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帝那些事(权谋篇血染的王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褚兢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皇帝的交接班制度是如何制定、实行又是如何破坏的?

抢班夺权的故事从上古时代就一直盛演不衰!

喋血宫廷、血染王冠,皇权和皇位历来是野心家追求的目标、阴谋家成长的摇篮……

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历史的长河其实像一条血污的尸带,那些弄潮儿正是在浴血的波涛上扬起他们人生的风帆。

《血染的王冠》像今天的读者解读这些故事,在轻松诙谐的笔墨下,隐藏着洞穿历史黑幕的睿智……

内容推荐

看似耀眼的王冠、象征着无限威严和无尚荣耀的王冠,实际上沾满了猩红的鲜血,它是血泊中绽放的一株傲慢的花朵,它上面的每一粒珠宝、每一根冕旒,都映射出血色弧光。

本书选择历史上最典型的一批事件进行描述,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让读者感受一下皇位传承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并由此从某个特殊的角度去探知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河流尽管滔滔不息,一直向前,但也往往因权力争夺和权力更替而不时遭遇曲折——这一点,是读历史时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目录

前言

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创者

 1.齐桓公登场

 2.姜子牙钓鱼

 3.兄妹乱伦

 4.强者为王

 5.逼死亲兄弟

 6.管仲改革

 7.桓公的霸业

晋文公:被动的篡位者

 1.谦恭的公子哥儿

 2.一句玩笑建立的晋国

 3.骊姬暗算太子

 4.里克乱政

 5.逃亡之路

 6.重耳的外交政策

 7.假如……

吴王阖闾:血染的王冠

 1.动乱的根源

 2.心怀异志

 3.刺客专诸

 4.他杀人的动作像一首完美无瑕的诗篇

 5.霸业与兴亡

秦始皇:血腥与黑幕的交响

 1.身份可疑

 2.秦武王的奇特爱好

 3.捡来的王位

 4.垃圾股异人遇到大富豪吕不韦

 5.投资就是下套

 6.孽种

 7.仁慈的子楚

 8.秦王的怒火

 9.铁血赢政

吕后“称制”:女人玩政治

 1.司马迁论女人

 2.刘邦的老婆是辣妹

 3.善良的刘盈

 4.处女皇后和假冒太子

 5.吕后的遗产

 6.作乱

 7.铲除诸吕

 8.小结

两面派王莽:昙花一现的新朝

 1.白蛇传说

 2.超级包装术

 3.狐狸的尾巴

 4.如何把女儿推销给皇帝

 5.迷信与造假

 6.荒唐的复古和短命的新朝

隋炀帝:最出色的演技派

 1.生活如演戏

 2.弱智的想法

 3.不懂眼色的杨勇

 4.超级演员杨广

 5.夺嫡成功

 6.继续表演

 7.原形毕露

李世民:夺宫之路

 1.出色的儿子

 2.二虎相争

 3.图穷匕见

 4.血溅玄武门

 5.逼宫夺位

武则天: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1.相面

 2.狐媚惑主

 3.引狼入室

 4.当上皇后

 5.河东狮吼

 6.摘瓜能手

 7.女皇手腕

 8.曲终奏哀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故事:陈桥兵变和烛影斧声

 1.奢华帝国的矫枉过正

 2.宋朝的建立

 3.杯酒释兵权

 4.烛影斧声

 5.金匮之盟

“靖难之役”:叔侄大血拼

 1.太子问题

 2.建文帝削藩

 3.又一个和尚出场了

 4.朱棣生病

 5.装疯成功

 6.扯旗造反

 7.宋襄公第二

 8.还有不怕死的

 9.江山易主

 10.最后一个谜

历史上的罕见事例:皇帝复辟

 1.王先生

 2.英宗皇帝的亲征

 3.撤退

 4.皇帝做了俘虏

 5.还乡团回来了

 6.关于于谦

 7.夺门之变

 8.于谦之死

朱厚照与朱宸濠的故事:顽主和反贼的博弈

 1.合法斗争玩不过旁门左道

 2.皇上跟大臣玩“躲猫猫”

 3.百官罚跪

 4.多管闲事的王阳明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从辛酉政变到戊戌政变

 1.历史的节点

 2.尸骨未寒,硝烟即起

 3.两党联手,权力更替

 4.皇帝得了梅毒

 5.皇后绝食而死

 6.童年光绪的抑郁寡欢

 7.糊涂的慈安

 8.光绪的爱情

 9.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

试读章节

齐桓公这个人的名头太响了。大凡多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就不能不知道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就是伟大的孔夫子夸赞齐桓公所讲的话。

按照现代人的语言习惯,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话听上去显得太拗口,有些云里雾里,不知说的是啥意思。

啥意思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文言文嘛,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不大一样,假如把它改成白话表达方式,读者就明白当年司马迁说的是什么了。

所谓“九”,就是多的意思。它也可以指一、二、三、四……一直到第九的“九”,但在古人那儿,更多的时候却是指比“九”更多的数。

而“合”呢,就是召集、聚合,把诸侯们统统召集到一起,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或者开个会,或者颁布个决定什么的——这是比较文明的“合”。还有一种“合”就不单单开会那么简单,而是大家凑在一起,举行“兵车之会”,也就是把各诸侯国家的武装力量聚集起来,干什么呢?打仗。打那些不听话、不守纪律、胆敢对周天子表示不恭,或者跟霸主的权威挑战的家伙——这是以军事手段实现政治或外交目的的集会。

那么“一匡天下”又是什么意思呢?“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凭一人之力或一国之力,而“匡”呢,是“纠正”和“端正”的意思。这样,“一匡天下”便是说,齐桓公凭借他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力量,把倾斜了的、衰颓了的周王朝的天下给扶正了。

齐桓公是周武王赐封的齐国的第十六代君主。在他当君主的时候,曾经凭借武力打败商纣王夺得商朝天下的周王朝,已经存在了将近400年。不过,此时的周王朝不再是当年战胜殷商夺取天下时那般的意气风发气概堂堂,而呈现出末世的光景来。

经过多次外患内乱引发的危机,特别是周幽王宠信褒姒,荒淫怠政,还搞所谓“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游戏,结果引起犬戎入侵,各路诸侯袖手旁观,堂堂天子无人护佑,竟被杀死在骊山之下,闹得周王朝险些覆灭。好在秦国国君挺身而出,将继位的周平王护送到洛阳去避难,平王自忖西安是回不去了,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将原先的国都那边统统赐给秦王,以表彰他的勤王之功,同时将首都迁至洛阳,历史上把这叫“平王东迁”,以此为界,是为东周,而以前定都西安的那一段历史则被称作西周。

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被别人从国都撵出来,不得不搬家以求安生,这样的“共主”其实力之虚弱,自然有目共睹。自此,许多不安分的诸侯国也就不大鸟这个“天子”,全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他们随心所欲,把周王的指令当做耳边风,,一时之间,闹得礼崩乐坏,把最有责任感的孔子急得大骂世道不古。由于没有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主持“公道”,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吵闹也愈演愈烈,终至不可开交。

齐桓公就是这个时候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

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之间除了爵位等级不同,在国君这个身份上都是一致的,就像现在的大国和小国、穷国和富国的关系一样,没有谁比谁更高一等,谁也不好干涉别国的内政,谁也不买谁的账。

但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力后,诸侯国之间大国欺负小国、富国打击穷国甚至占领、消灭、吞并对方的事件便屡屡发生,没人干涉得了,没人认真过问,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时不时来骚扰一下那些弱小一些的诸侯国,弄得这些小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齐桓公凭借其实力和智慧,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充当“大佬”、裁判、主持人和摆平者的角色,创造了属于齐国的数十年黄金岁月。

所谓“尊王攘夷”,就是打着维护周王和周王朝利益的旗号,来制止那些侵略吞并以及违背礼法的事件。当然,齐桓公实际上不会那么大公无私,他在很多情况下借助“尊王”的旗号,实现个人的目的。但因为他善于“拉大旗做虎皮”,别人还真无话可说,不得不乖乖听他的。后来曹操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是从他这儿盗版来的。

《战国策·韩策》中有这样一句话:“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犹共尊襄王也”。这句话把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实质揭露得一清二楚,那就是打着“尊王”的旗号,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他一旦被确立霸主地位,便实质上取代了周王的权威。这时的周王在齐桓公面前,几乎是个傀儡。

不过话要说回来。假如没有齐桓公尊王,那么衰弱不堪的周王朝恐怕早就玩完了,连那个空虚的王位及耀眼的王冠,都被人踩到脚底下去了。

自从齐桓公称霸之后,各诸侯国凡是实力强大到足以号令各国的,都起而效仿,于是便有了“春秋五霸”之说。当列强纷纷崛起,有实力当霸主的增加到七个之多后,便进入了“战国七雄”的时代。

这么说来,齐桓公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有声有色、波澜壮阔、奇谲变幻、多姿多彩的时代,似乎我们应当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向齐桓公致敬!

但是且慢。

倘若我们查阅一下齐桓公的档案就可发现,这个功名盖世的君王或霸主,他的王位的得来却不那么正统、不那么地道,有抢班夺权的嫌疑。

此话怎讲?

咱们还得从头细细道来。P1-4

序言

皇帝这个词,100年前在中国人嘴里,差不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后来,辛亥革命发生,皇帝这个岗位被老百姓给撤了,满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叫溥仪的下了岗,中国再没有皇帝了。

但帝制在中国存在的年代太久远、太漫长,以至多少年后,人们脑子里还是忘不了这一茬。近二三十年,电视里面古装戏开始泛滥,那些古装戏里少不了有皇帝这个角色出场,于是乎开口闭口离不开“皇帝”“陛下”,一时之间这个称呼满天飞,听得人们耳朵都生出茧子来。

皇帝作为一个全称性名词,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国,自认为建立了亘古未有的一件大功勋,便想到要给自己封一个前无古人的称号。他这样说:平定了天下,臣服了各国诸侯,不能再和以往那样称王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名号,否则不能显示出鄙人的丰功伟绩。他的想法刚一冒头,底下拍马屁的大臣有的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共同上奏,建议把传说中三皇五帝位号中的“皇”字和“帝”字,毫不谦虚地统统拿来,归到赢政名下,于是乎,就有了“皇帝”这个名词.由此可知,“皇”和“帝”原本虽然意思相差不多,但在秦始皇之前,却是两个不同的词。而秦始皇之所以叫秦始皇,意思就是“大秦帝国第一任皇帝”。

大秦帝国虽然由于实施暴政,二世而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之一,但皇帝这个名词却延续下来,传承不息。不过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时间段里,皇帝只能有一个,不能多,否则就坏了规矩,乱了套。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他自命为天子,也即天老爷的儿子,因此他便拥有无上的法力和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声色犬马,吃香喝辣,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任谁都没有当皇帝的人更牛、更拽、更显摆,因此皇帝这个位子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垂涎三尺的对象。

岗位只有一个,想上岗的人却很多,这就难免会引来麻烦。麻烦的主要表现就是,凡是有那么一份野心的人,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抬到那个位子上去,把别人挤下来。

为了防止这种容易引起动乱的现象发生,古人在面对皇帝交接班的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有禅让法、兄终弟及法(就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继位)等等。而一个最有效也最为近人熟知的办法就是宗法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限定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一个人,其他人除非在嫡长子死亡或其他无法继承王位的情况下,才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排队来遴选出皇位继承者,不得随便插队。

君王交接班体制中的禅让制,据说实行于尧舜禹的时代。那个时代帝王的觉悟特高,见到能力水平不亚于甚至超过自己的贤人,巴不得赶快把他请到宝座上来,好让自己退休。不过后来有人怀疑,尧、舜的禅让传说,只是一种愚民宣传,实际上尧、舜和禹之间都是通过血腥的权力争夺来实现政权交替的。比如,成书于战国时期却一直不为正统史学家所认同的典籍《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还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丹朱是尧的儿子,研究者认为,舜之所以在囚禁了尧之后还要控制丹朱,是不满尧破坏部落制度企图传位于儿子而采取的政变行动。至于禹的继位同样存在着激烈的争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这样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揭露出皇权更替、朝代轮换当中的血腥一面。

我以为,真正的禅让制应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首领推举制,以后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私有制不断完善而逐渐衰微。尧舜时代中国已逐步进入私有制社会,只是私有制尚未完备,帝王传承制度也未形成固定模式,即使有人采用暴力手段夺权,由于不符传统,也要假借禅让的名义,因此,禅让制便成为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王位接交制度的美好传说。

话说回来。美好的传说虽然是传说,后人的怀疑毕竞也只是怀疑,谁也没亲眼见过尧、舜、禹之间的权力交替过程,也就无法做出无可辩驳的结论。

至于兄终弟及的规矩,也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其源头应当稍晚,始于父系社会的原始部落时代,但私有化程度应比禅让时代高。

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唯有满清王朝不搞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传贤不传长”,乾隆皇帝曾批判嫡长子继承制“尤非确论”,还举例说,如果唐高宗和明太祖最初就选择李世民和朱棣做接班人,历史上便不会有玄武门之变和朱棣靖难的故事发生)是私有制成熟时的一项制度,也是真正进行了周密而严格设计的继承制度。这一制度的好处是继承者排序明确,按亲疏远近和先来后到两项原则,操作简便明了,不可有丝毫紊乱,不过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比如说,规矩既然是人定的,人当然也能够破坏它,只要有足够的本钱和胆量,浑水摸鱼、抢班夺权、刀兵相见、捷足先登的便大有人在。

于是,为争夺皇位而产生乱子直至搞到杀人盈野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

我们将这部书定名为《血染的王冠》,就是想集中描述一下中国历史上皇位(王位)继承过程中的这一类现象。

按照王位继承的制度设计。有序接班是为常规现象,而抢班夺权的行为属于非常规现象——我们之所以不把它称作非法现象,是因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成者王侯败者寇”。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了政权、当上了皇帝的人,他的继位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旁人骂他“乱臣贼子”也好,抢班夺权也好,都成了马后炮,不管用了。而且,王权或皇位由抢得来而非由继承得来,往往表明抢夺者比起被抢者有着更强悍的意志和更聪明的头脑,当然也包括更强壮的肌肉和更残暴的手段,这类帝王在治理国家时也往往比常规接班者显露出更加出色的才干来。

下面,还要唠叨几句。

皇帝这个词儿,是到秦始皇这儿才有的。可是在秦始皇以前,他干的这份工作就已经有了。以前不叫皇帝,自有别的叫法。比如有叫王的,有叫天子的,有叫天下共主的,有叫国君的……秦始皇在自称皇帝之前其职务就叫做秦王。

历史上,获得皇帝名号的据说有四五百人(国内一位专家说是492人,而柏杨先生统计是559个),如果加上此前的什么王呀、国君呀之类的,那就不可胜数了。这些帝王中,通过常规途径获得权位固然不少,但非常规途径夺得政权的,也绝非个案,而是数量多多,让人触目惊心。有人做过统计:仅仅从史书上查阅到的宫廷政变就达两三百起(当然包括失败的),还有许多名义上是正常交接班,实际上却暗中捣鬼的不好统计在内。

这样看来,常规和非常规到底哪种属于常态反而不好说了。

因此,看似耀眼的王冠、象征着无限威严和无尚荣耀的王冠,实际上沾满了猩红的鲜血,它是血泊中绽放的一株傲慢的花朵,它上面的每一粒珠宝、每一根冕旒,都映射出血色弧光。

本书选择历史上最典型的一批事件进行描述,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让读者感受一下皇位传承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并由此从某个特殊的角度去探知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河流尽管滔滔不息,一直向前,但也往往因权力争夺和权力更替而不时遭遇曲折——这一点,是读历史时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7: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