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宗教政策、推动道教事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杰出的道教领袖,其中就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名扬教内外的道教正一派领袖、德高望重的陈莲笙大师,他为道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特别是他在道教官观的修复、道教文化弘扬和道教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探索新时期道观管理和道教徒修养等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动当代道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该书全面阐述了陈莲笙大师从道、学道、弘道的经历,深入研究他的弘道历程,探索他的人生轨迹和道教思想,以对当代道教之发展有所启迪。
本书以叙述陈莲笙大师的事迹为主,勾勒出了陈莲笙大师八十年学道、弘道的历程,并由此透视当代道教界的发展和文化建树。该书的出版不但是对陈莲笙宗师一生饱经沧桑,对道家事业大起尘劳,勇猛精进,卓越成就的记载,而且对弘道、宣道,对道教事业今后发展及净化人间、构建和谐社会,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农历九月的上海,习习凉风吹拂着,让人稍稍感到了金秋的气息。春去秋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在这平常季节的平常日子里,在上海老城厢十多里外的一个平常的小乡村中,一家平常人家,却显得有些不平常。这户人家姓吴,他们在这一天迎来了家族里的又一个新的小生命。一声宏亮啼哭,一个健康活泼的小男孩诞生了。家族上下都为他的诞生感到高兴。小男婴长得可爱乖巧,父母亲及家族上下的亲族都极其怜爱他。当然,男孩嘛,要给他取一个大名,于是他有了一个名字,叫良叙。
小良叙出生和幼年生活的村子,在今小木桥路中山南二路的“吴家浜圈”。那里离开老城厢有些远。他家的住宅是典型的江南农村的瓦屋,高门槛,木门,门很重,每当开门和关门时,都会发出沉沉的声响。门前就是一块场院。场院外边就是农田。那一片农田好大喔,远远望去,似乎看不到头。江南农民勤奋,农田从不空闲,一年四季长着庄稼:春天种下水稻,要是早稻,稻子收后又赶种晚稻,大秋晚稻收过后,又种下油菜,来年春天,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将田野装点成金黄的海洋。旱地里,常常种着棉花,到了秋天,又到处可以看到水田里金黄的稻谷与旱地中白色的棉花相间的美景。那里水田多,水塘多,夏季的晚问,到处是蛙声一片,而这时,也是小孩子们高兴的日子,因为间种在菜地里的“甜芦黍”成熟了,可以隔三差五地跑到自家地里砍上几根,美美地啃上一阵子——这种看起来像高粱的玩意儿,青青的杆子却含着甘蔗般的甜汁,而且咬上去还比甘蔗更嫩。那是一个平常的江南农村。然而,在这里,却又透出点近代的气息。在那片田野的东边,有新建立的“民立南洋中学”,即今南洋中学。那可是近代上海学习西方教育体制建立的新式学校。它鹤立鸡群般地耸立在不知经过多少辈人开垦与耕耘的大地上,似乎昭告着新的元素正从上海的乡村生成。当然啦,这只是一个近代元素生成不久,与古老传统共生的时期。或许也是一种象征罢,在吴家宅院的西边,便有一座“江境庙”。庙不大,但是香火不断。庙的大殿中间供奉当地的“老爷”,就是当地老百姓信仰的神明,两边就是十殿阎王、牛头马面,等等。古庙与新式学校相辉映,形成了与农作经济相配的精神生活模式。而再向东远望隐隐可见的老城厢,以及老城厢周边的“租界”,似乎有更多的近代经济活动,在文化上便有许多洋玩意儿向国人展现。这就是近代的中国,近代的上海。
吴良叙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
吴良叙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一天,是1917年的10月25日,也就是民国六年的九月初十。
1917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震撼了整个世界的苏俄十月革命就在吴良叙出生十多天后爆发了,并且从此对于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中国革命的兴起,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1917年,也是上海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年,尽管那一年发生在万里之遥的俄国的事,在以后的几年之后才在上海得到反响。然而,当时的上海从鸦片战争后被列为对外通商港口以来,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壮大,成为远东地区的大都市,它不仅仅是对外通商的港口,更成为东西文化碰撞场所,西方文明从这里传入中国,使得中西文明在这里产生奇妙的碰撞,罗苏文在其《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一书的前言里写道“前近代的上海只是江南古镇后起的一个模仿者……开埠通商则意味着上海已成为欧美环球海上贸易走廊在远东的一个新成员。上海正是从这个起点出发,率先划定外侨居留区界址,进而以一个远东新兴城市的姿态进入世界舞台……同时,它也成为近代世界文明主流输入中国的桥梁……”上海开埠后,凭借其相对优越的通讯、交通、思想资源,取得近代中国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是近代教育、新闻、出版、戏曲、电影、广播等各种文化元素传播与发展,培育文化专业人才的基地。这里既传播着现代西方的宗教与文化,也有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和西方洋教分庭抗礼,自由竞争,为诸多文化资源的汇聚,思想名人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温床。
1917年,尽管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陷入混乱与战火纷飞的困境,但是已经成为远东地区大都市的上海,却因半个多世纪的畸型发展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又因其地靠东海的优越地理位置远离中原纷乱的战场,相对而言,也还较为宁静。
然而,这一些国家乃至于全人类的大事,刚刚出生的吴良叙并不知道,而且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也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一点,恐怕也不清楚它们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一户平常人家的孩子,他的命运,也许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那样一种联系,未必直接可以感受。
对于吴良叙这个孩子来说,直接影响着他的前途和一生命运的,却是五六年后他父母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决定:将他过继给姨妈家。
吴良叙在父母亲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着,他从小起就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学起东西来又敏捷过人,见过吴良叙的亲族无不喜欢聪慧的小良叙。父母亲把小良叙当作掌上明珠般珍爱着,用亲情亲切地浇灌着这颗幼芽。吴家人丁兴旺,小良叙有不少兄弟,他平时爱和兄弟们嬉戏玩耍,幼年的小良叙顽皮却不捣蛋,和兄弟们嬉戏多欢快却少撒娇。直到四五岁,小良叙都承欢父母膝下,无忧无虑地过着幸福的幼儿生活。与吴家人丁兴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姨父陈荣庆家,却没有一个男丁承继香火——他们也生过一个儿子,却没能养大。其他的办法也想过了,夫人却再没有生育。此事着实让他们伤心沮丧,心中像压着块大石头总是无法释怀。他们举目四顾,希望觅得一个男孩过继到膝下时,目光渐渐停在了小良叙身上。
按说,一般的习惯,如无男丁的家庭,要想过继个儿子续香火,首先都会在本家挑选,即在堂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位。而且当时陈家子侄辈也不乏人选,有些本家亲属,也希望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荣庆。然而,却都未成功。对于陈荣庆来说,吴良叙是连襟的儿子,虽是亲戚,却属于外家。为什么单单选中了他呢?这里有个缘故。
陈莲笙立嗣进入陈家,是他的姨母、陈荣庆的夫人夏三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夏三妹力主,才把外甥陈莲笙立嗣进了陈家。
原来夏家是法华镇上的大族。居住在今番禺路、淮海西路一带,沿着河边有一幢独立的新式石库门的洋房。夏家有三个姐妹,两个兄弟。兄弟做大米生意,在今复兴西路襄阳路附近开有米店。大姐嫁于韩家,曾有永嘉路半条马路的房产。二姐嫁于吴家。三妹嫁于陈家。大姐知书达礼,二姐和三妹尽管不识字,却也是大户人家出身。而陈荣庆则出身贫苦,因此,他夫人及夏家对陈荣庆一直保持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陈荣庆对于夏家特别是大姐也是言听计从。夏三妹决定力排陈家亲族过继侄子的要求,收养外甥作为儿子,陈荣庆便也接受。对于这一点,陈莲笙自己是最清楚的,因此,只要自己的生活过得去,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逢年过节都要给陈家亲族送钱送礼,以示不忘之意。这是后话了,搁过不提。
P1-5
陈莲笙道长是道教界卓有成就的一代宗师。
宗师降生于道教世家,成长在忧患之境。幼年入道,天资敦厚,智慧敏捷,少年有成;精通道典,擅长科仪;每上经坛,举止矫健,潇洒精灵。因夙有道缘,诚感天师道第六十三代张恩溥真人,拨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道行获得升华,在我教实属出类拔萃者,获得高度赞赏。宗师以严戒律己,宽厚待人;处世接物,谦逊和善,诚朴真挚,慈爱众生;教内尊崇,世人仰慕。
天运时变,草木随炎凉而有荣枯,宗教依治乱亦有沉浮。十年浩劫,偶遇社会动荡,时局背谬,是非不分,黑白混淆,宗教亦逢厄运。宗师邂逅此劫,身遇艰难;道侣云散,庙务终止;沦没尘俗,同众劳作;道根深固,心志坚贞,和而不流,始终不渝。天道循环,无往不复;历时有年,拨乱反正;云散日出,朗朗乾坤;正本清源,政通人和,文明盛世。
宗师重返道观,主持道业。因冲击严重,万丈高楼,平地再起,千里之行,从头举步。为了弘道育才,先后创办上海道学院,制定上海道教组织、宫观和教育一整套管理规则。为了使后入学有方向,效有典范,宗师凝聚真知,撰著《道风集》等大作文章。时逢戊寅之秋,中国道协换届之际,据其品德与才华,还可继任。宗师知进退之道,明伸屈之由,礼让自谦,后其身而自处。高风亮节,其品德让政府领导及教内人等无不敬仰!此后宗师德望更加卓著,真可谓“后其身而身先”,乃证道者所为!
宗师已得长生久视之道,故年已九旬,而精神健旺,其道真可典型我教,其德足以垂范后昆。《弘道八十年——陈莲笙道长事略》一书,不但是对陈莲笙宗师一生饱经沧桑,对道家事业大起尘劳,勇猛精进,卓越成就的记载,而且对弘道、宣道,对道教事业今后发展及净化人间、构建和谐社会,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今草为序,以待来哲。
任法融
丙戌岁孟秋中元十五日
这一本书,旨在勾勒出陈莲笙大师八十年学道、弘道的历程,并由此透视当代道教界的发展和文化建树。当初由我提出选题,上海钦赐仰殿列入其文化发展计划,历时近三年,方克完成。现已可杀青。在付印前,稍说几句,以志其始末。
陈莲笙大师,是当代道教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尤其是在正一派之中,年高德昭,极具威望。这不仅是因为他年过九秩,且曾担任过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顾问,以及上海市道教协会的会长、名誉会长,而根本在于他在几十年的学道、行道、弘道历程中,成绩卓著,学问淹博,思想开明,是道教界内少数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我与陈道长交往,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时,我只是对他抱着尊敬的心情,因为他当时已是一位道教界的老人,而其长子耀庭、次子大灿,也都与我有着很好的友谊,自己作为晚辈,当然对他怀着敬仰之意。但对他产生深一步的了解,觉得有必要研究他的事迹和思想,却是在90年代末。盖当时我十分关注当代道教的教义建设,发现当代教义建设的不足,制约了整个道教的发展。而当代道士中关心此一领域并进出思想火花者,弥足珍贵。历观当代的道教界,总觉得陈莲笙有些与众不同:他经常发表一些有关当代道教思想建设的论文,表现了很高的文化自觉。这位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一辈道长,却表现出开明、开放的心态,十分难能可贵。所以,便想找一个机会,对这位老道长的事迹和思想作一了解,如果有可能,则作些研究。2005年,上海道教界正在筹办老道长的九十岁生日庆典,撰写陈大师事略的的想法油然而生。恰好钦赐仰殿有意组织一套文化丛书,并愿意将此选题列入计划,遂开始了双方的合作,并在三年后形成了本书。
陈莲笙大师一生经历极为丰富,在学道、行道和弘道方面的建树义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写一写他的事略,似乎很容易,实际动起笔来,却发现并不那么顺当。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许多他年青时候活动的资料都遗失了,现在要想钩沉,非常的不易。另外,陈大师自己虽然曾任过多项道门的领导工作,但处事较为低调,大约是继承了道门恬淡虚无的传统,对于自己的活动,一般不太宣扬,甚至于没有着意留下相关的照片、文字资料。在这段时间里,我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很繁忙。这些都使得写作断断续续,比预想的时间节点推迟了不少。好在身为教师,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们帮助做事,既可以加快工作的进程,又可以让他们得到锻炼。为此,我请了安莉霞、李兰二位同学做学术助手,帮忙搜集资料,并按预定的提纲,写出部分初稿,最后由我总其成。当然,其间的统稿乃至于重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本书虽然以我的名义出版,却有着她们的劳作在其中。本书是以叙述陈莲笙大师的事迹为主的,但如前面所说,陈老是一位有着自己思想的道教界内的学者,在叙述中,过多谈论其思想的要点和价值,恐怕会使文笔不够顺畅,所以在书后另做了两个附录。一是陈大师自己弘道思想的要义,以“弘道法语”的形式,摘录其论著巾的精华语句。二是陈大师弘道思想研究,阐释其有关当代如何弘道的基本思想。前一个附录,由赵丽娜、朱晓怡做出初稿,后一个附录,由安莉霞、李兰起草,然后由我改定之。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诸多的前辈学者和朋友的支持、鼓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著名道教研究专家李养正先生,以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史孝进,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言,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钦赐仰殿的负责人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帮助,上海辞书出版社宗教文化编辑室的陆海龙先生、编辑朱可宁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仔细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还要感谢陈大师长子耀庭教授,次子大灿先生。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耀庭兄并为初稿中的若干讹误作了精心订正。 本书凝聚了众多朋友心血,希望她的问世,能为道教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资料。
刘仲宇
志于建德花园寓所
200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