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名人与读书/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
分类
作者 赵立云//刘文键//张锐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之《世界名人与读书》。全套书延续了上套书简单、生动的语言风格及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同时做到了内容精挑细选,并且仍旧坚持了低价位的原则。相信一定会给读者带来裨益。

本书既有很强的实用性,读者可以作为工具书加以引用,又可摆放案头,以供休闲消遣,提高自身的修养。总之,读后定会获益匪浅。愿本书成为你人生的助推器,使你从容而优雅地面对充满无限生机的未来。

内容推荐

讲述世界名人睿思、明辨、勤勉、勃发的“书路历程”。体现性格塑造、信心培养、能力历练的人文关爱;品读大师的苦乐人生。借鉴各界名家的读书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性。浏览于美文彩图间,赏读“内在品味、外行时尚”的精品。

目录

方法篇

 阅读时间

爱因斯坦 不把时间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蔡元培 读书“四字诀”

陈寅恪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哈钦斯 活到老,学到老

华罗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卡耐基 读书创造财富

兰姆 选择时间去读书

老舍 不能叫书管着我

列宁 快速而有效地读书

柳比歇夫 “时间统计”读书法

马克思 阅读与创作

秦牧 “牛食鲸吞”读书法

王力 通古知今读书法

吴文俊 文理兼修,古为今用

 择书如友

爱默生 做一名会读书的发明家

冰心 读书应该有挑选和比较

恩格斯 要系统地读原著

郭沫若 目标决定方法

克鲁普斯卡娅 一文三摘,有选择地读书

梁漱溟 无师自通的读书方法

洛克菲勒 书籍塑造灵魂

茅盾 反复读“三遍”

莫洛亚 读书的艺术

塞涅卡 去读天才作家的作品

陶行知 读之善,用为上

托尔斯泰 知人论书,感受文学作品

小林多喜二 “推测式”读书法

杨振宁 渗透扩展阅读

张五常 为知识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孰轻孰重

 心灵享受

陈垣 从目录学入手

邓肯 艺术灵魂来自阅读

丰子 恺学外语的“笨法子”

高尔基 阅读打开未知世界的窗户

胡适 读书“四到”

梁启超 重要文字可摘抄下来

梁实秋 随缘读书

梁章钜 “精熟一部”读书法

卢梭 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读书

鲁迅 随便翻的学问

吕思勉 一本书应从头至尾读完

毛姆 “为乐趣而读书”读书法

王国维 “三种境界”读书法

叶圣陶 最忌死读书

郁达夫 “书痴”的四种研读法

感悟篇

 走进书的世界

邦达列夫 书籍是人的自我见解

陈香梅 曾经的读书岁月

德布林 对书崇敬的后果

冯至 书和读书

辜鸿铭 读书人

怀特 小书凝聚的大智慧

劳伦斯 书籍仅仅是玩具吗?

林语堂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节选)

罗曼·罗兰 为英雄立传

罗斯金 关于书的定义

斯迈尔斯 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孙福熙 读书并非为黄金

沃伦 “肉体的感受是诗歌的意义”

雪莱 读诗是心灵留下的记录

余平伯 读书的意义

 爱不释手

歌德 松开手,让我说话!

格拉克 着了司汤达的“道”

赫姆林 读书的经历

吉辛 为书牺牲

卡尔维诺 经典是什么?

梅筠 唯向书中觅知己

尼采 避难于书籍

潘铭燊 “书奴”搬家记

培根 读书使人充实

萨特 图书室——我的世界

史密斯 书籍的三种职责

叔本华 思想在赏读经典中睿智

泰戈尔 为图书馆所作的诗(节选)

雅各布斯 消遣——小说的第一种报酬(节选)

叶公超 买书

赵淑侠 没书就过不了日子

 开卷有益

阿兰 读书之乐(节选)

奥登 论读书(节选)

法朗士 曾经的读书经历

冯友兰 知其意,明其理

富兰克林 读书方能无敌

胡佛 我的读书导师

梁厚甫 读书要“刺激”

林德 “无知”的乐趣(节选)

罗斯福夫人 欣赏书中的美与内容

毛姆 读书不必强荐

蒙田 论书(节选)

莫里亚克 文学便是一切

梭罗 读最好的东西

伍尔芙 将所读之书“比一比”

萧乾 关于书

尤今 无日或辍,无时或断

轶事篇

 伴我成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 伏尔加河畔的读书迷

陈景润 读书要目标专一

达尔文 读书调节生活

戴维 奋起直追成大器

戴震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

法拉第 在石缝中探寻

杰克·伦敦 像一头饿狼般啃书

廖沫沙 读破万卷书,自学必成才

林肯 读书之光照亮人生征途

罗蒙诺索夫 只想要书

拿破仑 读书是贫穷人的享受

牛顿 刻苦读书,勤奋思考

培根 崇尚知识

丘吉尔 博学多艺

塞尔玛 听故事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张广厚 中考时曾名落孙山

 图书馆的黄昏

阿西莫夫 借书证里的科幻世界

爱迪生 图书馆里走出的发明天才

居里夫人 为读书甘受苦

康德 图书馆的工作者

鲁巴金 读书逾万卷

鲁迅 读书趣事多

马克思 图书馆的“脚迹”和笔记

齐奥尔科夫斯基 “图书馆大学”毕业的航天之父

闻一多 读书成癖

章太炎 书有己见

朱自清 要求自己走在时间前面

竺可桢 牢记“滴水穿石”的教诲

 思绪飞扬

阿基米德 苦思钻研无旁骛

比尔·盖茨 热衷坚持

狄更斯 讲故事的高手

凡尔纳 “写作公司”老板

凡高 读书对于绘画的启迪

傅雷 做人第一,读书第二

富兰克林 唯一的娱乐

高尔基 向法国作家学习写作

黑格尔 笃学深思

黄昆 严谨治学

黄永玉 看书忌虚荣

罗斯金 开凿冶炼

钱伟长 适当跨越

孙犁 择其善而从

试读章节

兰姆

选择时间去读书

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散文家。兰姆出身贫穷,14岁即辍学自谋生路,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做了整整36年的职员,直至退休。兰姆的随笔属于英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从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约束,追求个性和感情的解放;从创作方法上摆脱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我手写我心”的主张。兰姆在自己的随笔里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描写对象,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事物,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色彩。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伊利亚随笔》。

重视和讲究读书的季节、时间以及地点的选择。兰姆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书才比较适宜,实际上也就是读书环境的问题。例如,他主张,在开饭前的短暂时间或五六分钟的光景,是不适合拿一部《仙后》的书或严肃的说教布道文章来读的。这时所要做的,就是消遣。为此,可读一些轻松愉快的短文,让时间在轻松愉悦中流过。

兰姆在《读书漫谈》中写道:“严冬之夜,与世隔绝,温文尔雅的莎士比亚不拘形迹地走进来了。在这种季节,自然要读《暴风雨》或者他自己讲的《冬天的故事》。”他认为,严寒的冬天,读一些与冬天或风雨相关的文学作品,不仅与环境相合,而且别有情趣,更能领会到文学作品中所渲染的气氛和魅力。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诗人,曾写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其中,《失乐园》运用《圣经》题材,塑造了叛逆者撒旦的形象;《复乐园》借基督受难的故事,反映了英国大革命失败后诗人对革命的态度。由于这些诗都与宗教有关,表达的内容也比较严肃,因而兰姆别出心裁地认为,“开卷读弥尔顿的诗歌之前,最好能有人为你演奏一曲庄严的宗教乐章”。他觉得,这样才更容易领会弥尔顿诗中的意味和精神。不过,他又补充说,“如果听众摒除杂念,肯洗耳恭听对弥尔顿诗歌的朗诵,那么弥尔顿自会带来他自己的音乐”。也就是说,弥尔顿诗中自有音乐和旋律,但需要读者自己静心去聆听和体会。

兰姆很喜欢在室内读书。虽然他也曾羡慕一位牧师能在斯诺山上一边走路,一边阅读巨著,“对他那种远避尘俗、孑然独行的风度常常赞叹”,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种超然物外、凝神贯注的脾气与我无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户外读书精神无法集中,会为户外一些掠过眼边的人或物所干扰,使他好不容易记住的书本知识一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他坦率地说:“我不能算是一个户外读书的热心支持者。”兰姆的读书方法虽不显得重要,却很独特,未必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能得到一部分人南衷的赞赏和拥护。

以书为友。除了注重读书的时间和季节,兰姆的读书热情恐怕要超过一般的知识分子。他曾经说:“我把相当一大部分时问用来读书了……除了走路,我便读书,我不会坐在那里空想——自有书本替我去想。”他不仅喜欢渎书,而且所读之书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他坦诚地说:“在读书方面,我百无禁忌。高雅的如夏夫茨利亚,低俗的如《魏尔德传》,我都一视同仁。凡是我可以称之为‘书’的,我都读。”除了《礼拜规则》、《宫廷事例年表》以及休漠和个别人的哲学著作、历史著作以外,“差不多什么书都可以读。我庆幸自己命交好运,得以具有如此广泛而无所不包的兴趣”。在他眼里,莎士比亚、弥尔顿等经典作家们的诗歌是宜于朗读的,但“为了一时一事而赶写出来,只能使人维持短暂兴趣的书,很快地浏览一下即可,不宜朗渎”。对于“时新小说,即使是佳作”,他也认为不宜朗读,每当听到有人读这些时新作品,他便感到非常厌烦。他对读报似乎也抱有类似的成见。  老舍

不能叫书管着我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34年,任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

老舍写过一篇《著者略历》的自传,其中讲到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说:“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这段文字,形象地概括了老舍的读书经历。他7岁读私塾,10岁人市立小学。旧式的教学使他厌恶,敬而远之。后来,他进中学念书,只读了半年,因为付不起学费,转考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教书先生。如果按常规走下去,他终究只能是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罢了,但老舍从传统的文化模式中跳了出来,用他那支生花之笔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出人世百态的社会风情,这完全有赖于他那独具特色的读书方式。

广读,泛读。老舍自谦“读书没有系统”,实际上,他正似蜜蜂采花粉那样,广采博取。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正像他说的,“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快读,跳读。老舍说自己读书常常“读得很快,而记不住。”这实际是一种在短期吸收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对此,他曾幽默地说:“读得快,因为我时常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细读,精读。广读,泛读,快读,跳读,并不意味着老舍不细读,精读。他曾把但丁《神曲》的几种英译本,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仔仔细细地读过一遍,不光读原著,还读评论,并且还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但丁的《神曲》使他明白了文艺的真谛。1921-1929年间,老舍读近代英法小说,也是采用此法。他顺藤摸瓜,读过名家的一本译著,便又找来他的另一部书,如此这般,一直追寻下去,“昼夜读小说,好像落在小说阵里”。为此,他从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的小说里,汲取了不少有益的创造精华。

除读书外,老舍还十分注意向社会学习,“熟读社会人生”,从社会中获得各种直接的经验与知识。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老舍深入人力车夫中体验生活,直接从小茶馆、大杂院,以及车厂里汲取原材料,从而创作出来的佳作。

P33-3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