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某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它深根以自养,严妆以自恃,而又不以天生丽质骄人。它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供人游目骋怀,然而它更乐意植根于湖塘沼泽,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不畏炎夏风沙的威胁,不惧晚秋严霜的欺凌,更不怕虫豸的噬咬,始终如一地直立着、盛开着,散发着芳馨……但愿荷花的高洁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注入吾人之灵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荷事(中国的荷文化) |
分类 |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
作者 | 周裕苍//周裕幹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某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它深根以自养,严妆以自恃,而又不以天生丽质骄人。它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供人游目骋怀,然而它更乐意植根于湖塘沼泽,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不畏炎夏风沙的威胁,不惧晚秋严霜的欺凌,更不怕虫豸的噬咬,始终如一地直立着、盛开着,散发着芳馨……但愿荷花的高洁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注入吾人之灵魂! 内容推荐 我国荷文化源远流长。它已融入到诗文、绘画、歌舞、建筑、雕塑、工艺品、宗教、民俗、饮食、医药等诸多领域,传承至今并日益光大。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更凸显了荷文化的时代意义。荷(莲)的形象及其谐音的意蕴,已不囿于一般祈福吉祥的范畴,而有着重要的深层内涵。“荷”谐音“和、合”,“莲”谐音“联、连”,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理念:“和为贵”、“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且荷花品种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和特色,“和(荷)而不同”,但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洁的世界,对立统一、平衡和谐。就这一层面来说,荷(莲)又象征了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与联合。和平事业与和谐世界具有荷花般的高洁。因此,弘扬传统“和(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事业,有着莫大裨益。 目录 引言——中国荷文化发展简述 荷名之源与流 荷名之源 荷名之流 荷花之语 荷之生态与习性 荷之生态 种系 花型 习性与繁殖 荷之韵 荷之文 周敦颐的《爱莲说》 李渔的《芙蕖》 《红楼梦》中对荷花的描写 诗人、作家笔下济南的荷景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叶圣陶的《藕与莼菜》 冰心的《往事(七)》 孙犁的《荷花淀》 郑伯琛的《荷叶咏》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荷花与水景 皇家园林中的荷花水景 私家庭园中的荷花水景 寺院中的莲池 现今的荷花专类园 碗莲与荷花水石盆景 荷花插花 荷花水景的功能 荷之诗词 《采莲》(南朝·梁·吴均)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采莲曲》(隋·殷英童) 《曲池荷》(唐·卢照邻) 《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妃”·唐·王昌龄)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唐·王昌龄) 《临湖亭》(唐·王维) 《越女词》(唐·李白) 《折荷有赠》(唐·李白) 《采莲曲》(唐·崔国辅) 《怨诗》(唐·孟郊) 《齐安郡中偶题》(唐·杜牧) 《暮春独游曲江》(唐·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唐·李商隐) 《白莲》(唐·陆龟蒙)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唐·皇甫松) 《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唐·皇甫松) 《赠道者》(唐·武元衡) 《采莲曲》(唐·刘方平) 《南乡子》(五代·李珣) 《采桑子》(宋·欧阳修) 《荷叶》(宋·苏轼) 《踏莎行》(宋·贺铸) 《苏幕遮》(宋·周邦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小池》(宋·杨万里)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绝句·将至建昌》(宋·杨万里) 《荷花》(宋·杜衍) 《念奴娇·闹红一舸》(宋·姜夔) 《小桃红·采莲女》(元·杨果) 《翠盘秋》(元·刘秉忠) 《卜算子》(元·葛立方) 《采莲曲》(明·李亚如) 《荷花》(清·石涛) 《燕京杂诗》(清·郑板桥) 《绝句·由兴化迂曲至高邮》(清·郑板桥) 《怀李三觯》(清·郑板桥) 折射苦难的荷诗 鲁迅先生的《莲蓬人》 朱湘的《采莲曲》 闻一多的《红荷之魂》 余光中、席慕蓉的咏荷诗作 附:《荷花物语》(节选) 荷之集句 荷之联 荷之歌谣 因物思人 荷珠载怨情 应节写景 荷与工艺美术 荷之画 荷之画简介 王冕画荷 齐白石《四季图》中的“夏荷” 齐白石的《荷花影》 丰子恺与《沸水生莲》 张大千与荷花 张大千《荷花》重生 张大千故居花园中的荷花 李苦禅的巨幅荷画 黄苗子画荷花 荷之舞 荷与饮食文化 荷饮料 荷点心与小吃 罐装莲藕食品 风味独特的荷菜 荷与医药保健 荷与民俗 汉代的采莲节 最早的插花艺术展 古时的“花节” 荷花生日 元宵节红莲花灯 农历七月十五放荷灯 采莲怀人 莲花山下赛“花儿” 今日的荷花文化艺术节 荷之珍闻逸事 荷花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荷花传友谊 庐山东林寺古莲池复现 张大千《墨荷图》赠毛主席 一幅荷画引发的爱情 新中国第一套荷花邮票 硬币上的荷花图案 郭沫若之《百花齐放》 老舍吃“炸荷花瓣” “百叶龙” “太空荷花”追梦人 王羲之栽盆莲 “步步金莲” 莲花汤 “莲花无人艳” 芙蓉镜 荷花一条街 “莲池水鉴” 清康熙增订《广群芳谱》 食荷花的袁枚 荷花香茶 纯金荷花枝 莲花瓣金冠 金莲炬 荷花音乐喷泉 玉芙蓉 赏绿听泉莲花山 莲花曙月 莲月砖瓦 青瓷莲花碗 端砚上之“荷塘情趣” 价值百万的珐花鸳鸯荷花罐 荷之神话传说 荷花仙子的奉献 荷柳情缘 荷叶与伞 荷花女神西施 玉姬化荷 荷花玉兰 华山莲花峰的传说 并蒂莲的故事 陆游的“莲花梦” 乾隆与才女夏雨荷 寒月芙蓉 荷与宗教 莲花为佛教圣花 莲花与中国道教 后记 试读章节 荷名之源 荷花 又名莲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亦称“菡萏”、“荚蓉”、“芙蕖”。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本草纲目》谓芙蓉,即“敷布容艳之意”。 荷花系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古人又多以“水”字起头命名,如“水花”、“水芸”、“水旦”、“水目”等。又别名“水芝”、“泽芝”,源于三国时文学家曹植之《荚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将荷花赞誉为水中灵芝。 荷花气质圣洁高雅,又有君子之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之别名。亦别称“玉环”。据《北梦琐言》载:唐元和(806-820)年间,书生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素衣粉面女郎,心生爱慕之情,遂以一枚玉环相赠。一日,他发现自家院内水池中有一朵荷花开放,十分艳丽,花蕊中有一枚玉环。经仔细端详,正是其所赠女郎者。大惊之下,他折断了那枝荷花。“折之乃绝”,从此再未见到那位女郎。故人们又称荷花为“玉环”。 莲子荷之实,别名“玉蛹”,因莲肉色白如玉,形似虫蛹。古代无名氏《莲子》诗云:“不是荷花窠里蜜,方成玉蛹未成蜂。”故莲子又有“白玉蛹”的雅称。 莲子又别名“湖目”,因藕生湖中而莲子似目,故名。唐皮日休《夏景冲澹诗》云:“天台尽得千回春,湖目芳来白渡游。”宋苏轼在《忆江南寄纯如》诗中也提到:“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藕荷之地下茎,别名“玉节”,因色白如玉,故名。又别称“玉玲珑”,因其白嫩如腕,故名。 藕又别名“玉臂龙”。相传唐末崔远家别墅在长安城南,中有—楔池,曾从池中掘出—稍陕巨藕,形如长龙,故名“玉臂龙”,又称“楔宝”。 荷名之流 荷花在我国广泛分布。自古以来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其艳丽的形象、绰约的风姿与高洁的品质,为广大群众所敬重与比德。因之,许多事物以荷、莲来命名或附丽。莲与荷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表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如: 山名:我国各地山峰不少以莲花命名。最著名的有:江西庐山莲花峰,安徽黄山莲花峰(三十六峰之一),陕西华山莲花峰(五峰之一),湖南衡山莲花峰(七十二峰之一),等等。 水名:福建瓯江别名芙蓉江,江苏无锡有芙蓉湖。 地名:江西省有莲花县,台湾有花莲市,四川成都别称芙蓉城。小地名:北京有莲花桥、莲花胡同。济南市有条古街名芙蓉街。江西萍乡有以生产烟花爆竹闻名的小镇——莲花塘。湖南张家界机场名荷花机场。 特别是澳门,因其地势、地貌酷似荷花与莲茎,历来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称,故其一些地名、街名、村名、庙名多与荷花有关。 人名:古今女性以荷、莲取名,不计其数。《红楼梦》中的香菱,原名英莲。少数男性亦不完全排斥用“莲”字,如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 寺名:安徽九华山有“莲花庵”。 剧目名:京剧有(《秦香莲》,神话剧有((宝莲灯》,电影有(《芙蓉镇》,秦腔剧目中有(《荷塘训子》等。曲艺剧目中有广东“弹词”《二荷花史》。民间歌曲有“莲花落”。 书集名:五代释齐已撰《白莲集》十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莲花公主”、“寒月芙蓉”等篇。 器物名:唐时铜镜因形似莲花而称“芙蓉镜”。古时宫中烛台多为莲花状称“金莲炬”。古代用铜叶所制计时器名“莲花漏”。 衣饰名:秦汉时宫中妇女之头冠称“芙蓉冠”。用芙蓉花染缯所制之帐称“芙蓉帐”。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帐暖度春宵”之句。 府第名:旧时在朝或地方长官的幕府称“芙蓉府”,又称“莲幕”。 用品名:古时保养纸张的一种色粉称“芙蓉粉”。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荷花之语 花语 古人以花卉互赠,形成一定寓意。荷花作为一种花语,用来表示友情。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洁身自好,故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之俗。 并蒂莲寓夫妻恩爱。 莲、连谐音。年画中胖娃持莲花手舞足蹈寓“连(莲)生贵子”;莲叶下面护藏金鱼或童子手持莲花骑在一条大鲤鱼上寓“连(莲)年有余(鱼)”。 成语 “藕断丝连”:藕已断开,丝还连着。喻表面上断绝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间情思难断。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芙蓉出水”:比喻清新秀丽。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将其妻卓文君比作出水芙蓉。又,南朝梁钟嵘《诗品》载:汤惠休评论谢灵运诗曰:“谢诗如芙蓉出水。” 歇后语 “荷花塘里点火”:偶(藕)然(燃)。 “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 “藕丝炒韭菜”:青(清)青(清)白白。 “熟透的藕”:心眼多。 …… P1-4 序言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菡萏、芙蓉、水芝等,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就在北半球水域中广泛分布,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我国是荷花王国,面积之广、品种之多、荷文化之悠久与深厚,世界领先。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除西藏、青海外,西至新疆,东接台湾,北达黑龙江,南抵海南,皆可见荷花生长的身影。 荷花以其甘美的籽粒和根节(即莲子和藕)为人类远祖奉献了一种丰富的食物来源。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文化。在河南郑州北郊“仰韶文化”房基遗址中,曾发现了两粒五千年前的莲子,表明古人曾将莲子作为食物储存。莲子是最长寿的植物种子之一。1952年在辽东半岛新金县普兰店出土的千年古莲子,经科学培育,曾萌发成植株。 自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荷花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问池塘,开始了人工种植。《周书》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反映彼时已将荷花作为蔬菜了。春秋时期,人们通过劳动对荷花的自然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释草》载:“荷,芙蕖,其茎茄(jia,荷茎),其叶蘧(荷叶),其本蔤(莲鞭),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莲子),药中薏(莲子心)。”这样,荷之全株各部分别有了莲、茎、叶、花、实之名称。此时,荷花不仅以它的实用性,而且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供人们观赏。开风气之先的是吴王夫差,在其离宫修建“玩花池”,引种荷花,取悦宠妃西施。春秋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现藏故宫博物院),荷花图案异常精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来表明其高洁。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历程,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大规模建设。荷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建筑、艺术、医药等各领域。 汉朝是我国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荷花品种增多。随着商业的发展,荷花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分布。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昭帝(公元60年)琳池中,植分枝荷,宫人贵之。”又,《拾遗记》中说:“汉昭帝游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素叶甘,香气袭人,其实如珠。”可见我国荷花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有着悠久历史。 由于佛教自印度传入,荷花被视为“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且佛经中莲花哲理意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佛寺建筑与石窟装饰方面大量应用了莲花纹饰。三国魏曹植在《芙蓉赋》中对荷花赞之日:“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他将荷花推为群芳之首;又在《洛神赋》中以荷花之美形容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南朝文学家江淹在《莲花赋》中咏荷日:“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载红莲以吐秀,披绛华以舒英。” 每年夏末秋初,采莲在汉代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民间已形成一种习俗,并演出歌舞节目,而至六朝为盛。梁元帝在(《采莲赋》里对采莲活动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于是妖童嫒女,荡舟心许;鹚首(古代于船头画鹢鸟为装饰)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此后文人亦常作《采莲曲》。莲藕应用于医药受到普遍重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载有“种藕法”,对荷花的繁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许多史籍记载着各地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荷花品种,如并蒂莲、千叶莲、四面莲、金边白莲、洒金莲、重台莲、四季莲,等等;也有栽在碗里作为案头清供的碗莲。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品等荷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唐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在《折荷有赠》中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他甚至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文学审美的最高标准。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相轻不相慢、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的佳句。在饮食文化中,莲藕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其色彩与风姿进入了皇城或私家园林,用于庭院水景布置,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组成部分。尤其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与表现的手段。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金银器皿上的装饰或造型,多采用“莲花纹”、“莲瓣纹”或“宝相花”式样,开创了一个“莲花纹”时代。 宋朝,荷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北宋周敦颐作《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颂莲之高洁品格,在众多咏荷作品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士子奉荷花为洁身自爱、个人修养的圭臬。苏轼、苏辙等大家均有诗词咏荷。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以荷抒情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缂丝“荷花”图案,古淡清雅。南宋画院吴柄的《出水芙蓉图》,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明代,在我国的绘画艺术史中,荷花精品灿烂夺目。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享誉画坛。八大山人朱耷画荷宣泄他国破家亡的苦闷抑郁之情。随着历史的演进,荷花所承载的文化含量愈趋浓重,它不仅昭示了一种为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也包含了超然出世的处世哲学,又包含了缠绵悱恻的尘世爱怜幽怨,还包括了民俗吉祥祈福的意义。明清时期的木版年画,多运用谐音,采用“连(莲)生贵子”、“年年(莲莲)有余(鱼)”等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荷花“根茎叶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荷花浑身皆宝,各部分均可入药。 清初画家石涛画荷重在表现其气质神韵,凸显荷花的高洁精神。此类作品不胜枚举。荷花也常作为歌舞题材。清初剧作家李渔(笠翁)则从物用的角度描写了荷花的完美之处,哪怕“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此者乎?”李渔可谓务实之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荷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普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荷花装点了祖国大地,美化了群众生活,陶冶了人们情操。荷花品种现已达到三百多种,并被誉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而且荷花作为“友好使者”,通过文化交流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了友好邻邦。许多市和地区把荷花评为市花,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并举办荷文化节,发展旅游经济。特别是澳门,回归祖国后,荷花是特区区旗、区徽上的图案。 我国荷文化源远流长。它已融入到诗文、绘画、歌舞、建筑、雕塑、工艺品、宗教、民俗、饮食、医药等诸多领域,传承至今并日益光大。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更凸显了荷文化的时代意义。荷(莲)的形象及其谐音的意蕴,已不囿于一般祈福吉祥的范畴,而有着重要的深层内涵。“荷”谐音“和、合”,“莲”谐音“联、连”,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理念:“和为贵”、“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且荷花品种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和特色,“和(荷)而不同”,但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洁的世界,对立统一、平衡和谐。就这一层面来说,荷(莲)又象征了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与联合。和平事业与和谐世界具有荷花般的高洁。因此,弘扬传统“和(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事业,有着莫大裨益。 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某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它深根以自养,严妆以自恃,而又不以天生丽质骄人。它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供人游目骋怀,然而它更乐意植根于湖塘沼泽,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不畏炎夏风沙的威胁,不惧晚秋严霜的欺凌,更不怕虫豸的噬咬,始终如一地直立着、盛开着,散发着芳馨……但愿荷花的高洁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注入吾人之灵魂! 作者 2006年于泉城济南 后记 我国是一个多花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爱花的传统。 舍弟裕斡(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退休以后,发挥余热,除继续坚持内燃机科研外,也喜好“花间文学”,于是建议我执笔写写荷文化,并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也对文字的表达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面世,得益于他的努力,是两人合作的成果。 特别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由于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春于泉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