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图腾(中华龙文化的源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田秉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炎黄子孙都要看的一本图书!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龙的传人?什么是中华龙文化?这些依然是令很多人茫然的文化问题。本书给您娓娓道来。

龙,本是一种想象传说中的珍兽,谁也没有亲眼看过,但它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不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吗?可见“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多么奇特的地位。龙不但是祥瑞的征兆,而且还是有灵性的神物,于此,我们有何理由不对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一些诠释呢?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说龙的书,该书由“海派背景的‘废龙’风波”引起,从“古往今来的‘龙图腾’观”、“龙行天下与民族融合”、“龙的‘生物性’谜案”、“中国龙群落”、“龙的‘图腾’考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因为龙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相关,因此本书自然也就触及龙图腾话题。我们生活在后图腾时代,曾有的图腾历经改易,早已失却了原质原创,留下的仅是记忆残片或旧梦组合,作为图腾的龙亦免不了在中国人的生命传承中不断变形。虽然“龙不隐鳞,凤不藏羽”,但画龙说龙依然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古今认识的差异。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承认了这一事实,才放大演义出种种神奇。今人认为龙是前朝传说,可归入虚拟范畴,于是一切归结为幻。说龙因此出现了两个领域,一个信仰的领域,一个非信仰的领域。本书的任务不是描画今天流行的种种龙符号,我们的底线是:承认龙是中国人真实的精神创造,因而自然也承认它是一个真实的信仰存在,文化存在,哲学存在,或呼应宗教情结的神学存在。反思龙文化的生成,它的人文功效是远远超过抽象神话的,评价龙和龙文化,是对历史上中国人精神创造的再认识。

目录

序 言

小 引

第一章 海派背景的“废龙”风波

 第一节 大学教授成了众矢之的

 第二节 辩论引发“废龙论”

 第三节 谁有权构塑“国家形象品牌”

第二章 天人合一“龙图腾”

 第一节 八千年前“龙图腾”

 第二节 “玉龙”随身的符命观念

 第三节 敢问“龙”在何方

 第四节 对闻一多“龙图腾观”的再认识

第三章 龙行天下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与“龙”并起的诸“图腾”扫描

 第二节 太昊伏羲氏——华夏第一龙

 第三节 龙,帝王之魂

 第四节 飞龙在天与《易经》造势

第四章 龙的“生物性”谜案

 第一节 《山海经》扫描“龙坐标”

 第二节 《山海经》中的“龙生成”信息

 第三节 “龙有九似”的肢体隐喻

 第四节 “龙组合”面面观

第五章 中国龙群落

 第一节 龙生九子

 第二节 “龙王”家族

 第三节 龙群写真

第六章 龙的“图腾”考量

 第一节 《龙经》的信息量

 第二节 人与龙:打了折扣的血缘认同

 第三节 龙的国家级崇拜

 第四节 龙资源垄断

第七章 龙吟东方

 第一节 “叶公”喜好

 第二节 点“睛”之梦

 第三节 生存还是毁灭

试读章节

第四节 对闻一多“龙图腾观"的再认识

在中国,较早对“中国龙”作“图腾认同”的是闻一多教授。他说:

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的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是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那么在混合式的图腾中就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能”字和“葬”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条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六十多年来,闻一多教授的龙图腾理论在大陆广有影响。归纳闻氏理论,有如下几个要点:

其一,“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并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拟生物。

其二,“龙”这种图腾生物是随着部落兼并、“化合”了若干个“图腾单位”而形成的。

其三,“龙”的主干部分基本形态是“蛇”。

虽然都是推想,但这三条并不统一。以我们的视角再“推想”,第一条是符合图腾观念的,而第二、第三条,则因一厢情愿而难以服人。

闻氏的“龙图腾”论,最鲜明的特征是强调了史前的“阶级斗争论”——当然这也只是比附之语,因为当时还没有“阶级”——即“部落”兼并或“团族”兼并。假若同意了这个理论,则有两个历史事实你必然随之接受:

第一,肇始于“亲属”认同的图腾崇拜,变成了“非亲属”、“超亲属”,甚至免不了“仇杀”悲剧的图腾兼并,这与图腾所寄寓的血缘追怀以及“族团”所看重的血缘纯粹是互相矛盾的。

第二,我们已知的华夏“族团”大融合发生并完成于炎、黄时代,而“龙”的至尊共享是在炎、黄之前,时间错位显示:中国人尊奉炎帝、黄帝为文明始祖,既是推迟了中华各“族团”趋同的时限,又是因失忆而抹杀了炎黄前早期血缘始祖的创制之功。

另外,当闻一多教授断言“龙”在图腾合并之前“只是一条大蛇”的时候,他不但否定了自己刚刚对“龙”所作的“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为一“虚拟生物”的界定,而且与自己声言的“化合式”逻辑相违。

出于辨析的目的,顺带说及前人的“龙图腾”理论,并无论争意味。由此生发的感慨是,因为年岁荒古,因为文献失记,这就注定后世的研究者对中国“龙图腾”的形成与变迁,只能借助假设作“或然性”判定。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亦不承担寻找终极结论的任务。

我们与闻一多教授认识的共同点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

从以蛇、虎、熊、鸟等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为图腾,到以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虚拟生物”“龙”为图腾,这显示了中国原始先民“信仰观”的一次质变性飞跃。

由信仰“人化”的“生物”,到信仰“神化”的“超生物”,“龙图腾”的确立,无疑将推动中国人在人神交感、天人合一理念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远,并最终达到天、地、人相倚相生的和谐之境。

“龙”,在中国人与人、人与地、人与天、人与启然万物之间,是一个两极皆可互变的积极中介。“龙”是充分“神性化”的,中国人看重的正是这个“神性化”;“龙”的“神性化”还是可以被中国人理解并受暗示而变化着的,因而“龙”的“神性”自然又是中国人“人性”的设定。接通了天地,接通了神性与人性,“龙”的功德掐向圆满。

P28-30

序言

这是一本说“龙”的小书。因为“龙”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相关,本书自然也就边缘性地触及了“龙图腾”话题。

我们生活在“后图腾时代”。曾有的“图腾”历经改易,早已失却了原质原创,留下的,仅仅是一些记忆残片或旧梦组合;作为图腾的“龙”,亦免不了在中国人的生命传承中不断变形。古诗所谓“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或许就是“龙”的劫后新生。

虽然“龙不隐鳞,凤不藏羽”,但画龙、说龙依然十分困难。究其难画、难说之因,除了“龙”作为天地生灵的神通无限、变化万端、难以把握之外,主要在于古今认识的差异。

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承认了这一“真实”,此后才放大出、演义出种种神异。

今人认为,龙是前朝“传说”,可归入“虚拟”范畴,在“虚拟”的前提下一切活灵活现的“真”,自然归结为“幻”。

一个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同样说龙、画龙、雕龙、舞龙,古人出自“信”,今人出自“疑”;古人出自“畏”,今人出自“戏”;延续千万年的祖先崇拜、天地敬畏,终于在“大批判”、“破四旧”的余波中化为娱乐大众、点缀升平的“戏说”。

说“龙”,自然出现了两个领域。一个信仰的领域,一个非信仰的领域。

本书的任务,肯定不是描画今天流行的种种龙符号。

我们的思维底线是:承认“龙”是中国人真实的精神创造,因而自然也承认它是一个真实的信仰存在、文化存在、哲学存在,或呼应宗教情结的神学存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除极少数思想家(如王充辈)质疑过“龙”的神异性之外,中华民族从民族精神的大势上一直坚信龙的实在性、神异性以及龙对本民族生存的支配性影响。

龙的神化与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自强、自立处在一个积极互动的平衡体系里。

而另一种精神的奇局则是:“龙”作为超生物的“鳞虫之长”,它在中国人的意念中不单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客体,也是一个与人类异形同质、甚至可以自由转化的精灵。龙可化人、人可化龙的设定,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尝试,是中国人自我神化的实践。因为“龙”的介入,“人”有了无限的升华空间。

翻展史书,以龙喻人的例证不胜枚举。所谓“张氏十龙”、“卞氏六龙”、“公沙六龙”、“荀氏八龙”等等,无不在人与龙的类比中,表现了中国人自我超越的理性。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千百年后,“卧龙岗”仍然龙气不散。嵇康不但有“卧龙”之名。而且龙性难驯,这却招致杀身之祸,我们可作的解释或是:“卧龙”斗不过“飞龙”……最成功的化龙者还是老子,他乘云气而养阴阳,高翔在“道”的青空,让孔子顶礼膜拜,赞为人中之龙。在世俗的向往里,“龙门”的存在,更让一切凡鱼有了化龙的希望。

反思龙文化的生成,它的人文功效是远远超过神化抽象的;故极言之,“龙”,是为“人”而存在的。评价龙和龙文化,与科学或迷信无涉,与民主或专制无涉,这只是对中国人历史上精神创造的再认识。

西方人在历史上也有种种精神创造。而今,高度文明的西方世界也仍然广泛地尊重着他们祖先开创的“上帝信仰”等,这似乎可以算作一个宽容的精神参照。

而新时代的中国精英为什么要借“废龙”造势,来表现他们对“全球化”的响应或对“世界性”的归顺呢?

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星系,不会无条件接纳既无内聚力、也无外引力的宇宙尘埃:西方的信仰者,绝不会接纳东方的信仰背叛者。

面对龙命、龙运的颠荡,我们曾经怀疑“龙”是否还有自我维持、自我庇护的神通。现在看来,这属于杞人忧天。

龙,在中国人心中。中国人在,人心不死,则龙不灭,又何疑焉?

2007年12月10日 于徐州黄河新村紫电斋

书评(媒体评论)

《龙图腾》为华夏炎黄子孙释读与生俱来的身份标志,为四海龙的传人提供慎终追远的归宗认同。

——陈仲丹(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龙图腾》很好地解读了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值得向每一个中国人推荐。

——冯保善(畅销书《话说唐僧》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4: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