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生动鲜活而又简明易懂地介绍了如何用社会学来分析解读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没有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而是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及课堂实践,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像个体成长、学校教育、家庭、社会、权力、不平等、人际关系、因果关系、图像等)拆散开来,一一剖析隐藏在其背后那些隐而不宣的东西,从而激励学生去思考社会,理解社会,进而改变社会,为把现实变得更好而努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日常生活批判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迈克尔·施瓦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生动鲜活而又简明易懂地介绍了如何用社会学来分析解读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没有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而是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及课堂实践,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像个体成长、学校教育、家庭、社会、权力、不平等、人际关系、因果关系、图像等)拆散开来,一一剖析隐藏在其背后那些隐而不宣的东西,从而激励学生去思考社会,理解社会,进而改变社会,为把现实变得更好而努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了学习如何进行社会学思考,你已很清楚如何使用它——只需接着往下读即可。不过,我觉得我也可以给你提一个建议,就像那句流传至今的俗语所说的,“保持。个开放的心态”。除了这一点,没有更多的建议是必需的。顺着我的句子读下去,保持合理的小心,你会做得很好。如果你使用本书是为了教别人进行社会学思考,你的任务就会稍微复杂些,下面一些建议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目录 前言 1 从不同角度理解世界 2 创造社会世界 3 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4 关系、群体和相互依赖 5 成为人 6 作为互动产物的行为 7 理解模式 8 偶然事件与因果关系 9 图像、描述和理由 10 理解社会生活中的权力 11 差异和不平等 12 研究和改变社会世界 试读章节 虽然我说社会世界看上去像是存在的,就像它是一个坚实的、可以持续存在的事物一样能够独自生存,但那只是它看上去所是的样子。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每天都去重建它,社会世界不可能持续存在。我们都是它的一部分;正是我们的想法、感觉和行动,使得它得以维持下去。具有社会学意识的一部分,就是要留意我们是怎样去做这些的。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会将什么样的观念传递给别人?我们用我们的行动支持了哪些习性、惯例和制度?我们又反对哪些习性、惯例和制度?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社会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自己是怎样促成它的形成的。 对社会世界的构建具有社会学意识的一部分,就是看到改变它的可能性。这意味着认可不同行动的可能性,选择不去支持那些是有害的或不公道的社会安排。不一致的后果也许是严厉的,但是我们不应假装我们没有一个选择可以作出。唯一我们真正没有选择之时,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可以作出选择。一旦我们意识到采取不同行动的可能性,再去说“我别无选择。我只能那么去做”就是不够诚实的表现。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说的是,“因为选择X行动的后果是我不能承受的,所以我宁可选择行动Y。”我们往往很难这样去说,因为它意味着我们要为我们所做的负起责任。 我们作为个体所做的,并非对这个世界没有太多影响。我们的抵制行动通常看来似乎并未被人注意。但是,这个世界正是通过无数个小行动被重造起来的。 假设你意识到有些文化习惯(比如,丢掉还能用的玻璃瓶)会危害环境。那是你的一个问题,你可以寻找一个解决它的方式、一种不同的行动方式。如果你为那些与你一样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循环利用。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人都开始按照这种不同于先前的方式行动起来,这样一来,社会世界也就被改变了,即使它是循序渐进的和一种小的改变方式。可能在某一点上,平衡会突然被打破,发生倾斜,这时就会发生急剧的变迁。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展开的。 社会世界的形成,始终是一个集体的产物;单是我们自己,我们既不能造出也不能再造出任何社会。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解决办法多与他人交流沟通,以使其为他人所欣然接受并乐意采用。只有通过关注他人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展示给他们看可以如何不同地行事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变迁。换句话说,我们的力量在于通过我们的言行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以便能让他人看到采用不同方式做事的益处。 这里看上去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我说关于社会世界的每件事,都是共有的信仰及按持续不断的旧有方式一起做事的人们行动的结果。这看上去几乎没有个体主义的立足之地与容身之处。可是在谈论世界形成和变迁时,我却又强调了个体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它怎么会是两种方式呢?如果人们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已经确立的文化习惯和其他社会安排,如果他们如此深刻地为这些习惯和安排所塑造而成,他们又怎么可能会作出反抗呢? 首先,人的心智是难以控制的。他们不像计算机,你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心智会产生想象、期望和陌生的、预料之外的冲动。这些心智的产物,是不满情绪、抵抗、创造性和变迁的种子。毫无疑问,你可以在脑子里想起你渴望得到的东西、情景和经历——那些在你现在的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你的心智随时都可能飞出日常生活之外,创造更多的对某些东西的期望——像比你现在所享有的更快乐、更有挑战性、更满足。你的心智,以及所有其他人的心智,都倾向于对现存的东西产生不满,就是因为你能想象出一些更好更完美的事物。 当人们分享他们对现有事物的感受时、分享他们对什么应该存在的想象时,他们经常会意识到在这之前他们没有看到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此前他们一直将其视作是理当如此。这类对话能够创造出一种大家普遍认为问题早就存在的认识,即使以前没人将其看得那么清楚。如果人们能够接着说“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是否能解决这一共有的问题”,并开始设计一种大家一起做事的新方式,社会世界其实就已重建起来了。 因此,这是真实的,即大部分时候我们必须调整我们自身去适应跑在我们前面的社会世界,但即便是在我们学习调试——部分是通过发展心智和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一种再造世界、让它来适应我们的意愿和能力,哪怕一开始只是少许。具有社会学意识,我们就能看到,人类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推动力。虽然我们是由我们所生活其中的世界塑造而成,但我们,我们每个人,仍然是在人世间拥有我们自己的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观念和情感在一个能够采取行动影响他人的身体里发生冲突。并且那就是变迁是怎样促成发生的。 一个学生曾说:“把世界看做是人类创造的,会消解掉这个世界所有的魔法和神秘之处,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这个世界上毫无什么特殊之处。”在他看来,要是有超自然力量隐藏其后,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特殊感觉的世界。我说,我很想知道某些人为什么需要相信超自然的东西。我说,我对人类创造诸如此类事物的能力感到惊奇。我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奥秘,即在一个科学时代,人们怎么可能仍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其实我真正想要说的是,社会世界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新方式变得引人人胜,如果我们留意它的形成过程,尤其是留意那些将人们卷入其中的不合情理之处及自相矛盾的地方。 也有可能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但却仍然没有看见所有应该看见的东西。在街道拐角处、在我们的背面、或是在我们的脚下,总是会有一些新东西。我们经常是急急匆匆忙于生活,以至于没有看到我们正在促成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总是能够花费明天的时间来试着理解我们今天所做的。关于社会世界,总是有更多的分析思考要去做,因为生活永远跑在我们理解它的能力前面。 因而,具有社会学意识并不是一种用来看待万事万物的方式,就好像所有事情都很容易被一眼看透一样。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社会世界作为一项人类成就的本质,是一条可取的道路。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彻底理解、弄清真相,但是通过这样去做,我们能够过上一种更开心、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怎样再造这个世界,使其变成一个大多数人都能过上好生活的地方。 P28-30 序言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入门教科书,都会传授许多事实与理念,但在教给学生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事物上,做得却并不怎么让人满意;而这一点,则正是我尽力想让我的学生做到的——超过其他别的所有目的。也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来写这本书。我曾半开玩笑地称它是本“反教材”,意思就是说,我想让它具备所有那些沉闷的硬皮教科书所不具备的特色:易读、具有启发意义、个性化,以及在伦理上具有挑战性。通过这本书,我想尽力温和地但也是坚定地交给读者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事物。为了遵循彼得·伯格《社会学的邀请》和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开创的优良传统,我相信,需要我们作出的不仅是意识上的改变,更是要在我们如何生活上作出改变。 标准的入门教科书,都会包括一章关于“社会学视角”的内容,这一章的根本问题在于,通常不是一系列概念的罗列,就是对社会学中常见的“三位一体”(功能主义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冰山一角式的展示。在我看来,这一标准做法,即使有的话,也极少能让多数学生开动脑筋去想: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之前没学社会学时会有什么不同?在这本书中,我尝试通过不重点强调社会学中那些制度性的学科规范来实现这一点。我不会去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好像学生必须非常在意社会学家想些什么似的,我会简单明了地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拆散开来。我不会罗列我们那闪闪发亮的“老祖宗”传下的社会学工具箱中的内容,我会尽力教给你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这样做的风险在于:一些社会学老师可能不会喜欢我选来拆分事物的方式。考虑到有可能带来这一风险——我看不出我如何既能避免它,同时又能写出一本诚实的书来——是我一直将这本书视作一本“反教材”的另一个原因。多数教科书都是四平八稳,没有将社会学想象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动到会让人引起一些不舒服感觉的地步。我的目标当然不是为了引人注意而故意去挑衅,但我也绝不会为了明哲保身而追求四平八稳,迎合所有人的政治口味。书中的许多分析都是针对美国社会,而且极具批判意味,我相信这肯定会让一些人感到厌烦。 我的希望是,这一厌烦将会是富有成效的,最好是能激发出一些热情来。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出师生间及学生问的对话。我所选用的案例和分析,想要激发出能够推动对话深入讨论下去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与学生进行严肃互动的老师,即使这意味着需要面对一些不同的声音或不一致的地方。对我来说,那正是对话互动所包含的,不管我们从这样的对话中会获得什么样的收益,都会提供我们一个机会,朝向更好地去理解、最终则是去改变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