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将士,口述一段段真实淋漓的历史杨得志、秦基伟、杨育才、胡修道、焦景文、李振远……上百位英雄的战地史诗,历久弥新如临其境的生动描写和极富立体感的场景描绘,使我们在领略这段非比寻常的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志愿军战士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震撼心灵,令人回味。
田艺编著的《我的1950年代——朝鲜战场亲历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本真正的老兵的书,这本书不是后世多少带有文学气息的纪实作品,而是抗美援朝老兵弥漫着浓浓硝烟气息的战争亲历回忆。更可贵的是,以前许多老兵的回忆作品多在老年或者战争多年后完成,而本书所编选的作品完全是在战争刚结束时,由志愿军将士回忆而成,所以具有不可复制的珍贵史料价值和真正的时代感。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本视角独特、非常珍贵的好作品。
《我的1950年代——朝鲜战场亲历记》由田艺编著。
建国伊始,一把突如其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面是来势汹汹、军备先进的美国大军,一面是岌岌可危、贫弱交困的朝鲜半岛。危难之际,新中国领导人当机立断,发兵朝鲜,至此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这场战争的惨烈动人心魄,貌似强大的美军在志愿军的奋勇抗击下节节败退。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之中,演绎了一出出令人血脉贲张、激情澎湃的战斗故事,也催生了一个个舍身为国、坚韧不拔的英雄人物。
《我的1950年代——朝鲜战场亲历记》首次集结上百位抗美援朝亲历者,口述朝鲜战场的精彩战况。如临其境的生动描写和极富立体感的场景描绘,使我们在领略这段非比寻常的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志愿军战士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震撼心灵,令人回味。
第一次侦察
班长张中和
在攻取飞虎山前山的战斗之前,听到上级要派人到敌人纵深去侦察敌人的炮火配置情况,我心里就痒得不行了,马上抢个先,把任务要求到手。可是营长还不放心,亲自把我叫去交代任务,他说:“任务可不轻快呀!你们又是头一次到敌后进行侦察。要是抓不到炮兵俘虏,也必须把敌人纵深炮阵地图样画出来,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我挺着胸脯保证说:“请首长放心,只要我在,就一定完成任务!”营长的脸色立刻沉下来了,眉头皱在一起,我也觉悟到自己回答得不对头,赶紧更正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做到胆大心细,想办法去完成任务。”
“是啊!要想出办法,不是去硬拼!”营长这才满意地笑了,又命令我挑选两名精明勇敢的战士,天黑就出发。
晚上,我、郭马年、刘青山三个人,带好了枪弹、绘图纸,又把白毛巾系在脖子上,据我们已有的了解,这是李韩军晚上活动的联络记号。第一次到敌人后方去侦察,心里确实没有底,但是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事先,三个人就把话说定了: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就得想法完成任务。
天上布满了星星,大地上一片朦胧夜色,对面山上响着断续的枪声。我们顺公路插到敌人阵地的侧后方,脚下不断地踏着一些敌人伤员丢掉的破帽子、烂绷带等软乎乎的什物,这使我们更警惕地走着,眼睛、耳朵和全身的感官都在活动。一会儿,我们听到了噗嚓噗嚓的挖土声,夹杂着敌人的说话声,就停下来顺着声音望去,原来离公路二十多公尺远的一个小山包上,影影绰绰的有一伙敌人在那里挖工事,他们发觉了我们,解下毛巾摇摆着。我叫郭马年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摇摆着白毛巾。敌人便没有再问,我们顺利地通过了这一道关口。
前进不远到了大同江,江面很宽,江水在昏暗的夜色里静静地奔流。敌人的炮火是从江那边打过来的,我们必须过江去,才能找到敌人的炮阵地。
江桥上不时有敌人来往走动,不能通过,只好涉水过去。江水齐胸深,加上飕飕的寒风,筋骨像针扎似的疼痛;我们顾不得这些,用肃静而又迅速的动作涉过了这条大江。穿上衣服猛跑了一阵,身上发热了,才坐下喘口气。 再往前走了百来公尺,又听见有挖工事的锹镐声,我们趴下仔细察看,在前方一个土崖子上隐约地有三个人影在挖工事。新挖出来的一条很大的土坝子,黑森森地矗立着,看样子不像是挖步兵工事。我们顺着树丛悄悄地爬拢去。离敌人不过二十公尺远,仔细一瞧,哈!果真是挖炮兵阵地呢。土坝子后面还有人声和锹镐声响,听动静不止三个人,有多少呢?没法弄清楚。我前后左右地看好了周围的地形,估计了敌人的情况,暗暗打定主意:在土坝这边三个挖工事的炮兵的嘴里,一定能搞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情报。当然,这么干有危险,可是对付挖工事的敌人比较容易,土坝子后面不管有多少敌人,一响枪保准都吓懵,那么从这三个中间抓他一个是有把握的。我贴近他俩的耳朵,一商量都同意了。于是我命令他俩一人瞄准一个,掩护我活抓中间那个,等我爬近了就一起开枪,打死那两个家伙。
我屏住气,在地上轻轻慢慢地爬,连一块小石头都不敢碰到,敌人扬起的土粉打在我的脑袋上,灌进我的脖子里,我都不去拂一下,只要不迷了眼睛就行。爬到土坝子下面敌人的脚跟前了,连湿土味都嗅到了,不料一个敌人一转身发现了我,他刚张开嘴惊叫了一声,就听“砰,砰”两枪,我随着枪声,猛地蹿上去,没等中间那个神志清醒过来,我已经掐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捺倒在地下了。那家伙个头大,力气也比我大,猛翻身想压下我,我哪里肯让他缓过气来呢,使劲掐住了他的脖子,就地滚了几滚,我翻起来用脚踩住他,他拼命地抱住了我的右腿。正在纠缠的时候,郭马年、刘青山两个也赶上来了,我们架着俘虏,用手巾塞住他的嘴,我命令他们两个说:“快抬走!我掩护你们!”
我们迅速地摆脱这里,顺着小树丛向江岸飞跑,等到后面的敌人集中轻重火器向土崖射击的时候,我们早已走出好远了。
到江岸那两股岔道上,我追上了他们,可是,后面敌人也嚷叫着追来了。我紧忙命令他们说:“快!我掩护你们过江,不要等我,想一切办法把俘虏弄回去!”
我趴在岔道口的南端,冲锋枪对准敌人来的方向。那些胆小鬼脓包得很,快到江岸却不敢前进了,十几个影子向岔道口张望着,后来索性坐下来不动了。好!你不来我也不打。估计他两个差不多涉过江了,我也轻悄悄地爬向江岸。 涉到江北岸,我又撵上了他们。见俘虏很听话地跟着他们走,这使我更加放心。原来,他两个已经做了不少解释工作,俘虏明白自己性命有保证以后,驯服地跟着我们走,还讨好地自动介绍情况。我们摸清了一处敌人阵地接合部,就决定从那里通过去,因为敌人在那里防守薄弱,并且爬过山便是我们的阵地。
刚拐进山沟,又劈头碰上一伙敌人,十六七个李韩军从山上下来直对我们走来了,还一面打着招呼。现在是进退两难,不打是不行了。猛然开火,趁敌人慌乱冲过去是最好的办法。我决定和刘青山趴在树丛旁迎头打,让郭马年带着俘虏冲过去。先占领那个小山包,再从那里插下去不远,就可以回到自己的阵地。
敌人万想不到在自己窝里挨了这顿揍,倒的倒了,剩下来的回头就跑。我喊一声:“小刘!追!”我们紧跟着追上了山头。未等敌人钻进工事,我就端着冲锋枪扫了一梭子,敌人往两边乱钻乱跑,我们趁势占领了工事。从工事里射击更得劲,一阵打得敌人连影儿都不见了。
可是,我们不能在这儿恋战,必须趁敌人未组织兵力冲来之前,赶快下山,走过沟口便是我们的阵地。于是我命令还是郭马年押俘虏先走,我同小刘留下对付敌人。我叮咛他说:“到了山下时朝天打一枪,我们好转移。”
郭马年带着俘虏走了,我们检查了一下工事,里面还有七八箱手榴弹呢,这可更长了我们的劲了。等着一帮李韩军向我们围攻上来的时候,早听见山下响起一声单调的枪声,可是我们怕郭马年走得不远,不够十分安全,也就没有立刻撤出阵地。我担心我们一撤,敌人就会跟着撵下山坡,如果把郭马年跟俘虏绊住了,事情就糟了。好在敌人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手榴弹,正好报销了它们。
敌人对我们两个人下了这么大的本钱,黑糊糊地上来了一片。我喊了一声:“打!”手榴弹像雹子一样向敌人盖过去。我们现在是一点也不吝惜,一个接着一个地朝下砸,小山头上爆起一片烟雾火光,敌人吃不住劲了,一窝蜂地撒腿就往回跑。
“小刘,赶紧撤!”
我们刚跳出工事,趴在洼地上的敌人一拥就占领了阵地,轻机枪像泼水似的向我们扫射起来。我们就势趴在一棵小松树下,我一看这里待不得,没个隐蔽的地形,赶紧拉了小刘一把,两个人悄悄地滚到另一棵松树底下去了。果然,敌人朝小松树扫开了机枪,打了一阵子,大概敌人以为我们完蛋了,竟端着枪扑过来了。
我一看非拼不可了,开枪撂倒了一个,小刘也撂倒了后面那个机枪射手,就势纵过去,抱起机枪,调转枪口向敌人猛扫了一梭子,趁着敌人再一次混乱的当儿,我立刻招呼打得起劲的小刘赶紧撤下了山头。
我们无一伤亡地回到连队,听说俘虏早就上送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真的,我们出国后第一次“开张”就发了个“利市”,为什么不高兴呢!
P34-38
永恒的老兵
——《我的1950年代——朝鲜战场亲历记》代序
1951年4月19日,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最强大的对手,第一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因惨败给彭德怀元帅而被杜鲁门总统解职后,来到美国国会大厦,发表了一篇演讲——《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在重复了一番反共反华的陈词滥调后,麦克阿瑟一番关于老兵的抒怀感动了收音机前的全美国人民——
“我即将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还在本世纪开始前当我加入陆军时,我孩提时代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自从我在西点广场上虔诚地宣誓以来,世界已几经倾覆,希望和梦想也早已消失,但我仍记得那时最流行的一首军歌中的句子,它自豪地宣布:‘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
人类中许多宝贵的情感是不分国别的,那些真正高尚的情怀甚至是能引起对手的共鸣的,比如对老兵的尊重。
军人在任何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都应该是最受尊重的人之一,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本人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国家和全民族的和平安全。因为他们是在牺牲自己家庭的圆满与幸福,守护千家万户的团聚与安宁。
而我们抗美援朝的老兵,那更是人类中最让人敬仰的英雄群体之一。志愿军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是真正的老兵,在走上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之前,他们就已经在残酷的抗日战场上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出生入死,在激烈的解放战争中为创建一个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而志愿军中绝大多数高级指挥官,更是有着无比崇高荣誉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成员,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军队与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现在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斯大林当时评论说:“中国军队是在用大刀长矛和来复枪作战。”物资供应上,中国军队和敌军的差距更是大得无法用数字计算,志愿军连驻地20里内的野菜都挖光充饥,而美军却用直升机空运班排级补给。就在这样的艰险条件下,中国军队能够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一靠正确坚定的战略战役战术指挥,再就靠我们功勋累累的老兵们的英勇牺牲了。
许多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一直都是热点之一,每年都会有一些新书出来,经典作品更是长盛不衰,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次战争不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外作战,而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义和影响实在太重大了,这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我们国家今天一切建设上的成果,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我们国家今天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场战争胜利基础上的。如果我们的老兵当年打输了,那我们今天极可能还在当亡国奴,而我们的老兵打赢了,吃着野菜打赢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扛着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所以我们有了今天。
而这场战争本身,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经典之作,战争双方最高统帅和智囊团运筹帷幄,军队最优秀的将领都亲自披挂上阵,双方士兵斗智斗勇地打出了极高水准,这些,都给作者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题材。可以想见,正因为这诸多因素,抗美援朝将是新中国一个永恒的题材。
《我的1950年代——朝鲜战场亲历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本真正的老兵的书,这本书不是后世多少带有文学气息的纪实作品,而是抗美援朝老兵弥漫着浓浓硝烟气息的战争亲历回忆。更可贵的是,以前许多老兵的回忆作品多在老年或者战争多年后完成,而本书所编选的作品完全是在战争刚结束时,由志愿军将士回忆而成,所以具有不可复制的珍贵史料价值和真正的时代感。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本视角独特、非常珍贵的好作品。
麦克阿瑟说:“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而我们中国的老兵,他们不但永远不会死去,而且永远不会隐去!因为他们既给了我们这些后人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军事课,又用胜利福荫着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在为保卫祖国而战,为捍卫人类的和平、正义和尊严而战!
《决战朝鲜》、《中国海魂》作者李峰
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