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魂颠倒日本国(靖国骚动的浪尖与潜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李缨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电影《靖国神社》引发日本举国轰动,导演李缨为你揭晓日本灵魂美学!

李缨旅居日本长达22年,拍摄《靖国神社》长达10年。《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票房最高的纪录电影,引发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美国《纽约时报》英国BBC中国《参考消息》等全球顶级媒体的关注。他对日本的思考浓缩在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靖国骚动的浪尖与潜流)》之中,与《菊与刀》相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内容推荐

靖国神社是中日韩面向未来所无法回避的一个敏感地带。

李缨导演观察、思考日本22年,通过靖国神社以及与神社有关的日本刀、樱花、神道与天皇这几个关键词,来洞察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日本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07~2008年。李缨导演的电影《靖国神社》引发BBC、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洛杉矾时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全球主流媒体高度关注。

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靖国骚动的浪尖与潜流)》是李缨导演对日本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最全面深入的思考。

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靖国骚动的浪尖与潜流)》适合日本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靖国》骚动”——最精彩的当代日本政治文化大戏

 第一节 《靖国神社》震动日本

1. 看“赤裸裸的反日电影”《靖国神社》要过安检

2. “《靖国》骚动”前奏:《靖国神社》是日本电影吗?凭什么获得资助

3. “《靖国》骚动”序幕:史无前例——右翼国会议员动用国政调查权审查电影

4. 《靖国神社》到底符不符合资助条件

5. 我一直是日本电影界的“怪物”

6. “《靖国》骚动”第一幕:各大影院迫——看不见的政治压力取消放映

7. “《靖国》骚动”第二幕:政治文化艺术的混战

8. 另一位国会议员登上舞台,连环出击

9. 日本要文化立国就要保障艺术的创作自由

10. “《靖国》骚动”第三幕:回东京反击

11. 我对媒体说这是国会议员对老刀匠的政治威胁

12. “《靖国》骚动”第四幕:靖国神社终于直接出动

13. 《靖国神社》成为日本观众最多的纪录电影

14. 我成为被告,有三十多位日本律师义务帮我打官司

15. 这部电影是给日本人的情书,我不反日

 第二节 拍摄缘起:条件反射

1. 去日本之前我根本没听说过靖国神社问题

2. 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很好:一个诗意的、美丽的国度

3. 我在日本学到了很多好东西,比如日元上印知识分子

4. 看完《南京1937》,一下就觉得不想跟日本人说话了

5. 我们第一次让南京大屠杀出现在日本高中课堂里

6. 日本人看到攻占南京的电影镜头竟然全场掌声雷动

7. 我最初去靖国神社是去看相扑、赏樱花,那是个娱乐的好地方

8. 一部电影讲东条英机维护了日本尊严,中国受到的伤害被无视

9. 父亲在靖国神社听到攻打徐州的战歌,犯了心脏病

 第三节 灵魂体验,绝处逢生

1. 坚持十年拍电影是因为我在西藏的死亡体验

2. 我拍《靖国神社》孤立无援,日本没人敢投资

3. 靖国神社的保安和右翼分子抢我的摄像机

4. 风萧萧兮日本寒,北京瑞雪降

5. 附录一 右翼团体150人观摩试映各种意见莫衷一是

6. 附录二 有村治子议员的质问和稻田朋美议员的公开信

第二章 日本刀——连日本人都不了解的靖国神社

 第一节 靖国神社的神体是一把日本刀

1. 靖国神社无力回答我的反问

2. 246万日军战死者的灵魂附在一把日本刀上

 第二节 世上最强日本刀

1. 1933年日本要对抗世界,为此锻造8100把靖国刀

2. 为什么中国刀拼不过日本刀

3. 日本刀可怕的生死美学

4. 南京“百人斩”事件真相,日本刀有那么锋利吗

 第三节 国家是怎样炼成的——用日本刀串起一部日本国精神史

1. 日本史上三次“废刀”

2. 日本刀与日本民族意识的千年进化

3. 中国的失败是日本的成功之母

4. 日本的“马赛曲”:《拔刀队》

5. 明治维新的精髓:和魂洋才

6. 新时代武士精神的象征

7. “靖国刀”的特殊寓意:从“脱亚入欧”到向欧美宣战的标志

8. “声东击西”日本刀:代表东方与西方较量对决

9. 废刀令后日本刀不再是武器,日本民族主义整体走向衰落

10. 三岛由纪夫:武士道的最后一个殉道者

11. 史上最壮烈、最富于诗意的切腹

12. 附录一 靖国神社——检验日本首相的试金石

13. 附录二 答人民大学学生提问——日本年轻人眼中的靖国神社

14. 附录三 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是天皇的尊严问题

第三章 日本的神性与母性,象征与暧昧

 第一节 不研究日本的”诗意”就无法真正了解日本

1. 三种神器,日本民族世界观的原型

2. 日本人讲礼貌、爱清洁都是因为神道

3. 天皇的车没有车牌号,菊花就是他的标志

4. 古代的天皇其实就是一个大祭师

5. 神圣的米与神圣的天皇

6. 天皇是人神,是活在现世的一个神

7. 神道、花道、茶道、剑道、武士道:道教对日本有巨大影响

8. 天皇的三大祭祀确定了日本文化的基本架构

9. 千年巨变:从靖国神社开始,人要为神牺牲

 第二节 改造樱花与改造日本

1. 樱花是神跟人的媒介,是女性美和爱情的象征

2. 樱花的死亡美学使它成为武士的象征

3. 儒家教义也可以成为日本动员国民参战的”凶器”

4. 日本让妇女鼓励男人参战,通过阴柔来激发阳刚

5. 阴阳互转大法:樱花成为士兵为国捐躯之后的化身

6. 日本人的洗脑术出神入化

7. 终极激励:战死的日本人可以成为日本的神

8. 战死者成为神是天皇的恩赐,所有人要报国恩

 第三节 国家是慈母,天皇无罪责

1. 日本的文化是女性美学,因此宽恕战犯

2. 甲级战犯遗属也一起享受“恩给”,日本国内没有“战争罪人”

3. 天皇的慈父形象塑造了国家的慈母形象

第四章 从“大东亚共荣圈”到“东亚共同体”

 第一节 实现东亚共同体的难点在哪里

1. 孙中山曾经提出大东亚共存共荣

2. “靖国共同体”的遗留问题

3. 日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怎能让人信赖

4. 中日韩”新三国志”:“求同存异”还是“求不同”

 第二节 东亚共同体如何创建

1. 靖国参拜问题可能解决吗

2. 天皇是“穴位”所在 

3. “善变”是日本的“固有文化”,天皇的态度是关键

4. 日本参拜神社、讨论爱国都不是希望发生战争

5. 东亚的前景在于创造共同的礼仪

全书附录一 与靖国神社相关的日本史和世界史

全书附录二 《靖国神社》刺激各国神经,引发各方思考

全书附录三 影片《靖国神社》侵害肖像权诉讼资料

全书附录四 李缨、崔洋一导演关于《靖国神社》的对谈

后记 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试读章节

1.看“赤裸裸的反日电影”《靖国神社》要过安检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2008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纪念日)开始,《靖国神社》在日本全国巡回上映了一年多。电影上映前后,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个新的词汇,叫“《靖国》骚动”,因为这部电影的日语片名就叫《靖国》(yasukuni)。当时的骚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某些地方放映前甚至有右翼扬言要放炸弹,结果是电影院坚持放映,所有观众讲人电影院要进行安检,《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电影史上唯一需要通过安检的电影。一支警察“拆弹部队”还随时守候在外,严阵以待。东京的首映式上,警备人员坐在银幕的两边,面对着观众,守护着银幕上映,一坐就坐了两个多星期,这都是日本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纪录,成为了战后日本电影史上最大的社会文化事件。《靖国神社》上映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一个事件、那么大一个骚动,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靖国神社》即将上映时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干扰,放映无法实现。对当时的阻挠者我不想简单地用“右翼”这个词来概括,因为当中有不少都是富于民族尊严感、要维护日本的精神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日本右翼确实不是清一色的那么简单,有民族派右翼、文化右翼、政治右翼、新右翼等,包括议员、律师、文化人、教授等,其中有反对上映的,也有支持上映的,比如新右翼的组织“一水会”就多方设法帮助和支持了这部电影的上映。一般而言,在历史观念上面,右翼人士认为靖国神社代表了日本作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正统性,或者代表了日本精神文化的正统性,是日本民族的尊严与骄傲的一种象征。他们看到《靖国神社》之后,觉得这部由一个中国导演拍摄的电影是对日本精神堡垒的一个无法忽视和难以容忍的挑战。

虽然我这部电影一句解说词也没有,是通过各种影像、各种事实表达我的理念,但还是让他们感觉这是一部“反日电影”。首先提出来的是一个很著名的杂志:《周刊新潮》。在电影还在做前期宣传放映时,这个杂志便发了一篇攻击性的评论。

2007年下半年我们就与相关影院定好2008年4月份公映。日本的电影市场不像中国对外国电影的进入有限制,在日本,对任何电影都是完全=}f放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电影发行和宣传的方式很复杂,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渗透,所以起码提前半年多就要与影院定好公映档期并开始作宣传。

2007年10月份,发行公司开始陆续对媒体进行宣传放映,然后在12月份的《周刊新潮》杂志上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标题,“反日电影《靖国神社》——日本的助成金750万日元制作费”。那个杂志在东京的电车上做广告,所有的电车上都出现了“反日电影《靖国神社》”这个大标题。在世界上宣传广告密度最大的就是日本,坐日本的电车,你会觉得日本是商业最繁荣的国家,电车里面的空间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车的两边和当中也会挂下来一排排一层层各种各样的广告。这本畅销杂志对电影的攻击起到了引人注目的反面宣传作用。

当时该杂志对我的电影的评论就是由日本的一位教授写的,这位教授在日本也很有名气,写过一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书,他觉得我这部电影的“意识形态”有很严重的问题,认为电影把日本刀(靖国神社的神体)跟屠杀、跟天皇、跟战争等不适当地放在了一起。教授觉得,这是不可饶恕的“反日行为”。

2.“《靖固》骚动”前奏:《靖固神社》是日本电影吗?凭什么疚得资助

在这位教授看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这样的“反日电影”,日本文化厅属下的“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基金会”怎么竟然还会给予资助?教授强调,政府的经费都是国民的税金,怎么能用日本人的税金支持这么一部中国人导演的电影?在日本,一谈税金的“滥用”,就很容易获得国民的共鸣。后来日本媒体在对我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我说赞成这个观点的日本人恰恰忘记了一点,他们谈税的时候,完全把我这个外国人的纳税排除在外了。我从1993年就跟我的制片人一起成立公司,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这十几年来,我们给日本交了多少税?我也在交各种税啊,即使说电影用了税金,我申请用一部分自己的税钱也不可以吗?我这个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就这样被一种狭隘的国民意识排除在日本之外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像我这样在日本生活工作的外国人的大量存在恰恰是日本当今社会引以为荣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误区构成了日本文化心态里“内外分明”的一个案例。

还有,从一般日本人的常规心态出发,这位教授发出质疑,这样由中国人导演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吗?因为“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的资助对象是“日本电影”。很有意思的是,从我在东京拍出我的第一部电影《2H》以来,我的电影就一直受到这种质疑。《2H》在1999年柏林电影节代表日本电影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奖,但当时前往柏林采访“日本电影在世界舞台柏林的反响”的日本媒体没有任何一家接受我们的邀请去看这部影片,更没有对我们作任何采访报道。这个问题下面另有细说。

《靖国神社》主要是由我们的电影公司——龙影公司拍摄的,龙影公司是我和制片人张云晖一起在日本注册的法人公司,肯定是日本公司,《靖国神社》是我的第五部电影,每一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等全世界的影展放映,标明的出品国籍都是由“龙影公司”制作的“日本电影”或中日合拍电影,但我一直在日本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心态,或者让一些“文化人”尴尬,不知道该怎么认同我这个奇怪的边缘人的电影。

《靖国神社》在后期制作时获得了中方机构的支持,同时,除获得了“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资助外,还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的资助,因此《靖国神社》既是龙影公司跟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坤集团联合制作的中日合拍电影,也是一部另一种意义上的“东亚联合制作”的电影。但追究者看到的是,导演是中国人,龙影公司是中国人设立的,联合制作方又是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等,这样的制作体制岂不就包含有中国官方的背景?这么一部反日的电影,我们政府还支持,真是岂有此理!于是,一名女性国会议员开始站出来,她的行动,触动了日本国家政治的神经,触动了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真正的骚动。P002-006

序言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 黄星原

2000年年初到2005年年底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担任新闻参赞兼发言人期间,我发言当中涉及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当时我一直在想,靖国神社问题难道只是中国人的痛?为什么会成为中日关系最大的一个困扰和障碍?这种困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矛盾到底是神魂错位还是是非颠倒?中日之间如何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共同面向未来?

在种种“喧嚣与骚动”当中,我认识了龙影公司的社长和制片人张云晖,得知了她和李缨导演正在从事纪录靖国神社的工作。我深为震动的是,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经济力量支持的情况下,拍摄这样一部如此复杂敏感问题的影片,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敬于他们的胆量与执著,也由于自己的职业与责任,我只能不断支持和鼓励这两位热爱电影的创作者,期待着他们漫长的摄制和创作过程能早日变为成果。

值得庆贺的是,《靖国神社》这部电影最终得以完成,并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引发了日本、韩国和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热议和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深层思考。

中日关系一段时期以来的“政冷经热”以及“民冷官热”现象,无论其深层原因如何,靖国神社均脱不开干系。即便是现在,靖国神社问题虽然已暂时不再那么烫手,但靖国神社后遗症仍令人遗憾地存在着。一个强调原则的中国和一个神魂颠倒的日本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解与互信仍是中日交往的长期课题。

相信这本书与《靖国神社》纪录电影将相得益彰,成为中日民间情感交流的又一扇心灵之窗。

后记

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在《靖国神社》面世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筹备拍摄新的故事电影,为了换脑,我特别想在中国拍一部与日本毫无关系的黑色喜剧电影《大笑时代》,但没想到命运还是安排我走进了中国与日本最有关系的城市——南京。中日友好电影节实行委员会理事长耿忠是南京人,她忽然邀请我跟她一起为南京拍摄一部以现在的南京为舞台的故事电影,中日合拍。我说过,拍《靖国神社》的初衷是想拍一部关于南京的电影,没想到转来转去,南京就这样以全新的方式又出现了。在《大笑时代》还在以蜗牛战术推进的同时,为了前赴后继的缘分,我与日本一位著名的老编剧长田纪生先生一起去了南京采风。

在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长田先生说,日本输了。之后我们又一道去南京柔道馆参观,他进去的时候,脱帽,行礼,离去的时候,鞠躬,行礼。他说,柔道的精髓,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较量而不失礼,在于以礼开始,以礼结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海啸,核辐射,天灾人祸,国难当头。

与中国的核恐慌引发的盐荒相比,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克己复礼”,举世瞩目。

日本民族一直都在对大自然行礼,在它泛神论的神话中,不乏暴虐之神的存在,无论善神恶神,日本人都一律礼拜,这就是神道。

对待地震之神,对待海啸之神,对待死神,一律以礼相待。

这次较量之后,很快,日本人就会用柔道精神,重建家园,重建神社,在新的神社礼拜之后,一切从新开始。

日本最有象征性的家园是伊势神宫。那是祭祀天皇祖先的空间,是日本最大的圣地。令我一直不可思议的是,神宫的木造圣殿为什么要二十年拆毁重建一次?

这次震灾,世人都在讨论日本人为什么会那么理性和从容。一位日本友人说,日本人传统的家都是木造的,日本人的心里深处对木造的房屋有一种天然的生理需求,木屋的精神架构,就是随时随地可以拆毁可以组合重建。地震来了,房子塌了,海啸来了,房子被卷走了,没什么了不起的,重建就是。

的确,频繁的地震周期已经形成了这个美丽岛国的生理周期,大家都习惯了。

伊势神宫的圣殿二十年重建一次,岂不正是日本民族“危机意识文化”的一种象征?

最起码,二十年一代工匠,神圣的木造技术就可以代代相传,日本最神圣的祖屋就不至于在各种灾难中毁于一旦,无法复原。

在日语中,“地震”与“自信”竟然恰好是同一个发音。或许正是一个最“地震”的国家,才能酿造一个最“自信”的民族。

维系着这种自信的,就是日本人无所不在的礼仪,而也正是这些礼仪,形成了日本社会这个大家庭最重视的“绊”——纽带。

在东京一个震灾避难所,天皇夫妇跪坐着与国民对谈的情景,“绊”住了所有日本人的心!

日本人喜欢以输赢的模糊来看待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立场与位置。

这次比海啸和核辐射的能量和影响力更强大的,是日本人的礼节。日本并没有输给灾难。

而长田先生所说的“日本输了”,自然是指关于那场战争的道义。

我想,按照他所说的柔道精髓,日本的“输了”,是否还指那场并非“以礼开始”的战争,尚未“以礼结束”?

日本,以靖国神社之礼,结束了那场战争,但那是对日本国内的“礼”。对外呢?  这本书的记录整理和出版过程,断断续续,横跨了我作为被告登上东京法庭的前后一年多的过程。

去年10月,我与原告第一次法庭相会。原告还是从“反日电影”的角度展开控诉我如何侵害了他的名誉与肖像权,原告律师则从各种角度来询问我长达八年的拍摄如何地无视靖国神社的拍摄管理和如何看待被拍摄者的人权。我和我的律师团则针锋相对地通过各种问答,指出原告的起诉动机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个人肖像权,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靖国神社的面子与名誉。结束辩论时,我在法庭当着法官将我的《靖国》一书送给了原告,他有些意外,但还是礼貌地接收了。

接着,法官分别对原告被告进行了调解。

很显然,法官不想判决任何一方的输赢。

随后的两个月里,又经过两个回合,原告终于放弃了原来的诉求,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我送给他的那本书《靖国》是否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总之,双方在圣诞节到来之日,以和解的方式了结了这场官司。法官意外地成了“圣诞老人”。

为我辩护的律师团38位律师的名字和音容笑貌,我无法将之一一记住,但对以下这几位核心成员,我无法忘记:日隅一雄,梓泽和幸,内田雅敏,饭田正刚,宫腰直子,出口裕规。律师团的工作见证了日本核心社会中最令人尊敬的品德和风尚,这是我在这场靖国官司当中最大的收获,是我整体的日本观中最坚实有力的一个库存。

在这本书里,我尽量将我在日本二十二年来对日本文化的感受和日本历史的认识梳理了一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老师认真校阅,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多年来的合作制片人张云晖战友,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中坤集团董事长兼诗人登山家黄怒波先生,给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先生,对《靖国神社》的前前后后一直鼎力关怀;The Film Library的孙雅丽女士,作为《靖国神社》这部电影的国际发行人,倾注了炽热的心血;良友基金的王立兴博士,对影片在国内高校的巡回放映鼎力相助;出自南京的耿忠,让我在中日两国间颠沛流离的状态找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衡,在此对各位一并拜谢。

其他还有许多为《靖国神社》电影的完成和在中国的推广不断出力尽力的朋友,以及为这本书的出版费心费神的策划者和编辑者,谨此也一并致谢。

今天是2011年清明节,我特别为我父亲李士非的在天之灵点了一支香。父亲在日本侵华的时候因为拒绝学习日语,曾被日本人老师强制吞食粉笔,但他却没有反对我1989年东渡日本学习日语,而且一直无条件支持我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和我母亲一样对我极少回家探亲的“不孝”予以无限的宽容。现在,他虽然还不能看到他无限期待的《靖国神社》在中国的公映,但看到这本书最终能够出版,作为一个热血出版人和诗人,父亲应该会格外欣喜。

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我人生当中的“《靖国》骚动”时期,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新的电影和新的人生,在新的神魂颠倒的音乐里,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

以礼开始,以礼结束。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2011年清明节于北京德胜门内

书评(媒体评论)

李缨导演是我的战友。他在日本,我在中国,同在异国他乡奋斗着。他的存在给我带来的是归属感。我看过他经曲折完成的《靖国神社》。此时此刻,我很有把握、很负责任地说,它不是体现反日的,也不是强调爱国主义的,也不是判断对错的,而是一部使得我们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场所,思考靖国神社问题为何如此复杂的纪录片电影。我对李导表示敬意,他为“中国人了解日本”这一重大议题上做了一件大事。他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令人深思:“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为对方着想。”

加藤嘉一

日本是和中国关系最复杂、最微妙的邻国,也和中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诸多的缠绕和恩怨,李缨导演旅日多年,深刻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这部书中有他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洞见,对于日本社会提供了他的见证。这是值得中国人认真阅读的著作,了解你的这个邻国,其实也是认识自我和世界。

张颐武

只有更多地了解靖国神社的真面目,才能更准确地知道我们愤怒的缘由;只有走进靖国神社的历史观,才能提醒这个世界要警惕什么。对此,李缨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导游。

白岩松

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李缨的纪录影片《靖国神社》。我深深感叹:一个热血青年导演的镜头语言竟可以如此冷静扎实;同时我深深地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谜”,牵引他付诸十年的时光去探寻,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代价!

这本书揭晓了谜底,当然又引出更多“谜”一样的问题。正所谓:观影读书,神魂颠倒。

许戈辉

日本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甲午海战,《南京!南京!》?还是松下电器,《聪明的一休》?直到现在,日本对我们来说还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李缨导演旅日多年,他用深入日常生活的日本经验,以靖国神社为观察对象,用电影与文字两种媒介,精准地点到了历史的穴位上。

贾樟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