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是慈爱为怀的仁者,又是人情练达的智者。他通过平常事,讲述平常的道理。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其中许多道理,是我们人人都应知道,却又熟焉不察、习非成是;或自以为懂得,其实又并不大懂的。这些道理到了阿哲的笔下,总能得到更准确、更深入、更惬心厌理的阐释;总能使我们有一种如醍醐灌顶、憬然有悟的感觉。阿哲所说的道理很“正”: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符合世界文明的主流理念。对修身、养性、制怒、静心、戒急、用忍、为人、处世等都有绝大的好处。在今天普遍浮躁的世界里,它不啻是一副镇定剂和清凉散。形式方面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简而得体,淡而有味。与所表达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形质相称”。
我们满怀欣悦地将这本《阿哲说故事》奉献于读者面前,它会成为您的良师益友,为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深沉的理解与智慧。
阿哲是慈爱为怀的仁者,又是人情练达的智者。他通过平常事,讲述平常道理,擘肌分理,娓娓而谈。他所讲的道理很“正”,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符合世界文明的主流理念。对修身、养性、制怒、静心、戒急、用忍、为人、处世等都有绝大的好处,在今天普遍浮躁的世界里,它不啻是一副镇静剂和清凉散。
这本书也许会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发生影响,它告诉我们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它为我们处置日常事务提供方法,为我们塑造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它提示我们自身所具有的优良素质和巨大潜力,它也使我们在懵懵懂懂中有所觉悟。
我们不希望读者一气呵成阅读此书,而是能够读一读、静一静、想一想,用心休会。
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心灵的喜悦,就像我们在编辑此书时所得到的一样。
爱的链条
你串起的微笑和爱的链条,可能就会延伸到你生活周遭的每个角落,然后一直延伸回到你这里来。如此的话,你将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了。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多年后的某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对那位少年表示感谢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我一生所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啊!我穿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透过少年又还给了我自己。
想一想:
如果我们能经常礼貌地对人说声:“你好”、“谢谢”;日常生活遇到一些小状况能微笑着说:“对不起”、“没关系”。那么受你的感染,对方可能也会非常客气地对下一个人,接下来,你串起的微笑和爱的链条,可能就会延伸到你生活周遭的每个角落,然后一直延伸回到你这里来。如此的话,你将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了。
反之,如果因为别人的一点疏忽我们就得理不饶人,甚至骂得别人抬不起头来。那个人可能本来还挺愉快的,无端的被你一骂,是不是会很恼火?当他遇到下一个人时,可能把这股火又发出去了,那么下一个人可能又把火转移出去。于是,我们就串起了一个战火纷飞的链条,没准还会传回到我们自己这里来。大家生存都很不容易,彼此不多关照反而成了敌人,人生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
爱情是没有答案的人生习题
阿铭和阿娇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阿娇提出要分手,且表示两人不适合。阿铭很难过,他认为自己无论家世、事业及外型都无话可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和他分手。
一个月后,阿铭得知阿娇和一位各方面条件都比他差的人交往,心理很不平衡,心想:阿娇怎么这么没有眼光,我条件这么好她不要,反而找一个条件差的人。他越想越生气,吃不好、睡不好,最后跑去当面质问阿娇:“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到底哪里不好?”阿娇说:“我并没有说你不好,我只是说我们不适合。”阿铭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阿娇讲完就离开了,留下他一个人伫立在寒风中,怅然若失。
人生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努力争取,甚至登高山、过大海在所不惜,惟独感情是强求不来的。如果我们以做学问态度去追求爱情,往往会惨遭滑铁卢,因为这是没有答案的人生习题,我们只有去学习、去适应,不能够强求。
爱之适足以害之
老蔡从小到大吃了很多的苦,有几次甚至都不想活了。因为自己经历太多的磨难,他希望自己惟一的儿子,不要像他活得那么苦,所以他不但不曾要求孩子做家事,而且老师要求太严格时,他也会向老师反映自己不希望孩子学习得太辛苦,能读多少算多少。有一回,他的儿子因为课业压力太大,哭着表示不要上学时,他就替孩子办理转学。
他的儿子长大成家后,每个工作都做不长时间就不做了,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年,最后就干脆不做事了,整天呆在家里不是酗酒就是打骂妻儿,最后太太承受不住,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了。受到这个打击后,他更消沉了,并且染上了毒瘾,三天两头地被抓到派出所或拘留在看守所,让老蔡觉得很痛心。
年轻时如果能适度的磨炼,感受一些生活的压力,从亲身的实践中,才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及赚钱的不易,也能增加一些困难的承受力。反之,如果平时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抗压能力就小,遇到挫折就容易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最后甚至沦为家人的负担、累赘。
P11-14
阿哲是谁?这是我们编辑此书时,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又是我们希望将来某一天,能从读者那里得到解答的问题。从书的内容看,作者应是一位有道德、有修养、有境界,充满爱心善心,而又洞明世道人心,练达人情世故的仁者、智者。至于他姓甚名谁、何方神圣、性别男女、年龄长幼等,我们都无从悬揣。好在这一切,对于阅读本书并不重要。借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这个鸡蛋好吃,又何必非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阿哲通过平常事,讲述平常的道理。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其中许多道理,是我们人人都应知道,却又熟焉不察、习非成是;或自以为懂得,其实又并不大懂的。这些道理到了阿哲的笔下,总能得到更准确、更深入、更惬心厌理的阐释;总能使我们有一种如醍醐灌顶、憬然有悟的感觉。阿哲所说的道理很“正”: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符合世界文明的主流理念。对修身、养性、制怒、静心、戒急、用忍、为人、处世等都有绝大的好处。在今天普遍浮躁的世界里,它不啻是一副镇定剂和清凉散。形式方面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简而得体,淡而有味。与所表达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形质相称”。
现在市面上,“励志”类的图书,真可说是“汗牛充栋”。但不客气地讲,其中有很多,是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垃圾。只看到人类兽性的一面,看不到人类神性的一面;只看到人作为“经济人”的存在,看不到人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当然,还有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温情脉脉,实际却是麻木不仁:灌输犬儒主义、奴才哲学、妾妇之道。这些书的内容,与《阿哲说故事》自然无法相比:一、《阿哲说故事》,讲述了许多人生的大智慧。而那些兜售“手腕”、“脸皮”、“计谋”、“机心”、“权宜”、“兵法”、“潜规则”的书,只是在卖弄一些不入流的小聪明。能得逞于一时,欺人于一事,但与人生的大智慧无涉;二、一些“励志”类图书,将做人与做事断为两截,教人心口不一:心里想的是一套,嘴上说的、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甚焉者:竟至以为为恶可以自在,为善处处拘羁,君子终斗不过小人。这就好比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签订的契绝为今生的逞欲,情愿将灵魂交付给魔鬼。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导致人格分裂与精神错乱,导致行为与良心的冲突不可调和。而阿哲所讲的道理,将做人与做事统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可以使人成功地摆脱内心的绝望挣扎,消弭做人与做事、目的与手段的分裂,从而达到内心与行为真正的和谐;三、心性修养与做事机变等,固然不错。但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做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有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否则,便容易堕入“乡愿”或“无赖”的境地。阿哲所讲述的道理,在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同时:在是非之间有所辨别;在利害之间有所权衡;在义利之间有所取舍;在善恶之间有所扬惩。这一切,既符合古仁人君子做人的标准,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四、与一般“励志”类书中那些辗转稗贩、似曾相识的故事不同:阿哲所讲的故事大多是他苦心孤诣、独出心裁的创造。读来让人感到新鲜。
按照图书出版的正常程序:出版社在出书前,应先征得作者的同意,签订正式的出版合同。但这部书的出版,情况有些特殊——我们刚一接触书稿,便觉得眼前一亮。细读之后,大家一致的感受是:这部书不仅应该出版,而且要尽快出版。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财富,都有一定的价值。于是我们一边编辑、排版,一边联系作者。遗憾的是:作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仿佛在同我们捉迷藏。连我们自己也纳闷:作者在给人们提供了这样好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为何又对自己真实的身份、姓名等如此讳莫如深呢?人们常说的“为善而不欲人知”,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形吧!如今,图书即将出版,作者依旧杳然。我们只能请求作者的原谅。并申明:这种“僭越”,绝非是对作者有意的冒犯,实在是在万般无奈情况下,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我们相信:随着图书出版及影响的逐步扩大,作者的“庐山真面目”,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届时,我们一定要当面向作者奉上我们由衷的敬意、歉意与酬谢。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对趋利逐势、追求享乐的不良习尚,起到暮鼓晨钟的作用。尤其是在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今天。如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多难兴邦”。紧接这句话后面的还有四个字,叫“殷忧启圣”。意思是:灾难过后,沉重的忧虑可以使人有所反思,有所觉悟,启发人的圣明之思——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民胞物与,天人和谐。让大灾大难过去,让大善大爱留下,更好地塑造我们民族的精神、灵魂和性格。果如此,则灾难之于我们,就未必不会成为开启风气的新契机;果如此,我中华民族,由多难而兴邦,虽未至,其亦必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