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面镜子,不抱怨的人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不抱怨的生活,心灵轻盈的人看到生活总是绿树成荫、阳光倾泻。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是交替存在的。停止抱怨、放开心灵,让生活继续流动,让周围的一切不如意都因为你的不抱怨而改变。
“减压”真就是一种神秘的解药,它能治愈习惯抱怨的人,打扫每个人内心的垃圾,再把好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给自己减压,给他人减压,给世界减压,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每天给心灵减点压(不抱怨的智慧全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喻向东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活是一面镜子,不抱怨的人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不抱怨的生活,心灵轻盈的人看到生活总是绿树成荫、阳光倾泻。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是交替存在的。停止抱怨、放开心灵,让生活继续流动,让周围的一切不如意都因为你的不抱怨而改变。 “减压”真就是一种神秘的解药,它能治愈习惯抱怨的人,打扫每个人内心的垃圾,再把好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给自己减压,给他人减压,给世界减压,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事。 内容推荐 当抱怨成为坏习惯后,它就像紧箍咒一样令我们苦不堪言、无法自拔,对他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实际上,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或许真的是我们的心灵太过沉重了,需要减点压,放轻松。 生活是一面镜子,不抱怨的人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不抱怨的生活,心灵轻盈的人总能看到生活中绿树成荫和阳光普照。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是交替存在的。停止抱怨,放开心灵,让生活自然流动,让周围的一切不如意都因为你的不抱怨而改变。 目录 第一章 糊涂减压法——做人不抱怨 揣着明白,表面上装糊涂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退一步,迎来海阔天空 宽容不是迁就,而是修身 时刻要有自知之明 掩饰错误是最大的错误 笑看人生,笑对成败 找准自己的位置 事情成败,全在人心 处事须平和,做人有正气 人有欲望未必是好事 静以修身,万事看淡 白隐禅师点化武士 说老实话,做有骨气的人 做人,一定要守好道德底线 不要轻易地被外物影响 厚道的本质是大智若愚 第二章 专注减压法一做事不抱怨 为人踏实,才能一飞冲天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拿得起,放得下,才叫智慧 对人对事都别太强求 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莫让愤怒冲昏头脑 以德报怨,以德服人 先吃苦,再享受 冲动往往导致恶果 宁静做人,淡泊处事 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随心所动,顺其自然 多读书,给自己创造机会 看古人如何控制脾气 钱若水“糊涂”办公案 萧何与韩信的不同结局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心诚,事事自然顺利 第三章 冷静减压法——心态不抱怨 贪小便宜者必定吃大亏 有知足的心,才能经常快乐 先要处下,而后居上 宠辱都是身外之物 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冷静看待身边不平事 世态炎凉,以平常心看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别自己给自己添堵 真正的快乐存在于内心 外界的诱惑从哪里来 幸福快乐在于心态 名利前,有如水的心境 知进知退,永保平安 名利身外之物,得失随心 拥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 知足者是最富有的人 第四章 自强减压法——挫折不抱怨 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 把目光放得长远些 切勿凡事与人攀比 幸福和不幸都来自比较 不要过分强求他人 能吃苦时,不叫苦 不平面前心平气和 吃亏是一种做人境界 生活中要会找平衡 视逆境为进步的阶梯 不争就是最好的“争” 逆境中,走好脚下的路 放得低,才能看得远 韩信的胯下之辱 第五章 感恩减压法——交往不搀怨 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放下是一种智慧 多想想事情的另一面 不要轻易忘记别人的恩惠 冤冤相报何时了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与人方便,必有意外收获 齐桓公的容人之量 一言一行须深思熟虑 好好善待你的仇敌 聪明者善于反思 正确对待他人的过失 随时保持你的微笑 走得直,方能行得正 同事之间“不争”的学问 第六章 宽容减压法——生活不抱怨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 攀比,让幸福打折扣 千万不能起贪心 人生下来就该吃苦 “不知足”就是自寻烦恼 要的最多的人输得最惨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态决定健康 用幽默点缀生活 心是一颗明珠 幸福来自多行善事 大聪明无欲则刚 简单中体味幸福 心态放平,守住自己 生活知足,自然常乐 第七章 工作减压法——职场不抱怨 人在职场,多给人留余地 “舍”与“得”的职场智慧 年羹尧利欲熏心,遭杀身之祸 张廷玉宁吃小亏,不得大怨 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 生意场上,别怕吃亏 职场没有救世主 谦虚的人更容易赢得尊重 凡事别太争强好胜 干什么都要适度 做任何事都不能偏心 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 别光说不练 工作也要有平常心 孔子靠什么从政 难得糊涂 试读章节 揣着明白,表面上装糊涂 “难得糊涂”四个字,出自清朝名士郑板桥之手,现在已经成为老百姓言传的一条生活哲学。郑板桥最初为人题字时,下面还附有一行小字作为解释,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短短三十三个字,道尽了郑板桥在官场遭遇的苦辣辛酸。郑板桥很早就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却直到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好不容易走上仕途,作了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郑板桥想为百姓办些实事,老百姓告状,他定是秉公办理,不管被告是平头百姓还是有势力的乡绅,只要真的犯了错,一律严惩不贷。这种伸张正义是没有错的,可是郑板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想扳倒那些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的恶势力,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山东遭灾,他不顾乡绅的反对,开仓放粮赈灾,终于被诬告罢官回家,只能靠卖画为生。 《礼记》中有这么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也是做人要“难得糊涂”。这是个很形象的说法,可以这样理解:河水太清澈了,鱼就没有办法在其中藏身,因为很容易就让人捉走了,清醒的人会抱怨太多,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也是一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谁都会犯错误,“至察”的意思就是容不下别人的半点过失,人要是这样,肯定也没有朋友了。所以做人,还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好。什么事情都要弄个尽善尽美,容不得一点错误,这是最得罪人的做法,法外还要容情呢。 老子也是官场中人,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种“昏昏”、“闷闷”不就是装糊涂的状态吗? 对这种“昏昏”、“闷闷”的状态,庄子也有很深的理解,他在《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远古时候,南海的帝王名字叫僚,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字叫浑沌。僚与忽出去巡视的时候,常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遇。那个时候的人是很友善的,可不像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那样国与国之间动不动就兵戎相见,国王到了邻国的土地上也不会被扣留做人质,中央大帝浑沌每次见到两个邻国帝王,都会很盛情地款待他们。 帝王当然都是很有尊严的,这么一直平白受人恩惠,除了极少数厚脸皮的无赖之外,大部分老百姓都受不了,何况是威震一方的帝王呢?僚与忽被招待得实在过意不去了,就私下商量着怎么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僚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人世间的很多好东西他都享受不到,我们帮他凿开七窍吧。”忽同意了,于是这两个人就每天帮浑沌凿开一窍,到第七天,浑沌终于有了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僚与忽正在高兴,却发现浑沌死了。 这个寓言很有意思,浑沌他是真的浑浑沌沌什么也不知道吗?绝对不是,两个邻国帝王来做客,他盛情招待,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糊涂?他没有七窍,可是心里什么都明白。他的两个朋友就不明白了,不会装糊涂,也根本不明白那种“昏昏”、“闷闷”的境界,结果把浑沌害死了。 老子的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的外表是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但是它里面有“象”和“物”,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要心里对什么都一清二楚,外表却要糊里糊涂。 老子有言:“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说的就是掌握“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老百姓说的“难得糊涂”正是暗合这个道理,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抱怨自己貌似不公的待遇。平心而论,郑板桥是个好官,却不是个聪明官。他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他明白得太晚,再抱怨已经很晚了,官都丢了,自身难保,以后哪还有什么机会给别百姓办事呢?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威廉·赫谢尔是天王星的发现者,他却错误地认为在太阳光焰万丈的大气之下一定是阴暗凉爽、宜于居住的地方;美国天文学家珀西瓦尔·洛厄尔坚持说他的确看到火星上存在运河;美国化学家罗伯特·黑尔发明了一种能与死者互通信息的装置;德国物理学家魏伯与现代进化论的联合奠基人之一的华莱士都认为可以召回人的灵魂;牛顿曾费尽心机想把铁、铅一类金属变成黄金白银…… 很多大科学家也会犯低级错误。由此可见,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实在很难。有这几种方法可以让你准确评价自我:一是与他人做对比,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二是多听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评价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因此更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做恰如其分的评价。三是实践,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才能,不妨寻找机会去实践,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外国的一位物理动力学家发现:如果按照常规的空气动力学理论,蜜蜂那双弱小的翅膀是无法带动其相对庞大的身躯起飞的,也就是说笨重的蜜蜂本来是不可能飞起来的。但是为什么结果不是这样的呢?科学家发现,那是由于蜜蜂从出生开始就不知道这个“事实”,它认为自己有翅膀,认为自己足够的轻,可以飞翔。蜜蜂的例子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把这个道理放在为人处世上也是一样适用的。 为人处世都要有让人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人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做好了准备;待人接物以抱宽厚真诚的态度为最大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高下之别也一眼可见。“让”作为一种谦虚的美德,适用的范围不仅限于交际中,还可涉及众多的领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表现出智者的胸怀。 在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让的故事,就是“融四岁,能让梨”。故事所讲的是东汉末年鲁国的孔融,天资聪颖,在4岁时,面对大人摆出的一筐梨子,能让自己的哥哥先拿,最后,他才去挑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吃。之所以如此,他的逻辑是,他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然应该吃最小的梨子。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意是说,你怎样对待我,我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公平、合理,两不相欠。 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不抱怨呢?你给我造成了伤痛,让我备受煎熬,我也要让你饱尝痛苦的滋味。这叫报应,当然也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样一来,心里倒是平衡了许多,但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它所带来的沉甸甸的后果:原本一个人痛苦,现在却要两个人都痛苦,并且这样一来给双方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创伤是难以抹平的。恐怕以后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所以从长远看于人于己还是不好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齐国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听了,闹了个大红脸。 晏子的做法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别人侮辱他,他也不生气,反而利用别人的侮辱反过来讽刺别人。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都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要抱怨别人,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界事物对我们的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有利于我们的还是不利于我们。 P3-7 序言 你觉得自己现在心情愉快吗?你数过自己每天会为几件事劳神费心吗?你是否经常抱怨碰到郁闷的事儿并因此牢骚满腹?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每天都有人不是抱怨这个人就是抱怨那件事,甚至有的人从早到晚不停地抱怨:早上上班挤公车跟人吵架,心情不爽;合租的人一身烦人的生活恶习,不好明说;老板最近常给自己脸色看,内心纠结;老婆每天都会用琐事烦自己,没完没了……我们不仅会针对某个人,也会针对某件事抱怨,一旦找不到知心人倾述心中的抑郁,我们就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长此以往,抱怨也就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当抱怨成为坏习惯后,它就像紧箍咒一样令我们苦不堪言、无法自拔,对他人、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好处。心灵一旦成了“抱怨”编织的牢笼,就会看谁都不顺眼,对任何事都不满。实际上,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或许真的是我们的心灵太过沉重了,需要减点压,放轻松。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发发牢骚、吐吐苦水很正常,但千万不要让负面的抱怨情绪和不顺心的状态把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使心态变得更坏。比如,当你总是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老板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一个“不相信有好老板”的结论。即使遇到了相对好的老板,你也会从心底对他产生怀疑,这样一来,你还能在公司安心工作吗?如果给心灵减点压,换成另一种心态,以专注和感恩之心在职场工作,你就会自然营造出有利的工作氛围。 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得很累?因为我们的压力太大了。过于沉重的心灵负担,让我们变得小心眼,过分在乎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或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所得远远小于付出。 生活是一面镜子,不抱怨的人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不抱怨的生活,心灵轻盈的人看到生活总是绿树成荫、阳光倾泻。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是交替存在的。停止抱怨、放开心灵,让生活继续流动,让周围的一切不如意都因为你的不抱怨而改变。 “减压”真就是一种神秘的解药,它能治愈习惯抱怨的人,打扫每个人内心的垃圾,再把好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给自己减压,给他人减压,给世界减压,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事。 不妨这样去想:如果因为自己的事抱怨,就试着学会接纳自己的错误;如果因为别人的事而抱怨,就试着把抱怨转化成宽恕。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的生活便会有巨大的改观。 俄国有一句老谚语:“打扫全世界,先从打扫你家门前的台阶开始。”给心灵减点压,就是一种不抱怨的智慧。每天保持这种智慧,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无论面对同事还是家人,你都会充满微笑,拥有一颗乐观、平和之心。 也许我们做不到永不抱怨,但至少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轻松。拥有好心态从不抱怨开始,放下心灵包袱才能自在每一天。就让书中这些充满不抱怨智慧的故事,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驾驭自己的心灵和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