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实秋集/大家小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实秋是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倡导人性和英美民主制度,却被指责为逃避现实和保守反动。在本集子里,选编者解释了梁实秋之谜,并在每篇短小的注解里,力求反映出梁实秋的生存状态。

本书第一辑“雅舍小品”,所选作品是梁实秋的四个以小品命名的集子,第二辑“雅舍杂文”,选自《秋室杂文》、《西雅图杂记》、《梁实秋札记》、《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及其二集,以及报刊上的散文。第三辑“雅舍忆旧”基本上构成了梁实秋简略的自传。

内容推荐

梁实秋是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散文大家,也是翻译家和学者。但是,多年来,他一直被误解和误读,那是由于鲁迅和毛泽东都骂过他,使他在新中国的文化及文学界被长久忽略,甚至被妖魔化。他倡导人性和英美民主制度,却被指责为逃避现实和保守反动。在本集子里,选编者解释了梁实秋之谜,并在每篇短小的注解里,力求反映出梁实秋的生存状态。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是一批打上“雅舍”标签的小品和杂文,那是他经历世界观转变,和毁誉参半打击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体验。他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正因为他的写作不圆于现实,着根于人性,所以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

目录

导言

第一辑 雅舍小品

 小报

 睡觉与强奸

 电车让座问题

 雅舍

 孩子

 音乐

 信

 女人

 男人

 谦让

 衣裳

 结婚典礼

 病

 匿名信

 第六轮

 狗

 客

 握手

 下棋

 画展

 脸谱

 中年

 旅行

 诗人

 汽车

 讲价

 猪

 乞丐

 运动

 医生

 穷

 旧

 树

 读画

 老年

 吃相

 雪

 算命

 商店礼貌

 虐待动物

 书房

 送礼

 排队

 年龄

 代沟

 双城记

 馋

 梦

 让

 职业

 北平的冬天

 铜像

 鬼

 球赛

 天气

第二辑 雅舍杂文

 早起

 晒书记

 送礼

 拜年

 谈时间

 谈友谊

 听戏

 放风筝

 房东与房客

 胖

 尼加拉瀑布

 吃在美国

 关于苹果

 群芳小记

 豆汁儿

 小花

 麻将

 忆青岛

 日记

 盆景

第三辑 雅舍忆旧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想我的母亲

 清华七十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北碚旧游

 回首旧游

 酒申八仙

 叶公超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

 忆沈从文

 忆周作人

 槐园梦忆

试读章节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今之“孝子”深讳是说。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近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正相符合。

体罚之制早已被人唾弃,以其不合儿童心理健康之故。我想起一个外国的故事: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请来解围呢?”众谋佥同,于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低声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家说:“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这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但是颇有不孝之嫌。这孩子假如乎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约翰孙博士主张不废体罚,他以为体罚的妙处在于直截了当,然而约翰孙博士是十八世纪的人,不合时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诗,写孩子初生,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作玉树临风,长成则为非作歹,终至于陈尸绞架。这老头子未免过于悲观。但是“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这确是个可以普遍应用的公式。“小时聪明,大时未必了了。”究竟是知言,然而为父母者多属乐观。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貔貅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着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这种乐观往往形诸言语,成为炫耀,使旁观者有说不出的感想。曾见一幅漫画:一个孩子跪在他父亲的膝头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亲的头,父亲眯着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么活泼,多么可爱!”旁边坐着一位客人咧着大嘴做傻笑状,表示他在看着,而且感兴趣。这幅画的标题是:“演剧术”。一个客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兴趣,这真确实需要良好的“演剧术”。兰姆显然是不欢喜演这样的戏。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偏偏欢喜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P13-16

序言

一、梁实秋之谜

在英美派文人中,1949年之后最知名的便是胡适与梁实秋。他们的知名,倒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是因为他们被一批再批。当年,徐志摩的文名绝对在梁实秋之上,一则因为徐志摩是诗人而更为青年所知,二则因为徐志摩风流倜傥,花边新闻不断,加上他“想飞”而死,一时间报端充斥着志摩的名字。1949年之后,徐志摩渐渐被人淡忘了,而梁实秋却仍然不断被人提及。其原因,则在于他曾被两个著名人物所批判: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通过这两个“伟大人物”的批判,人们得知,梁实秋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教授,连中学生也会通过鲁迅的《文学与出汗》等课文知道这一点。

围绕在梁实秋周围的是一堵很坚硬的墙,人们很难看见他的真面目。梁实秋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吗?如果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为什么他又批判卢梭,反对浪漫主义?稍加分析,人们就会发现梁实秋宣扬的并非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与平等博爱,这与他受那位新人文主义的美国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有关。白璧德反对科学主义与民主平等观念,反对自卢梭之后兴起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他认为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现代文明的两个车轮,前一个车轮碾死了上帝,后一个车轮在鼓动人的情欲的发泄,结果就是整个文明的崩溃与解体。在基督教没落的时候,白璧德试图回归希腊的古典主义,以理性来节制人的情欲以挽救文明。白璧德的西方弟子T.S·艾略特等人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而他的东方弟子如吴宓、梁实秋等人,一回国便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梁实秋以孔子的伦理理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理性进行推崇性的认同,又遵从白璧德的教示,将道家与浪漫的混乱加以批判性的认同,从而以古典的与浪漫的为尺度,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与一般现代中国文人的观念差异甚大,所以梁实秋几乎总是以反对派的姿态出现:他还没有归国,就以《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横扫五四文学而与新文坛对峙,不久又因反对“革命文学”而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战,抗战之后又被说成是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倡导者……

梁实秋的复杂性在于,他在古典理性的头脑之外,还有一腔浪漫的古道热肠。清华时期,梁实秋与好友闻一多都是带有几分唯美色彩的浪漫主义者,与创造社打得火热并且与创造社诸人经常通信,仅仅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的,就有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的通信,而且从通信中的交谈来看俨然都是自家人。梁实秋出国之时,郭沫若抱着孩子,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骨干一起,都去送行,直到梁实秋上船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哈佛的白璧德促成了他从浪漫向古典的转折,但是在胡适等英美派新文学家的影响下,在新文学由“浪漫的混乱”转向“革命文学”的语境中,他对古典主义文学主张进行了相当的调整,人性论中的情感因素在逐渐增多,与刚刚回国时以理性界定人性已是极为不同。尤其是他72岁丧偶不久,火热地爱上电影女星韩菁清,唱响了一曲浪漫的黄昏恋歌。他那些含泪写给韩菁清的情书,仿佛是出自郭沫若或郁达夫笔下,他“古典头脑”的围墙彻底被“浪漫心肠”的洪水冲垮了。

二、被文学史遗忘的散文家

梁实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中国大陆人所知,是作为“反动批评家”的面目出现的。虽然他的《雅舍小品》是在抗战后期开始写作的,到1947年已经写完,并且也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但是这些“与抗战无关”、“与内战亦无关”的小品,完全淹没在抗战与内战的隆隆炮火中,在中国大陆文坛几乎没有任何反响,甚至左翼文人都不屑于用这些小品去印证他的“与抗战无关论”。所以在中国大陆,梁实秋的散文家形象一直没有树立起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梁实秋的作品在大陆解冻后,人们对从台湾走回家的这位老熟人,突然不认识了:在晚年他不但导演了一场像五四新青年那样的火热恋情,而且还变成了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师。《雅舍小品》于1949年11月在台北正中书局出版后,一版再版,据他的学生余光中的说法,到1975年,已经达到了32版,至今中文版已经超过了50版,创造了散文出版的神话。而且继《雅舍小品》之后,梁实秋一发而不可收,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加之《雅舍杂文》、《雅舍散文》、《秋室杂忆》、《实秋杂文》、《雅舍谈吃》等散文集的出版,梁实秋俨然是现代中国散文独具风格的一代宗师。

如果说在中国大陆的岁月,梁实秋主要是以文学批评家乃至政治评论家的面目出现的,那么,在台湾,梁实秋则主要是以散文、小品的作家姿态现身的。梁实秋在台湾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莎士比亚翻译者和研究专家,在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外,茶余饭后写一些带有人生智慧的散文小品,基本上不参与政治,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他们很少知道梁实秋曾经陷入现代中国文学论争的漩涡而成为一个焦点性的人物,更不知道梁实秋曾经热心政治并在《自由评论》与《世纪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指点江山的文章。于是,当梁实秋趟过海峡回归故里之后,人们必须以新的文化姿态去迎接他。

当然,不能说《雅舍小品》之后的散文创作与他三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一点联系也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梁实秋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言论既为共产党讨厌又为蒋介石反感时,《雅舍小品》倒是他逃避这种世俗纷争的审美乐园。从创作小品散文之后,与文人论争的文学批评,与政治当局论争的政治评论,就很少在梁实秋笔下出现了。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性格是很倔强的,从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时的一些艺术主张,到编辑《中央日报》副刊时所受到的“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而生的触动,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用文艺创作的方法,对此前对于他的所有批评进行的一种回应,当然同时也是梁实秋性情的流露。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中试图将情感与想象力纳入理性的约束之中,不导向“浪漫的混乱”。而“雅舍小品”的写法就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它往往是以人生的一个大题目如男人、女人、孩子、中年,或人生的伦理道德行为如谦让、握手、第六伦、送行,或人类的分工如诗人、医生以及人生的一些其他行为作为标题,然后就此题目展开论述,只是并非逻辑严密的理论论述,而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对这个题目的爱憎,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使这种文体介于纯美的艺术品与逻辑论证的论文之间的一个地带,使他的小品散文在给人审美的享受中具有相当的哲理内涵。

非但如此,梁实秋的小品散文在很大意义上是对强调文学阶级性与时代性的一种反动。他以短小的篇幅去写“永久不变的人性”,譬如《女人》、《男人》等文,写的就是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梁实秋在这些小品中,没有说他写的是哪个阶级的女人或男人,也没有说写的是哪个时代的女人或男人,毋宁说,他努力的方向,是想从无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的女人或男人中发现一种共同性,也就是“永久不变的人性”。如果说《女人》和《男人》写的是以“女人性”和“男人性”为特征的性别属性,那么,《病》、《客》、《中年》等篇则仿佛更是要写出“永久不变的人性”。因为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都会有客人,都会有人到中年的感受。这种小品散文不但与阶级性无关,也“与抗战无关”(时代性)。从“雅舍”看出去,但见“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时,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于是在雅舍所写,从女人、男人到孩子,从音乐、下棋、写字到画展,从谦让、握手到讲价,都是从一个角度观察人生的智慧闪光,不但与抗战无关,而且与当下的时事亦无关。那种将艺术看成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理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面前肯定要碰壁,因为在梁实秋的这些小品中人们几乎很难发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社会的动乱,外敌的入侵,在画面上找不到丝毫的痕迹。如果欣赏者在这种绘画中凝神,自己也会忘却社会的离乱与外敌的入侵,而进入一种空灵妙悟的艺术境界。

梁实秋的小品散文在现代中国散文中确实是别具一格的。创造社的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散文往往是个人情感的一个片段,文学研究会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则是记叙一段事迹或景物,虽然前者也与记叙结合,后者在事迹或景物的描写中也积淀着情感,但是都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而且他们的记叙与抒情往往是一时一地的,没有想到将这一时一地的艺术表现与永久的人性结合起来。梁实秋与鲁迅虽然是冤家对头,但是要在现代中国散文中寻找与《雅舍小品》相近的文章,那么当推鲁迅的杂文——就是在一个题目下,以议论为经,以情感的抒发与艺术的想象为纬,将理性内容与情感想象融为一炉的文章。不过,鲁迅杂文侧重的是国民性的揭露,所以他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中国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与心态,与他要学习的西方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与心态是不同的。梁实秋要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显然就不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梁实秋的小品很少强调中国国民不同于西方国民的特性,偶尔涉及到也是几笔带过。梁实秋更重视的,是从中西文化中所共同显示出来的人性,所以他的小品能够围绕着一个题目,东拉西扯,以不同文化中的名人名言与事例,来表明这种人性具有穿透空间的共通性。因此,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惟一与《雅舍小品》在取材范围与表现方式上相近的,大概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二者思考的都是共同的人性,而且行文中都使用了反语、讽刺等技巧,使文章显得幽默。不过,钱钟书更重视人生的悲苦,而梁实秋则是人生的甜酸苦辣都要;钱钟书的几篇散文有的地方议论明显,艺术表现不如他的小说得心应手,而梁实秋的小品几乎就是他生命的流溢,其中的议论也被其智慧之光给掩遮了。

三、选集的选择标准与体例说明

选集以艺术标准第一的原则加以精选。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的观点,就是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些标榜思想很好只是艺术粗糙的作品,回头细看,其内容往往也是很肤浅的。在这一原则之下,我们又顾及到作品的代表性,所选作品几乎遍及梁实秋所有的小品、散文、杂文集。我们以为,好的选本既要把一个作家最精华的作品选出来,所选篇章又能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使时间少的读者通过选本就能够领略到全本的所有风采。而这,正是我们这个选本努力的目标。

在体例编排上,第一辑“雅舍小品”,所选作品是梁实秋的四个以小品命名的集子,第二辑“雅舍杂文”,选自《秋室杂文》、《西雅图杂记》、《梁实秋札记》、《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及其二集,以及报刊上的散文,既要顾及文章文体,又兼顾发表的时间性。只有第三辑“雅舍忆旧”没有考虑文章发表的时间性,因为这一辑基本上构成了梁实秋简略的自传,所以我们以为以文章内容的先后进行排列,更为恰当。其中梁实秋专门追忆闻一多与徐志摩的单行本因篇幅太长,没有选人。追悼亡妻的《槐园梦忆》虽然比较长,但这是现代汉语中追忆亡妻最好的散文,其中也涉及到别的人与事件,所以就破例选人。

高旭东、宋庆宝

2007年五一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