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勒 德国作曲家,反法西斯战士。1898年7月6日生于莱比锡,1962年9月6日卒于柏林。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1924年获维也纳市创作奖。1925~1933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是知名的左翼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3年流亡国外。此间他曾为英国写电影音乐,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校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写作,曾担任喜剧大师C.卓别林的音乐助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艾斯勒/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弗里茨·黑嫩伯格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斯勒 德国作曲家,反法西斯战士。1898年7月6日生于莱比锡,1962年9月6日卒于柏林。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1924年获维也纳市创作奖。1925~1933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是知名的左翼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3年流亡国外。此间他曾为英国写电影音乐,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校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写作,曾担任喜剧大师C.卓别林的音乐助理。 内容推荐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本书是《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艾斯勒在今天 接受批判式教育 从师勋伯格 艾斯勒与勋伯格 转变时期 走工人音乐的道路 街头音乐 与布莱希特合作 流亡途中 社会进步与艺术进步 十二音音乐——多样性? 电影音乐研究项目 好莱坞的经历 走向简练的道路 《浮士德》论争 与布莱希特一道创新 最后的岁月 继承艾斯勒是一门艺术 演唱艾斯勒歌曲的建议 原书注释 生平年表 名家对艾斯勒的评论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部分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试读章节 他的遗产管理者按照人们的建议,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把全部材料都铺展开来,从1968年开始出版一套《艾斯勒全集》。这套全集共分三个系列,其中包括声乐作品(单单这一个系列就有二十五卷!)、器乐作品和所有文字作品。自然,到目前为止出版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这期间出版了许多作品集和单行本,万有书局还重印了早期作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汉斯·崩埃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广播电台制作的一个系列节目中,介绍了他与艾斯勒的谈话,这些谈话是记录在录音带上的,最后他把这些录音整理成一本书出版。谈话是以询问关于布莱希特的问题开始的,这些谈话构成了一部回忆录,当前的看法和预测性言论的集锦。要想完全把握这些谈话的特点,你必须身临其境地去听(有些谈话已经灌成了文献唱片),因为艾斯勒说起话来妙语连珠,让你兴奋得前仰后合,常常把讽刺挖苦性的牢骚提高成滑稽机智的语言,变成突发性的奇思异想。他在这方面借助语言做到的事情,颇类似他的音乐的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作曲家艾斯勒从这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另一方面的特点,即由于他的政治倾向性,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运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宣传与艺术相结合的主张,就是以艾斯勒为样板提出来的。自然,这样一来艾斯勒也遭到了歪曲:一方面认为艾斯勒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另一方面也有人把他计人传统艺术活动范围;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关于他的各个创作阶段的评价,意见也是有争议的。艾斯勒又变成了导火线,关于他的文献潮水般涌现出来,他甚至走进了大学课堂。阿尔布莱希特·贝兹于1976年出版了一部传记,这期间已经翻译成了多种语言。 1963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汉斯.艾斯勒档案馆”,充当活动中心。这里不仅是汇集作者的手稿,也通过组织研讨会和举办音乐会推动研究和实践。在汉斯·艾斯勒档案馆多年担任馆长,于1984年去世的曼弗雷德·格拉布斯编辑出版了艾斯勒文稿(《论音乐的辩证法资料汇编》)、一卷本文献(《谁是艾斯勒?》)和一部艾斯勒手册。早在艾斯勒还活着的时候,就出版了第一本由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布罗克豪斯撰写的简明传记。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撰写专文阐明艾斯勒在美国的流亡生涯的于尔根·谢白拉,出版了一部概论性的新著,书中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图片。新版唱片《艾斯勒专集》是一部响当当的文献汇编,计划出版四十三张,至今已有三分之二面世。 艾斯勒不应该成为博物馆里的收藏品。为了扩大他在现实中的影响,已经设立了两个竞赛项目。1968年为新乐曲和音乐学著作颁发了“汉斯·艾斯勒奖金”;1979年创立了艾斯勒合唱节,几年循环举行一次,预计办成国际性合唱节,目的在于检阅工人歌曲创作成绩。他的作品是随着现实的变革而变化的,新的特点被发现出来,其余特点退到次要地位。这就是说,首先是在矛盾的总体中去领悟艾斯勒的音乐,而不是确定它就是这样或者就是那样。收获不只是音乐方面的。布莱希特曾经这样表达过这层意思:“总体的立场是高度革命的。这种音乐会在听众和表演者当中产生强烈共鸣,获得对时代的认识,在这个时代里,各种形式的创造都是一切娱乐和美德的源泉。它产生温柔和力量,坚毅和灵活,焦躁和谨慎,贪得无厌和舍己为人。” P4-6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严宝瑜(执笔)余志刚高中甫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小组 2003年6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