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他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本书作者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摄政王多尔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摄政王多尔衮全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远廉//赵世瑜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他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本书作者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摄政王多尔衮。 内容推荐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满族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在入关前政治、军事上的卓越功勋,因为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挥军入关,因为他施行的五大弊政,因为他私生活方面的疑云,人们才如此重视他,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他、评论他。 目录 第一章 孤儿弱主 第一节 幼小台吉 第二节 “和硕额真” 一、母晋大福晋 (一)诸贝勒之誓 (二)“滚代皇后” (三)休旧妻立新后 二、废除皇太子 (一)建宅之争 (二)虐待硕托 (三)废黜太子 三、荣任和硕额真 第三节 母死托孤 一、十五牛录之主 二、汗父去世 (一)吉凶未卜焦急不安 (二)代善议立皇太极 三、生母殉父 第二章 旗主贝勒 第一节 五份誓词 第二节 共治国政 一、汗父“明训” 二、三兄弟受压 (一)汗与三大贝勒掌权 (二)惩罚阿济格 (三)夺走镶白旗 第三节 晋任旗主 一、汗、贝勒争权 二、废黜旗主阿济格 三、继任固山贝勒 第四节 统军辖民 一、军功累累 (一)三攻明国 (二)降元主获玉玺 二、“统摄”吏部 三、“尊汗抑王” 第三章 和硕睿亲王 第一节 册封睿亲王 一、登极大礼 二、封王治国 三、排挤礼王 (一)惩治岳托 (二)压抑代善 第二节 奉命大将军 第三节 松锦之战的主帅 一、险被错斩 二、大败明军 第四章 辅政亲王 第一节 太宗暴逝 第二节 叔侄争位及其结局 第三节 辅弼初政时的余波 第五章 马上得天下 第一节 定计用兵 一、新皇登基 二、鹿死谁手 三、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 第二节 山海关之战 一、天下第一关 二、吴三桂降清 三、石河西激战 第三节 大局初定 一、北京换了新主人 (一)顺利进军京师 (二)安定民心一发帝丧,停薤发 (三)定议迁都 二、开国大典 三、双管齐下 (一)心腹大患农民军 (二)腐朽的南明弘光政权 (三)向大顺军进攻 (四)对南明“先礼后兵” 第四节 九州干戈 一、侥幸的一战 二、大顺悲歌 三、弘光政权的覆灭 四、胜利冲昏头脑 五、抗清烽火燃遍全国 六、三员降将的再反 (一)金声桓、李成栋的反叛 (二)姜壤之叛 第六章 为大清王朝奠基 第一节 立国行政 一、接受前朝的遗物 (一)父兄的遗产 (二)招用叛将降臣 (三)中央机构——新时期的三院八衙门 (四)地方机构——旧人旧制的继承 二、任官用人 三、重开科举 四、整饬吏治 第二节 困境中求生存 一、首革前朝弊政 (一)清初凋敞与明末弊政 (二)蠲除三饷加派 (三)除弊中的局限 二、陷入财政泥沼 三、困境中求生存 (一)整顿赋役制度 (二)成效甚微的垦荒政策 (三)勉理漕政 (四)重视盐课收入 四、三大恶政 (一)圈地 (二)投充 (三)逃人法 第三节 匆匆立法与法外有法 一、速颁《大清律》 二、法外有法及清初法弊 第四节 放眼万里外 一、为新“长城”增砖添瓦 (一)与蒙古的早期交往 (二)对漠南蒙古友好相待 (三)漠北蒙古一腾机思事件 (四)与漠西蒙古初相往来 二、纽带抛向藏原回疆 三、东邻旧朋和泰西新友 (一)对朝关系中的善善恶恶 (二)“漂倭事件”及其他 (三)善待西人 第七章 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第一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明末“三大案”以及党争 二、“南北党争” (一)重用旧人:党争原因之一 (二)弹劾冯铨案:党争的中心 (三)谁是南北党争的受益者 (四)满洲贵族的介入 第二节 建立在铁与血之上的独裁 一、剪除政敌 (一)皇位之争的后遗症 (二)冤死豪格 (三)两黄旗的受制与分化 二、分化中间派 (一)正蓝旗:一个例外 (二)正红旗:代善家族的衰落 (三)镶红旗:不同势力的混合体 (四)镶蓝旗:潜在的威胁 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一)左膀右臂 (二)多铎:早夭的接班人 (三)阿济格:一勇之夫 第三节 满汉关系格局的奠定 一、“首崇满洲” 二、“以汉治汉”,优待汉绅 三、“满汉一家”的心愿 第八章 短暂而声名显赫的一生 第一节 文武全才 一、智勇双全的大帅 二、聪睿机警的英主 (一)志向远大知识渊博 (二)精明强干勤劳任事 (三)反虚饰、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言路 第二节 声色犬马私生活 一、多癖 二、登徒子 三、“太后下嫁”疑案 四、多妻少嗣 第三节 声威日震 一、叔父摄政王 二、皇叔父摄政王 三、皇父摄政王 第四节 身后风云变幻 一、病魔无情 二、昙花一现的殊荣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宣战 (一)前奏:罗什等五人狱 (二)一代天骄的悲惨结局 (三)扫清残敌 第五节 后世的评价及子孙的荣辱 多尔衮年谱 试读章节 的确,除了两白旗之外,两黄旗内部也有支持多尔衮的,如他的亲舅舅阿布泰,阿山也因其子阿达海被皇太极处死而不满。即使如此,多尔衮审时度势,还是没有轻易表态。他知道,目前正处在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如果他对阿济格、多铎等人的恳请略一颔首,他们就有可能率领白旗士兵与两黄旗的人马兵刃相见。阿济格他们不是表示不怕两黄旗大臣吗?口气不是非常大而且态度冲动吗? 两白旗势力的蠢蠢欲动,被时刻注视着他们动向的黄旗大臣注意到了。首先提议立豪格的图尔格为防万一,下令所辖三牛录下的护军披挂甲胄,手持弓矢,把自己的家门团团围住,害怕自己首当其冲,成为白旗诸王的刀下之鬼。 空气都仿佛凝结住了。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皇太极下世的五天之后,是个决定新兴的清国命运的关键日子,这一天,诸王大臣要召开会议,决定皇位的继承人,而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和平解决,也就取决于这次会议。这一夜,各派势力的关键人物都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眠。是啊,太祖创立后金,攻取辽沈,奠定了大清的基业,皇太极安定了蒙古和朝鲜,消除了后顾之忧,又继续攻明,使明朝在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特别是皇太极在对外攻略的同时,大力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不仅贵族们丰衣足食,百姓们也有余力出征,搞得声威大震,远近闻名,甚至漠西厄鲁特蒙古和西藏的政教首领们也前来朝见。遇到节日庆典,满洲诸王、贝勒、大臣们,蒙古、汉族诸王、大臣们在大政殿排班行礼,一时仰俯跪拜,欢声雷动。这样的形势可是来之不易啊!如今,如果万一在争位问题上发生冲突,演成流血事件,最后势必造成一损俱损、两败俱伤的结局,而更严重的后果就是,这将大大有损于八旗自身的实力,使其难以遵循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遗愿——打进关去,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这一点,热衷于争夺皇位的诸王大臣们,都还没有虑及。这天天刚亮,多尔衮就急忙赶到宫中的三官庙,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打算在会议召开之前摸清两黄旗大臣的态度。不料索尼毫不顾及他的面子,直言不讳地告诉他: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不高兴地退出来,知道反对他登位的人们态度是很坚决的。不料出来之后,发现两黄旗大臣派两旗精锐的护军弯弓搭箭,把会议召开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大有以武力相挟之势!尔后,刚刚在一起宣誓立皇子的索尼、图赖、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又手扶剑柄,气势汹汹地闯入崇政殿,等待会议的开始。形势对多尔衮已经颇为不利了。 崇政殿,是皇太极生前议论朝政的正式场所,皇太极死后,梓宫又停放在这里,诸王大臣选择这个所在推选皇太极的继承人,本意是对大行皇帝的尊重,但如果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导致兵戎相见的话,对于先帝来说,就成为莫大的讽刺了。果然不出所料,会议刚一开始,索尼和鳌拜首先出来倡导立皇子,多尔衮则针锋相对,认为诸王尚未发言,他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厉声将其喝退。 十七年前努尔哈赤谢世之后,议立新汗的责任是在八和硕贝勒身上,因为在这之前,努尔哈赤已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因此,议立新汗,只有八和硕贝勒才有权力,即,“选择不拒尔等八王之言之人,使继尔父为国之主。若不取尔等之言,不行善道,尔等则更换尔等八王任置之汗,选任不拒尔等之言之贤者”。也就是说,八王之外的其他贵族大臣是没有发言权的,一切听凭八和硕贝勒共议而定。皇太极时期,“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局面渐渐被改变了,逐渐地形成了帝权独尊的统治方式。但是,皇太极死后,没有一个超乎于诸王之上的决策人物来决定大事,于是仍旧要由诸王来决定立储立君的问题。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诸王一起会议此事,当是“共议国政”的遗风,但两黄旗大臣参与会议却无论如何是不合旧例和现存仪制的,因为除黄旗大臣之外,并无其他旗分宗室大臣参加会议,所以多尔衮令他们暂退之后,他们也只好顺从。两黄旗大臣全副武装出现在会场内外,完全是有预谋的突然袭击! 在索尼和鳌拜抢先发言被喝退之后,阿济格和多铎便出来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的样子,犹豫不决,没有立即答应。但多铎却急不可耐,高声说: “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 多尔衮不知为何却不同意自己这位亲弟弟的大胆自荐,反驳说: “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 言外之意是说,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为条件。多铎遭到哥哥的反对,就提出第三个候选人: “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长者,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从会议开始到现在,一直未发一言。他见形势紧张,本不想掺和到里面去,但这时多铎点到了自己头上,便不能不开口说话: “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继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实难胜任。” 豪格见前三人都不能顺顺当当被大家通过,自己又为白旗诸王所坚拒,便自嘲道: “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任?” 说罢力辞而去。其实豪格并不是心甘情愿地退出竞争的,只不过他见各方意见相持不下,便以退席相威胁。对此,后来他也曾表示后悔。果然,两黄旗大臣见主子离席,便纷纷离座,按剑向前,齐声说道: “我们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饭,穿的是皇帝的衣,皇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 代善见情形不妙,大有火并之势,便连忙说:“我虽是先帝之兄,但当时朝政之事,因年纪大了,没有参与,所以一概不知,怎能参与此次议立呢?”说着说着就起身离去,阿济格也跟在他后面退出,多铎则沉默不语。 P100-102 序言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满族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王朝唯一在生前获得皇父摄政王称号、死后被尊为成宗义皇帝的宗室王公。尽管他只活了不到四十年,但却经历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天崩地陷”、剧烈变革的时代,并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是因为他在入关前政治、军事上的卓越功勋,因为他在内部矛盾激化之时扶立清世祖福临,因为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挥军人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因为他施行的五大弊政,因为他私生活方面的疑云,人们才如此重视他,花很大精力去研究他、评论他。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再现多尔衮叱咤风云、开国定制的轰轰烈烈的一生,而且同时也是想通过对多尔衮个人业绩的描述,展示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但是,由于多尔衮毕竟不是一国之主,他的一生又几经波折,所以材料零散,不易搜集,兼之,关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真伪难辨,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又因我们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漏情况,敬请学术界同人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总之,我们试图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述这位重要历史人物,同时也要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干巴巴、冷冰冰的政治家或军事统帅来描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