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体的框架结构是一目了然的。作者首先将社会生产力水平、土地制度、商品市场和人口增长等外生变量综合在一起,作为原始工业化过程的社会经济大背景;然后将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内在的各个方面划分为生产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和政府政策三个层次,以此构成全书的主体结构;最后将传统与现代链接起来,论证原始工业化的历史积淀对后世现代乡村工业化的影响,并力图描绘中国工业化特殊道路的历史趋势和未来图景。全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源头为切入点,通过对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探索传统积淀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在写作中坚持材料与观点并重,史实与评论结合,既对史实做了较为充分的描述,也阐明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尤其对于学术界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尽可能地给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