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人生总是有几许无奈。所谓生死有命,逝去的将永远逝去,活着的生活还要继续,好好地活着无疑是对逝去的人最大的安慰!

丧失亲人的我们该如何走出死亡笼罩的阴影?

在与疾病做着顽强斗争的我们该如何笑傲人生?

面对大自然的无情肆掠的我们又该如何淡定一切?

日渐老去的我们将如何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站?

当曲终人散、人生的大幕徐徐落下时,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跳完人生“最后的舞蹈”?

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史铁生倾情推荐,亚马逊网站近20年来最受欢迎的“死亡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有一天,一位女士对一位男士说,未知是恐惧的惟一原因,没有人不想了解死亡的全部真相,我们何不写一本还原死亡本来面目的书呢?于是,他们二人开始合写一本名为《最后的舞蹈》的死亡学著作。他们采集了世界各地与死亡有关的资料,插入了相关的小故事、照片、诗文和美术作品。

目录

第一部分:死亡很近

第1章 死亡充斥着生活

死亡是新闻报道的焦点

死亡是影视作品的催泪弹

死亡是文艺作品的主题

死亡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第2章 迥异的人生与相似的死亡观

社会文化——勾勒出死亡的印象

传统文化——构建着死亡的观念

西方文化中的“死亡之舞”

第二部分:死亡是什么

第3章 究竟怎么才算“死了”

新、旧界定方法的冲撞

经验判断与理性判断

鉴定死亡的4种方法

法律上如何界定死亡

第4章 我们头脑中的死亡

从小到大我们如何认识死亡

什么是对死亡的成熟的认识

父母如何帮孩子理解死亡

第5章 为什么觉得死亡陌生

殡葬服务让我们远离它

恐惧和焦虑让我们回避它

死亡率下降让它看似遥远

美国的十大死亡原因

人口流动带来的疏离感

医疗技术让我们远离濒死者

第6章 死亡是一门有意义的课

死亡之毒的解药是爱

1963年,死亡走进美国大学课堂

探究死亡的理由:帮助和治愈

源自希腊神话的死亡学

第三部分:死亡面面观

第7章 孩子所要面对的死亡

“不动了”,孩子眼中的死亡

重病患儿需要的精神急救

痛失亲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孩子需要心理支持

帮助孩子走出死亡的阴影

第8章 成年人生活中的死亡

刻骨铭心的丧亲之旅:白发人送黑发人

最难面对的灾难之一:父母离世

永失我爱:伴侣之死

友情的悲哀记忆:朋友之死

无法逆转的现实:衰老和老去

第9章 病死

致命性疾病意味着什么

与病魔奋战的日子

迎战艾滋病

第10章 解剖自杀的真相

自杀的想法并不少见

骇人听闻的自杀数据

自杀背后的心理分析

社会学家眼中的自杀

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杀

自杀分为哪些类型

导致自杀的几种危险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杀动机

自杀方式的选择

自杀前的留言

自杀的预防、干预和善后

如何帮助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

第11章 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

自然灾难:飓风、洪水、地震……

人为灾难:冒险、事故、战争……

第四部分:死亡来临

第12章 治疗的知情同意

患者拥有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是医学伦理的基本准则

第13章 人之将死

被医疗诊断或法律判了死刑的时候

怎样的社会角色对濒死者是合适的

濒死经历:站在死亡的入口处

死亡梦境与来世生活

死亡信条:一堵墙或是一扇门

第14章 临终关怀

最后的温暖:对濒死者的家庭护理

社会的支持:对濒死者的关怀

最后的慰籍:对老年人的护理

与死神赛跑:急救救援和护理

心灵的震动:护理人员承受的压力

生命的尽头:陪伴濒死者

第15章 选择死亡的两难困境

预先表达意愿

选择死亡

拒绝或者撤消治疗

医助式自杀

安乐死

撤消人工喂食

放弃对重症新生儿的抢救

第16章 器官移植和器官捐赠

器官移植和器官捐赠

对器官移植的伦理拷问 验尸和体检医生

尸体解剖

第17章 遗嘱和遗产

遗嘱通常由哪几部分构成?

正式执行的遗嘱

遗嘱的修改和废除

与遗嘱检验相关的事宜

人寿保险和死亡保险

第18章 最后的仪式——葬礼

葬礼的心理意义

专业葬礼与葬礼习俗

美国人的葬礼

对遗体的处理

有意义的葬礼仪式

第五部分:注视着死,教会我活

第19章 活着的人要做的

丧失、悲痛和哀悼

如何摆脱悲痛的阴影

带着悲伤过日子

影响悲痛的可变因素

对居丧者的抚慰

化悲痛为力量

第20章“好死”之道

伴随着死亡和濒死过日子

死亡是高度人性化的经历

对“好死”的界定

 第21章 未来的日子

有关死后生活的传统观念

探究死亡的价值所在

死亡学研究的新趋势

对死亡未来的预见

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拥有2.5台电视机,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普遍性影响牢固地建立起来了。死亡远不是可以视而不见,它简直成为许多电视节目的一个核心主题。除了在每周的电影以及有关犯罪和冒险的系列节目中描绘外,死亡还是大量新闻广播(一般而言,每次广播都牵涉到几个死亡的故事)、自然节目(在动物王国里的死亡)、儿童卡通片(有关死亡的漫画作品)、肥皂剧(总有某个角色看起来就要死了)、体育运动报道(带有“死球”、“另一方在追杀他们”之类的描写)以及宗教节目(包括神学和轶事风格的死的说法)的报道对象。然而这些林林总总的形象并不能为我们增加多少对死亡本质的了解。很少有节目像人们面对一位亲人去世,或者面对自己行将就木时那样讲述这种现实生活的话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死亡、濒死和居丧的主题在内,这类涉及死亡的节目普遍缺少背景情况,从而被弗雷德里克·泰特(Frederic Tate)描述为在娱乐性媒体中的“死亡象征意义的枯竭”。

请将目光转移到针对孩子们的节目上来,回忆一下卡通片中对死亡的描述吧。达菲鸭①被一台蒸汽压路机碾成一张薄饼,只过了一会儿便突然站了起来。小猎手埃尔默用步枪瞄准兔八哥,扣动板机,“嘭!”。兔八哥抓住自己的喉咙,旋转几圈,抱怨说:“现在天全黑了,埃尔默……我要……”兔八哥倒在地上,两只脚仍然悬在空中。当他的双眼闭上时,双脚终于落在地上。可是等等!现在兔八哥突然站起来了,完好如新。这是可以不算数的死亡!

请想想西部小说,它们往往弱化死亡的真相:把坏家伙描写成为“死了”。他们无疑都被驱逐到镇子边缘的布特·希尔墓地,而刚死的那个家伙就“被葬在那儿的地下”。摄相机从濒死者的面部拍摄到躯体,再拍一个双手抽搐的特写镜头;接下来,随着这个人的呼吸在与乐曲完美协调中消失,所有的动作也停止了。(您还可以回忆以虚构的未来为背景的影片《终结者》中类似的场景。)

当一个人死时,在现场的人们的描述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许多人回忆濒死的人会发出咯咯声,那喘息声听起来是最后的呼吸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随着肌肉变色,身体开始泛出蓝色;曾经温暖和柔软的躯体逐渐变冷和松弛。他们往往说:“死亡根本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到的,都不像是我在电视或者电影中看到的那样!”

P7

序言

经常有人问,是什么促使我们撰写一部论述死亡和濒死的书。林恩回答说:“在死亡教育(亦被称为死亡研究或死亡学)的早期,为了研究关于死亡和濒死问题的所有主题,学习者总是被迫购买许多种书。因为除了其他书外,他们必须阅读菲利普·阿里耶斯、欧内斯特·贝克尔、格伦·弗农、巴尼·格拉斯和安塞尔姆·斯特劳斯、雅克·肖龙、罗伯特·富尔顿、理查德·卡利什、杰西卡-米特福德、埃弗里·韦斯曼、科林·帕克斯、罗伯特·卡瓦诺、伊丽萨白·屈布勒一罗斯、埃德温·施奈德曼和赫尔曼·法伊费尔的著作。其中大多数书都是以精装本形式出版的,书价不菲。一天,我对艾尔(艾伯特的昵称)说:‘为什么就没有这样一本书,它能让读者一卷在手便将这所有的主题一览无余呢?’艾尔回答说:‘嗯,那我们就来做这件事吧!’于是,《最后的舞蹈》诞生了,而且后续的每一个版本都及时地反映了死亡研究领域已经发生和不断要发生的变化和转变。”

什么该写进去?什么该排除掉?一开始,似乎有可能遍览论述死亡、濒死和居丧问题的全部文献。在我们撰写《最后的舞蹈》第一版时,切题的书籍和论文比较少,哪些应当成为经典文献是容易确认的。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向读者提供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死亡研究上,它应当涵盖人文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研究、医学、历史等。通过自由讨论,我们按字母顺序列出了可以纳入死亡研究的所有主题。当时,选择应当放进去的话题并不困难,因为需要顾及的文献来源比较少。回顾1983年付梓的英文第一版,值得注意的是,竟有那么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做法在书中得以逐步展现。

艾尔说:“为了搜集第一版的学术文献,我们使用了加州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作为那的一名研究生,我经常去查阅图书馆的文献。一天,当我走进前往图书馆的电梯时,原来班上的一位同学也进了电梯。他看见我便问:‘喂,上图书馆去做什么呀?’我说我正在撰写《最后的舞蹈》,并提到了一些正在研究的主题,当时一口气说了战争、谋杀、灾难、事故、暴力、种族灭绝、恐怖主义和传染病的主题。电梯停在我那一楼层时,电梯里所有的人诡秘地靠边挪动,而我那位前同窗则仅仅敷衍了一声‘哦’。”

这种反应对于探究或论述死亡、濒死和居丧问题的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直到今天,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依旧存在。当您阅读我们这本书的时候,请注意哪些有关死亡、濒死和居丧的信息对于您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您有关死亡的反应会比二十多年前艾尔所听到的那一声短促的“哦”更长些、更充分些。

死亡教育既需要认识过程,也需要感情投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理智水平上了解死亡,但又必须处理好我们的感情。中国拥有丰富的与死亡、葬礼和礼仪相关的文化资源。历史上,饥馑、战争和天灾夺去过千百万人的生命。人们对死亡并不陌生。随着普通大众和政府更能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对死亡的忌讳也应该可以减少了吧?

记忆犹新的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和死伤,也许增强了必须开展死亡研究和居丧支持的意识。我们希望本书能为您提供一双“慧眼”,便于您审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和经历。也许《最后的舞蹈》会鼓励您认识和应对未曾吐露的与死亡、濒死和居丧有关的痛楚。它甚至可能帮助您下决心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系统的学习或选修的相关课程。

《最后的舞蹈》旨在展示来自不同文化且范围广泛的观点。在中国,道教、佛教和儒家丰富的价值观和习惯做法都具有悠久的传统,并且它们是受各自富于哲理的信仰体系指导的。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此书是由大陆热心于死亡教育的出版机构译成中文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着眼于全球文明来研究死亡学可以为中国读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路向,我们希望本书将在这方面成为一部翔实有效的参考书。

在说英语的各个国家里,死亡教育、居丧支持和帮助行将就木者业已在心理上和制度上扎下了根,当前社会能为个体和家庭提供许多相关的服务。在差不多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死亡学的教育计划和课程。我们热切地期待着,中国播撒的新一轮死亡学种子能孕育出令读者和大学生们满意的果实。为此,我们奉上自己的著作——《最后的舞蹈》第8版。

我们向为把《最后的舞蹈》第8版奉献给中国读者作出努力的所有人士表达最美好的祝愿。希望读者们会发现,这本书会让你对家庭、学校饶有兴趣并获得助益。可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lastdnc@attglobal.net。

林恩·德斯佩尔德,

艾伯特·斯特里克兰

2009年2月18日

于美国加州卡皮托拉

后记

已经晚了。我很想知道,死会是什么样子?一个胡言乱语的吃人妖魔?也许是一个不贬眼的头盖骨,那种狰狞的持镰收割者?一位双臂招摇、头戴面纱的女士?这些都是标准的形态。或者,死亡可能是一位身穿三件套的优雅的青年男子,始终微笑着,诚恳而自信。那该多么令人失望啊,不,我喜欢那手持长柄大镰刀的死神——毫不含糊,绝不放弃……绝不讨价还价。那是什么?……我听见了他说话。他来了。

“我可以进来吗?”

我点头同意。这是那个年轻人,两天前他离开这儿,去敲他邻居家的门。“唔……?”我的气息比我自认的要短促。

他微笑着,双眼向下看着双手,然后转向我。“噢,我按您说的做了。可没用多久我就认识到,我找不到一户没有跟死亡打过交道的人家。”

“你访问了多少户人家呢?”

他把手指放在唇边,抿着嘴,过一会儿,我猜想,他在企图掩饰自己的得意。“所有人家。”

“所有人家?”

“每一座房子都到了……我是十分固执的。”

我们俩都笑了。我喘息的声音更糟了,他也注意到了。他表现得很关心,我能够明白,他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

“您要死了,是吧,老人家?”

我闭上眼作为回答。当我重新睁开眼时,他来到了我身边。

“我该为您通知什么人吧?您的家人?”

“没了。”

“某位朋友?”

“没了。全都死了……你除外。”年轻人点点头,然后把椅子搬到我的座位旁边。他攥着我的一只手。我歇了一会儿。“你必须替我做一件事,”我喘息着说。“我死后,烧了这座房子和房子里的所有东西,包括我本人。”

“什么也不留下?”

“这只是一座肮脏的老屋。我能留下的东西,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留下……那就是我在熟人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我尽我所能地紧握他的手。他报以紧握。“啊……还有这个。”我想拿起放在大腿上的书——我写的书。他看到我在挣扎,就把书递给我。“你把书拿去。归你了。”他的双眼睁大了。

“可是,我何德何能——”

“现在没时间争论了!”他点点头,把书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好,这事交待了。时间在流逝。四周更宁静了……我必须闭上眼睛。我脑海中又在依次闪过千万个灿烂的上午,千万个灿烂的下午,千万个灿烂的夜晚……接着,它们都消退了。惟一留下的是我们的呼吸声,还有风声。时间减慢了速度。时间在变化。死神在哪儿?年轻人的手离开了我的手,我听见他的脚步在后退……停止……返回。他坐下来,我又感觉到他的手放在了我的手上面。他掰开我的手指,把一个冰凉而很轻的东西塞在我的手掌里,镶满花边,还有四肢……玩偶芭蕾娃娃。

现在我可以走了。

戴维·戈登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崔雅·吉兰·威尔伯

“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

——肯·威尔伯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教会我们如何顿悟死亡,让每一个人都愿意好好活着……

——史铁生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了死亡的本来面目,并通过它找到人生的认同感。明白了死亡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拥有了它,才是人生完整的体现。死亡会因为你的认识而绽放出生的光彩,生命也会因为你对死亡的思考而变得不可思议。

——《心理月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