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库(0802)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立宪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本书为《读库(0802)》。

内容推荐

本书为《读库(0802)》。

《诗人活在福利院》是一篇迟发的文章。2001年4月,食指获得前两届空缺的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当时有媒体说“今年的《人民文学》诗歌奖一个给了自杀者,一个给了疯子”。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是余昌民先生所撰的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凡是经历过的事情,我都想从容地有个交待。”

《邦德,邦邦的》写的是风流间谍007手中那支硬邦邦的家伙。本文是对所有007电影中所用的武器条分缕析的研究,并对其中几个疑点进行了终极探讨,以期武器发烧友一睹为快。

《非洲的碎片》是曾刊发于《读库0602》中《非洲,我的非洲》的续篇。上篇大受读者好评,当年的《读者》、《青年文摘》和《海外文摘》在同一期都做了转载。文稿却在出版商处屡屡碰壁。作者柳桦先生曾经写过,其中一位出版人发表了大意如此的意见,这个人写的非洲一点异国特色都没有,说他写的是通县也可以。

……

目录

耍猴人江湖行

诗人活在福利院

 附:食指诗三首

周有光与张允和 举杯齐眉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

邦德,邦邦的

渴望雄起的投影

非洲的碎片

姥姥

《中性》三题

Ask姬十三

试读章节

耍猴人江湖行

马宏杰

在中国,如果你见到牵着猴子走江湖的耍猴人,那他多半就是河南新野县的,因为这里是一个密林之外的猴子故乡。

河南省新野县地处南阳盆地,黄河平原,这里本没有猴子生活所需的高山、森林。南阳盆地要靠天降的雨水来收获,贫瘠的沙土地产不了多少粮食,更不是森林动物生活的天堂。然而,这里的一些村庄却有着数百年的养猴历史。当地人数百年来与猴子相依相伴,繁衍至今。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在此地做过县令。据《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系公元1544年贡生,在明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六年(1556至1557年)任新野县知县。传世巨作《西游记》是不是受了新野县“猴艺之乡”和猴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那就是一个众说纷纭之谜了。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耍猴艺人与他们的猴子相伴为生,在不同的季节里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冬季牵着猴子到温暖的南方去耍猴,夏季又到凉爽的北方去卖艺,一年之中只在收麦和种秋的时候回到家中。收完种完地里的庄稼,他们又各自带着猴子外出,游走四方。村里的耍猴人云游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年纪大些的耍猴艺人有的还到过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

寻找戈洪兴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就常常看到一些在街头卖艺的耍猴人。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其单调的年代,我们常常跟着他们看可爱的猴子表演。随着年代变迁,这些耍猴的艺人逐渐在记忆中消退了。

2000年,一个朋友提醒了我这个已淡忘的记忆。于是,趁着国庆休假,我们一行三人开车去南阳,准备拍摄耍猴人的专题。没想到车在中途发生了车祸,所幸人员没有受伤,但车辆严重受损,拍摄计划由此搁浅。

2001年6月的一天,我在洛阳街头拍摄的时候,意外看到路上有几个身背猴子的耍猴人在赶路。我追上去一问,他们果然就是新野县的。这个班子的领头人叫戈洪兴,在家收完了麦子,准备从洛阳北站扒火车到东北凉爽的地方耍猴,因为河南六月的天气已经很炎热,气温有三十八摄氏度左右,这样热的天气,猴子是不愿意表演的。他们就只能到东北凉爽的地方去,每年如此。交谈中,我们约定在他们秋天回来收秋庄稼的时候,我到新野的村里找他。他告诉我,到新野县樊集乡冀湾村找戈洪兴,耍猴的人都知道他。

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我在2002年10月3日上午赶到新野县樊集乡冀湾村,向村里的人打听耍猴人戈洪兴。住在村东的人说在村西,而住在村西的人又说在村东。有些人看到我们这些拿着相机的外来人,干脆就说不认识这个人。最后,我们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据说是戈洪兴的家。可是,当我站到他家门口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说不认识这个人。从他家里出来的一位妇女也很不高兴地告诉我,这里不是戈洪兴的家。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还是他家门口的一位年轻人告诉我说,戈洪兴是不会见你们的,因为他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他刚才已经被你们给吓跑了,什么时候回来都不知道。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村里头围着我们说话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妇女。联想到来的时候看到路边墙上写有很多打击拐卖妇女的标语,我才有些明白村里人的警觉是为什么。直到一年后我才知道,这里的一些村庄因为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贩子将一些四川、安徽等地的女子骗到这里进行贩卖。村里的一些人也买了女人来做媳妇。他们是怕有人来暗查买卖人口。此外,村里的养猴人也经常被有关部门以“保护动物”的名义进行查处和罚款。所以他们对陌生人有着一种特别的警惕。

无奈中,我们找到了与冀湾村相邻的鲍湾村党支部书记鲍白祥。鲍支书年轻的时候是一名空降兵,对他讲明我们的意图后,他很快给我找来了鲍湾村猴场老板张云尧。张云尧三十多岁,也是耍过猴卖过艺的耍猴人,有着江湖人的豪爽义气,当时办有一个自己的养猴场。他的爷爷在民国时曾耍猴耍到了香港、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村里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认识张云尧以后,在他的帮助下,我得以进入这个江湖耍猴人的群体中,开始拍摄他们的真实生活。

耍猴人的故乡

新野县位于河南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属汉水流域,古为黄河故道,南邻湖北襄樊。全境有耕地九十八万亩,人口总数七十三万。耍猴人主要聚集的沙偃镇位于城南十三公里,有二十一个行政村、六十九个自然村。村民们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虽说是平原地带,但这里历史上也是雨水河流泛滥区,土地多为沙化土壤,一年四季靠自然气候决定粮食的收成。沙壤地贫瘠,不宜耕种,产不了多少粮食。

鲍湾村和冀湾村是耍猴人集居的主要村落,但村子里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猴子,他们谁也说不清,只是记得他们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传下来了。在村里发现的汉墓中,出土有很多的汉画砖,上面就刻有人和猴子一起嬉戏的场景。

“文革”时期,红卫兵们对村里的猴子发起了“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口号是“猴子有害无益,它要和人争吃粮食”。红卫兵们对耍猴人说猴子对人没有用要除掉,结果,村里的很多猴子都被打死了。那时,谁除掉一只猴子,大队还给谁记一定数量的工分,并发给粮食补助。

1979年,耍猴人才又开始走江湖卖艺。那一年,第一个外出的艺人张志忠从新野县一路走到了中缅边境,最后进入缅甸境内。他们将收入的大米拿到中缅边境上换成钱。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两个地方主要以耍猴为生。一个是河南的新野县,一个是安徽阜阳的利辛县。利辛县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耍猴人了。然而,新野县的这两个乡村至今仍有为数众多的耍猴人。据新野县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少有两千人外出耍猴卖艺。每到六月的麦收后和十月的秋收后,大批的耍猴人就开始外出。阴历的初三、初六、初九三个日子,是他们离家外出的黄道吉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数百人外出。他们大都乘车赶到距离最近的湖北襄樊列车编组站,扒火车走南闯北。

鲍湾村村民传说,村里的第一个耍猴人是张西怀。他是我见到的张云尧的爷爷。

在旧社会,新野家里的男人一般都游走江湖卖艺,一来是躲避抓壮丁,二来是赚钱回家,娶媳妇养家糊口。张西怀曾乘船出境,还办过两次出境证,先后去过越南、缅甸、新加坡,所得的钱回到香港后再兑换成港币。日本投降那年,他从香港回来,被当成汉奸抓住。快被枪毙的时候,他用豫剧唱猴戏里的唱词,被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河南上校听到,将其救下。回到新野家中之后,一直到1953年,老人都没有再外出耍猴。张云尧家里曾经保存着一张老人在香港耍猴的照片,可惜后来没有找到。

1953年之后,村里的人又开始外出耍猴。一些耍猴人和张西怀老人搭班一起外出,老人七十岁的时候还在外面耍猴,在那个年代,还是有着不错的收入。

老人1986年去世。张云尧还记得,他小时候,家里的墙上糊满了国民党的中央钞票。那时因为怕抢,家里都把赚来的钱埋起来。解放后,那些钞票都成了废纸。云尧奶奶就将它糊到房上做衬墙用,或者做个盛东西用的纸盆。直到现在,村里许多耍猴人的家里还保留有那些中央钞票。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