行动起来却轻松敏捷,灵便自如,仿佛一只偌大的猫。她全身是那样柔软,也正如这讨人喜爱的宠物。P0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